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三匝對話王文鋒:《聖經》是如何煉成經的?

2020-11-22 騰訊網

(王文鋒)

蕭三匝:通常我們只是很籠統地知道基督新教《聖經》有66卷,但其實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新教的《聖經》篇幅和卷目彼此都不盡相同,比如天主教有73卷、東正教77卷、基督新教66卷,三者之間的差異是怎麼產生的?

王文鋒:這涉及到《聖經》的正典及經外文獻問題。的確,基督教三大派系對於正典的定義是有所區別的。通常而言,對於《新約》卷目,三大派系的意見都一樣,即都確定為27卷,但《舊約》的篇幅,天主教為46卷,東正教為50卷,基督新教為39卷(與猶太教24卷內容等同)。也就是說,天主教多了7卷次經,東正教多了11卷次經。還有需要說明的是,基督新教的聖公會《舊約》也編入了15卷次經。

為了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就幾個概念做一些梳理,比如正典、次經、旁經、偽經及外典。

蕭三匝:那你先談談正典。我感興趣的是,以什麼標準來認定正典?

王文鋒:涉及《聖經》的權威性,「正典」是很重要的概念,其希臘原文意思指「蘆葦」,古人是將蘆葦作為度量標準用的,其意為「標準尺」。後來有人用「正典」這個詞來描述那些被編入《聖經》的書卷,只有被認定為「正典」的書卷才有資格作為真理的標準。

究竟如何來確立正典?什麼樣的書卷才有資格被編入《聖經》呢?先看《舊約》,即猶太教的《希伯來聖經》。必須要說明的是,要確定基督教如何或何時正式接受《希伯來聖經》為正典是一個極為複雜的問題,其複雜性不僅體現為基督教各派對《希伯來聖經》書目的不同取捨,同時也涉及到猶太教《聖經》(即《希伯來聖經》)自身正典化的複雜過程。

《希伯來聖經》(舊約)的正典化大體經歷了「聖約-聖殿-聖經」三步。從摩西時代開始,以色列民是基於上帝與選民的聖約關係而確立律法書的信仰中心作用,這個時候儘管正典書目並未確立,但已有基於神人聖約關係而有的正典意識(如申命記1章5節)。之後藉由聖殿的建立,聖約作為信仰中心的角色由聖殿所取代,但系列律法書的聖約內容並未削弱,只是體現在聖殿的信仰活動之中。比如,約西亞王在聖殿裡發現了律法書(列王記下22:8-13),表明了聖殿崇拜與正典意識是相輔相成的關係。而從正典意識過渡到正典的正式確立則要到聖殿被毀尤其是猶太人被擄期間。因為自猶太人被擄散居各地後,他們需要確立一種標準以維繫信仰和凝聚群體。那一時期,他們進行了兩方面努力:外在方面,他們以會堂作為信仰據點常常聚會;內在方面,則是強化正典意識。因此,大致在兩約期間,《舊約》正典基本形成。

基督教對《舊約》的正典地位沒有過多疑問,耶穌基督和使徒們都明確表態認同《舊約》的權威。但是,在如何確定《舊約》正典的具體書目方面,則始終沒有明確定性。可以明確地說,自耶穌在世時到宗教改革時期,基督教就從未具體認定過《舊約》的正典書目。

其中,基督新教正式認定《舊約》39卷大體是到16世紀宗教改革時期才由馬丁路德等人完成(有意剔除了天主教認同的7卷次經),認定的依據據說是猶太拉比們於公元90年在猶太地西南的雅布內城召開的會議結論,史稱巴勒斯坦正典。

天主教大體是在1546年天特會議期間才正式確立《舊約》46卷書目(明確加入了馬丁路德剔除的7卷次經),他們的依據是哲羅姆於公元405年基於希伯來文翻譯的武加大譯本,這個譯本的篇幅與七十士譯本接近,包括正典、次經在內共73卷,其中《舊約》46卷。

因為東正教異常注重傳統,所以自始至終認定始於公元前2世紀的七十士譯本為正典,其中包括不被天主教認可的4卷次經,因此其《舊約》共計50卷。總之,儘管基督教內部對《舊約》書目、篇幅的認定存在異議,但對於應該繼承《希伯來聖經》的態度則完全一致。

(蕭三匝)

蕭三匝:《新約》的正典化過程應該容易得多吧?

