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八卦為符號。現在看到的八卦符,由兩種不同形狀、稱之「爻」的直畫「一」與斷畫「――」符號組成。兩種不同形狀的爻,任取三個,2的3次方等於8,組合成八個三爻卦。八個三爻卦,任取兩個卦,兩兩疊加,8的2次方或2的6次方等於64,組合成六十四個六爻卦。
八卦是怎麼產生的?又是誰畫的呢?據《易傳》就有幾個不同的說法:一,大衍之數五十根蓍草,經四營十八變演算而成卦。二,聖人照河圖、洛書畫八卦。三,古者包犧氏,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
《漢書.五行志》,伏羲氏照河圖畫八卦,大禹照洛書作《洪範》。
《易》:據《史記周本紀》,周文王在伏羲《易》八卦基礎上作六十四卦。伏羲八卦、周文王六十四卦,《史記》與《易傳》都稱《易》。
《周易》:周文王易,為與伏羲易,不見留傳的連山易、歸藏易區分,故有《周易》之名。
《易經》:《周易》即《易經》,《周易》奉為儒家經典,故有《易經》之稱。
「道不同,不相為謀」,《易經》即《周易》,儒家經典,不是道家和道教經典。
《易傳》:據《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為周文王《易》作《易大傳》,現稱《易傳》。
西漢之後,孔子的《易傳》與周文王的《易經》合為一書,都稱《周易》,誤導世人,經與傳不分,把《易傳》當作《易經》念。孔子與周文王相差幾百年,不可能合寫一本叫作《周易》的書。
「道不同,不相為謀」,儒家託名孔子《易傳》卻借陰陽家之道解釋《周易》。《易傳》不是《周易》,而是易學。並且,儒家借陰陽家之道,手法運用的不夠熟練,矛盾百出。
如,「陰陽之義配日月」,坎卦為月為陰,離卦為日為陽。《易傳》又將八卦象個大家庭,男為陽、女為陰,乾坤為父母,其它六卦為子女,其中,坎為中男,離為中女。如此這般,坎為月為陰、卻又為男為陽,離為日為陽、卻又為女為陰,陰差陽錯。
又如,數分陰陽,奇數陽、偶數陰,荒謬之極。誰家門牌號,奇數,住陽間?偶數,住陰間?
《易經》卦辭爻辭無「陰陽」二字,陰陽的概念也沒有。是《易傳》論「陰陽」。《易經》無陰陽、無太極、無五行。《易傳》有陰陽、有太極,卻無太極圖、也無五行。
後世易學,陰陽五行配八卦,與《易傳》產生矛盾:八個卦是太極生的,五行相生相剋,變成了八個卦相生相剋。
易學:《易傳》,易學之一,儒家易學。儒家託名孔子,借陰陽家之道解說《易經》,並附會儒家倫理。《易傳》有《象》篇專解《易經》八卦、六十四之「象」。又將數分陰陽,奇數為陽為天,偶數為陰為地。由此,形成後世易學的「象數」與「義理」兩派。易學的象數與義理,不是對《易經》而是對《易傳》的解釋。
易學,有儒家易學,道家和道教易學。漢代道家易學,借《周易》之名,講煉丹之術。宋代道教,為爭《易》的話語權,只承認不立文字的伏羲《易》,否定周文王的《易經》和孔子的《易傳》。後人稱道教的伏羲《易》為先天八卦,儒家的周文王《易》為後天八卦。河圖、洛書,先天八卦圖,太極圖,陰陽五行,梅花易數,,等等,道教對伏羲《易》的解釋,與儒家《易經》即《周易》無關。道家尊伏羲《易》,無「經」字。
據《史記》,周文王在伏羲《易》八卦基礎上作六十四卦。然而,與《易經》合為《周易》一書的《易傳》卻否定了《史記》的說法,周文王之前已有六十四卦。《易傳.繫辭下》有先於周文王的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等五位聖人已使用了六十四卦的描述。如,聖人根據「夬」卦發明書契。不過,馬王堆帛書《易傳》說法不同,聖人根據「大有」卦發明書契。
《易傳》否定周文王在伏羲八卦基礎上作六十四卦,無意中幫了後世道教的大忙,道教陳摶的《正易心法注》,伏羲作八卦,重為六十四卦,不立文字。六十四卦,與周文王無關。
《易經》六十四卦卦辭爻辭,又是誰作的呢?《易傳》並沒肯定是誰,只是說,「《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未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也」。
道教為爭《易》的話語權,陳摶《正易心法注》,承認周文王作卦辭爻辭,孔子作《易傳》,卻從根本上否定了周文王和孔子,只承認不立文字的伏羲《易》:
「《易》道不傳,乃有周、孔。周、孔孤行,《易》道復晦。四章
上古卦畫明,《易》道行。後世卦畫不明,《易》道不傳。聖人於是不得已而有辭。學者淺識,一著其辭,便謂《易》止於是。而周、孔遂自孤行,更不知卦畫微旨,只作八字說。此謂之買櫝還珠,由漢以來皆然。《易》道胡為而不晦也?」
道教易學,不僅否定了周文王與孔子,還否定了儒家易學。
《周易》,考古發現多個版本。上博物館,阜陽漢簡,兩本《周易》雖殘缺,但從保存資料看,二者不同,也不同於通行本。馬王堆西漢帛書,保存較完整,僅缺少量文字,不影響閱讀,已出版發行。帛書《周易》與《易傳》分離,且內容大不一樣。
帛書《周易》不同之處:一,卦符不同,爻為直畫「一」與類「八」字形。二,六十四卦卦名多異名,僅八卦,鍵(乾),川(坤),辰(震),筭(巽),贛(坎),羅(離),根(艮),奪(兌)。三,卦辭爻辭多異文。四,卦序完全不同,第一卦健(乾),第二卦婦(否),,第六十四卦益。
關健是,據通行本《易傳.序卦》,六十四卦卦序有固定的前因後果。帛書《周易》卦序不同,因果關係就不同,顛覆了兩千年易學觀念。
帛書《易傳》僅《系》名同,但文字不同,如無「太極」而是「大恆」,無「四象」而是「四馬」,且凡「象」字皆為「馬」。其它篇則完全不同。無「象」字也無《象》篇,也就不存在「乾為天、坤為地」之象。
《史記太史公自序》,孔子作《易傳》並傳授《易》,代代相傳,傳到西漢楊何,司馬遷受《易》於楊何。可見司馬遷對《周易》和《易傳》都很熟悉。然而,《史記》記載的《易》曰「失之亳釐,差以千裡」,這句家喻戶曉的成語,如今任何一個版本的《周易》即使《易傳》也不見蹤影。這說明,司馬遷時的《周易》不同於其它任何版本。《易傳》也不同,如,通行《易傳》比《史記》記載的多出《序卦》、《雜卦》兩篇。
同一個周文王,怎麼可能作幾套不同的《周易》?同一個孔子,怎麼可能作幾套不同的《易傳》?
道教《正易心法注》,「上古卦畫明」,並沒說明上古的卦畫是什麼模樣。但「後世卦畫不明」,歪打正著。考古發現,歷史上的八卦卦符有各種各樣的形狀。馬王堆帛書、阜陽漢簡,為直畫「一」與類「八」字形;上博物館楚簡,為直畫「一」與拐「∧」形;更早的青銅器、甲骨,有長直畫「一」與三斷畫「―――」形,還有「)(、><,X、十」等等形狀。這些不同形狀的八卦符,時間跨越幾百上千年,怎麼可能是包犧氏或伏羲氏一人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