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閣體書法是奴書,不必學的!

2020-12-09 騰訊網

《石壺論畫語要》節選

作者:陳子莊

沈曾植書法

中國畫應該從整體看是一幅畫,分開看,都不是畫,是書法。

書法關過不了,畫法關也過不了。金石、書法、詩文,畫畫的人都必須熟悉。

書法是藝術,因此與繪畫一樣,有真感情就美,矯揉造作則醜。

書法柔媚者,世以為美,其實極醜。大凡人無獨立之人格,其藝術則柔媚,既無獨立人格,何來美?

寫字要真下功夫,不能光寫字。沈寐叟就是寫得多,想得少,偏於考據方面去了。我們學字則不必如是。

包世臣《臨顏真卿爭座位稿》

寫字有下苦功夫一派,所謂「閉戶數年,埋筆成冢」,如鄧石如、包世臣等到人。但不可忽視看帖功夫,多看多想,然後有得。如一味以為只要多寫便可寫好,則八字先生天天寫幹支,道士常年作陰騭文,可寫成書家麼?要之,苦功固不可廢,而尤須多看多想,多看古碑帖,得其神理。古人所謂「心摹手追」,須心摹有得然後手追有成。

初學寫字下筆要重,以後則要越寫越輕,若不費力。如初學即輕,則會越來越輕,越寫越浮了。

寫字最初要求重、雄強,不要去追求清、雋永。

石濤 《花卉冊》局部

黃庭堅《跋蘇軾黃州寒食帖》

金石書畫皆以雄強為第一。有人謂雄強即有氣勢,此不盡然。如黃山谷之字,劍拔弩張,可稱雄強乎?《急就章》含蓄豐潤,可謂不雄強乎?實則黃字骨多肉少,內蘊單薄,其心胸在柳公權之下,不能算雄強。雄強者,是內健,是生命力長久,比不垮。書法中,鍾、張屬雄強,雄強之反面是纖弱,一比就垮。

學寫字既要學雄強一路的,也要學渾涵的,既要學粗筆的,也要學細筆的。如果全學豪放一路,則將失之於野。

一幅書法須有整體之妙。整體之妙在於風神。

初學書法繪畫,重在大方,格局要高,好壞尚在其次。

字總要寫得開展,要大方、華貴。只要悟通一種方法,即可以隨便寫都成。

八大山人 《題畫》

八大山人《安晚冊》局部

八大山人、石濤的書法好,根源在其胸襟開暢。與他們比較,顏、柳、歐、蘇、黃、米、蔡諸人都是羈絆太大,即有佛家所謂「障」——名利障,各種障。

書與畫,無論結體、用筆都要獨特,要變化莫測,使人不可見其端倪。

寫字需通六書。通六書則了解造字原料,可以把字抖得散,挼得攏,如以面做包子,可隨意拿捏。能有組織五千字的功夫就了不得了。不能死抱住別人的字體,要能自己造形。

少時聽陳步鸞先生言:寫字是素養之一項,寫字是習靜。人一天動多時,要能靜,寫字雖也是動,然動中有靜。長期寫字,能變化人之氣質而不自知。

顏真卿 《 劉中使帖》

中鋒,是筆毫直。即使筆管倒著,只要毫還是直的,也是中鋒。

側鋒,是筆毫偏。即使筆管是直的,只要毫是偏的,也是側鋒。

過去論書法的人講,某書家寫的字對日觀之,中心有一黑線,便是中鋒用筆的典範,這是無稽之談。

王珣《伯遠帖》

書法用鑿筆倒鋒向外行,運筆如刀,近人書法常如此。餘見于右任、謝無量、馬一浮寫字都是如此。

書法每苦落筆為難,雖雲峻落逆入,亦言其意耳,欲尋模範,仍當於漢分中求之。

常人寫楷書慢,寫草書快,其實要楷書寫得快,草書寫得慢,要達此境很難。草書行筆應裹行,不得直來直去。

寫楷如寫草,寫草如寫真。楷是楷模,本篆書而來。楷書,不能只就唐宋說,隸書、八分書也是楷。

顏真卿《自書告身貼》

寫行書要慢筆多,快筆少。

鄧石如書法功力雖深,但缺少天趣,多技術性,缺藝術性。

伊秉綬《郙閣頌》,氣度大,乍一看會覺得不好看,這是其美內蘊。一般的人寫字,用筆總是躲躲藏藏,他寫來筆筆丟伸,無一點取巧處。畫畫亦需如此,總要解衣磅礴,大氣盤旋,不去著重細部才好。

