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石窟首次1:1「移動」來滬,千年石窟與當代藝術在這裡對話

2021-01-12 新民晚報

作為新疆以東最早出現的大型石窟群,雲岡石窟的壯麗與輝煌,凝聚了人類智慧,成為了文化藝術發展交流的空前絕唱。前天,展覽「大美之頌·雲岡石窟——千年記憶與對話」在上海寶龍美術館舉辦,展覽帶來120件雲岡文物和復原窟(第12窟),第12窟復原窟是浙江大學與雲岡石窟研究院合作,歷時3年多製作而成的國內首個1:1可拆卸3D列印數位化石窟,此次「移動」來滬,開創了不可移動文化異地展覽的先河。

圖說:第三單元 石語破天驚 復原窟12窟

身臨其境感受音樂窟的宏偉

此次展覽精心設計了四大單元板塊,給觀眾帶來了極致化的視覺體驗:絲路尋佛記(文獻)、匠心造丹青(文物)、石語破天驚(3D列印石窟與數字互動)、化象之境(當代藝術)。展覽第四部分展出了10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20餘件作品,構建當代藝術與傳統藝術的對話。其中最為震撼的是第三單元的雲岡石窟「復刻」。

雲岡石窟第12窟為廊柱式殿堂窟,俗稱「音樂窟」,屬於北魏時期開鑿的雲岡中期工程,以其恢宏壯麗的伎樂雕刻、華美浪漫的藝術氛圍著稱於世。洞窟平面呈長方形,分前後室,前室北壁上方的天宮樂伎天手持各民族樂器,宛若一支「交響樂團」,集中反映出北魏宮廷樂隊的時代風貌,是研究中國古代音樂史的珍貴資料。

圖說:第三單元 石語破天驚 復原窟12窟

窟內現存樂器共有14種49件,大致可分為三類:彈撥樂器、吹奏樂器和打擊樂器。在千年的歲月裡,鼓樂齊鳴、琴瑟相和的北魏梵聲,彩帶飄飛、舞姿曼妙的歌舞飛天,一直在塞外古都大同的星空低旋迴響,是中國音樂史上彌足珍貴的絕版遺存。

由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與雲岡石窟研究院聯合完成的國內首個1:1可拆卸3D列印數位化石窟驚豔亮相。復原石窟高8.5米、寬12.2米、入深14.5米,由於體積龐大,且顏色特別豐富,導致掃描、測繪和搭建的難度極高。

圖說:第三單元 石語破天驚 復原窟12窟

把民族的藝術靈魂鑄刻進一壁巖石

對於雲岡石窟的研究,始於金代曹衍《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繼以清初朱彝尊《雲岡石佛記》。但真正學術意義上的研究,則是百年之事。本次展覽整理了一系列重要的出版物和老照片,記錄了近百年來雲岡石窟的考古研究文獻及成果,感受到雲岡石窟在中國建築史和雕塑藝術史研究中所發揮的作用。

雲岡石窟背依武州山,面對武州川,林淵錦鏡,清幽精美。主要洞窟45個,大小造像51000餘尊。雲岡石窟的開鑿從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460年)起,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後60餘年。雲岡石窟把一個王朝無盡的思想、無盡的語言和一個民族永遠的靈魂雕進了一壁巖石,雕成了與人間相對應的豐富生動的世界。

圖說:展覽現場

展覽精選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進行展示,分為石雕造像、陶塑、金銅造像、碑刻、建築構件、器具、墓葬文物等七類,配以圖文講解。這些文物系統還原了北魏歷史和生活。

石窟文化長廊包含北朝經典墓葬壁畫、數字動畫放映廳等多元化石窟文化展示板塊,觀眾不僅可以全方位了解石窟文化,還能近距離探秘文物修復現場。

圖說:第二單元 匠心造丹青

當代藝術對話傳統石窟

策展人王純傑為展覽引入當作藝術作品,通過繪畫、影像、裝置、雕塑、行為、攝影、聲音等多元方式展開這一場跨時代的藝術對話,探討傳統藝術中「意象」及「意境」在當代社會的語境中如何啟迪創意和激發新的可能性。

雲岡研究院院長張焯、策展人王純傑、藝術家郭工、雲岡項目負責人武林、寶龍美術館副館長呂美儀在論壇上圍繞雲岡石窟的千年記憶,對話當代藝術。為了更好地傳承和創新雲岡文化,首屆雲岡石窟文創設計大賽啟動,大賽分學生組和職業組將通過網絡評選產生。

展期持續至2021年3月28日。展覽由雅昌文化集團、雲岡石窟研究院和上海寶龍美術館主辦,京東方協辦,雲岡研究院院長張焯和策展人王純傑聯合策展。(新民晚報記者 樂夢融)

