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要收藏家譜

2021-02-08 寶玉的詩意空間

我為什麼要收藏家譜

張堅

自古以來,家譜承載著倫理規範,塑造著人格精神,維繫著社會秩序。家譜和國史、方志一起,共同記載了我國的歷史。這些年,修訂家譜之風盛行,的確是傳承家風家訓的好事,藉此,我決定收藏家譜。這也許是我們這一代人能夠有幸遇到的一件大好事。

一、為什麼當下掀起修訂家譜的高潮?

家譜是記錄一個家族發展的歷史,承載家族文化基因的重要載體。我想,當下到處有修譜熱潮,有許多原因,但主要還是:一是時逢盛世,百姓安居樂業,有時間、有精力、有能力完成家族的使命;二是傳統文化回歸,人們期許傳承家族的優良傳統,認祖歸宗,明確血緣關係,輩分關係;三是老家譜設定的字輩即將用完,需要延續,明確輩分,理順倫理,不能沒大沒小,做到長幼有序;四是重塑家族文化,通過修訂家譜,提煉家族精神,完善家風家訓,統一族群的思想認識和文化歸屬,完善家族文化體系,明確家族思想體系,激發奮發精進的信心;五是人口外流嚴重,口口相傳的先祖傳統文化和傳說故事,伴隨著人員流動正在消失,通過修訂家譜,留給後人追根依據。

二、為什麼要有家譜?

家譜是記錄家族發展的歷程,促進家族興旺發達,形成家族道德取向,激勵後人發展的重要手段。

我國民間每年都有固定時間祭祖,祭祖的主要作用是追思先人的足跡,明確先人的成敗,傳承先人的優良家風。通過祭祖活動提醒後人,應無愧於先祖的厚望,承接為人處世哲學,促進自身的發展。每年春節、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冬至等祭祀節日,就是為弘揚先人遺志,促進後人精進。而要取得這樣的效果,就得知道先人和祖宗是誰,他們經歷了什麼樣的歷史,才發展到現在這個樣子。明確今後要怎樣發展。即就是常說的從哪兒來,到哪兒去的問題。

家譜已有約3000年歷史,與國史、方志並稱為三大歷史文獻。古語云:三世不修譜為不孝。家法壞,譜諜尚有遺風;譜諜壞,人家不知來處。所以家譜不可不修。中國人重孝道,講求慎終追遠,飲水思源,不忘血脈傳承,不忘祖宗先人。而要尋根問祖,全面完整了解先祖的精神風貌和奮鬥歷程,家譜是最重要、最完整也是最可靠的記錄。所以,家譜需要與時俱進修訂和完善的譜志。特別是當下正值發展之際,尤其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縱觀歷史,國家可滅,朝代可替,家庭可散,個人可亡,唯有家族歷久長存,生生不息。只要有一個個家族存在和延續,就有民族的存在和延續;只要有一個個家族團結,就能構成整個民族的團結,保證國家的團結;只要有一個個家族興旺和穩定,就能維繫民族與國家的興旺和穩定。家譜就是一個家族得以延續的證明。

家譜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發展史,一個家族的百科全書,一個家族、家庭的歷史文化匯總和歷史檔案。後人通過家譜來掌握家族的歷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變遷、居地變遷、每個人的生卒年月與婚姻狀況,以及本家族成員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跡。從中汲取自我發展的營養,從而傳承優良的家風,並以優秀的先人為榜樣,激勵自身和後人的奮進精神。

通過家譜,可以查證自己的血統,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間血緣關係的親疏遠近。「親我者,我親之。」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系血緣,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長輩。

家譜是回答你是誰?從哪裡來?追根溯源的最可靠的工具。古人曰:「子孫不知姓氏所從來,以昧昭穆之序者,禽獸不如也。」意思說姓氏是一種血緣關係的標誌,人獸之別就在於他們對於血緣關係的本族人,有一種生生相息的尋根意識,使這個家族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這對於當下人口遷徙頻繁,更具有重要的意義。家譜是證明自己家族歸屬 「身份證」。