何子貞以篆筆寫隸書,很好。

伊秉綬 《節錄漢書郊祀志》

學字學畫都不能但求形似。何子貞寫的《張遷碑》、《石門頌》,都不是《張遷》、《石門》本來的樣子。這一點可以啟發學畫的人。

清楊峴山寫《禮器碑》得其神,入化境。

楊峴山 《隸書臨西狹頌》

吳昌碩隸書有天趣。

近世書家中學北魏碑的,公孫長子是第一人,此人有才氣,富收藏,成就在趙之謙之上。

鄭孝胥、豐子愷、于右任、譚延闓之書法,均屬第一流,然就中較之,鄭為最,豐次之,於、譚最後。蓋鄭、豐寫來若漫不經意,似兒童;於字氣勢大,難點多。好的書法,應若佛祖,見之使人生恭敬之心而不覺可畏。只是氣勢大,則若睹大官,只見其容儀威嚴,尚看不出他的德。我們常嘆道:「啊!這樹多大!這山多大!」而從不說「這天多大」,「這地多大」。以其乃真大,而人遂不覺其大也。於德於藝均如此,使人不覺其大者乃真大。

鄭孝胥《節錄文心雕龍》

學習書法,選好一種範本要長期寫,甚至寫一輩子,以此為自己一生書法的骨幹。此外再兼收並蓄其他作品的好處。用來豐富這一種。但不能僅注目於碑帖,殷周銅器、秦權量詔板、漢磚石瓦當文字皆宜究心取法。

寫字應以古人某一種書體為基礎,寫熟之後,再寫其他。寫其他也是為了豐富這一種。如盲目臨帖,見異思遷,不過白白浪費精力罷了。

寫字要一種一種寫上手,對其結構、點畫、筆法都了解了,再放下另學一種。

要寫好,總需從篆隸下功夫。「寫字容易識字難」,先要認得字,要懂得一般的文字學。

吳昌碩《石鼓文》

石鼓文講疏密布白,小篆講停勻安排。

寫隸書者未能進入能欣賞殷周金文、秦漢磚瓦石刻文字的境界,談不上高格。

李斯所書權量詔板,格調較漢人為高。

學書法可在漢簡中受到啟發。漢簡境界高,首先是樸素,所以就高了。

寫漢隸可變一下,變為篆體;也可用篆筆寫隸書。

書法以秦、漢為最高。西漢高於東漢。從前我喜歡二王書,現在則不甚入眼。

漢以「言文書制」取士,故善書者眾,前人云「二王后無書」,實則二王比起漢人已薄弱了。

祀山公山碑

我對《祀三公山碑》、《吳天發神讖碑》、秦權量詔板用功三十年。《三公山》、《天發神讖》實為中國書史上的兩支雄筆。其中尤以《三公山》氣度大,寫得滿不在乎。

寫隸書須筆勢滾動運行,謂之捻筆,須此法方得一波三折之旨。隸書源乎篆而異於楷,篆楷之間,隸書更近於篆,其筆順先後亦與楷書不同而更似篆書,因此,習隸書不從篆書入手,終難得高古之意,此理知者蓋寡。

蔡邕《篆勢》、衛衡《隸勢》,鮑照《飛白書勢銘》講書法之結構、變化、氣勢,極盡其能事,習書畫者須熟讀之。

不是所有的漢碑都好,如果書法少變化,無趣味,雖漢碑亦未必佳。

書法當然是漢魏六朝好,那是興盛時代,隋唐是其餘波,遜一籌了。

學古碑石文字在於體會古碑精神,《張遷碑》等漢隸,何子貞都臨過八十次、一百次以上,他的心得都在此臨本裡面,我向何子貞學,等於跟他合作,他學的幫我學了,我少走許多路。