王文鋒:恰恰相反。儘管《舊約》正典形成的確定日期模糊不清,但比起《新約》而言還算順利,因為畢竟《舊約》的權威性在猶太教和耶穌那裡就已比較明確,只是具體書目不同而已。但《新約》正典的形成過程卻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儘管《新約》27卷書目大體成書於公元50-100年間,大約為8位作者(馬太、馬可、路加、約翰、保羅、雅各、彼得、猶大)。但是,在其成書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大約300年),早期教會並沒有正典意識,甚至直到公元200年之前,都還沒有確立正典的主動意識和標準。

事實上,直等到公元4世紀末舉行的兩次主教會議(即公元393年與397年分別於北非的希坡和迦太基召開的兩次主教會議)上新約27卷才正式被確立為正典。也就是說,自公元200年正式探討《新約》正典開始,直至迦太基會議最終確立為止,教會就如何確認《新約》的書目經歷了長期討論、商榷,不同的教父有不同的候選書目和選擇視角。總之,自使徒時代之後的數個世紀裡,早期教會可以明確使用的《聖經》仍然是《舊約》,對哪些經卷可以被確認為《新約》不僅沒有明確的意識,甚至也沒有統一的標準,期間曾被討論過是否可以列入《新約》的書卷多達上百種。

基督教最早意識到需要一本類似於《舊約》的《新約》正典緣於面對異端馬西昂主義的挑戰。換句話說,是因為異端的崛起才促使大公教會產生了選編《新約》正典的想法。大約在2世紀中期,被譽為「基督教第一位改革家」的馬西昂基於其「剔除舊約元素」的信仰主張,試圖要修訂一本沒有《舊約》元素的《聖經》書目。在他看來,《舊約》的上帝不同於《新約》的上帝,因此《舊約》不利於基督教的教導。他在選編《新約》書目時不僅剔除了全部《舊約》,還把他選定的「四福音書」和保羅十卷書信中的猶太元素也做了處理。由於馬西昂的主張的出現,大公教會領袖們開始著書立說予以反擊,如德爾圖良、愛仁紐分別以《駁馬西昂》、《駁異端》等書來駁斥馬西昂的觀點。其中羅馬教會還於公元170年左右推出了被譽「穆拉託利正典」的經目。該書目並未被明確為大公教會的《新約》正典,當時只是作為反擊馬西昂異端而編輯的,但其意義不僅在於它是大公教會歷史上最早嘗試確立新約的舉措,還體現為該經卷是除了《希伯來書》、《雅各書》、《彼得前後書》外,包含了日後新約正典的其他23卷,而且它已明確表態要接納《舊約》。穆拉託利正典可分為四大類:其一是普遍被接受的書卷,包括《四福音書》、《使徒行傳》、《保羅十三封書信》、《猶大書》、《約翰二三封書信》、《所羅門智訓》及《啟示錄》;其二是具有爭議的書卷,如《彼得啟示錄》;其三是作為私人閱讀的《黑馬牧人書》;其四為數卷異端經書。

值得一提的是,眾多資深教父也曾例舉和討論過正典的《新約》書目。比如,愛任紐就不僅明確例舉過馬太、馬可、路加、約翰寫過的《福音書》,還例舉過《約翰啟示錄》和《約翰一書》,以及日後並未成為正典的《黑馬牧人書》和《所羅門智慧書》。

奧利金曾就論述過有關「教會正典」,在《馬太福音注釋》裡,他認為《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是「毋庸置疑的」;而在《約翰福音注釋》裡,他則提到《彼得前書》無可爭議,但認為《彼得後書》、《約翰一書》、《約翰二書》及《約翰三書》是否為彼得及約翰所寫還存在爭議;在《希伯來書講章》中,他討論了該書作者的可能人選,認為保羅、克萊門、路加都有可能性。

