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29:子產壞晉館垣

2020-09-21 古文二三子

子產相鄭伯以如晉,晉侯我喪故,未之見也。子產使盡壞其館之(yuán),而車馬焉。

1、鄭伯:指鄭簡公; 2、晉候:指晉平公; 3、我喪:指魯國襄公去世; 4、垣:圍牆; 5、納:使進入。

[譯文]子產輔佐鄭簡公到晉國,晉平公因為魯國襄公喪事的緣故,沒有接見他們。子產派人把賓館的圍牆全部拆毀,把自己的車馬放進去。

士文伯讓之,曰:「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盜充斥,無若諸侯之屬在寡君者是以令吏人客所館,高其(hàn),厚其牆垣,以無憂客使(shì)。

1、士文伯:晉國大夫,名丐,字伯瑕; 2、讓:責備; 3、政刑:政事和刑罰; 4、無若…何:猶「無奈何」; 5、辱:承蒙; 6、是以:因此; 7、完:修繕; 8、閈閎:指客館的門。

[譯文]晉國大夫士文伯責備子產說:「敝國由於政事和刑罰不能修明,到處是盜賊,無奈諸侯的臣屬屈駕來向我晉侯問候,因此派了官員修繕來賓住的館舍,加高館門,加厚圍牆,使賓客使者不會感到擔心。

吾子壞之,雖從(zòng)者能戒,其若異客何?以敝邑之為盟主,繕完葺牆,以待賓客。若皆毀之,其何以(gōng)?寡君使丐請命。」

1、吾子:尊稱對方; 2、異客:其他國家的賓客; 3、繕完:整治完好; 4、共命:供應賓客的要求; 5、請命:請求指示,意指請回答為何拆毀牆。

[譯文]現在您拆毀了圍牆,雖然您的隨從能夠戒備,那麼別國的賓客怎麼辦呢?由於敝國是諸侯的盟主,修建館會圍牆,用來接待賓客。如果把圍牆都拆了,怎麼能滿足賓客的要求呢?我們國君派我來請問你們拆牆的理由。」

對曰:「以敝邑(biǎn)小,介於大國,誅求無時,是以不敢寧居,敝賦,以來會時事。逢執事之不閒,而未得見(xiàn);又不獲聞命,未知見(xiàn)時。

1、誅求:責罰索取; 2、悉:盡; 3、敝賦:我國的財富; 4、時事:按時朝會納貢; 5、執事:指君王左右辦事的人。代指晉平公。

[譯文]子產回答說:「我鄭國國土狹小,處在大國的中間,大國責求我們交納貢物沒有一定時候,所以我們不敢安居度日,只有搜尋敝國的全部財物,用它前來朝見貴國。碰上您沒有空,沒能見到,又沒有得到命令,不知道朝見的日期。

不敢輸幣,亦不敢(pù)。其輸之,則君之府也,非薦陳之,不敢輸也。其暴露之,則恐燥溼之不時而朽(dù),以重敝邑之罪。

1、輸:送。幣:指財帛之類的禮物; 2、暴露:指貢物日曬夜露; 3、實:財務; 4、薦:進獻。陳:陳列,古時賓主相見,當庭陳列禮物; 5、蠹:蟲蛀。

[譯文]我們不敢進獻財物,又不敢把存放在露天。要是進獻,那就成了貴國君王府庫中的財物,不經過進獻的儀式,是不敢進獻的。如果放在露天裡,又怕日曬雨淋而腐爛生蟲,加重敝國的罪過。

文公之為盟主也,宮室卑庳(bì),無觀(guàn)臺榭,以崇大諸侯之館。館如公寢;庫廄(jiù)繕修,司空以時平易道路,(wū)以時(mì)館宮室;諸侯賓至,庭燎(liáo),僕人巡宮;

1、僑:子產的自稱,公孫氏,名僑,字子產; 2、文公:指晉文公; 3、卑庳:矮小; 4、廄:馬棚; 5、司空:官名,掌管土木建築; 6、以時:按時; 7、圬人:泥瓦匠人; 8、塓:粉刷牆壁; 9、甸:即甸人,官名,掌管薪火; 10、庭燎:庭院裡用以照明的火把。

