1月10日至16日,我參加了由中央網信辦主辦的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溫暖中國」主題採訪活動。活動期間,網媒記者編輯們執筆講述了一個個鮮活樸素的動人故事,而與故事的主人公直面交流、真切體會,正是網媒人求之不得、倍加珍惜的機會。於我而言,那些來自基層幹部的淳樸笑臉、樸實卻崇高的新年心願,是我此行最揮之不去的難忘記憶。
在福州,採訪團一行見到了全國鐵路勞模王威。從業30年,他的頸上留下了四次手術後觸目驚心的疤痕,臉上卻絲毫沒有歲月刻下的沉重痕跡。他一對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總是熱切地望向旅客,關愛地注視「王威服務臺」前他的那支年輕隊伍。他說起30年來的時代變遷和客運工作,鏗鏘有力滿懷驕傲,但語態總是輕盈,沒有絲毫的疲憊或倦怠。只有在談起旅客曾經遇到的困難險阻,他才眉頭微蹙,一臉嚴肅。
「我的新年願望,就是陪來自天南海北的年輕職工過個好年。」陪春節不能回家的職工過年,是福州南站歷來的傳統,今年也不例外。工作之外,王威的無私善良、樂於助人,早已化入骨髓,令每個與之接觸的人都如沐春風。他的工作宗旨「始於旅客需求,終於旅客滿意」,成為一代代年輕職工奉行傳承的職業操守,溫暖著成千上萬的趕路人。
「幫助別人,感覺真的很好,一點都不會累。」王威若有所思地說著,微笑的模樣如孩童般純真,他是真的快樂。
在福州市的倉山區,住著一位退休老黨員黃以孟老人,他今年85歲,卻精神矍鑠、志氣滿懷。說起他十幾年如一日堅持繪製的黑板報,老人的初衷很簡單:生命不息,奉獻不止。黨員的身份沒有退休之日,宣傳黨的政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共產黨員的天然使命。
回憶起參加韓戰、火線入黨的激情歲月,老人的講述越發生動澎湃。他對圍攏在身邊的年輕記者編輯們說,「我要爭取活到100歲,看到我們建黨100周年的盛況。但建國100周年時,我恐怕看不到了,那時你們已經四五十歲,正是社會的中堅力量。要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靠你們了。」
福安市溪邳村的一位老人劉向祿,已經當了50年的村黨總支書記,去年才卸任。說起這溪邳村,他感慨萬千。「一條破船掛破網,祖孫三代擠一艙,捕來魚蝦換糠菜,上漏下漏度時光。」村子廣場擺放的一艘破舊漁船,印證了他所講述的難以置信的苦難歷史。「上不了岸,念不了書,漁民就永遠擺脫不了貧困的生活。」他一語道破困擾溪邳村的癥結所在。
解放後的閩東弱鳥先飛,說起漁民逐步上岸定居、發展養殖、脫貧致富的全新生活,老書記的回憶翻蕩起來,溢出了幸福的味道。他揮舞著手臂,豎起了大拇哥,唱起了如戰爭年代激昂士氣的號子:憶昔日居住連家船滿江漂泊,想今朝上岸住新房倍感黨恩。橫批是,共產黨好!老書記的前20年都是在船上度過的,他在船上娶妻生子,上岸後送走了子孫當中5位大學生外出奮鬥。滿面的滄桑,此刻笑逐顏開。「船民上岸定居,擺脫貧困,就是我永遠的理想。」這是他的新年願望,年復一年不曾改變。
前往壽寧縣下黨鄉的路途令我難忘,曲折迂迴的山間公路似綿延不絕,這裡曾經還是坑坑窪窪、難以落腳的山路時,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就曾三次步行走過了這裡。此次探訪下黨鄉,最先映入眼帘的竟是立在村口的一塊牌子,上書:本區域已開通公共WIFI。這簡直是柳暗花明、別有洞天的驚喜體會。下黨村第一書記曾守福就守候在村子裡,等待著為我們講述這一段不尋常的變遷之路。
在這曾經的「五無之鄉」,曾守福深夜開完會也曾試圖看一會兒電視再入睡,但只有兩個雪花臺滋滋作響的電視信號,使這片刻的休憩也成奢望。此時他會到村口那座歷經200年風雨的古樸廊橋下坐一坐,思索著村子的發展之路。經過歷時3個多月的調研,他最終決定從發展茶園產業做起。給老百姓以看得見的實惠,發動全體村民一起脫貧致富。如今介紹起村子的情況,曾守福硬朗的臉上掩飾不住溫暖柔和的笑意。「國家對扶貧幹部的需要能越來越少,富裕的農村能越來越多。每個村民都能守護鄉愁、記住鄉愁,從青山綠水中走向富裕。這就是我的新年願望。」
閔山蒼蒼,江水泱泱。那些真實發生過的苦難,都在這一張張樸實笑臉的背後成為歷史,化作這南國熱土上流淌著的溫暖血液,滋養了每一位需要幫助的人。那些說出口的新年願望,是這些多年來堅守在平凡崗位上的基層幹部非凡的精神追求。基層,是離夢想最近的地方。走進基層,執筆畫浮塵,便是身為新聞工作者回報社會的最大心願。(中國網信網 陳舞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