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說當你被苦惱纏身時,悟透這兩句話,必能離苦得樂

2020-08-22 情感名將

傳遞人生智慧,分享正能量,hello大家好,我是東林。佛教認為人生痛苦而愛欲最苦,孤兒自禁慾可以使凡夫俗子成為聖人,可獲得更高的智慧,進而達到更高的生命境界。不可否認,愛是陽光,讓心靈的鮮花開放,愛是雨露,滋潤仇恨的心靈是和煦的微風吹去心頭的陰影。

聖嚴法師說當你被苦惱纏身時,悟透這兩句話,必能離苦得樂

聖嚴法師就指出,佛家弟子常念我佛慈悲,常懷悲憫之心,人便活得踏實平和,善與惡,愛與仇,在這個人心裡此消彼長,人人都必須謹慎把持,以使佛心常駐,那麼人生不順被苦惱,蠶食該怎麼辦呢?聖嚴法師說,當你被苦惱纏身時,悟透這兩句話地能離苦得樂。第一句話就是你給世界多少愛,世界就會還給你多少愛。

聖嚴法師說當你被苦惱纏身時,悟透這兩句話,必能離苦得樂

先看一則小小的故事。曾經有個年輕人總是憤世嫉俗,看什麼都不順眼。由於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多的誤解和挫折,他感覺整個世界都在跟他作對,在抑鬱的環境中他度日如年,精神接近崩潰。一天為了傷心,他就登上了一座景色宜人的大山,看到別人悠閒的欣賞著美麗的風景,想一想自己這些年的遭遇,其內心的煩惱是洪水一般在內心翻滾,他忍不住大聲喊道,我恨你。這個沒想到空蕩幽深的山谷就傳來比他聲音放大百倍的回聲,我恨你似乎千山萬壑都在回應,這個旁人也莫名其妙的看著他,他越聽越煩,突然從這個身後傳來了我愛你的聲音,他扭頭一看,只見離他不遠處有一個禪師在衝著他喊,過了片刻,禪師微笑著向他走來,年輕人見禪師面善,目詞便一股腦說出了自己所遇的一切。

禪師聽完後笑著說,禪宗木谷驚醒多少山河名客,輕聲符號又換回無邊苦海夢中人。如果世界是一堵牆壁,那麼愛是世界的回音壁。就像剛才我們的回音,以什麼樣的心態說話,他就會以什麼樣的語氣給你回音。你不妨先改變一下自己的習慣,試著用友善的心態去面對周圍的一切,或許你會擁有意想不到的快樂。聽了這個禪師的話,年輕人對著山谷喊道,我愛你,果然山谷傳來了同樣的回音,周圍的遊人也對他友好的微笑,年輕人恍然大悟,想到自己以前恨天怨地充滿仇恨,他羞愧的無地自容。

從此以後年輕人以積極健康友善的心態對待身邊的一切,慢慢的他的一切就都好起來了。聖嚴法師指出,正如禪師所說的,愛的確是世界的回音壁,所以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記住,世界是互動的,你給世界多少愛,世界就會還給你多少愛,愛給人的收穫會遠遠大於恨帶來的暫時滿足。

第二點就是愛是理性的犧牲,不是感性的佔有。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制空禪師是武士的兒子,在一次江河遊玩的途中竟然偶遇一位高官,就做了他的隨從,後來他與官員的太太兩情相悅,十分親密。紙是包不住火的,兩人的思晴中被發現,在自慰中他殺了那位大官,帶著他的太太逃到別處去,習慣了奢華的生活的兩個人,因為突然失去了生活的來源,迫不得已墮落成賊,而女人的貪得無厭使制空禪師深惡痛絕,最後終於下定決心離開了他。

智空禪師到很遠的一個寺廟出家,做了一名遊方的僧人,為了彌補自己的罪過,他決心要在有生之年完成一件善舉。制空禪師知道某處是懸崖非常的危險,已經斷送了不少人的性命。於是他決心在懸崖下面挖一條隧道,為人們開闢一條安全的通道。它白天時夜晚挖掘隧道,長年累月日日不錯,轉眼了30年過去了,隧道終於挖通了,不過在制空禪師完成隧道的前兩年,那位大官的兒子已經成為了一名劍道高手,他4處尋覓智空禪師以報殺父之仇。

