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作家吉·海特在《第歐根尼和亞歷山大》一文中記述了一個把破木桶當作住所的第歐根尼。一場殘酷的戰爭來臨之前,居住在城裡的人們都驚恐萬狀。他們開始厲兵秣馬,重新修建荒廢已久的防禦工事。第歐根尼推著他那破舊的木桶從城東滾到城西,又從城西滾到城東。「看到你們忙得不亦樂乎,」他說,「我想我也該幹點什麼事情啦!」
讀罷故事,對於第歐根尼的行為讓人忍俊不禁。戰爭來臨,面對死亡的威脅,大家都在積極行動。他被身邊的忙碌所感動,於是也找點兒事情讓自己忙起來。但是他的這種忙碌和為了戰爭積極準備的忙碌是不一樣的,他的這種忙是為了忙而忙,是為了讓自己感覺到有事情幹而忙,至於這種忙有什麼意義,他沒有思考過。
在我們學校管理中,這種為了忙而忙的現象是很多的。有的校長整天也很忙,忙著開會,忙著迎接檢查,忙著迎來送往,忙著搞建設。大事小事,似乎自己不講話,自己不批示,自己不參加,事情便辦不成,也辦不好,可謂辛苦極了。但是你如果問其學校辦學的目標何在,有什麼長期規劃,近期有什麼打算,他們就會支支吾吾,不知所云。有的乾脆說:「學校辦公室每學期都印發各種計劃,我找一本給你看看吧。」原來,他們對於學校發展的目標沒有思考,對於工作的發展前景缺乏考慮。這樣的管理,可謂目光短淺,每天只是為了應付工作而忙,沒有為學校的發展作一番規劃,長此以往,很容易把學校發展引入死胡同。
班級管理中也存在著 「滾木桶」的現象。有的班主任,從早上6:00開始跟操到晚上10:00晚自習結束,除了中午吃飯,基本上都要和學生在一起,工作也可謂辛苦,真是「起得比雞還早,睡得比鬼還晚」。用他們的話說:「沒有辦法,責任太大了,任何工作都不敢丟松呀。」「讓學生自主管理?談何容易,還是盯緊一些心裡踏實。」有的班主任對班級的管理可謂細緻,一旦有了評估標準,嚴格按評估的要求去做。用他們的說法,我們的奮鬥目標就是要確保評上優秀班級。為了實現各項指標不丟分,每天親自坐陣指揮、檢查,對於學生違規者,輕則批評訓斥,重則拳打腳踢。
許多教師也不知不覺地加入了「滾木桶」的行列。有的教師深信熟能生巧,布置作業多多易善,中午做,晚上回家也要做到深夜。有的教師深信嚴師出高徒,要求學生每次考試都要達到90分以上方算合格,低於90分的,就要叫家長、罰抄試卷。還有的教師只管教書不管學生學習,只知按照現成的教案去執行而不思考為什麼這麼教。今年如此教,明年還是這一套,結果原本生動的教學內容被「演義」得索然無味。不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分析教學存在的問題,不研究教學的方法,不反思教學的效益,雖說這些教師每年也能獲得了大量的榮譽和不斐的獎金,但其也不過是忙著「滾木桶」罷了。
分析形形色色的「滾木桶」現象,基本歸於以下幾種原因:第一,工作和生活壓力的原因。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我們很容易被眼前的瑣事所幹擾,所迷惑。馬不停蹄地勞作,忙得忘記了思考,失去了目標。第二,傳統的認識和錯誤的評估導向為「滾木桶」現象推波助瀾。傳統觀點認為「三更雞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於是爭分奪秒、加班加點變得順理成章。「鐵杵磨成針,只要功夫深」,於是強化訓練、題海戰術有了藉口。「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於是高耗低效有了推脫懲罰的理由。仔細分析我們許多的評估制度,諸如指紋籤到,備課每課時寫3頁,作業每次不能少於1頁,學生做操教師要跟操,等等,是否有逼著教師「滾木桶」的嫌疑?
但是我們是否也該審視自己,我們是否對工作進行了理性地思考?我們是否過於功利?我們的方法真的是最恰當的嗎?教育是育人的,那些規章制度,那些教學內容,那些備課、作業、考試無非都是為育人服務的,是提升人的手段,如果我們把手段的作用無限誇大,把執行手段作為一種苛刻的要求,那麼這種手段就會讓人感到非常苦惱,就會壓抑人的發展,手段就會異化,就會出現「教師真累,學生真苦,教育真危險」的境地。
走出為忙而忙的「怪圈」,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斷地思考我們為什麼而教,為什麼而管,並不斷研究與探索教與管的有效策略,採用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人之所以成為高級的動物,是因為人具有能動性,人在不斷地改變著環境,也在不停地改變著自己。正是這種改變,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有專家說:「持之以恆邊思考邊實踐的教師,他們不成功都難」。因為他們的思想在磨礪,他們的行動在矯正,他們的經驗在積累,他們的人格在提升。思考,讓我們的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使自己的工作變得越來越充滿著藝術,從而感受到職業的幸福。
不要再滾動那可笑的「木桶」了,還是學做「一支會思考的蘆葦」吧。
——本文發表於《山東教育》(小學版)200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