李白《上陽臺帖》

李白所書《上陽臺帖》,落名「太白」,寫得近似「大二日」,很象「大大白『,很有啟發性。藝術品須偶一望去易生錯覺方有趣。若用此筆法畫山水、花鳥,是為最高格。

北魏碑原本皆工整。我們學它,取「鋒利」二字足矣,不必亦步一趨,不必模擬外貌。善學者,要反其道而行之,彼字形短,我則長,彼長我則短。彼是正楷,我臨成行書,如此之類。

學字最低應寫六朝墓誌。

《爨龍顏碑》如渾金璞玉,然又精麗高峻。下筆如昆刀切玉,但見渾遒;布勢如精工畫人,各有意度。血脈源於《楊淮表記》、《石門頌》,於渾厚生動中兼茂密雄強之勝,為正書極則。昔人稱李斯篆書畫若鐵石,體若飛動,可移以形容此碑。

張猛龍碑

《張黑女碑》如駭馬越澗,偏面驕嘶,雄強無匹,頗帶質拙。

《張猛龍碑》如周公制禮,事事美善;結構之長短俯仰,各隨其體,隸楷極則,精麗精能。

《天發神讖碑》師王莽《嘉量銘》,奇偉驚世。

《衡方碑》豐茂凝整,為朱登所書,雖非知名人,然已工絕如此。

古代講「蟲書」,是說字寫得象蟲蛀紋,象蠶、蛇。陸機的《平復帖》寫來如飢蠶昂首、蚯蚓鑽泥,這是以畫法入書法,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無一點著象。

陸機 《平復帖》

古往今來多少名人都是「因緣際會」而生,因為有幾個人喜歡而捧起來的。《蘭亭序》也無甚大了不得處,你臨過去,我臨過來,皇帝又派人去偷,於是名聲大噪。講寫字,一說就是二王、鍾、張,難道歷史上除了二王鍾張就沒有人了麼?

凡小楷,均須於樸實中寓風韻。晉人小楷只是古樸而無風韻,若以之題畫,需稍加改變,增其妍麗乃可。晉人書體及後來之正楷被稱為「公文書」,是比較古板的。

學王字容易落入俗套。謝無量善學,他先寫二王,再加上《千秋亭》筆意,則自成一家風貌。

古人講執筆用「撥燈法」,即用筆如撥燈芯一般。有人講成以腿撥馬鐙,則非矣,撥燈用指,寫小楷就靠指法。王羲之善小楷,當用此法。

王羲之《黃庭經》

寫小楷講風致,風致在筆姿上體現。

中鋒取質,側鋒取妍。王羲之用的是側鋒,因而王書妍美。

王羲之的字雄強妍麗,多側鋒。

《澄心堂帖》中有王羲之書《戒酒帖》,筆畫粗者絕粗,細者如遊絲,寫得最好,臨幾十次也臨不象的。

學一種碑,只需學它某一個優點就夠了。如隋碑,可學其開展明朗。

顏魯公學漢碑最用功,可從顏書中去認識漢碑,也可以顏書作橋梁去學習漢碑。

一般寫寫手熟,柳字及歷代寫得好的字都可以。

柳公權《神策碑》

顏、柳、歐功力都很深。顏魯公日書萬字,寫真書不界格而分毫不差,然則意趣卻薄弱了。

蘇東坡的書法好,但初一看,似乎看不出好來。不潛心體味就看不出的美,乃是真美。天地日月給予人無限好處,人日受之而不覺其好,反倒時時在抱怨,怨熱怨冷,怨晴怨雨,其實沒有四時冷熱,又怎能有人?但「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這才是真美。