家譜不僅明確了族人的輩分關係,還包含祖訓家規如敬父母、尊長者、睦族人、和友鄰、恤貧孤、尙節儉、戒賭博、戒奢侈、戒懶惰、戒酒色、戒淫逸等內容。有的還記載有先輩族人們孝敬老人、忠君愛國、造福鄉梓、刻苦學習、奮發拼搏的典型事跡,都是對族人和後代進行人生教育的生動教材。

家譜中的姓氏淵源、始祖源流、支派遷徙、世系繁衍、人口變遷等諸多內容。家族的歷史,反映民族的歷史、國家的歷史。了解、熟知自己家族歷史,也就了解熟知中華民族的歷史、國家的歷史、人類的歷史。家譜也是最好的歷史文化普及平臺。

三、家譜是研究當地民間文化的重要資料

由於家譜的內容十分豐富,所以成為當地民俗文化的重要承載者。任何一個地方、一個家族、一個人的發展都不會一帆風順,其發展歷程,在地方志中不可能有詳盡的記載,但作為一個家族的譜志,能夠將其具體化,詳盡化。一個姓氏的族譜,能夠反映這個家族主要生活區域的傳統文化,記載這個家族中品德高尚,事業有成者的典型事例,成為當地歷史文化地方志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區域內,各種姓氏的家譜,就是這個區域內所有文化的整體體現。是後人了解、認識、傳承先祖文化的重要渠道,也是研究當地發展史的重要史料。

四、為什麼要收藏家譜?

家譜對於一個家族、地方和國家都有重要意義。修訂家譜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讓我萌生了收藏家譜的想法。主要基於以下幾個原因:一是當前修訂家譜盛行,從收藏的機會上看,不可多得。每個家譜在輩分延續上都十分重視,一般家譜都會延續十多輩,如果按現實中以25年為一輩(現在的青年結婚普遍比較晚),下次修譜至少還得百年以上。二是當下印刷條件好,一般多印刷幾本家譜,不是什麼難處。事實上,每個家族的家譜,都在多印刷,以備彌補不足。為了確保家譜能夠可靠保留,每個家族都希望自己的家譜能夠收藏。三是當前各個家族修訂家譜後,印刷量普遍較大,但隨著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的普遍應用,人們通過網絡閱讀能夠解決閱讀需求,家裡藏書者有減弱趨勢。藏書量的減少,勢必造成家譜獨本難存的問題。四是當下人口遷徙頻繁,會造成大量的遺失。五是系統研究家譜文化,並通過各種家譜的對比,整理出一套家譜修訂應包含的內容,促進家譜規範化。五是透過家譜,對當地歷史文化、風土人情、人口流向等有具體的研究。六是促進交流,為修訂家譜者提供交流平臺,進一步提高家譜的修訂質量。八是通過大量的收藏,舉辦家譜文化展覽活動,加深對家譜重要性認識,做好收藏的家譜保存工作。以數量來確保家譜的保存,引起後代對家譜的重視。為後人查閱研究家譜的有效平臺,促進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

