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地理所在植被物候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植被物候是反映植被動態的重要指標,在植被活動和生態系統功能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植被春季物候對氣候變化響應敏感,其變化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和地表能量平衡具有重要的影響。明確植被春季物候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對評估氣候變化對陸地生態系統影響及預測未來生態系統動態具有重要的意義。 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白天與夜間氣溫呈現不對稱增溫。
-
物候—氣候變化的感應器
物候現象是指受環境(氣候、水文和土壤等)影響而出現的以年為周期的自然現象,包括各種植物的發芽、展葉、開花、葉變色、葉枯黃與脫落等現象,以及候鳥、昆蟲和其他動物的飛來、初鳴、終鳴、離去、冬眠等現象;還有一些水文氣象現象,如初霜、終霜、結冰、消融、初雪、終雪等。物候學就是研究上述季節性現象同環境的周期性變化之間的相互關係的科學,是一本「生命脈搏」的教科書。
-
【中國科學報】氣候變化影響熱帶植物物候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記者近日從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了解到,該園博士研究生趙俊斌在導師張一平研究員的指導下研究發現,熱帶植物對氣候變化能夠產生顯著的響應,但變化趨勢與溫帶植物不同。該成果日前在《熱帶生態學雜誌》發表。物候指植物在一年的生長中,隨著氣候的季節性變化而發生萌芽、抽枝、展葉、開花、結果及落葉、休眠等規律性變化的現象。據張一平介紹,熱帶地區的植物物候除受到氣溫影響之外,還受到降雨、日照等多種環境因子的影響,其特徵相對於溫帶植物物候更加複雜多變。雖然近年來熱帶植物物候備受關注,但由於缺乏長期物候資料,學界對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尚不清楚。
-
物候研究:最熟悉的「陌生人」
「生物是環境變化的忠實記錄者,隨著全球變暖的加劇,越來越多的生物將改變生活節奏。」中科院地理資源所自然環境變化與格局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物候觀測網」副主任戴君虎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物候學正是捕捉、研究這些變化,並且從這一點一滴的變化中,探尋氣候乃至整個生態環境的全球之變。
-
【科技日報】物候研究:最熟悉的「陌生人」
「生物是環境變化的忠實記錄者,隨著全球變暖的加劇,越來越多的生物將改變生活節奏。」中科院地理資源所自然環境變化與格局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物候觀測網」副主任戴君虎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物候學正是捕捉、研究這些變化,並且從這一點一滴的變化中,探尋氣候乃至整個生態環境的全球之變。
-
新疆生地所科研人員揭示中亞天山的積雪物候變化規律
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衛星和地表觀測皆表明北半球積雪覆蓋面積在近幾十年顯著減小。作為中亞的水塔,中亞天山的積雪融水是該區域主要河流(如塔裡木河、阿姆河、伊犁河)的重要補給來源。在過去半個世紀,該區域的增溫速率高於全球和北半球的增溫速率。這一背景下,大量研究發現中亞天山積雪面積減少、雪線上升。
-
科學網—城—郊研究預測植被未來物候變化
近日,南京大學國際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所教授張永光帶領的生態遙感研究團隊在城市氣候變化和植被光合物候監測方面取得進展,相關論文6月24日刊登於《自然—生態和進化學》。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加劇和大氣中CO2濃度的不斷上升,全球植被的物候期(尤其是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發生了顯著變化。植被物候期對全球變暖等環境條件的響應,會對全球植被的光合作用以及陸地碳匯產生重要的影響。
-
地理資源所等揭示秋季植被落葉期物候變化規律
植被是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變化碳循環研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物候變化和碳循環年際變化密切相關,是眾多生態系統模型的一個重要參數,因而也是全球變化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現有物候變化研究大多關注植被春季物候變化,如展葉期、開花期等,對秋季物候變化的機制分析略顯滯後,其模擬方法一般難以得到較高的精度。
-
氣候變化下,物候監測有了「千裡眼」
王彥芳 氣候用冷、暖、幹、溼來表示大氣的物理特徵。從陽春三月到炎炎夏日,從秋高氣爽到寒冬臘月,氣候在數年到數百年甚至千年以上波動變化著。生物的節律即物候,也隨之發生著交替和變化。從植物的生長榮枯到動物的遷徙繁殖,物候作為氣候變化的最佳指示器,在大自然的日曆上鐫刻了歲月的痕跡。 古代聰慧的人們很早就讀懂了這些大自然的語言,「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看到的是高山古寺的桃花春景驚豔於芳菲落盡的紛雜世界。「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淮北則為枳」則道出了一河之隔的南北差異,這些都是物候在空間上的差異。
-
城—郊研究預測植被未來物候變化—新聞—科學網
近日,南京大學國際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所教授張永光帶領的生態遙感研究團隊在城市氣候變化和植被光合物候監測方面取得進展,相關論文6月24日刊登於《自然—生態和進化學》。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加劇和大氣中CO2濃度的不斷上升,全球植被的物候期(尤其是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發生了顯著變化。植被物候期對全球變暖等環境條件的響應,會對全球植被的光合作用以及陸地碳匯產生重要的影響。