相關焦點

  • 年度壓軸大展,大美之頌·雲岡石窟千年記憶與對話
    1600年歷史120件文物10位當代藝術家26件當代藝術作品耗時6年全球單體最大復原石窟首次公開亮相上海開啟雲岡石窟「行走」世界的第一站 12月25日「 大美之頌 —— 雲岡石窟的千年記憶與對話 」將於上海寶龍美術館盛大開幕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著名策展人王純傑聯合策展帶來120件雲岡臻品文物和目前國內最大的單體復原石窟除此之外,將首次引入當代藝術作品板塊
  • 大美之頌·雲岡石窟千年記憶與對話
    最初半個世紀的雲岡研究,以日本學者居多,大村西崖、塚本靖、關野貞、常盤大定、小野玄妙等,主要探討雲岡石窟的建築特徵和藝術源流;中國學者則重在解析雲岡歷史與建築,介紹鄰邦的研究成果。在千年的歲月裡,鼓樂齊鳴、琴瑟相和的北魏梵聲,彩帶飄飛、舞姿曼妙的歌舞飛天,一直在塞外古都大同的星空低旋迴響,無不體現著東西方文化藝術交融以及北魏社會樂舞發展的時代特徵,是中國音樂史上彌足珍貴的絕版遺存。在展覽現場,由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與雲岡石窟研究院聯合完成的國內首個1:1可拆卸3D列印數位化石窟驚豔亮相。
  • 福利|大美之頌·雲岡石窟千年記憶與對話!寒假新春必看的大展
    1600年歷史、120件文物  耗時6年  世界首例1:1可移動複製石窟  2020年12月25日 - 2021年3月28日  首次公開亮相    此次展覽由雲岡研究院院長張焯和著名策展人王純傑聯合策展,帶來120件雲岡臻品文物和目前國內最大復原石窟,並首次引入當代藝術作品的板塊,隆重推出10位中國優秀當代藝術家作品,構建當代藝術與傳統藝術的對話,引導觀眾零距離視覺化感受雲岡石窟的前世今生
  • 全球單體最大復原石窟首次公開亮相上海,1600年前的文物「對話」當代藝術
    今天在上海寶龍美術館揭幕的「大美之頌——雲岡石窟的千年記憶與對話」,為人們提供了足不出滬,近距離感受大美雲岡的機會。展覽帶來了120件雲岡臻品文物和目前國內最大的單體復原石窟,還引入當代藝術作品板塊,推出10位中國優秀的當代藝術家之作,構建當代藝術與傳統藝術的對話。
  • 可移動3D列印雲岡石窟「音樂窟」即將亮相上海
    記者日前從雲岡石窟研究院獲悉,年度壓軸大展「大美之頌——雲岡石窟的千年記憶與對話」將於12月25日在上海寶龍美術館開幕。屆時,全球單體最大、可移動3D列印雲岡石窟「音樂窟」將首次公開亮相上海,開啟雲岡石窟「行走」世界的新篇章。
  • 「大美之頌·雲岡石窟的千年記憶與對話」展覽在上海開幕
    「大美之頌·雲岡石窟的千年記憶與對話」展覽開幕  12月25日,「大美之頌·雲岡石窟的千年記憶與對話」展覽在上海寶龍美術館盛大開幕展覽展出120餘件雲岡臻品文物、利用3D列印技術1∶1還原的全球最大單體石窟——雲岡石窟「音樂窟」,同時還呈現了10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構建當代藝術與傳統藝術的對話。這是繼浙江大學博物館後,雲岡石窟「行走」世界的第二站。
  • 千年石窟驚現上海,120件頂級文物帶你感受大美雲岡
    這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三大石雕藝術寶庫之一「 雲岡石窟 」今年最受期待的展覽來啦!首次公開亮相上海開啟雲岡石窟「行走」世界的新篇章 12月25日「 大美之頌 —— 雲岡石窟的千年記憶與對話 」將於上海寶龍美術館盛大開幕
  • 《雲岡石窟全集》出版 首次全方位為雲岡石窟「立檔」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電(記者史競男)國家「十二五」重點出版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雲岡石窟全集》已由青島出版社出版。這項浩大的出版工程歷時近7年,共20卷,用圖12710張,收錄造像59265身,編號洞窟45個,全景式展現了雲岡石窟的文化特色與藝術精華。
  • 敦煌、雲岡、龍門三大石窟首次聯展
    10月18日,洛陽博物館開幕的「絲路華光——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讓觀眾得以一站式盡享石窟藝術盛宴。豆瓣@秘境天空 圖為敦煌莫高窟據悉,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三大石窟首次舉辦的大型藝術聯展身在博物館,卻有一種來到了三大石窟現場的感受。龍門石窟「龍門最美觀世音」的虛擬數字修復和彩繪復原,雲岡石窟第13窟南壁7立佛龕3D列印等比例複製品,以及可以身臨其境感受的敦煌三個複製洞窟。三大石窟首次聯展之所以實現,契機當然是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二十周年這個時間節點,而更重要的基礎便是數位化、3D列印等技術的應用,讓石窟得以走出家門走向遠方。
  • 不可移動的雲岡石窟「離家出走 環遊世界」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這樣描繪彼時雲岡石窟的盛景。如今,想要領略雲岡石窟著稱於世的精細樂舞雕刻和獨特藝術風格,不一定要前往山西大同,「分身」石窟已經可以移動到它想要展示的地方。這次,雲岡石窟離開駐守千年的大同武周山,「移步」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開啟了世界巡展的第一站。
