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難免會遇人不淑,在這種前提下就很容易掉入,別人事先設計好的陷阱。大家要想躲過一個個陷阱並使自己處於不敗之地,這就要求必須有識人、用人的能力。
實際上《易經》中有很多與為人處世有關的道理,能夠熟讀《易經》並領會其中的內涵,相信就會遇山開山、遇水架橋。
《易經》提醒大家人生有四大陷阱,每一個陷阱都足以致命,所以如果想要讓生活過得平穩順利,首先要做的就是躲過這些陷阱。
「黴運降臨,有端倪」,大家要躲避這4大陷阱,一旦不幸落入其中便會毀掉自己的人生,提早發現,別讓自己陷入深淵。
《周易·乾·象》中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君子是古人心目中的道德模範,如果君子可以掌握天地運行的規律,或者說明白宇宙是不斷運行的道理,這樣才能知道去效法天地,做一個永遠不斷前進的人。
而第二句都是說一個君子在為人處事的時候,應該像天地一樣力求進步,做一個發憤圖強不懶惰、有德行的人。
自強不息的反義詞就是懶惰成性,如果一個人在自己的舒服區域內不思進取,那麼久而久之就會喪失鬥志,一旦落入舒適陷阱想要回頭就特別難了。
《易經·頤卦》云:「山下有雷,頤,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
《說文》中對「頤」的解釋:「顄也。」;而《序卦傳》亦云:「頤,養也。」指的是古代為人臣者食人俸祿以俸祿自養。
可以解釋為山下雷聲滾滾,預示著將有傾盆大雨將至。作為君子一定要懂得謹言慎行的道理,平時更應該恪守勤儉節約的原則。
「節飲食」並不是說節衣縮食,可以引申為不能鋪張浪費。君子應該注重道德方面的修養,而不是嚮往貪婪無度。
《莊子》說:「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森林中的小鳥在建巢的時候,也只不過是棲息在一根樹枝上;偃鼠在河邊飲水的時候,也懂得滿腹即可的道理。作為人其實更應該知道這些道理,而不是一味地只知道貪婪。
俗話說:「人心不知足,常逢災與愁;三十三天上,仍要起高樓。」,實際上說的就是貪婪的本質,《淮南子》云:「臨淵羨慕魚,不如退而織網。」。
做事情應該懂得適可而止的道理,並且需要通過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價值,而不是眼睛只盯著別人的口袋。
《易經·坤卦》云:「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做一個沉穩大氣有內涵的人,這才是一個人應該擁有的品德。而過於浮躁就無法靜下心來提升自我,到最後只能是上不上下不下,成為一個碌碌無為的庸人。
俗話說:「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平時不要總覺得自己很厲害,畢竟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只有踏實肯幹的人才有福報。
關注自己的嘴少說話多做事,雖然可能自己的生活並不會有太大改觀,但是卻絕對不會招致災禍。
《易經·繫辭下》云:「尺嫌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替,以存身也。」。
簡而言之就是無論你在遇到任何事的時候,都應該懂得能伸能屈的道理。
每個人平時總是固執己見,那麼就會讓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並且想法也可能會越來越落後,並最終掉入了固執陷阱。
《易經·隨卦》第十七,爻辭曰:「澤中有雷,剛來而下柔,天下隨時,君子以象晦入宴息。」。
雷霆縱然聲勢浩大最後也只能隱沒於大澤,再陽的剛也無法抵抗太陰的柔。君子雖然品德高尚但也是一日三餐,實際上他們這是在韜光養晦,並不是大家看到的固執。
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磕磕碰碰,也很容易因為經驗不足而掉入陷阱,但是大家一定要知道有些錯誤可以犯,提早注意人生更順利。
因為這些錯誤還有改正的機會,或者說從頭再來一次的勇氣。但是一旦落入文章中所說的4個陷阱之後,就很難再從陷阱中爬出來了,最後受傷害的只能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