[譯文]我聽說文公做盟主時,宮室低小,沒有門闕和臺榭,卻把接待賓客的館舍修得十分高大,賓館像國君的寢宮一樣。倉庫和馬棚也修得很好,司空按時平整道路,泥水工匠按時粉刷館舍房間;諸侯的賓客來到,甸人點起庭院中的火把,僕人巡視客舍。

車馬有所,賓從(zòng)有代巾車隸人(yǔ),各瞻其事;百官之屬,各展其物;公不留賓,而亦無事;憂樂同之,則巡之,教其不知,而其不足。

1、有代:有人代勞; 2、巾車:官名,負責管理車輛; 3、轄:車軸兩端的鍵,代指車軸; 4、隸人:從事清潔工作的人; 5、牧:放牧牛羊的人; 6、圉:養馬的役夫; 7、廢:耽擱; 8、事:指發生意外的事情; 9、恤:周濟。

[譯文]存放車馬有地方,賓客的隨從有代勞的人員,管理車輛的官員給車軸加油,打掃房間的,伺養牲口的,各自照看自己份內的事;各部門的屬官要檢查招待賓客的物品;文公從不讓賓客們多等,也沒有被延誤了的事;與賓客同憂共樂,出了事隨即巡查,有不懂的地方就指教,有所要就加以接濟。

賓至如歸,無寧災患;不畏寇盜,而亦不患燥溼。今銅鞮(dī)之宮數裡,而諸侯於隸人,門不容車,而不可逾越;盜賊公行,而夭厲不戒。賓見無時,不可知。

1、無寧:哪裡會; 2、銅鞮之宮:建在銅鞮山上的宮室,晉王的別宮; 3、舍:住; 4、夭厲:疾病; 5、命:指晉君召見的命令。

[譯文]賓客到來就好像回到家裡一樣,哪裡會有災患;不怕有人搶劫偷盜,也不用擔心乾燥潮溼。現在晉侯銅鞮山上的宮室綿延數裡,諸侯賓客卻住在奴僕住的房子裡,車輛進不了大門,又不能翻牆而入;盜賊公然橫行,疾病難防。接見賓客沒有定時,召見命令也不知何時發布。

若又勿壞,是無所藏幣以重罪也。敢請執事,將何所命之?雖君之有魯喪,亦敝邑之憂也。若獲薦幣,修垣而行,君之惠也,敢(dàn)勤勞?」

1、何所命之:意指有何指教; 2、敝邑之憂:晉、鄭、魯都是姬姓之國,則魯君之喪,既是晉君之傷,亦是鄭君之傷; 3、憚:怕。

[譯文]如果還不拆毀圍牆,就沒有地方存放禮品,我們的罪過就要加重。鬥膽請教您,您對我們有什麼指示?雖然貴國遇上魯國喪事,可這也是我鄭國的憂傷啊。如果能讓我們早獻上禮物,我們會把圍牆修好了再走,這是貴君的恩惠,我們哪敢害怕辛勞?」

文伯復命。趙文子曰:「。我實不德,而以隸人之諸侯,是吾罪也。」使士文伯謝不敏焉。晉侯見鄭伯,有加禮,厚其宴、好(hào)而歸之。乃築諸侯之館。

1、趙文子:晉國大夫,名武,趙盾之孫; 2、信:確實; 3、贏:接待; 4、謝:道歉。不敏,自謙,說自己糊塗; 5、加禮:意指隆重接待。

[譯文] 士文伯回去報告了。趙文子說:「的確是這樣。我們實在不注重德行,用奴僕住的房舍來招待諸侯,這是我們的過錯。」於是,他派士文伯前去道歉,承認自己不明事理。晉平公以隆重的禮節接見了鄭簡公,宴會和禮品也格外優厚,然後讓鄭簡公回國。晉國接著建造了接待諸侯的賓館。