優西比烏也曾就正典與非正典做過論述,他對《新約》書目的編排次序有如下論述:「四部福音書位居首例,緊隨其後的依次是:《使徒行傳》、《保羅書信》、《約翰一書》和《彼得前書》。約翰《啟示錄》也可列在其後......上述作品均是被廣為接受的。那些廣為人知卻又尚存爭議的作品主要有:《雅各書》、《猶大書》、《彼得後書》,以及所謂的《約翰二書》和《約翰三書》。」此外,優西比烏還例舉了眾多未被列為正典的著作,其中有爭議並最終未被列入聖經的有《保羅行傳》、《黑馬牧人書》、《彼得啟示錄》、《巴拿巴書》、《十二使徒遺訓》、《希伯來福音》,此外被歸類為偽作的有《彼得福音》、《多馬福音》、《馬提亞福音》、《安得烈行傳》、《約翰行傳》等。之所以這些經文最終無法列如正典,優西比烏的標準是:它們可能與使徒們的教導和做法不吻合。他曾說:「這些作品的措辭與使徒們的措辭有著迥乎不同的風格,作品當中的觀點和辯論時的諷刺用法與真正的正統作品也有著天淵之別。顯然,這些作品乃是出於異端的偽造。相應地,這些作品不應該被視為尚存爭議的作品,而應該被看成不虔不誠的荒謬之作。」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優西比烏極其重視使徒統緒,他有三個標準:其一,作品措辭是否與使徒們吻合;其二,觀點是否與使徒們吻合;其三,辯論方法是否與使徒們吻合。

就以上諸多教父所例舉的書目來看,已凸顯眾多被廣泛認可的《新約》書目。不過,有不少書卷仍然存在爭議,其中被廣泛認可的分別有《四福音書》、《使徒行傳》、《保羅書信》(十三卷)及《約翰一書》,而存在爭議的則有日後成為正典的《希伯來書》、《雅各書》、《彼得前後書》、《猶大書》、《約翰二三書》與《啟示錄》,以及日後被列入正典的《十二使徒遺訓》、《黑馬牧人書》與《巴拿巴書》。

大概到公元4世紀中期後,《新約》正典書目才逐漸得以統一,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亞歷山大主教阿塔那修於公元367年給埃及教會所寫的一封教牧書信。在這封書信裡,阿氏完整例舉了日後成為《新約》正典的27卷書目,這是基督教歷史上第一次有人完整認定《新約》27卷正典書目。阿塔那修在信中曾如此宣布:「這些經書都是救恩的泉源,所以,饑渴的人可以從它們裡面蘊涵的永活的話語得著飽足。這些經書只傳揚屬神的教導。無人能對這些經書增加什麼,或從中刪除什麼。」

不過,直到公元393年和397年於希坡和迦太基召開的主教會議才正式確立了27卷新約正典書目,主教們在會議上正式宣布:「除正典作品外,任何書卷都不該以神聖經書之名在教會中誦讀。」

所以,《新約》正典形成的基本軌跡是:耶穌口傳教訓——使徒書信解釋——教父長期選編——最終確立正典。

蕭三匝:那《新約》正典的認定標準是什麼呢?

王文鋒:如何確定一本書卷為《新約》正典至關緊要,不過,這一話題也是歷來《聖經》學者最為糾結的話題。這個話題展開來講就是:「究竟哪種經文形式應該確立為正典?」「正典是開放的抑或是封閉的?」「是否存在正典中的正典?」「《聖經》究竟是權威經卷的彙編還是權威彙編的經卷?」

就此話題,諸多《聖經》學者紛紛給出了標準和準則,大體形成符合《新約》正典的三要素:正統性、使徒性、教會性。正統性表明該書卷本身的內容具有自舊約開始直至新約時期一貫的「信仰規則」和「真理規則」,即不和已被確立為正典的經書和教義相矛盾。使徒性是指該書卷至少應該與使徒有直接或間接的關聯,即應該由與耶穌有親密往來的使徒或與使徒有直接關係的人寫出,其意表明書卷信息應該與耶穌和使徒在世時的信息有一脈相承的關係,以此維護信仰的統緒,如保羅所言要「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以弗所書2:20)。教會性指該書卷在長期流傳的過程中被大多數教會廣泛引用和閱讀,並最終逐漸被接受,這表明該書卷能給教會所帶來持續的信仰果效,如保羅所言的「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摩太後書3:16-17)

蕭三匝:剛才你提到天主教和東正教的《聖經》多了幾卷次經,為什麼?