  • 中國三大石窟首次聯展!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在洛陽博物館...
    在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二十周年舉辦學術交流大會之際,10月18日上午10時,「絲路華光——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在洛陽博物館開幕。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三大石窟首次舉辦的大型藝術聯展,三大石窟,異彩紛呈、各具特色,將在古都洛陽上演為期三個月的文化和視覺盛宴。
  • 雲岡千年石窟,浙大團隊助其「容顏永駐」
    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城西16公裡的武州山南麓,石窟東西綿延約1公裡,現存主要洞窟45座,造像59000餘尊,代表著五世紀世界雕刻藝術的最高水平,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石窟始建於公元460年(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這樣描述它:「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
  • 中國三大石窟首次聯展!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在洛陽博物館開幕
    在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二十周年舉辦學術交流大會之際,10月18日上午10時,「絲路華光——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在洛陽博物館開幕。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三大石窟首次舉辦的大型藝術聯展,三大石窟,異彩紛呈、各具特色,將在古都洛陽上演為期三個月的文化和視覺盛宴。
  • 3D技術讓雲岡石窟成為可移動的「瑰寶」
    3D列印的雲岡石窟第12窟。「通過三維信息採集技術和3D列印技術,我們把12窟的建築形體、精美石刻、紋理、質地等數據信息,存入到數位化設備中,然後再用3D列印輸出,達到第12窟異地1:1複製展示的目的。」
  • 九牧進駐雲岡石窟
    9月25日,古建美 中華魂——中國古建築文化匠心傳承公益行動雲岡石窟站暨雲岡石窟廁所改造公益捐贈項目籤約儀式在雲岡石窟研究院盛大舉辦。作為中西文化融合的典範,雲岡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還是世界三大石雕藝術寶庫之一。它是絲綢之路、中西文化交流的璀璨明珠,也是中華佛教藝術的巔峰之作。
  • 誰促成了敦煌、雲岡、龍門三大石窟首次聯展?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中國三大石窟敦煌、雲岡、龍門,多少遊客為了一睹其風採而千裡跋涉。而10月18日在洛陽博物館開幕的「絲路華光——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讓觀眾得以一站式盡享石窟藝術盛宴。
  • 3D列印雲岡石窟上海巡展 高科技讓文物永生?
    觀眾穿行在這個深14米、寬11米、高9米的「洞窟」裡,好似親臨山西大同,在燈光的照射下,石窟的色彩似乎比實物本身還要更加真切一些。「大美之頌——雲岡石窟的千年記憶與對話」正在上海寶龍美術館舉行,展品包括來自雲岡石窟的120件文物和相關文獻資料、10位中國當代藝術家與傳統對話的作品,而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由雲岡石窟研究院和浙江大學歷時3年合作完成的國內首個1:1可拆卸3D列印數位化石窟。
  • 雲岡石窟:穿越千年的微笑
    微笑的大佛 倚山開鑿的雲岡石窟東西向綿延1公裡,按照自然地勢被劃分為三個區域:東部第1窟-第4窟,中部第5窟-第13窟,西部第14窟-第45窟。現存主要洞窟45座,大小窟龕254個,造像共計5.9萬餘尊。
  • 雲岡石窟,跨越千年的神秘微笑
    ,走進這座聞名世界的佛教藝術寶庫——雲岡石窟。石窟藝術是佛教寺廟建築的一種,起源於印度。東漢初年隨著佛教傳入我國,這一藝術形式也傳了進來,南北朝時期開始盛行。北魏皇室傾國力打造的雲岡石窟匯聚了印度、中西亞、希臘、羅馬等各種藝術元素,在濃鬱的胡風胡韻中,甚多「非中國」的表現,是不同文化交流濡染的實證。
  • 雲岡石窟: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
    歷史上的雲岡石窟,曾有過許多稱謂:武周山石窟寺、代京靈巖寺石窟、孝文石窟、恆安石窟、西京大石窟寺等等,直至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因修繕雲岡屯兵的軍堡「雲岡堡」,這座恢弘的北魏佛教藝術石窟才始稱「雲岡石窟」。如果要選一張名片代言大同,無疑,雲岡石窟是最靚麗也最厚重的一張,有如西湖之於杭州,廬山之於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