宋人黃山谷、米芾、蔡襄的字,都還在受法的束縛,無器宇,無啟發人處。蘇東坡認真寫成的字也是如此。

李建中《西臺題楊凝式風子題壁字》詩云:「枯杉倒檜霜天老,松煙麝煤陰雨寒。我亦生來有書癖,一回到寺一回看。」

第一句說筆勢如霜天枯樹,第二句說墨潤,第四句說看一次有一次體會。最好的藝術品都令人百看不厭,因其內蘊無窮,啟發人的智慧也無窮,看一次受一次啟發。

李建中《土母帖》

寫瘦金書要在褚遂良上用過功,才知其來源。

書法離帖、畫法離譜,洵非易事。明人書法直是門外漢。文、沈、仇、唐全未懂書法三味,只一味中鋒。到明末,青藤、白陽中、側並用,方始有變。

館閣體書法是官書,是奴才對主子用的,必須寫得恭而敬之。人皆有奴性,學藝術就是要求去掉奴性。我認為館閣體書法是不必學的。

寫字作畫均須事先胸有成竹,然後下筆無滯。清乾隆帝常以能書自負,遊江南時,靈隱僧眾求御書「靈隱寺」三字,跪列階下,肅靜異常。乾隆不假思索,提筆便寫,才寫「雨」頭已佔一半,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紀曉嵐在旁,於手心書「雲」字示意,乾隆方改寫為「雲隱寺」,紀於一旁急命僧眾謝御賜寺名「雲隱」之恩,這才下了臺。大抵自命不凡妄膽大者,總是壞事。

王鐸《詩稿》

從古代的叢帖到現在的書法選本,大都選得不好,都是帝王喜歡的東西,後人也人云亦云地湊熱鬧。現在來選古代書法作品,要用功重新去「發現」。

唐人功力深。如顏魯公日書一萬字,雖長文,前後字體亦相一致,然功力雖深,意味不及漢人。但康有為說得唐人一無是處,是一種偏激的看法。初學書者寫褚、薛,是通過他們往上溯。只看古人好是復古,說古人都不好是極端。

本文來源:《石壺論畫語要》節選

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年版

陳子莊(1913-1976),畫家,自幼習畫,早年受齊白石、黃賓虹啟發,中年生活坎坷,仍作畫不輟,1988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遺作展轟動畫界,曾任四川省文史館研究員。著作《石壺論畫語要》。

