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理事長
最近,山東接連曝出冒名頂替上大學事件。先是媒體報導山東農家女陳春秀被冒名頂替上大學;接著曝出山東高校在過去兩年間排查出242起類似事件;近日,山東濟寧農家女苟晶發帖舉報兩次參加高考被冒名頂替。
如此多的學子被冒名頂替上大學,令人震驚。進而有人質疑,我國高考制度還能保障基本的公平嗎?客觀而言,在當前的高考中,類似案件已經再難發生。但是,對於歷史遺留問題,也必須嚴查,以此剷除違法運作利益鏈,維護高考公平與正義。
冒名頂替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其一是買賣錄取通知書交易,拿他人錄取通知書上大學;其二是在他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冒用他人的身份去上大學。輿論關注的主要屬於後一種情形。這類冒名頂替者選擇的「下手」對象基本上都是農家子弟。當年,由於信息閉塞,被頂替的農家子弟不知道自己被錄取,同時由於維權意識不強,也鮮有人去找有關部門詢問原因。
正由於此,冒名頂替上大學,被輿論批評為最卑劣的高考作弊。但是,參與運作者受到的懲罰卻並不嚴厲。如山東高校已清查出242名冒名頂替者,處分卻只是撤銷這些冒名頂替者所獲的學歷、學位。究竟哪些人參與了運作,對他們進行了怎樣的處理,相關部門則沒有交代。
要冒名頂替他人上大學,涉及的環節眾多,包括要獲知並攔截錄取通知書,拿出被冒名頂替者的學籍檔案、戶籍檔案,篡改冒名頂替者的身份信息,通過高校入學身份審核。針對每起案件,監管部門都應當嚴肅清查。
而鑑於此類案件,必定有地方教育部門、學校、戶籍管理部門的人員涉及其中,所以當地機構很難查清真相。應該在國家層面成立專項調查組,全面清查全國各地發生的冒名頂替案。雖然案件集中在山東曝光,但顯然這不太可能只是山東一地存在的現象。只有通過全面排查歷史遺留案件,才能剷除這一教育腐敗毒瘤。
當前,隨著高考錄取程序的遠程化,每個考生都可在網上查到自己的錄取信息,所以此類案件已經很難再次發生。但是,篡改學籍、身份信息的高考舞弊依舊存在。比如,在開放異地高考之後,有人違法運作高考移民;在推進國家扶貧定向招生計劃之後,有人違法運作把城市戶籍遷移到農村。這和冒名頂替運作的核心環節是完全一樣的,即「改身份」。
公平是高考制度的底線。捍衛高考公平,剷除作弊利益鏈,需要在以下方面持續努力。
一是加強高考招生、錄取信息公開的力度,實現透明高考。
二是加大對高考作弊的處罰力度,我國已經將國家考試的考場作弊入刑,但卻沒有把考場外的舞弊行為直接入刑。其實這類舞弊的惡劣性比考場作弊更惡劣,因此有必要把冒名頂替這類舞弊行為直接入刑。
三是推進大學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實行「嚴出」培養模式。冒名頂替者以很低的分數進大學,卻可順利畢業,獲得學歷、學位。如果大學從嚴要求,靠作弊進大學者就很難「混」畢業。這樣一來,作弊的「收益」也將大大減小。(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