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部男頻劇播出了。
改編自網絡小說家蝴蝶藍同名小說,黃偉傑執導,陳飛宇、熊梓淇、程瀟、鄧恩熙主演的《天醒之路》。
現在不少觀眾一聽男頻劇,條件反射不是「會爆嗎」,而是「會撲嗎」。因為此前,有太多網文大IP+大投資+流量的男頻劇紛紛撲街,鮮有例外。
「撲街」成男頻劇的主流命運
不完全統計,近3年來播出的熱門古裝男頻劇如下:
2017年鹿晗主演的改編自貓膩同名小說的《擇天記》,豆瓣評分4.2分;
《擇天記》是貓膩諸多作品中口碑較差的作品,劇版拍攝時小說仍未完結,因此爛尾嚴重。劇版在湖南衛視周播劇場播出,收視率徘徊在1%出頭,中規中矩。
2018年楊洋主演的改編自天蠶土豆同名小說的《武動乾坤》,豆瓣評分4.4分(第二部2018年播出至今未出分);
《武動乾坤》曾備受期待,因為該劇由執導過《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等豆瓣最高分劇(9.7分)的張黎執導。
奈何令人大失所望。第一季曾登陸東方衛視周播劇場,收視率一度低至0.28%(最高也不到0.7%),第二季乾脆就沒上星了。
2018年吳磊主演的改編自天蠶土豆同名小說的《鬥破蒼穹》,豆瓣評分4.5分;
《鬥破蒼穹》與《武動乾坤》差不多同一時間上星,堪稱一對「爛兄爛弟」,雙雙口碑不佳,收視率平淡。《鬥破蒼穹》平均0.6%的收視率雖高過《武動乾坤》,但它在湖南衛視周播劇場,算是低的了。
2018年陳飛宇主演的改編貓膩同名小說的《將夜1》,口碑終於稍微起色,劇情不雷人,臺詞可圈可點,製作不錯,豆瓣評分7.5分;
2019年張若昀主演的貓膩同名小說的《慶餘年》,豆瓣評分8分(評分人數超過其他男頻劇評分人數總和),這是唯一一部豆瓣超過8分且成為爆款的男頻劇;
2019年李現主演的改編自無罪同名小說的《劍王朝》,豆瓣評分6.3分;
《劍王朝》雖未出圈,但在愛奇藝熱度表現不差,一度超過《慶餘年》(彼時《慶餘年》已收官)。
2020年王鶴棣主演的改編自貓膩同名小說的《將夜2》,豆瓣評分5.6;
當初陳飛宇放棄《將夜2》選擇《天醒之路》引發不少爭議。現在看來,也算是有「先見之明」。
跟第一季相比,第二季打戲雖多,文戲平庸,人物心理刻畫缺失。《將夜1》點擊量破50億次,《將夜2》僅有20億次。
2020年王源主演的改編自天蠶土豆同名小說的《大主宰》,豆瓣評分4.9分;
《大主宰》開播時熱度並不差,畢竟王源也是頂流。但失敗的選角、扁平的人物塑造、缺乏邏輯的劇情,根本無法吸引到路人,僅靠粉絲無法支撐長久熱度。最後落幕時,幾乎是無聲無息。
接著就是陳飛宇的《天醒之路》了。目前該劇豆瓣還未開分,演員粉的五星與書粉的一星齊飛,開分後估計也不容樂觀。
但就目前來看,《天醒之路》可看性高於《將夜2》。修煉體系更通俗,群像人物刻畫鮮明,編劇也試著用情節講故事,同時保留了蝴蝶藍的幽默特色,可以用來打發時間。
男頻劇:男性打怪升級的爽劇
都知道男頻劇會撲街。那究竟什麼是男頻劇呢?
