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零售,於是有了快遞;網際網路+自行車,於是有了共享單車;網際網路+美食,於是有了外賣。如今,網際網路+醫療,誕生了「共享護士」。通過手機APP下單,會有專業護士上門打針輸液、吸痰導尿等10餘項服務。濟南某三甲醫院的男護士趙飛是某APP上最早註冊的「共享護士」,已在業餘時間接單百餘次,收入兩萬多元。
請護士上門服務比去醫院還省錢
「我常隨120急救車去患者家裡,發現有的家裡只有兩位老人,子女都不在身邊,他們腿腳都不方便,一旦出了什麼狀況只能打120尋求幫助。」今年30歲的趙飛是濟南某三甲醫院的一名急救人員,他認為眾多老人和患者對護士上門服務有著強烈的需求。於是,在2016年,趙飛成為濟南第一個在某APP上註冊認證的「共享護士」。
記者了解到,該APP將護士上門作為其主打產品,可以提供包括打針、輸液、靜脈採血、PICC換藥、灌腸護理、新生兒護理等10餘項服務。「與滴滴打車相似,如你要預約打針項目,你可APP上下單,它會匹配到離你近的護士,附近的護士接單後即可上門為你服務。」趙飛說。
85歲的省城市民李大爺左腿截肢,同時還患有腦血管病,長期臥床的他需要留置尿管,但李大爺有時會自己把尿管拔下來。這時,家人就會打120,帶老人去醫院繼續插上尿管。這樣折騰一趟要花500多元錢,一個月要來回5次左右。
去年1月份,李大爺的家屬學會通過某APP預約導尿服務,而當天正休班的趙飛恰好接單。確保嚴格的消毒後,他不僅為李大爺導尿成功,還為其進行了膀胱衝洗。
「一次導尿服務的價格是130元左右,當時平臺還會分別給護士和患者進行補貼獎勵,最終患者僅花了80多塊錢,既省錢又省事。」趙飛表示,共享護士模式不僅能為患者提供方便節省費用,也能增加護士的收入。
實現技能變現提高了護士收入
山東大學第二醫院護理部主任林興鳳認為,「共享護士」對病人對護士是一種雙贏的模式。「一方面,現在老齡化現象明顯,不僅行動不便的老年人需要護士上門服務,住院病人出院後同樣需要延續護理以及健康指導,『共享護士』為老人和患者提供了方便。」
另一方面,對於護士來說,也能通過「共享護士」服務體現自身價值。「現在的護士付出多,收入卻不理想。尤其對於一些50多歲的護士來說,由於年齡較大幾乎無法上夜班,但她們在康復指導、術後傷口處理、鼻飼指導等方面是最有經驗的。而移動護理平臺就為她們提供了技能變現的機會,提高了收入。」林興鳳說。」
趙飛介紹,在山東,護士上門還是一個未普及和接受的模式,「很多人還不了解這種模式,我接的單大部分以陪診為主,外地或省外的患者來濟求醫,不熟悉情況才選擇預約護士陪診。」
不同於多點執業目前處於監管盲區
林興鳳表示,護士上門服務還需進一步確定行業規範以及風險規避制度,「護士的籤約標準是什麼?病人的權益是否能得到保障?醫療有風險,一旦發生意外,如何應對醫患糾紛?護士的人身安全如何保證?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目前,以「護士上門」為定位的醫療應用軟體有近20個。某款APP還發布了護士上門服務的六條標準以及護士上門十步標準操作法。其中包括,免費為護士和用戶投醫護人員和用戶意外傷害險及第三者責任險;預約前以及上門服務時,用戶可查詢、查看護士的專業技術資格證和護士執業證書。
對於護士與網約平臺籤約是否合法,相關主管部門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籤約網約平臺和實體醫療機構的多點執業還不一樣,不過也沒有相關政策。
山東省護理學會秘書長郭明興認為,通過「共享護士」模式,患者減少了去醫院排隊、掛號、繳費等時間,無需家人陪護,還能有效減少醫療資源的佔用。他說:「目前,山東省護理學會正和相關機構合作,計劃共同打造一款移動護理平臺,目前正在測試階段。」 (應受訪者要求,趙飛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