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怨·詠荷上雨
宋 楊萬裡
午夢扁舟花底。香滿兩湖煙水。
急雨打篷聲。夢初驚。
卻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還聚。
聚作水銀窩。瀉清波。
春夏是百花綻放、嫣紅奼紫的時節,花開遍地的人間,讓人流連忘返,不忍歸去。但花開終有謝,歲月催人老。花開堪賞直須賞,莫待無花空望枝。世上花自千媚百嬌,吾獨愛蓮。雲淡天高之下,一江碧水東逝去,半江藕花映朝霞。荷花之美,氣勢高遠而又清澈脫俗,有豔冠群芳之氣魄,卻又獨立寒塘,遠離喧囂。每到荷花盛放的季節,人們總會三五成群跑至河畔塘邊,一賞那蓮葉接天、荷花映日的美景。可是陽光底下絢爛的荷花固然美麗,卻總不及雨中之蓮那般別有一番情韻。雨打荷花,清幽似夢,仿佛天地萬物都虛化,只有人與荷花相對,共聽瀟瀟雨聲。
大詩人楊萬裡就是一個發現了雨中蓮驚豔之姿的人,他為這風姿所迷惑,久久不能忘懷,遂提筆寫下一首《昭君怨·詠荷上雨》。詩人將自己由西湖賞荷花的夢境,與醒來後見庭中雨打蓮葉的實景,相互輝映,亦幻亦真,直分不清身在夢裡夢外。構思奇巧,描寫精準,讀來只覺滿篇俱是雨中荷花之清香,令人沉醉不欲歸。
詞的上半片四句,描寫的是詩人的午時美夢,及由夢到醒的過程。前兩句寫夢,後兩句寫醒。起篇就說自己在一個夏日午後小睡,這一睡,就做起了夢。詩人看來是極愛西湖的,在夢裡也要暢遊。他夢見自己乘一葉扁舟,蕩於滿湖荷花之間。西湖煙水迷離,如夢似幻,而滿湖蓮花香氣四溢,飄於迷離煙水間,使得整個西湖都籠在香豔朦朧的氣氛裡。這個夢境實在是太誘人了,詩人醉在這樣的仙境裡,都不願醒來了。
接下來兩句,詩人還是被驚醒了。他是被雨聲驚醒的,夢裡雨打船篷聲陣陣,夢外亦是瀟瀟雨。詩人在夢中初醒,一時竟分不清夢裡夢外。等他清醒過來,發現夢裡的煙波浩渺的湖水、香氣四溢的荷花、身在其內的小舟,都消失得無影無蹤。這個美夢逝去了,詩人這時當是不無遺憾的。上半片在這樣一種美麗與惆悵交織的氣氛中結束。
下半片對眼前庭院內,荷花池上雨中景進行了描述也是四句。詩人是被夢裡夢外的雨聲驚醒的,他一醒來就發覺外面也在下著雨,而他夢裡雨打船篷之聲,對應的原來是門外雨打荷葉之聲。詩人一反應過來,就興致盎然地賞起庭院裡的荷塘美景了。雨勢很急,因此打在荷葉上才能發出類似雨打船篷那樣的聲音。雨打在荷葉上是怎樣的情形呢?詩人用了一個「跳」字。雨珠飛速擊打荷葉,迅即彈跳起來,一顆顆連續不斷。荷葉上四處蹦跳著雨珠,恰似一粒粒珍珠,這些晶瑩的珠子在綠色荷葉上跳來跳去,一時散開,一時又聚成一處,這樣一幅畫面真是活潑有趣。估計詩人在經歷了美夢被驚醒的惆悵之後,再看到此景,心情頓時大好了。
下半片的最後兩句是對荷葉上雨珠的更進一步描述。雨勢甚大,雨珠子不斷聚在荷葉上,先前還是散布的一粒一粒,到了後來水珠子越聚越多,終於聚成一個水銀窩。這個比喻真是非常準確,晶瑩的水滴聚成一汪,可不就似水銀嗎?這一窩水銀太重了,荷葉已承受不住,於是它一歪,水銀傾瀉而下,直入荷塘,這裡的描寫是極其生動傳神了。整個詞的下半片承接上半片的雨打船篷之聲,對發出聲音來源的雨中荷進行了細緻描寫,抓住雨珠與荷葉的動態過程,為我們展示出一幅生意盎然的有趣景致。讀罷這首詞,恐怕今天的夢裡也會是一池荷香誘人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