相關焦點

  • 清代「館閣體」的書法美學
    清代「館閣體」書法,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中承載著統治階級所賦予的功利化與實用化的功能。作為一種具有官方審美基調的書法範式,「館閣體」在筆法、字法和章法上均遵循嚴謹的法度,彰顯著嚴整、雅正的精神意味。滿整端直、安靜敦重的方正之美清代的朝廷詔書、官員奏摺、國家圖書編撰、各級官府的文書等,所有的官方場合皆用「館閣體」書法書寫,以彰顯國家的莊嚴和權威。因此,方正之美貫穿了「館閣體」書法風格的整體線路。講求法度嚴謹和結構工整,是體現方正之美的途徑。
  • 館閣體與幹祿書
    館閣體與幹祿書宋鳳洲 館閣體,只看&34;這兩個字,就可以大致知道它的含義了。是指一些亭臺、場館和樓閣的牌匾,上面所書寫的字,具有規範、易認、莊重、典雅風格的一類書體。這是清朝以來的稱謂,明代時稱臺閣體。在舊時代,館閣書法不是誰都可以寫的。也就是說,一般的寫字人,是沒有資格寫牌匾的。
  • 他創立了館閣體卻又因館閣體被人否定,其實他的書法確實精美絕倫
    書法能寫各體,婉麗飄逸,雍容矩度,明太宗尤重沈度書。據李紹《皇朝世說新語》載:"太宗徵善書者試而官之,最喜雲間二沈學士,尤重度書,每稱曰:我朝王羲之。"沈度以善書至侍講學士、翰林學士。時與其善書法的弟粲名重一時。當時朝廷的金版玉冊、重要制誥都出自他的手筆。
  • 面對這位館閣體書家,啟功:200多年來,書法,我只服他
    :「不僅是書家之書,更是學者之書、詩人之書。」很多人喜歡從筆法上,來批判啟功的書法,說他的筆法過於簡單,根本沒有高明之處,還有人說他的書法就是「火柴棍」、「館閣體」等等。啟功曾經因字醜而被人恥笑,他學書法時候,並沒有選擇歷代名家,反倒對清代一個館閣體書法家情有獨鍾,臨摹大量這位書法家墨跡,最終形成自己的風格!
  • 究竟館閣體算不算書法?館閣體與楷書主要區別在哪裡?
    最近有人問我,館閣體是書法嗎,算藝術嗎?和楷書有啥區別?我認為館閣體算書法,但是,館閣體當初的書寫者書寫的目的,很顯然不是為了藝術性,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講,館閣體就不能稱之為具有藝術性的書寫字體了。館閣體與楷書的區別就是,館閣體是楷書書寫風格中的一種獨特範式,而楷書指的是五大書體(篆隸行楷草)之一,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館閣體這種書法風格流行於明清兩代。明代稱之為臺閣體,後來慢慢稱之為館閣體。另外館閣體不僅僅代指書寫字體,在文學上也指那些特殊格式的文學體裁,比如,明代就有臺閣詩。
  • 書法中的行押書、飛白書、破體、館閣體、南路體都是指什麼書體?
    當時人們在籤字、畫押、傳遞簡訊時隨手而寫的行書,故稱之為行押書。唐韋續《墨藪五十六種書》中記載:「行書,正之小溈也,鍾繇謂之『行押書』」。晉衛恆《四體書勢》中也記載:「魏初有鍾、胡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劉德升,而鍾氏小異。」可見,行押書就是指早期的行書。飛白書。史傳蔡邕見工人用苕帚蘸白灰刷牆,受到啟發而創造的一種書體。
  • 館閣體是清代書法的正統,許珏和楊憲曾的館閣體功底探秘
    也就是說,至少在年近五十的時候,許珏還能寫非常正宗的館閣體楷書。楊憲曾《廬山面目》稿本。汪宗沂《衛公兵法輯本》稿本。按道理,楊憲曾應該自小就能接受正宗館閣體的訓練。然而,從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左右的八股文『課作』手稿看,楊憲曾館閣體的基礎不是一般的弱,難怪次年的鄉試要落榜了。
  • 明朝的王羲之,一手締造館閣體
    對於館閣體書法,歷來爭議很多,所以我們要客觀看待,一味地貶斥或褒揚館閣體都有偏激之嫌。館閣體書法的點讚與差評館閣體書法存在於特定的歷史時期,並且影響久遠,它的存在就證明了它的價值。從秦始皇開始,歷代統治者從沒有間斷過對文字書法進行規範統一的努力。秦朝時李斯就為了「書同文」,受命秦始皇寫了很多標準小篆的碑文。漢代有蔡邕寫的《熹平石經》、唐朝有《開成石經》、北宋有《二體石經》、明代有《洪武正韻》、清代有《乾隆御頂石經》等等。對書法普及推廣的作用。館閣體的底版是二王為宗,名門正派,大家閨秀,符合帝王的價值取向,再加上科舉制度的誘惑,因此館閣體的熱度十分巨大。
  • 司馬南推崇館閣體書法,要訣在於一絲不苟