這得從男頻文說起。網絡小說發布的網站,一般將本站點的小說,分成兩大類,其中一個大類,就是男頻,即男生頻道,另一個大類,就是女頻,即女性頻道。
故而我們說的男頻,就是大多數男生看的網絡小說。男頻劇即改編自男頻小說的劇集。
不妨以天蠶土豆被改編的三部作品為例,來看看男頻小說主要講述了什麼:
《鬥破蒼穹》講述天賦異稟的少年武者蕭炎,家族遭到滅頂之災,為報仇雪恨,也為了江湖的正義,蕭炎毅然向邪惡的勢力發起挑戰;
《武動乾坤》講述身處底層受盡屈辱的林動機緣巧合獲得了當年武林至尊符祖留下來的神秘石符,之後林動經歷了武林宗派間的紛爭、磨難,一次次以弱勝強,一步步逆襲成王;
《大主宰》講述的北靈少年牧塵為解救母親、拯救蒼生,苦修靈力、不斷提升自我,歷經重重磨難,最終成為大千世界中的大主宰,擊敗天邪神,守護北靈境。
不難發現,《武動乾坤》像《鬥破蒼穹》,《大主宰》像《武動乾坤》與《鬥破蒼穹》,主角光環相似(蕭炎、林動、牧塵個性差異不大)、主體情節相似(學院修煉)、人設相似,好像三個主人公互換一下,每部小說的劇情也依然成立。
但不只是天蠶土豆自我重複,而是男頻小說大同小異。
都有修煉體系,大多有學院(書院、學堂),在學院裡提升功力、結識好友,之後不斷打怪升級,一次次以弱勝強,最終逆襲成王,造福天下。
男頻小說寄託著男性讀者的「英雄夢」,因此它們常常被稱為「爽文」。「爽」的核心特徵是:逆襲,從弱到強。
男頻小說的另一個典型特徵,是長,一部小說動輒四五百萬字。
除了注水外,主要是男頻小說故事架構非常宏大,它往往是在現實世界之外重新構築了一個世界,在這一想像世界裡,有全新的規則、全新的社會結構、全新的價值觀。
男頻劇也紛紛保留了男頻小說的核心特點:有一個不同於現實世界的複雜世界設定,以男性角色為核心,以男主人公的打怪升級為主要情節,以「爽」為核心審美體驗。
很多男頻小說讀者眾多,像天蠶土豆、貓膩的小說連載時都有上億點擊量;男頻頭部作者的收入遠遠高於女頻頭部作者的收入,每一年的網絡作家富豪榜,男頻作者霸佔TOP5。
令人不解的是,怎麼一到男頻劇,大多撲街了呢?那些為小說付費的人哪去了?
過於複雜的設定勸退觀眾
網文和劇集是不一樣的。宏大的世界觀、複雜的設定,可以成為網文小說的優點——有利於讀者的沉浸,但影視化後,複雜的設定就成了一大挑戰——會勸退一大批觀眾。
小說以文字為媒介,再複雜的設定經由文字的前後勾連也可以通俗易懂,但影視劇以影像為媒介,一切都必須轉換為視聽語言。複雜的設定要視覺化,還要通俗易懂,並不是一件易事。
但幾乎所有的男頻劇編劇,都沒有搞清楚這個基本常識。他們無力於將小說的世界觀設定以影像化的形態層層推進告訴觀眾,只能笨拙地在劇集一開端,將宏大架構、複雜支線和拗口的術語,一股腦地倒給觀眾。
所以,一看那種開頭有個背景音念世界觀設定的男頻劇,筆者心裡一咯噔:大概率要完。
比如《大主宰》,開篇就說:九目現世,天邪神即將復生,黑龍為了族群繁衍甘願為虎作倀,收服各方勢力為天邪神所用。
傳說唯有一少年能解救蒼生,令眾生放下恩怨,蒼穹重歸清明。他身懷三大神族血脈,擅靈陣,御神劍,八部浮屠雷電之身,視敵為螻蟻,無人能近方丈之內。混沌之戰在即,諸神一一潰敗於天邪神之手,那個少年將以一己之力,守護大千世界,成為唯一立於天地之巔的大主宰……
每個字都懂,但每個術語都讓人摸不著頭腦,什麼是九目現世?什麼是天邪神?黑龍是誰?三大神族分別是什麼?八部浮屠雷電之身又意味著什麼?