王文鋒:談及次經,其實還有幾個概念,如旁經、偽經及外典。次經主要是就《舊約》而言,它是兩約期間(公元前3世記至公元後1世紀)出現的位列《舊約》正典之外的一批猶太典籍(哲羅姆也稱其為旁經),次經共有14卷。由於這些典籍反應了流離在外的猶太人在苦難中的信仰盼望,因此在以色列地以外的猶太圈子廣受重視。但鑑於其從未在猶太教圈子裡受到重視,因此並沒有被猶太教視為正典。不過,鑑於次經在信仰認知和道德教化方面具有一定參考意義,因此基督教的大部分派系仍然沿用次經。其中,天主教認為次經是第二正典,為信仰教義依據,他們採用了7卷次經(多比雅書、猶底特書、馬加比一書、馬加比二書、所羅門智慧書、傳道經、巴錄書);東正教認為次經是正典,但只是信仰參考,他們採用了11卷次經(艾斯德拉記一、託維特傳、虞狄特傳、瑪喀維傳一、瑪喀維傳二、瑪喀維傳三、索格蒙的智慧書、索拉赫的智慧書、瓦如赫書、耶熱彌亞之書信、瑪喀維傳四);基督教聖公會也認為次經是正典,但只供信仰參考,他們採用了15卷次經(以斯拉三書、以斯拉四書、多比傳、猶滴傳、以斯帖補編、智慧書、便西拉智訓、巴錄書、三童歌、蘇撒拿傳、比勒與大龍、瑪拿西禱言、瑪喀比傳上卷、瑪喀比傳下卷)。此外,包括亞美利亞正教、敘利亞正教、科普替正教、埃提阿伯正教也採用了部分次經。

旁經通常指兩約之間湧現的以啟示文學為基調,旨在期盼彌賽亞來臨的猶太著作,包括《聖經》曾引用的《以諾一書》、《摩西升天記》以及《以賽亞升天記》、《禧年記》、《所羅門詩篇》、《十二先祖之約》、《西比林神諭》等書卷。由於旁經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即宣言上帝要興起一位大衛後裔為王,不僅帶領以色列人成功復國,還會引領子民形成橫掃歐亞非大陸的偉大帝國,因此這些旁經歷來不被基督教所接納(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新教都不接納),甚至許多基督教學者視其為偽經。

如果次經、旁經是就《舊約》而言,那麼偽經則是就《新約》而言。通常偽經被認為是指《新約》正典以外的作品,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偽託、冒充《新約》作者之名寫作而成,其理念參差不齊,有主張禁慾的也有主張縱慾的,大體都帶有諾斯底主義的傾向。偽經共計八十卷左右,主要分為福音書偽經、行傳偽經、書信偽經、啟示錄偽經四大類。其具體目錄如下:福音書偽經為:《真理福音》、《多馬福音》、《腓力福音》、《埃及人福音》、《聖母瑪麗婭福音》、《抹大拉的瑪麗婭福音》、《偽馬太福音》、《彼得福音》、《希伯來福音》、《尼哥迪慕福音》、《巴拿巴福音》、《雅各第一福音》、《猶大福音》。行傳偽經為:《彼得行傳》、《安德烈行傳》、《約翰行傳》、《多馬行傳》、《保羅行傳》。書信偽經為:《耶穌箴言》、《救世主對話錄》、《偽雅各書》、《偽約翰書》、《基督致亞布加爾書》、《保羅致辛尼加書》。啟示錄偽經為:《彼得啟示錄》和《保羅啟示錄》。

最後還有《聖經》外典,通常認為外典是指與《新約》同時期或稍晚完成的作品,這類作品雖然並沒有被列入正典,但具有普遍的信仰參考意義,同時被譽為初期教會可靠的信仰資料和文獻,因此被後期教會廣泛關注。外典主要有《我主在加利利的遺言》(《十一使徒書信》)、《十二使徒遺訓》、《巴拿巴書信》、《革利免壹書》、《赫馬牧人書》、《依格納修書》、《坡旅甲致腓立比人書》等。

蕭三匝:你的總結很清晰,但這些知識或許對研究基督教的學者來講很有參考價值,但對普通信徒而言,了解這些有什麼意義呢?

王文鋒:是的,這個話題的確有點枯燥,可能對大部分人來說沒有什麼作用,但就長期意義而言,它是有一定價值的。對於《聖經》,我們通常只是縱向理解它,即從神人角度去認信它,這當然是最重要的,因為《聖經》就是上帝向我們啟示的真理。同時,我們也應該從橫向去了解它,不僅了解它是如何啟示出來的,也要了解它在歷史中是如何傳遞下來的。這能讓我們更深體會先賢們為此付出的艱辛和心血。

