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閒譚編輯 平叔閒譚
油渣的味道
作者 ▏筱露
油渣,是小時候在父母熬煉豬油時才有得吃的油渣。
肉、菜供給要憑菜票肉票的年代,買豬板油的次數要時隔很久,油渣也不是尋常能吃到的小零食。
煤火旺得烤臉的灶頭,我和弟弟圍在灶頭添煤。燒熱的鐵鍋裏白白的板油起初沒啥變化,漸漸地「滋啦滋啦」聲蔓延開來時,母親添一點點水在鍋內,不多,一小碗底。
水遇油,竟然沒有引發更大的迸發,水只是滋潤了油與金屬之間的強烈反應,油慢慢地柔和地從脂肪裡滲出。
切成粒的脂肪塊一點點減小著體積,顏色也一點點變深,直到在油裡乾癟成皺皺巴巴的小粒。
出鍋的散發著油脂味道的淺棕色豬油,孩子們並不關心。
總之是以後吃麵條、吃醬油拌飯就能吃到的,現時是——自油裡撈出的散發香味、涼透的脆脆的油渣,可以即時入口。
年紀小一點時,佐味的是白糖。大一點後,佐味就撒上幾顆鹽。
每次家裡煉豬油,從不吃肥肉如此挑食的我也興致勃勃,油渣被姐弟倆分而食之。
成家後,嫌棄煉豬油麻煩,吃油渣這回事就只餘回父母家偶爾零星吃到。
每每油渣會勾起我記憶中的味道和時光。當我滿懷欣喜地把一小粒閃著油脂光的油渣餵進自己孩子的嘴時,得到的反應總是含含糊糊,敷衍閃躲的「好吃」。
有些許遺憾。
直到有一天,我的小男孩談起麥當勞肯德基兩眼放光。哦,原來為了方便而省略的生活方式中,讓我的男孩幼年的味道缺乏了家常傳統這一味。
學做菜、養一株小花、沒時間精力照料寵物就養上三五條金魚,花費時間煉一碗純正的豬油……
改變著的生活方式,讓男孩大碗吞下中式麵條時,抬頭問道:
「今天的面怎麼格外香?!」
我可以告訴他:
「是豬油呀,加一點點就變得不同」。
我不想,一丁點兒都不想。
當我的孩子到了我這個年紀,回想童年味道時,充斥的竟然是外來的快餐味道。
童年味道就應該是家裡面飯的味道,微香的油氣四溢在廚房、客廳裡的模樣。
味道、傳統藏在生活裡面,看不到摸不到只能靠感受傳承。
文化亦然,不能走著走著丟了它。
END
原標題:《油渣的味道》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