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自私男孩的成長之旅,一般人理解不了
死亡帶來的壓力,是最能讓人成長的事情之一。「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裡面,有一位高中男孩,他的黑人好友,以及一位癌末女孩。但這可不是「生命中的美好缺憾「那種悽美愛情片,它其實是一個自私男孩的成長故事,並且完全從這位男孩的視角來敘說。本片在年初的日舞影展大受好評,並勇奪評審團大獎和觀眾票選獎,它以輕鬆古怪的風格來包裝嚴肅的生死,成長與同理心等等主題,但各位是否能喜歡本片,取決於能否理解,認同男主角的舉動與領悟。
主角Greg(Thomas Mann)是一名高中生,不太喜歡社交的他,在學校只求生存,與大家都不熟,唯一的好友是Earl(RJ Cyler),但有一天,同學Rachel(Olivia Cooke) )被檢查出罹患血癌,情況不樂觀,格雷格的母親要求他花時間陪陪這位生病的女孩,兩人也開始一段尷尬友誼。
「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開頭用了傳統YA片都很愛用的老套──介紹學校內不同類型小團體,但做了一個很有新意的變形:格雷格對這些團體的介紹方式與態度,反映出他的不安全感與個性上的缺陷他的生存之道是隱形:跟所有人都是點頭之交,沒有任何敵人,也不屬於任何小團體,閒暇之餘就與唯一朋友伯爵拍一些電影,但他甚至不願稱呼伯爵為朋友,反而稱之為同事。所以在本片的大多數時間,格雷格都是個惱人又自我中心的高中生,又因為全片都採用他的觀點,所以主角以外的很多角色都成為卡通般的人物,瑞秋的媽媽,格雷格的雙親,歷史老師,格雷格暗戀對象等等,大多時候都可以直接擺在某種模板人物的分類裡,不像真人至於。出現在片名的另兩位主角,充其量只是讓格雷格成長的工具,雷切爾像個夢幻女孩,伯爵根本不知是幹嘛的,片名差不多可改為「我。被卡在年輕不諳世事格雷格的視角中似乎很糟,但也正因為如此,格雷格後來的成長與領悟才有更大的意義。不過,這樣的安排令電影中段有些死氣沉沉,有某些東西阻隔了觀眾與幾位主要角色,讓人無法全心與他們的人生難題聯結。
好在「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穿插了其他有趣的安排,舒緩了上述問題。首先,格雷格與伯爵拍的那些經典電影惡搞版,有些實在挺好笑的,或者應該說爛得很好笑,片名很讓人捧腹,例如看到「400兄弟」,「一箱鬱金香,哇」,「眼睛寬闊的屁股」,「我與巨人安德烈的晚餐」這種片名就令我笑彎腰,相信看過很多經典老片的影迷一定會感到非常有趣,也讓人想起另一部Michel Gondry的電影「王牌自拍秀」(Be Kind Rewind)。此外,Greg遇到心儀女孩時的腦內小劇場,用停格動畫表現出來,幽默可愛,且再度令人想到Michel Gondry的作品如「戀愛夢遊中」(睡眠科學)。
讓「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更加分的另一點,是它沒有過度利用女主角的病情來灑狗血,且男女主角的關係發展不落俗套,不靠莫名其妙的澎湃演說或告白來做為高潮,也沒有「死前一定要完成什麼心願」這種「桶列表」,本片是非常認真地想要拍出一部完全非典型之青少年絕症片,在各方面都力求不落俗套。電影的後段,則有兩幕令我感動非常,其中一段是格雷格與雷切爾討論治療方向的對話,真實而令人心痛,幾乎無剪接的長鏡頭也讓兩位演員大秀演技。另一端則有大雷,未看過電影的朋友請避開。
一個人是很難被「總結」的。在雷切爾死後,格雷格才發現關於她的更多事,仿佛重新認識這個人。事實上,這點先前是格雷格成長的最大障礙,因為格雷格從來沒有好好觀察身邊的人,認識流於表面,他太自溺,太自我。也因此,本片片名取得很貼切,它違反文法,把「我」放在第一位,而Rachel只是個「垂死的女孩」 。片尾,格雷格在雷切爾的房間裡流連,發現了瑞秋的其他喜好與秘密,仿佛重新認識這個人,才驚覺平常他對身邊人事物有多麼疏忽。
這令我想到多年前父親去世時,也曾透過遺物重新認識了父親,發現他的不同面,或是透過對他的回顧,思念,才明白他往日某些舉動的真正意義與心思。
人,其實是很複雜的動物,想要了解並不容易。生命或許有限,但去認識,去愛你所愛的人,是可以超越生死,永無止境的,這或許就是愛無止盡的另一層意義。希望這樣的法,可以帶給有親友過世的朋友們一點安慰。
以上來自追逐繁星的朋友的原創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