因為畢竟《聖經》的原稿已不復存在,而且我們使用的也不是原文《聖經》,因此我們在研讀《聖經》時,本身就是在讀歷史中的《聖經》,就是說我們手中的《聖經》只是一種抄本和譯本。當然,這一切都有上帝的完美保守。今天的話題就是討論上帝如何帶領先賢們確立《聖經》的權威,這其實也是「讀經」的一部分。

最後我想引用《約翰福音》5:39來結束今天的話題:「你們查考《聖經》,因你們以為內中有永生,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

相關焦點

  • 蕭三匝對話王文鋒:基督教應當深刻反思十字軍東徵
    蕭三匝:很多人對基督教在中世紀發動的十字軍東徵事件很不理解,認為這種武力徵服行動是基督教所犯下的罪惡。你如何評價十字軍東徵? 王文鋒:基督徒首先應該要有一種實事求是地面對過去的態度,勇於承認歷史汙點。
  • 蕭三匝對話王文鋒:只有他,既是神,又是人
    蕭三匝:在基督徒看來,耶穌既具備完全的人性,也具備完全的神性,只有這樣,祂才能成為神人溝通的中介。那麼,耶穌的人性和神性在祂體內是如何溝通的?《聖經》是如何論述的?
  • 蕭三匝對話王文鋒(24):你真是個好牧師嗎
    王文鋒 牧師 蕭三匝:何為成熟的基督徒 蕭三匝:如何才能成為牧師? 王文鋒:談及成為牧師的條件,涉及到兩個層面:一是神聖呼召層面;二是現實條件層面。 因為牧師的主要使命是處理人與神之間的關係,因此成為牧師的首要動力一定是來自神的呼召。
  • 給蕭三匝先生記兩大過
    給蕭三匝先生記兩大過 蕭三匝先生《給孔子記一大功
  • 蕭三匝:民國大師蔡元培其實很糊塗!
    原創: 蕭三匝我一個朋友(在讀博士)告訴我,昨天,有幾個博士討論關於宗教的問題,結論是:美育可以代替宗教。我問他們的論點和論據是什麼,博士說,也沒什麼。這讓我很吃驚。以美育代宗教說始於蔡元培。這是理性的自負和僭妄,要攻破這種謬論,其實只需從理論和事實兩個角度提出駁論即可:一,每個人對人生意義的定義和追求都不同,科學如何回答人生意義的問題?二,近代以來,西方人進教堂純粹是因為習慣而不是因為信仰嗎?如果真是因為習慣,為什麼幾百年來,這習慣就沒有淡化以至於消失?
  • 《法華經》右旋繞佛三匝
    (第一百五十九段)【是諸菩薩從地出已,各詣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頭面禮足,及至諸寶樹下獅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禮,右繞三匝,合掌恭敬,以諸菩薩種種贊法、而以讚嘆,住在一面,欣樂瞻仰於二世尊。是諸菩薩摩訶薩,從初湧出,以諸菩薩種種贊法,而贊於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
  • 《佛說菩薩本行經》繞佛一匝得授記
    祭祀完畢後,這位婆羅門就返回城內,此時恰逢世尊入城乞食,婆羅門在道路上見到佛的相好光明,巍巍堂堂,非常歡喜,於是繞佛一匝,向佛頂禮後離去。這時,佛微微一笑,從口中放出大光明,佛光遍照十方世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三惡道,五道皆蒙佛光遍照而大明,病者皆痊癒,被牢獄系閉者都得到釋放。天道的諸天人,見到佛的光明,歡喜無量,來到佛前,以各種花、香供養佛。
  • 廣府文化記錄 蕭與古琴的對話
    2020年的10月在郭大強的郭氏蕭聲文化展館有一場演出「古琴與蕭的對話」由古琴名師延恩先生與南蕭郭大強先生合作演出(來自百度)蕭琴文化交流對話視頻。左:延恩 右:郭大強蕭琴文化交流和合演。左:延恩 右:郭大強南蕭與古琴的文化,但各有特色。可以合奏,也可以獨彈。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往後一段時間,本公眾號會持續更新更多的相關推文。
  • 蕭三匝:為什麼說莊子是裝孫子
    這就是一種宗教體驗,所以如同《老子》被道教尊為《道德經》一樣,《莊子》也被道教尊為《南華經》。 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儒家不也說過「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上下與天地同流」嗎?他們的區別何在?