隨著劇集展開,這樣的疑惑會越來越多,劇中有人族、血神族、洛神族、浮屠族、龍族,人族中還有牧域、柳域、唐域等,還有各種神獸……陌生概念層出不窮,將它們搞明白就很費勁。
雖然《將夜》口碑尚可,但它沒爆,跟開頭的難懂有很大關係。
一上來就「昊天世界,光陰輪轉」,絮絮叨叨說一段後就是修行體系「修行一途,有初境、感知、不惑、洞玄、知命等境界。其中最為高深者,乃父子無矩」。
再絮絮叨叨念一段後就是派系了,「四大宗派知命之上的修道大家,隱於世人難曉的不可知之地,一觀(昊天道-知守觀)、一寺(天擎宗—懸空寺)、一門(魔宗-山門)、二層樓(書院-二層樓)」。
不說別的,觀眾想把這個世界觀捋清,把人物的宗派搞清楚,都是10集開外以後的事了。
如果編劇老老實實按小說的節奏推進,世界觀也會隨劇情構建而成。但編劇太想偷懶了,給觀眾個梗概就一了百了。
而和盤託出有時反倒破壞了懸念。比如《武動乾坤》,一開篇等於把各方勢力交代個遍,強行劇透;《鬥破蒼穹》一上來就給你來個五大家族激鬥魂殿,生怕你不知道最後的大BOSS是誰……直接將書粉勸退了。
一言以蔽之:大部分男頻劇開篇對非書粉觀眾都太不友好了,對書粉來說又「魔改」過頭,兩頭不討好。
剛開播的《天醒之路》開篇雖也是世界觀介紹,好在不算晦澀,因為原小說的修煉體系建立於人的六感(眼、耳、鼻、舌、身、意)基礎上,容易理解。
《慶餘年》則提供了不錯的改編示範。小說《慶餘年》講述了一個年輕的絕症患者來到人類滅亡之後再度興起的古代世界,秉承其母遺願,推動文明進程的故事。
主人公範閒很奢侈地擁有多出來的一截生命,所以謂之:慶餘年。
劇版《慶餘年》不能大張旗鼓地宣揚穿越元素,所以編劇做了大膽的改動。
文學史專業的學生張慶(張若昀 飾)用小說《慶餘年》表達他的學術觀點。之後觀眾看到的劇情,其實是張慶所著的小說內容。
在張慶的小說中,生活在現代、患有絕症的年輕人範閒(張若昀 飾),一覺醒來,已經生活於史後的古代王朝慶國。
小說也有複雜的設定,比如四大宗師,比如神廟,但劇版都是在劇情推進中慢慢解開懸念。劇版開篇就是很日常的「穿越生活」,通俗易懂,觀眾緣就好多了。
流量思維主導是自取滅亡
這是一個「女性向」時代。女性才是消費的絕對主力,在影視劇領域更是如此。
市面上的爆款劇有一個共同的規律:女性觀眾愛的劇集不一定是爆款,但女性觀眾不喜歡的劇,一定爆不了;男性觀眾愛看的劇不一定是爆款,男性觀眾不愛看的劇,只要女性觀眾愛,它依然可能會爆。請參見一系列耽美劇和甜寵劇。
製作方都知道:得女性者得天下。因此,當男頻小說變成男頻劇後,他們也千方百計想迎合女性觀眾的需求。
選擇流量明星做主演,就是基於這樣的考量。但事實證明,除了流量的粉絲死守外,許多女性觀眾興趣寥寥。
是女性觀眾不愛打怪升級嗎?也不盡然。《慶餘年》裡範閒也有「金手指」加持,也不斷升級。癥結在於,打怪升級是否有起承轉合、是否有常識與邏輯做依託。
很大一部分男頻劇為了凸顯流量的主角光環,棄劇情的邏輯於不顧。許多配角也因此成了單薄的紙片人。他們存在的價值只是襯託主角。
劇情最終也成了流量的個人MV大賞和開掛大典。觀眾無法從主角身上感知到真正的痛苦、進步、成長與快樂,因為一看就知道,這是「假」的。
比如《擇天記》,看小說以為是「逆天改命」熱血劇,到了劇集,成了開掛少年成長記,花見花開、敵見敵敗,輕輕鬆鬆辦大事;
《大主宰》,一開篇讓牧塵成為一個廢柴。這當然是為了欲揚先抑。但牧塵的開掛比預想中的來得更早更快。第一集就頓悟,第五集就開掛,一開掛強大的敵人就掛,之後開掛屢試不爽。劇集的修煉體系也隨之崩塌,整部劇就顯得又平又重複……
《劍王朝》中,丁寧雖然因為亢陽難返之身,五臟之氣過盛,難以活過三十,但哪怕身患頑疾,他還是完成了半日通玄,十日破境等一系列天才舉動,之後在祭劍試煉中,丁寧以十三塊令符奪魁,獲得青脂玉珀……很快就將名滿天下。
這種男性觀眾都嫌棄的男性意淫劇,怎麼讓女性觀眾提起興致?