現收藏的家譜長期在榆林市高新區錦園新世紀東門北100米友善書城二樓根源閣展覽,供愛好者學習交流研究。

相關焦點

  • 中國人為什麼要續家譜?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這也是清朝順治皇帝久久解不開的的心中大惑。誰讀懂了生命的來龍,生命也就成了一部深刻的書。到底「我是誰」?而一般的回答都是「我姓XX,叫XX,來自XX...」是的,當你姓了某個姓氏時,其實就已經知道了你的家族血緣關係了,通過這個姓氏還可以追溯根源。那麼,想要了解「我是誰」,何不先了解自己的先祖、那些逝去的親人?
  • 什麼是家譜嗎?中國人為什麼要修家譜?
    每到春秋祭祀的時候,全家的人召集在一起,除了行這些禮儀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講述祖先的德行,也就是要念念不忘過去父母祖先的功德。他們對國家民族有什麼貢獻,要常常地思念、常常地追懷,這樣祭祀的時候才更加能夠顯示出誠敬之心、思慕之心。所以我們對自己家族的歷史就不能夠不了解,如果對自己家族的歷史都不了解,就表示不出恭敬之心,這也是一個人忘本的表現。
  • 查家譜做家譜,浙江人可以去浙圖,這裡收藏了2200多種家譜信息
    其中約有1500種印刷於1949年以前的家譜,藏在西湖邊孤山腳下的浙圖古籍部,而678種印刷於1949年之後的家譜,則保存在曙光路浙江圖書館三樓的「地方文獻中心」。在浙圖古籍部工作了十餘年的原古籍部副主任童聖江告訴我,家譜一直以來是古籍查詢的「大熱門」。因此,2005年,浙圖與浙江人民出版社編纂出版了《浙江家譜總目提要》。
  • 凌氏家譜收藏地
    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 江蘇葑溪凌氏近譜一卷,(清)凌欽纂修,清乾隆46年(公元1781年)手寫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鹽城凌氏宗譜十五卷,(民國)凌鍾智纂修,民國28年(公元1939年)樹琪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我國存世的家譜一般都收藏在這些博物館,看看您的家譜在哪裡
    每年都有大批的華人前往中國祭祖,就是源於我們特殊的民族文化,家譜文化。其實中國人這種尋根祭祖的情節也深受這種家譜文化的影響,可以這麼說,無數個家譜才組成了我們中華民族。大家都知道,十年文革,家譜被當做是四舊而遭到毀滅性打擊。不過還有一些是保存了下來,目前大都被博物館收藏,還有一些是族人親自保存,也實屬不易。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目前還存世的家譜。
  • 中國人為什麼要有家譜?
    「我是誰?」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這也是清朝順治皇帝久久解不開的的心中大惑。誰讀懂了生命的來龍去脈,生命也就成了一部深刻的書。 那麼,想要了解「我是誰」,何不先了解自己的先祖、那些逝去的親人?
  • 中國人,為什麼要續家譜?
    其實,這就是家譜。我是誰?我從哪裡來?這是每一個人在人生過程中都要遇到的問題。通過家譜,可以查證自己的血統,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間血緣關係的親疏遠近。「親我者,我親之。」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系血緣,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長輩。
  • 家譜編修後,用這種收藏方式,能傳承百年!
    每當一部新家譜修成後,要留下一至數部收藏在宗祠中,其他分發給各房,都要妥善保管。為了明確責任,還根據族人角色不同而有專門的稱呼。從頒譜慶典上領譜的族人稱領譜人,收藏保管家譜的叫掌譜人。領譜人和掌譜人有時也是同一人。
  • 恭喜齊氏家譜被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收藏!
    家譜的收藏方式,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早在宋朝以前, 家譜就有著官藏和私藏,因為宋代以前的家譜所代表很大的政治權利,民間家譜修好後要繳送一份到官府收藏。但宋朝以後,民間修譜逐漸盛行,但私藏和官藏之分依舊存在,並一直持續到現在。
  • ​中國人,為什麼要續家譜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這也是清朝順治皇帝久久解不開的的心中大惑。誰讀懂了生命的來龍去脈,生命也就成了一部深刻的書。自古以來,家譜承載著倫理規範,塑造著人格精神,維繫著社會秩序。縱觀歷史,國家可滅,朝代可替,家庭可散,個人可亡,惟有家族歷久長存,生生不息。而家譜就是一個家族得以延續的唯一存在證明。因此自唐代以來,歷代都對撰修、研究家譜大力提倡和支持。「凡國必有史,有家必有譜。」