叔向曰:「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產有辭,諸侯之,若之何辭也?《詩》曰:辭之矣,民之矣;辭之(yì)矣,民之矣。其知之矣。」

1、叔向:晉國大夫,姓羊舌,名肸(音西); 2、辭:辭令; 3、賴:利; 4、若之何:如何,怎麼能; 5、釋:放棄; 6、輯:協調。協:融洽。懌:歡悅。莫:安定。

[譯文]叔向說:「辭令不可廢棄就是這樣的啊!子產善於辭令,使諸侯也得到了好處,為什麼要放棄辭令呢?《詩.大雅.板》中說:『言辭和順,百姓融洽;言辭歡悅動聽,百姓安定。』子產大概懂的這個道理吧。」

《子產壞晉館垣》全文:

子產相鄭伯以如晉,晉侯以我喪故,未之見也。子產使盡壞其館之垣(yuán),而納車馬焉。

士文伯讓之,曰:「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盜充斥,無若諸侯之屬辱在寡君者何,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館,高其閈(hàn)閎,厚其牆垣,以無憂客使(shì)。今吾子壞之,雖從(zòng)者能戒,其若異客何?以敝邑之為盟主,繕完葺牆,以待賓客。若皆毀之,其何以共(gōng)命?寡君使丐請命。」

對曰:「以敝邑褊(biǎn)小,介於大國,誅求無時,是以不敢寧居,悉索敝賦,以來會時事。逢執事之不閒,而未得見(xiàn);又不獲聞命,未知見(xiàn)時。不敢輸幣,亦不敢暴(pù)露。其輸之,則君之府實也,非薦陳之,不敢輸也。其暴露之,則恐燥溼之不時而朽蠹(dù),以重敝邑之罪。

僑聞文公之為盟主也,宮室卑庳(bì),無觀(guàn)臺榭,以崇大諸侯之館。館如公寢;庫廄(jiù)繕修,司空以時平易道路,圬(wū)人以時塓(mì)館宮室;諸侯賓至,甸設庭燎(liáo),僕人巡宮;車馬有所,賓從(zòng)有代,巾車脂轄,隸人、牧、圉(yǔ),各瞻其事;百官之屬,各展其物;公不留賓,而亦無廢事;憂樂同之,事則巡之,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賓至如歸,無寧災患;不畏寇盜,而亦不患燥溼。

今銅鞮(dī)之宮數裡,而諸侯舍於隸人,門不容車,而不可逾越;盜賊公行,而夭厲不戒。賓見無時,命不可知。若又勿壞,是無所藏幣以重罪也。敢請執事,將何所命之?雖君之有魯喪,亦敝邑之憂也。若獲薦幣,修垣而行,君之惠也,敢憚(dàn)勤勞?」

文伯復命。趙文子曰:「信。我實不德,而以隸人之垣以贏諸侯,是吾罪也。」使士文伯謝不敏焉。晉侯見鄭伯,有加禮,厚其宴、好(hào)而歸之。乃築諸侯之館。

叔向曰:「辭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產有辭,諸侯賴之,若之何其釋辭也?《詩》曰:辭之輯矣,民之協矣;辭之懌(yì)矣,民之莫矣。其知之矣。」

清 吳楚材 吳調侯《古文觀止》評:

晉為盟主,而子產以蕞爾鄭朝晉,盡壞館垣,大是奇事。只是胸中早有成算,故說來句句針鋒相對,義正而不阿,詞強而不激。文伯不措一語,文子輸心帖服,叔向嘆息不已,子產之有詞,洵非小補也。