後來終於發現了他要置他於死地。智空禪師平靜地對他說,我心甘情願的把我的生命交給你,但是讓我挖成這條隧道,等我完成那天你就可以殺了我。於是大官的兒子耐住性子,等待著那一天時間一天天過去了,制空禪師仍在不斷的挖著,一晃又是幾個月,大官的兒子等著感到十分無聊,並開始幫智空禪師挖掘,他幫了一年,遂對制空禪師的堅強意志產生了敬佩之情。

隧道終於挖成了,人們可以從這裡安全,通過智空禪師放下手中的工具,欣慰的長噓一口氣說,隧道完成了我心願已了,現在請你砍去我的頭。此時大官的兒子滿眼含淚動情的說道,你是我的老師,我怎能下手砍自己老師的頭?就這樣制空禪師的慈悲和關愛化解了滿腔仇恨和怒火,讓復仇者改變了初衷。

正如聖嚴法師所說,愛是理性的犧牲,不是感性的佔有,愛是無怨無悔,心甘情願的奉獻,愛是美化外在環境,淨化內在心靈的源頭,愛是慈悲的顯現,那麼我們該如何以愛心來幫助他人?聖嚴法師的就指出,一定要通過觀念和方法,如果僅僅是用物質或者是金錢只能解決部分的問題,必須要從心理的觀念方法來解決來幫助他人的困難,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能持久。Ok如果大家對我的觀點讚同,歡迎轉發點讚與關注,我們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聖嚴法師:當你被苦惱纏身時,悟透這兩句話,必能離苦得樂
    不可否認,愛是陽光,讓心靈的鮮花開放;愛是雨露,滋潤仇恨的心靈;愛是和煦的微風,吹去心頭的陰影……聖嚴法師指出,佛家弟子常念「我佛慈悲」,常懷悲憫之心則惡念不生,人便活得踏實、平和。善與惡、愛與仇在人心裡此消彼長,人人都必須謹慎把持,以使佛心常駐。
  • 「成年人沒有容易二字」,聖嚴法師:悟透這四句話,找到了苦之道
    在徵得他的同意後,我把他的留言複製如下:當收入與付出不成正比的時候,當每天筋疲力盡渾身癱軟在沙發裡時,當自以為快樂可以複製,賺取財富的模式也可以複製的時候,當掏心掏肺面對戀人卻遭遇拋棄時,我特別想請佛菩薩告訴我,為什麼會活的這麼苦?
  • 聖嚴法師的點醒:人微言輕時,悟透這兩句話,你會越來越強大
    朋友求助於我,我也不想倚老賣說教,就把聖嚴法師的一段開示視頻分享給他看。他看過之後,我又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告訴他,吃虧就是年輕人的常態,只有在吃虧中我們才能蓄積能力和智慧。聽過我的勸誡之後,小夥子放棄了辭職的念頭。在此,我就分享一下聖嚴法師在這個視頻中的主要觀點。
  • 聖嚴法師說人生八苦,從苦難中成長,才可以真正的離苦得樂
    八苦:苦是佛教的基本觀念之一,也是四聖諦中最關鍵的一諦。佛教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盛。怨憎會苦:和冤家、仇人無法避開,每次見面都會心生厭惡或者苦惱。愛別離苦:與至親至愛之人分離而產生的苦。
  • 願你悟透「四聖諦」,用離苦得樂的智慧利劍,在餘生披荊斬棘
    原來「輪」一是說佛法的意義,好比碾米的輪,能夠碾破糠秕,以喻佛法能夠破除煩惱;二是說佛法猶如舟車的輪,能夠通行抵達目的地,以比況佛法能通達到常、樂、我、淨的四德涅槃之地。「轉」有轉迷為悟,轉染為淨,轉凡為聖,使眾生能夠有所改轉的含義。為此之故,所以佛教界把釋迦牟尼在鹿野苑的第一次說法,稱為「初轉法輪」。
  • 聖嚴法師:人走背運時,謹記這兩句話,福氣隨之而來