-
研究發現冬季晝夜溫度變化對植物早期物候具有相異效應
氣候變暖背景下,大多數植物的早期物候隨增溫提前已成為共識。但有研究發現這種提前趨勢放緩,甚至出現了相對穩定或者延遲的趨勢。這種植物物候隨增溫而出現的非線性或逆向的變化被認為是由乾旱、光周期或者養分限制等引起。然而,很少有人定量評估氣候晝夜非對稱性增溫模式對早期物候序列的影響,尤其是青藏高原。理論上,冬春季的日最高溫和夜最低溫的變化可能會改變植物的積溫和積冷需求,從而對早期物候變化具有相反的影響。
-
華南植物園在開花物候對氣候變暖響應的種內變異性研究中獲進展
植物物候被認為是物種功能性狀中最重要的基礎生物多樣性指標之一,是構成生態系統功能各個方面的基礎和決定物種分布的重要因素。植物開花物候是氣候變化影響生態系統最敏感的指示器之一,研究物候響應氣候變化的種內變異性,有助於準確預測物候以及評估氣候變化對生物的潛在影響。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對高寒草地生產力的影響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氣候變化與減排固碳創新團隊系統揭示了在氣候變化條件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物候與生產力之間的關係,為生態脆弱區草地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據。高寒草甸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極為敏感,其生產力是維繫生態系統生態與生產功能的關鍵因素。物候是反映植物對環境變化響應的重要指標,且與植物生產力密切相關。但溫度和降水變化條件下植物物候改變對植物生產力的調控機制仍不明確。因此,開展氣候變化條件下高寒草地植物物候與生產力之間的關係研究,對高寒草地生態服務功能維持和草牧業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
洞穴石筍預測未來氣候變化 陝西基礎研究成果引關注
氣候的變化有何規律?這些問題跟科技的發展又有什麼關聯?日前,陝西省科技廳組織開展的「重大基礎研究成果宣傳採訪系列活動」,帶大家揭開這些基礎科研項目的神秘面紗。 研究洞穴石筍 為預測未來的氣候變化提供重要參考 通過洞穴中發現的一顆石筍,就能為了解古氣候變化和預測未來氣候變化提供重要參考,這聽起來有些神奇。
-
專家:氣候變暖引起湖北物候新變化-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氣候變化使動植物生活習性發生改變。從專業角度而言,就是物候出現了變化。」湖北省氣象服務中心正研級高級工程師陳正洪告訴記者,物候是季節節奏綜合的體現,其變化特徵反映了過去一段時間裡氣候條件的積累對植物生長發育的綜合影響。因此,物候學的研究可能是研究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響應最直接的方式。
-
中國森林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與林業適應研究成績斐然
國家林業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中國森林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與林業適應對策研究」,通過五年的努力實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為我國林業應對氣候變化戰略提供決策參考。 ——揭示了過去50年來我國東北林區、西南林區、南方林區等三大林區的氣候變化及其區域差異;構建了適合我國氣候變化特徵的高時空分辯率的多圈層耦合氣候模式,定量預估了三大林區的未來氣候變化趨勢;利用陸面過程模式分析了森林覆蓋變化對陸面變量的生物地球物理和化學過程作用,採用耦合的大氣-陸面模式研究了區域森林覆蓋變化對區域氣候的反饋調節作用,為定量評估森林對氣候變化響應和適應提供了基礎數據與驗證證據
-
東北地理所歐亞大陸湖泊溫度變化遙感研究取得進展
湖泊變遷記錄著氣候與環境變化的信息,是全球變化的直接反映。因此,湖泊變化及其驅動因素的研究受到關注。湖泊溫度是湖泊重要的物理特徵,是具有指示作用的氣候變化參量。開展湖泊溫度的相關研究,對氣候變化背景下湖泊的綜合響應、湖泊演化和格局的驅動機制等具有理論意義。
-
竺可楨與中國現代物候學發展
竺先生一生在地理學、氣象學、氣候學、自然資源綜合考察、中國自然科學史等研究領域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建樹頗豐。其中,物候學是他用力最勤、成就最高的研究領域之一。他是中國現代物候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在歷史物候資料挖掘與整理、中國物候觀測網建設、採用物候資料研究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將物候學應用於農業生產等方面成就卓然。中國現代物候學研究所走的每一步、所取得的每一項成果,幾乎都與竺先生有密切聯繫。
-
關於應對氣候變化的哲學思考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涉及自然與社會諸多領域和國際深層次的政治經濟博弈,也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以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來審視和思考氣候變化的一般規律和主要矛盾,對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中國科學報】物候研究期待中國聲音
其中,在中國春季物候發生機制、植物物候時空變化規律和未來物候變化預測等方面取得的顯著進展,引起了較大關注。 「近幾年,我們在物候研究領域漸入佳境,這有賴於以往的持續觀測,也反映出物候研究更受重視,許多中國物候變化的重要規律正逐步被發現。」中科院地理資源所自然環境變化與格局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物候觀測網」副主任戴君虎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