  • 合肥「譜師」印製兩部家譜被故宮圖書館收藏(圖)
    張德文說,製作這樣一本家譜從統計人口到排版、校對、製版、印刷,再到分頁、裝訂,每一步他都要親自督導,「排版和製版只有我能做,其他的工序家裡人都能幫得上忙。」  「傳統工藝之所以現在受到人們的追捧是有它獨特性的。」張德文稱,修訂家譜用的是宣紙,宣紙的質地很軟沒有辦法使用機械印刷,「之前我們也買過機器,回來以後發現這個弊端以後,還是用原來的傳統印刷了。」
  • 潘氏族譜全球收藏地都在這裡了,《中華潘姓家譜收藏目錄大全》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浙江臨安廖昌潘氏宗譜,潘振麟等修,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思成堂修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浙江臨安潘氏族譜,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名門修譜:以前修家譜為什麼要用宣紙?
    很多老譜在續修的時候,在紙張方面基本都會選用宣紙,為什麼放著普通的紙張不用,而都選擇成本相對較高的宣紙呢?其實對宣紙有所研究的人都知道,用宣紙印刷出來的家譜,在保存年限方便,遠比傳統的紙張要更加好。而且傳統家譜一般都是精裝或古式線裝,這種樣式搭配宣紙的內頁,也足以顯示出一本家譜的內涵和底蘊。
  • 中國人,為什麼都要有一本家譜?
    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 這是一個所有人都問過自己的問題。馬未都了解許多物件的歷史,卻在此刻說,他不夠了解自己的先祖、自己逝去的親人。他想多了解一點,因為,那就是了解「我是誰」。 是家譜,幫我們找回這些遺失的記憶。
  • 為什麼印刷家譜要用宣紙,看完你就明白了!
    甚至,還有人收藏宣紙,比如宋代詩人王令在《再寄權子滿》中就曾說過:「有錢莫買金,多買江東紙」。 宣紙製作 一張完美的宣紙,其製作流程是繁雜的。首先就是原材料的選取。
  • 名門修譜:家譜為什麼要定60年一修?
    家譜軸子各大民族,各大姓氏。修家譜、修族譜為什麼要定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呢?為什麼不是其他的年份?其實對於家譜有研究的人,對於這個時間段的選擇,其實還蠻有講究的。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家譜60年一大修的時間來由。
  • 中國人,為什麼要續家譜?
    ✦到底「我是誰」?✦你有沒有疑惑過這個千古以來的哲學難題?「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這也是清朝順治皇帝久久解不開的的心中大惑。中國人重視飲水思源,不忘祖宗先人。千年來,人們把祖宗的世系和事跡記錄下來傳給子孫,以此證明家族的存在、延續家族的血脈。
  • 中國人,為什麼必須有家譜
    家譜,延續著家族的血脈,更傳承著祖上的遺訓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續,或綿延家風,或與時俱進,而為人孝悌,始終是治家的根本。如今,一本本家譜已成陳跡,流入廢品收購站、古玩店,或被圖書館收藏,很難再與家族的後人重逢。現在還講究這些的人不多了,於是起名字不按字輩,各地親戚回鄉過年,叔叔侄子相互分不清,長幼全都亂了套。只在一些鄉村,還保留了這一文化習俗,修譜人也大多是老人。
  • 安徽一農民祖傳技藝打動故宮 手工印刷家譜被收藏
    日前,合肥裴老收到了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寄來的證書,他們家族新修編的一份家譜(一函四冊)被這兩家圖書館收藏,收藏的原因除了家譜收集內容豐富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這份家譜是全手工印刷。「他們都很驚訝,在我們肥東農村,有農民竟然能手工印刷出這些家譜。」身懷這種絕活的農民就是肥東王鐵人張德文。
  • 古人為什麼要建祠堂,修家譜?
    每到春秋祭祀的時候,全家的人召集在一起,除了行這些禮儀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講述祖先的德行,也就是要念念不忘過去父母祖先的功德。他們對國家民族有什麼貢獻,要常常地思念、常常地追懷,這樣祭祀的時候才更加能夠顯示出誠敬之心、思慕之心。所以我們對自己家族的歷史就不能夠不了解,如果對自己家族的歷史都不了解,就表示不出恭敬之心,這也是一個人忘本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