  • 歷練成王,森林之王是怎樣煉成的
    歷練成王,森林之王是怎樣煉成的 密林之中危險重重 內心的弱點化作狼影潛伏其中 軟弱與急躁、冷漠與孤獨 獨自踏上成王之路的少年 到底會如何面對這些歷練?
  • 【優秀作文】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這是曹孟德的《短歌行》中的詩句。 我們何不以此自問,「何枝可依?」
  • 火焰紋章回聲另一個英雄王武器煉成大全 全武器煉成表
    《火焰紋章回聲:另一個英雄王》遊戲中武器種類非常的多,武器的煉成進化後的屬性數值和煉成前都是不同的,很多玩家都不是很了解武器煉成需要花費多少錢,煉成後的數值是多少,下面安趣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火焰紋章回聲另一個英雄王武器煉成大全,告訴大家全武器煉成屬性表,感興趣的小夥伴一起來看看吧武器升級後的屬性數值吧,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 手機查經真方便 漢語聖經協會推出聖經App
    近日,漢語聖經協會歡慶25周年,特別推出「漢語聖經Android App」,如今已突破2萬下載人次,「讀神的話,從手機進入你的生活中」是漢語聖經手機版的口號。
  • 聖經舊約申命記3-4章讀經心得
    摩西圖像讀經心得申命記3-4章。在本章中共分為三個部分。1戰勝巴珊王在神的應許下,以色列民全然得勝並得勝有餘。2約旦河東的境界有兩個半支派承受了約旦河東的境界。但他們中間的勇士需繼續與其他支派的人一同攻佔迦南。
  • 大衛鮑森:如何讀聖經(二)——最好的讀經方式(視頻)
    每個人讀經的方式都不一樣,有人選擇隨機性地讀,翻到哪讀哪;有人有規律的每天新舊約各讀幾章等等。但怎樣的方式更好,更容易幫助我們認識上帝給我們的旨意呢?大衛鮑森建議基督徒讀聖經的時候,一次讀一卷,因為這也是上帝賜給我們聖經的方式。
  • 如何讀聖經?
    聖經是由四十幾個不同的作者寫的,從舊約摩西開始,一直到新約最後一卷書是使徒約翰,經過的時間大概是一千六百年。其作者中,有的是皇帝,有的是牧人,有的是大政治家,就好像摩西,有的是鄉下打漁的,就好像彼得,各種身份都不一樣,但是合成一起就成為聖經的經典,共六十六卷。這六十六卷書雖然是四十幾個作者寫的,但是它前後一致—不只是主題一致,連語氣都是一致的。
  • 如何閱讀《聖經》?
    《聖經》好比一顆掛滿各種各樣恩典果實的大樹,有人努力攀爬到樹上,去嘗那果實,而有的人來到樹下,站到樹下的影子裡,聽著樹上人分享的蘋果甜梨子酸,沒有親自品嘗到,還自以為得著了,這是可悲的。 正確解讀聖經,這對我們基督徒在真理的追求上尤為重要。我們需要用正確的方法和態度來讀經,這樣才能真正得著神的話語。
  • 大衛鮑森:如何讀聖經(三)——《聖經》起初沒有章節
    英國權威聖經教師大衛鮑森(圖片來源:網絡) 在如何讀《聖經》系列講道中,大衛鮑森說其實神給我們的《聖經》是並沒有章節的,所以很早時候的基督徒必須很熟悉《聖經》,因為他們沒有辦法按照章節來找經文。
  • 舊約聖經無用,舊約聖經不適合我們的時代,這是真的嗎?揭露謊言
    很多基督徒,在與他的言論中是不能提及舊約聖經的。因為一提舊約聖經就跟律法主義,就跟守舊約的相關信息聯繫在一起。這樣的想法是否正確呢?我們不去談及舊約聖經的十條誡命,不去談及舊約中的飲食文化,不去談及預表耶穌的儀文,就說說舊約聖經對於今天的我們還需要不需要,還有沒有用?
  • 牧者教你如何一年讀完一遍聖經
    濟南某教堂的王牧師推薦聖經導讀《按卷讀經》,「讀經是需要每日堅持的,可以按照書上的介紹來穩步讀經,每天早上、晚上讀一段,第一天沒讀的第二天一定要補上。」王牧師認為,網上一些推薦讀經的方式並不可取,將整本聖經肢解了,導致前後不連貫,似乎能有效率的讀完一本,但讀完後對整個聖經故事猶如碎片,不能連成一線。王牧師不主張這種斷開式的讀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