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峰正在精心製作茶壺
初見李建峰,有一種不善言辭的感覺,一番交談後才發現此人大才,滿腹經綸,一肚子的學問。他雖然個頭不高,可內在容量很大,是一個想不好不說,說出來就要幹出個名堂的人。
提起鈞瓷,不能不提河南禹州市神垕鎮。而在神垕鎮鈞瓷界,提起鈞瓷茶壺,不能不提李建峰。提起李建峰,那可是床底下吹喇叭----名聲在外!
他是禹州市鈞瓷界第一個學院派科班畢業的鈞瓷大師;他創新純手工製作的鈞瓷作品《代代福》是中國紫砂博物館收藏的第一件非紫砂壺種;他設計創新的100多種器型各異的小茶壺僅外觀設計專利就有40多個......
李建峰,1963年出生於中國鈞瓷之都禹州市神垕鎮,師從晉佩章、王廣振、張廣木,現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國家級非遺傳承項目河南代表性傳承人,河南工藝美術大師。
李建峰大師自幼置身於鈞瓷藝術的氛圍裡,鈞釉的五光十色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0年,17歲的他進入鈞瓷廠,不久便以突出的鈞瓷創作才華被破格調入鈞瓷實驗室。1984年,李建峰考入景德鎮陶瓷職工大學,主修陶瓷工藝與管理三年,畢業後重新回到廠裡,從技術科副科長、科研所副所長、所長、技術廠長再到廠長,李建峰一直兢兢業業,刻苦鑽研鈞瓷技藝,靠著勤奮和執著,一躍而為鈞瓷界第一個「科班」出身的大師。
1998年,他先後被榮昌鈞窯、華藝鈞窯聘為藝術總監。2002年,他創建了東升鈞瓷藝術坊。2007年,李建峰開始獨闢蹊徑,研發鈞瓷茶壺。鈞瓷茶壺的成型不僅需要紮實過人的技術功底,還需要有獨特的審美眼光,如何把這普通的茶壺做得精緻細膩,是最為考驗作者功力的,越是微小的茶壺越能彰顯出作者的卓越技藝。
為此李建峰在借鑑傳統的基礎上,博採眾家之長,植入現代的藝術表現手法,精雕細琢,潛心堅守與傳承,不斷突破創新。他經過多年的鑽研與實驗,將鈞瓷茶壺發展到更高的水平。他不僅將半釉鈞瓷壺、底足不上釉的鈞瓷壺發展到了滿釉鈞瓷壺,而且他燒制的全釉鈞瓷壺,全然找不出是以何處為支點放置在窯裡燒制,堪稱巧奪天工,精美絕倫。
李建峰壺如其人,手工製作,秀氣靈巧,形神兼備,剛柔相濟,細膩中蘊含著簡潔,透過視覺而直訴心靈,給人一種精神上的藝術享受。
李建峰深諳藝術無止境,鈞瓷藝術只有發展才有生命力,只有通過創新、傳播才有持久力和影響力。於是,他常常在百忙中擠出時間,走出創作室,融入到大自然中,採用提煉取捨的藝術手法,把造選中的東西,本質地、藝術地表現在壺體上,從而達到源於自然而高於自然的效果。
李建峰大師多年來致力於鈞瓷茶具造型及工藝的創新,依靠深厚的傳統文化和實踐經驗,為挖掘傳承鈞瓷文化與提升鈞瓷茶具水平,創作出具有「中國元素」的鈞藝系統列壺、唐風宋韻系列、太湖石系列、仿竹節系列……
以古為新,而以境界勝於古人。如唐風宋韻系列,歷經數百次的摸索實踐,終於讓「鈞瓷鐵壺」脫穎而出。
以開拓為新,學習古人沒有學過的東西,如燒制工藝。
以奇為新,塑造自己的獨立面目,如太湖石系列。
李建峰大師製作的手工鈞瓷茶器,最大的特點就是手工器皿身、外形多樣,藝術性更強,甚至可以說每一把手工鈞瓷茶器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不可複製的藝術珍品。
30多年來,正是由於李建峰對藝術的孜孜以求和鍥而不捨,才使件件鈞瓷佳作在他手中誕生。他的作品在國內乃至國際的陶瓷藝術領域產生著越來越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中國紫砂博物館收藏鈞瓷茶壺《代代福》時李建峰大師和周小東館長合影留念
1984年他參與研發的鈞瓷新工藝科研項目榮獲河南省科技成果三等獎。
1985年研製的「古建築琉璃瓦釉」榮獲禹州市科技成果二等獎。1989年,李建峰就創造性地研製出「仿宋藍鈞釉」並得到了同領域專家的交口稱讚。古陶瓷專家馮先銘、葉品民鑑定其燒制的作品後認為:動質、釉色已能近似宋元真品,略加做舊,即可亂真......
他參與設計開發的「隧道窯冷卻帶及煙道餘熱利用技術」,大大提高了窯爐本身的熱效率。
1990年創作的鈞瓷作品「雞心碗」榮獲江西景德鎮首屆國際陶瓷藝術節三等獎。
2006年設計的鈞瓷作品「十二生肖」榮獲河南省傑出手工藝獎章。同年,他被中國收藏家協會評定為2006年中國收藏家喜愛的陶瓷藝術精英,被河南省陶瓷協會評為「有突出貢獻的陶瓷藝術大師」,被世界藝術家協會聯合總會授予「金獅藝術獎」。
2007年製作的鈞瓷「迎福瓶」榮獲全國陶瓷藝術設計銅獎,鈞瓷掛盤「夢幻祁連山」榮獲第四屆中國鈞瓷文化節金獎。
2008年製作的85釐米鈞瓷「寰宇紫韻」掛盤榮獲第五屆中國鈞瓷文化節金獎。其鈞瓷作品「葵花爐」分別被英國珍寶博物館和江蘇宜興博物館收藏,他親自設計製作的鈞瓷作品能「護主平安」榮獲「河南之星」陶瓷類藝術設計金獎。
2009年設計製作的鈞瓷作品「久和尊」榮獲「中華民族藝術珍品」獎。
面對取得的諸多的榮譽,李建峰只是淡淡一笑,他說,成績屬於過去,他以後要做的還有很多很多。
劉迎旭 李立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