相關焦點

  • 子產壞晉館垣(襄公三十一年)
    【原文】   公薨之月①,子產相鄭伯以如晉②,晉峰以我喪故,未之見也。 子產使盡壞其館之垣而納車馬焉③。士文伯讓之,曰④:「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盜充斥,無若諸侯之屬辱在寡君者何⑤,是以令吏人 完客所館,高其闞閎(6),厚其牆垣,以無憂客使。今吾子壞之,雖從者能戒,其若異客何?以敝邑之為盟主,繕完茸牆(7),以待賓客。
  • 古文觀止26:子產告範宣子輕幣
    二月,鄭伯如晉。1、幣:指諸侯向晉國進獻的貢品; 2、病:憂患; 3、鄭伯:指鄭簡公; 4、寓:寄; 5、子西:即公孫夏,鄭國大夫,隨簡公至晉; 6、為:治理; 7、令德:美德; 8、僑:子產的自稱,姬姓,公孫氏,名僑,字子產,又字子美,諡成。鄭穆公之孫,前554年為卿,前543年執政,先後輔佐鄭簡公、鄭定公,卒於公元前522年。
  • 古文觀止30:子產論尹何為邑
    1、棟:棟梁; 2、榱:房屋的椽子; 3、僑:子產自稱,子產是字,僑是名;4、厭:通「壓」,指被壓住; 6、制:裁剪; 7、庇:庇護,寄託。[譯文]您在鄭國如同房屋的棟梁,棟梁折斷了,屋椽就要崩塌,我也會被壓在底下,怎敢不把自己的全部想法全說出來呢!
  • 古文觀止31:子產卻楚逆女以兵
    子產患之,使子羽辭曰:「以敝邑子產擔心這件事,派子羽推辭,說:「由於敝國狹小,不足以容納隨從的人,請允許我們在城外修整祭祀的地面聽候命令。」(古代結婚儀式在女家的祖廟進行,子產擔心楚人帶兵入城危及鄭國安全,故在城外為「墠」,以代替公孫段氏的祖廟。)
  • 《古文觀止》卷二周文「左傳」賞析
    《古文觀止》是清人吳楚材、吳調侯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選定的古代散文選本。二吳均是浙江紹興人,長期設館授徒,該書是清朝康熙年間選編的一部供學塾使用的文學讀本,此書是為學生編的教材。《古文觀止》收自東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書12卷,以收散文為主,兼取駢文。
  • 「子產扶鄭」說明什麼,對鄭國起到什麼作用,子產的影響多大?
    子產執政時,鄭國卿大夫的辦事能力受到當時各國的好評和後人的稱讚。春秋,是大國爭霸和弱肉強食的時代。作為中等侯國之一的鄭國,在晉、楚爭霸中,備受欺侮。前面說過,鄭國地處中樞,更成為他們爭奪的對象,往往左右為難,受的戰禍和壓榨更為深重。子產在種種外交場合中,開展有理有利的鬥爭,提高了國家的政治地位,減輕了人民的痛苦和負擔。
  • 安仁書院|《古文觀止》選讀線上課程即將開始啦
    安仁書院推出「《古文觀止》選讀」已經一年,受到學員們的普遍歡迎。這個課程主要面向小學高年級及初中階段的學生。
  • 子產平息鄭國內亂
    子產就說:「子駟要自立為君,你殺了他,現在你又要學他,那麼內亂什麼時候才能停止?」於是子孔就做了鄭國的國相。第四年,晉國對鄭楚結盟不滿,就去攻打鄭國,鄭國又再次與晉國結盟。楚共王聽說晉國攻打鄭國,就派兵來救鄭國,打敗了晉軍。第十二年,子孔專權,鄭簡公就殺了子孔,讓子產做上卿。第十九年,鄭簡公把六個邑封給子產,子產只接受了三個。
  • 古文觀止33:子產論政寬猛
    1、子產: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姬姓,公孫氏,名僑,字子產 。鄭穆公之孫,先後輔佐鄭簡公、鄭定公,卒於前522年,典籍以其字「子產」為通稱; 2、子太叔:姬姓,遊氏,名吉,鄭國正卿。少有儀度,熟悉典故,支持子產改革,鄭定公8年(公元前522年)繼子產執政,為政先寬後猛,善於辭令,曾出使楚、晉等國; 3、鮮:少; 4、狎:輕忽。
  • 「春秋第一人」子產