再來看看流量們的表演。如果按照書粉的選角標準,這麼多男頻劇或許就《慶餘年》的張若昀讓人滿意,陳飛宇、李現馬馬虎虎,其餘的估計是白眼相看。
《擇天記》裡的鹿晗,長得是好看,實在沒有陳長生少年老成的感覺;
《武動乾坤》裡的楊洋實在是很賣力,但很遺憾,用力過猛,油氣四溢;
《大主宰》裡的王源,不是筆者刻意截圖截醜了,這是官方放出的劇照,王源實在是不適合古裝扮相啊……
扮相不行,演技青澀,IP劇成了流量「黑歷史」,流量讓IP劇撲得更猛烈些。沒有相互成就,而是相互拖累、兩敗俱傷。
《慶餘年》的選角和劇情推進,顯然不是流量思維的結果。範閒雖有主角光環,但劇中諸多配角,滕梓荊、王啟年、範若若、海棠朵朵,每個都個性鮮明、氣質獨立。
《慶餘年》第一次引發廣泛討論,是滕梓荊之死。小說中藤子京(劇版叫滕梓荊)是一個沒什麼戲份的小配角,是範閒一個忠誠的小跟班。在劇版中,他的出場、他的背景、他的恩怨情仇、他與範閒的交情,全部都重新經過設計。
在豐富角色的同時,也讓滕梓荊成了「大寫的人格」的一種體現,讓「士為知己者死」的情懷閃閃發光。
試想一下,假若換個編劇把《慶餘年》往流量爽劇方向改,藤子京這個角色要麼直接改沒了,要麼成了路人甲。在流量思維裡,流量飾演的主角才是宇宙中心,才值得書寫稱頌。
總之,男頻劇可以使用流量,但一定不能讓流量思維主導劇情。
仍不見長進的五毛特效
男頻小說之所以受到男性觀眾的喜愛,故事好看、世界觀完整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想像力豐富,各種打鬥精彩紛呈,讓人身臨其境。
男頻劇想贏得男性受眾,小說中那些宏大的場景、玄乎其玄的技能、精彩刺激的打鬥就得一一還原。
遺憾的是,國產劇在特效、造型等方面的整體水平不高。
一方面是,缺錢。
特效是一分錢一分貨。比如「史上第一獎項收割機」《權力的遊戲》,第一季的時候,每集製作經費600萬美元,第五季攀升至800萬美元,第六季時每集製作成本高達了1000萬美元之巨,到了第八季單集成本1500萬美元。以現在的匯率看,一集成本1億元人民幣。
什麼概念呢?人家拍一集的成本,在國內可以拍一部中等製作的電視劇了。
像不久前播出的30集玄幻劇《三千鴉殺》,業內估計成本最多也就3000萬元成本。1集《權力的遊戲8》,可以拍100集《三千鴉殺》。
《擇天記》當初開播時很多新聞說投資4億,無論當時還是現在,都是頂級投資了。《擇天記》56集,單集成本710萬。對照2016年《權力的遊戲6》單集1000萬美元(7000萬),1集《權力的遊戲6》可以拍10集《擇天記》。
金錢的差距,也是特效的差距。
其次是理念上的差距。
有特效從業者指出,「中國和外國最大的差距,是在行業的整體發展水平上。特效不僅僅是後期製作,而是應該貫穿在整個影視創作流程之中。特效行業『牽一髮而動全身』,特效這一個行業所面臨的問題,折射出的則是中國影視製作鏈條上所存在的問題。」
換言之,特效不是劇拍完之後才來「填坑」,而是要在劇集拍攝過程中就提前進入,配合攝影與導演,告訴他們應該在哪裡給特效留下空間,怎麼拍攝特效工作量最小最省錢。
但當前的影視行業,普遍不重視特效等後期製作環節,尤其是流量主導的劇組裡,當流量拿走天價片酬,後期製作成本被極大擠壓,特效連錢都沒有,怎麼談技術?
當前播出的男頻劇,《慶餘年》特效最少,揚長避短了,《將夜》特效相對好一些,《劍王朝》《大主宰》次之,《擇天記》《鬥破蒼穹》《武動乾坤》屬於第三層級了,比國產劇平均水平高一點,但還是五毛特效行列。
《擇天記》特效如下↓
《武動乾坤》特效如下↓
《鬥破蒼穹》特效如下↓
男性觀眾看小說還有點想像空間,看劇集就成了「買家秀」,辣眼睛還糟心。
沒有註定會撲的男頻劇,只有被拍撲了的男頻劇。
雖然男頻劇是男性爽劇,但爽劇也有層次高低。有的創作者將爽劇拍成了「種馬劇」「無腦劇」,有的爽劇則在打怪升級中揭示了普遍性的人生困境與人生況味,寄予對美好社會的想像,無論男女觀眾都能心有戚戚,比如《慶餘年》。
因此男頻劇非「原罪」,就像大女主戲也非「原罪」。
男頻劇踩過的坑足夠多了,成功樣本也有了。但願後續創作者少踩坑,帶上腦,多給觀眾帶來幾部《慶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