    館閣體是一種科舉考試專用書法字體,館閣體演變自明代的臺閣體。明代皇帝,尤其是明成祖朱棣以後,非常重視推廣書法藝術,召示全國善於書法的的人進入翰林院,並授予中書舍人之職。這本來對書法是一件好事,可是這些中書舍人為了投皇帝所好,博皇帝開心,逐漸形成了一種公正、平正、千人一面的書法風格,後來被稱為臺閣體。雖然臺閣體並不是一個好的發展方向,但是在其在形成之初也不乏優秀的書法家,比如被稱為「二沈」的沈度和沈粲兄弟,二者還被稱為大小學士,善於書寫小楷,風格端莊秀麗、用筆圓潤遒勁、雍容華貴,二兄弟的書法可以說名震明代百年而不衰。
  • 館閣體為什麼不能學?
    本文摘自論文《清代館閣體政治功能的再思考》作者:賀電,吉林警察學院教授,法學博士,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書法文獻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在國家核心刊物發表多篇學術論文,著有《清代書法與政治》《清代館閣體政治功能的再思考》等。
  • 有人譏笑啟功書法是「館閣體」,他說:我哪有寫的那麼好
    啟功的書法,以」清、雅、正」而著稱,被譽為「不僅是書家之書,更是學者之書、詩人之書。」有人譏笑他的字是「館閣體」,啟功說:我哪有館閣體寫得那麼好?館閣體固然有其千人一面的局限性,但不管怎麼說,館閣體還是書法初學者比較好地學習範本。啟功先生書風極為嚴謹,而且極少涉足草書。
  • 他是溥儀的老師,書法厚重端莊,標準的館閣體
    陸潤庠國學功底深厚,書法作品自成一家,尤其可貴的是,貴為大臣但服用很簡樸,虔心於儒學研究,他不是靠自己的官位,而是憑自己的文化積澱,能聯善書,他溫和平易近人,接物無崖岸,此性格反映在他的聯意、聯書中,聯語均能自出機杼,清新典雅,而聯書秉承「唐人尚法(度)」,端莊厚重。
  • 為啥「館閣體」不叫書法?專家評:狀如算子,沒有藝術性!
    比如說「館閣體」。在不同時期的審美方式有所不同,但是也不能完全說所有的「館閣體」都沒有藝術性。其實,除了一些案牘與公文當中的「書寫體」是真正的「館閣體」為了供大家識讀方便之外,其他的一些寫法,雖然也是「館閣體」的體勢,但是也有著明顯的個人風貌。其變化之姿態,用筆之精微,也絲毫不輸於唐宋名家。
  • 何為精美的館閣體
    藏書愛好者在談及清代抄稿本的書法時,最常用到或聽到的說法是:精美的館閣體。閻敬銘致但湘良書札清代刻本書中有一種『精刻本』,又稱『軟體字』寫刻本。清《玉洤詞》精刻本1854好像只要是『好看』的清代楷書,無論是刻的還是寫的,都成了『館閣體』。如清鹹豐刻本《玉洤詞》,被藏書名家認為是『館閣體小楷』精寫刻本,實則它與館閣體是兩回事。
  • 「館閣體」不算書法?在噴之前,先看看這位「祖師爺」的字吧!
    時人於是風而習之,成為普遍學習的書法範本,人稱「臺閣體」或「館閣體」。「臺閣」原指尚書,後為官府代稱,因其為皇帝所賞識,而獲得很大發展,遂成為一種獨立的書體形式。沈度畫像不過,慢慢地,對「館閣體」的態度發生了變化,批評與詆毀日漸增多,直到今日,被人調笑說是「官府印刷機」。
  • 賀電:館閣體為什麼不能學?
    在國家核心刊物發表多篇學術論文,著有《清代書法與政治》《清代館閣體政治功能的再思考》等。清統治者對館閣體書法的大力提倡與大規模推廣,具有鮮明的政治意圖和豐富的政治內涵,政治性是館閣體的獨特屬性,其書寫的藝術特徵本身即具有強烈的政治導向:一、崇尚「中和」的書藝基調契合朝廷正統思想。
  • 曲園老人俞樾為什麼要迴避自己的「館閣體」書法?
    後人關於俞樾書法的論述中,存在幾個誤解。俞樾對自己曾認真學習過『館閣體』書法一事採取了迴避的態度。俞樾所著《春在堂隨筆》的第一句話是:『餘自幼不習小楷書。』這句話被廣泛引用,被用來說明俞樾對『館閣體』(小楷書)的不屑態度,以證明俞樾沒有認真學過『館閣體』。
  • 賀電:館閣體為什麼不能學?
    女性的政治導向清統治者對館閣體書法的大力提倡與大規模推廣,具有鮮明的政治意圖和豐富的政治內涵,政治性是館閣體的獨特屬性,其書寫的藝術特徵本身即具有強烈的政治導向:一、崇尚「中和」的書藝基調契合朝廷正統思想
  • 館閣體及其教學
    館閣體及其教學 □ 宋鳳洲 社會上人們統稱的館閣體,起源於舊社會官吏選拔科舉考試的幹祿書。這不僅是中國的一種文化現象,也是封建制度時代中華民族政治領域擇吏的一把標尺,也體現著當時的上層人物的藝術審美主體思想。
  • 有人說:啟功書法是館閣體!啟功回應:我哪有寫得那麼好?
    當今書壇,把「館閣體」等同於「江湖書體」,並視為「洪水猛獸」,避退三舍,無論是國展、還是中書協,很少見到「館閣體」!甚至連寫歐楷、趙孟、董其昌等人風格的書法,也都稱之為「館閣體」!邵巖書法與這些專家、學者相反的是,啟功非常欣賞館閣體,當他所寫「啟體」一樣被人譏笑為「館閣體」,啟功先生說:我哪有館閣體寫得那麼好?館閣體固然有其千人一面的局限性,但不管怎麼說,館閣體還是書法初學者比較好的學習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