    而此時,齊、晉、秦、楚諸國逐漸強大,各國爭霸,使鄭國兵連禍結,災難深重。風雨飄搖、內憂外患之際,子產在鄭國經歷150多年的停滯和衰敗後挺身而出,知難而上,接下了鄭國執政大臣這塊「燙手山芋」。為田洫、作丘賦、擇能而使、不毀鄉校等等,主導、發起系列土地及軍事改革,解放生產力、改善生產關係,使得鄭人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子產的一系列舉措,不但使鄭國走上了「復興」之路,還為此後各國「變法」起到先導和示範作用。
  • 讀《古文觀止》,做智慧教師
    作為古文精華集大成的《古文觀止 譯註評》(吳楚材、吳調侯編選,徐薇譯註),選文膾炙人口,對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增強文化底蘊大有裨益。《古文觀止 譯註評》 圖書封面讀《古文觀止》,學班級管理經驗。
  • 子產:首頒成文法典 終結秘法時代
    寥寥百餘字,卻極為精要地概括了子產不平凡的一生。  子產是春秋時代鄭國的著名政治家,被推許為「春秋第一人」。清王源說:「子產當國,內則制服強宗,外則接應大國,二者乃其治國大端……子產為春秋第一人。」 清李元度則直截了當地說,子產之德過於管仲,即使是諸葛亮,也不過是以管仲、樂毅自況,不敢比擬子產。的確,正是由於子產的光輝,「後半部春秋」才不至於過分暗淡。
  • 翟傳海:子產留下一條金水河
    河名的來歷,據傳源於在2500年前春秋時期,鄭國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子產。子產,鄭穆公之孫,鄭國公子子國的兒子。姬姓,公孫氏,名僑,字子產。前554年為鄭國國務委員(卿),前543年擔任鄭國總理(相),先後輔佐鄭簡公、鄭定公,卒於前522年。歷史典籍以其字「子產」通稱。公元前522年子,子產因病醫治無效,與世長辭。
  • 子曰:「言之無文,行之不遠」,看子產的滔滔宏論,如何逆境翻盤
    而在這一章「襄公二十五年」裡,實際上詳細記敘了前因後果:鄭子產獻捷於晉,戎服將事。晉國在晉獻公時期崛起,「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晉文公繼位後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國,一戰而稱霸中原。當時共推晉為盟主,其他小國都臣服。所以有「晉為伯」的說法,「伯」就是老大。而鄭國、陳國都是周朝分封的小國家,當時都歸附晉國。
  • 子曰:「言之無文,行之不遠」,看子產的滔滔宏論,如何逆境翻盤
    而在這一章「襄公二十五年」裡,實際上詳細記敘了前因後果:鄭子產獻捷於晉,戎服將事。晉國在晉獻公時期崛起,「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晉文公繼位後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國,一戰而稱霸中原。當時共推晉為盟主,其他小國都臣服。所以有「晉為伯」的說法,「伯」就是老大。
  • 古文觀止24:駒支不屈於晉
    1、惠公:晉惠公,名夷吾,晉獻公之子,前650年~前636年在位;2、腆:豐厚; 3、剖分:從中切開,平分; 4、職:主要; 5、詰朝:早晨; 6、與:參與。[譯文]我們先君惠公僅有不多的田地,還與你們平分以供給食用。現在諸侯事奉我們國君不如從前了,大概是言語洩漏了出去,主要是由於你的緣故。
  • 呂思勉:用《古文觀止》作國文課教本,正是因為它選得壞
    我記得上第一堂「國文」課,呂先生就宣布用《古文觀止》作教本。我當時聽了大吃一驚。《古文觀止》我在十三四歲時就選讀過,不久買到姚鼐的《古文辭類纂》,又有了點文學史的知識,早薄《古文觀止》為村塾陋籍。何以呂先生這位大學者忽然要用這種陋籍作教本呢?可是接著呂先生就作解釋了,呂先生說:所以用這部書,正是因為它選得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