    近期,我有幸拜讀了聖嚴法師的刊物,感慨良多。正如聖嚴法師文中所說的那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有不少人,在走背運時,時常怨天尤人,不願意吃苦和吃虧。在工作上,他們怕苦怕累,不肯踏踏實實去做;在感情上,生怕自己吃虧被欺騙,不敢敞開心扉;在日常小事中,斤斤計較,太過在意得失,於是悶悶不樂。
  • 聖嚴法師 寂滅為樂
    聖嚴法師 寂滅為樂  縱然佛家教人要「捨得」,但在許多人內心深處,聖嚴過世,實在令人沉痛不舍。所謂「開山大典」,簡單說就是揭開一尊新佛像上覆蓋的布幔的儀式。當天,連在場的政治線記者都讚嘆,聖嚴安排各界人士座位可謂巧具慧心:馬英九和陳水扁兩人分別被安排在聖嚴法師的左右兩側。這是聖嚴事前的安排,精彩的臨機應變還在後頭。  揭幔儀式開始後,法鼓山的法師逐一唱名,邀請在場的文藝界、媒體界和宗教界領袖上臺揭幔。
  • 臺灣法鼓山聖嚴法師圓寂
    去年四川大地震發生後,聖嚴法師領導下的法鼓山立即組織為災區募捐、捐物、派遣醫療隊,聖嚴法師並提出救災分三階段:救命、安身和安心。  聖嚴法師近年來疾病纏身,健康狀況一直不甚理想,於2月3日下午4點04分不幸病逝,享壽80歲。
  • 佛陀先說苦聖諦,方能令眾生信解善法,離苦得樂
    在佛陀自三十三天返回人間時,廣大的諸天諸人,都積極準備了香華寶鬘、淨水珍果用來供養佛陀,須菩提尊者深知佛之法身遍布虛空,佛弟子如能證悟緣起性空的奧義,就是對佛之法身的根本供養。因此須菩提尊者入定思惟空性義,得到了佛陀的讚嘆。
  • 斌宗法師:人生之苦說不能盡 佛法能使人離苦得樂
    斌宗法師(圖片來源:資料圖) 要說佛法能使人離苦得樂,先來說明苦,迫惱身心,使人們不得安然謂之苦。世間苦事無量,如三苦、八苦、十苦、百苦……說不能盡。其他如《地藏經》所說:多貪眾生則受貧窮苦楚報;多嗔眾生則受醜陋癃殘報;多痴眾生則受頑呆無知報。或因貪——好盜,遂墮山豬、老鼠之類,依貪習氣所感故。因嗔--好殺,而墮虎狼、蛇蠍之類,依嗔恨習氣所感故。因痴--好淫,即墮鴛鴦、雀鴿之類,依淫習氣所感故。你看這稱苦不苦呢?人們如果甘心吃受,視為非關重要的事,那就無話可說。
  • 聖嚴法師:有一種境界 能讓一切煩惱隨風消散
    武帝:「那麼,你是誰呢?」 菩提達摩:「不認識。」 菩提達摩口中的「不認識」,一方面可能是謙恭之說,不肯承認自己是聖人;另一方面,則可能是真的不認識自己,不知道自己,還未達到「聖」的境界。 世間一切煩惱,皆由有我而起。若能夠體驗到菩提達摩話中的「無我」境界,無論憂愁還是喜悅,一切自然會隨風消散。
  • 只要眾生能離苦得樂,受點苦、受點委屈、吃點虧算傻嗎?
    有人說我學佛後有點傻,但我只知道依教奉行,只要別的眾生能離苦得樂,受點苦、受點委屈,吃點虧算啥,這算傻嗎?【明君法師】:阿彌陀佛!讚嘆你,增長智慧、增長菩提心。阿彌陀佛!【明藏法師】: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多誦《金剛經》、《楞嚴咒》會加持你!南無阿彌陀佛!【惟亮法師】:吃虧是福,阿彌陀佛。
  • 佛說:一個學佛人,能做到這兩句話,才能永離眾苦!
    佛說:一個學佛人,能做到這兩句話,才能永離眾苦!(一)未證之前,難易大別。求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匯三乘五性同歸淨域,導上聖下凡共證真常;不斷惑業,得預補處;即此一生,直登妙覺者,無如淨土法門之殊勝超絕也。誠可謂佛教之宏綱,出塵之捷徑。所以往聖前賢,人人趨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在昔正像,代有高人,續焰傳燈,騰輝竺震。
  • 聖嚴法師:有一種境界能讓一切煩惱隨風消散
    武帝:「那麼,你是誰呢?」  菩提達摩:「不認識。」  菩提達摩口中的「不認識」,一方面可能是謙恭之說,不肯承認自己是聖人;另一方面,則可能是真的不認識自己,不知道自己,還未達到「聖」的境界。  世間一切煩惱,皆由有我而起。若能夠體驗到菩提達摩話中的「無我」境界,無論憂愁還是喜悅,一切自然會隨風消散。
  • 想要離苦得樂,一定要悟透《華嚴經》中這四句話
    所以說無論你當下的事業如何偉大,但相比於宇宙而言,都是渺小、短暫的,然而最終人亦難免一死。著名的文人蘇軾早就參透了這一點。他在《赤壁賦》中感嘆道: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在他看來人生就是渺小和短暫的。因此想通了便覺得榮華富貴、名譽地位都不算什麼。
  • 聖嚴法師:一生氣,你必輸無疑!四個方法教你有效戒除嗔心
    就像佛學大師聖嚴法師說的:現在的人火氣太大了,整個社會瀰漫著一股暴戾之氣。很多人一把年紀了,遇見不如意的事情還經常情緒失控,輕則罵罵咧咧,重則拳腳交加,一上頭便肆意發洩情緒,可怕至極。總之,現在很多人氣量非常小,碰見不順心的事情,忍不了,然後開始大發脾氣,自己折磨自己。
  • 聖嚴法師:慈悲心燈,照亮渾濁世界
    聖嚴法師說:「慈悲是來自看見他人的苦難。」在佛教的詞典上也有類似的釋義:慈悲就是給人快樂,將人從苦難之中解救出來。佛法中的慈,是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而悲則是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二者合稱為慈悲。實際上慈悲是對眾生而言的,慈悲無法對自己,只有對眾生慈悲才是真正的慈悲。
  • 聖嚴法師的告誡:做人,最好別太計較,不然,容易黴運纏身
    佛門有言:你得到了什麼,就會失去什麼。每天抱怨生活的苦,得到了憎惡,也就弄丟了心情,一輩子都是掃興;失去的東西,還在計較,那麼就是和「虛無縹緲」在較勁,哪怕最後強行得到了,也失去了原有的心境。正如聖嚴法師昔日在開壇講課之際所言,得失是人生的一種平衡。生活更是沒有十全十美,做人最好別太計較,凡是太計較,那一輩子就會過得苦不堪言,容易黴運纏身。
  • 聖嚴法師生平
    聖嚴法師釋聖嚴、或尊稱為聖嚴法師(1930年-2009年2月3日)法鼓山的弟子信眾尊稱為「師父」,俗名張志德(張保康),生於江蘇省南通縣,佛學大師,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師,日本立正大學博士,也是禪宗曹洞宗的五十代傳人、臨濟宗的五十七代傳人
  • 《華嚴經》:一個人,能看懂這四句話,人生才能離苦得樂!
    《華嚴經》:一個人,能看懂這四句話,人生才能離苦得樂!(一)大事因緣,出興於世。原夫諸佛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大事因緣者,無非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直下成佛而已。第以眾生之根性不一,故如來之教法萬殊。是以一代時教,隨機演暢。法門雖浩若塵沙,而行人依教修持,究竟歸元,皆證即心自性。(二)法華會上,方暢佛懷。佛祖種種言教,無非指示眾生本具心性,令其返迷歸悟,複本還原而已。然眾生機有淺深,迷有厚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