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宿州市埇橋區始終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注重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注重把激發內生動力與革除陋習促脫貧相結合,改進幫扶方式,教育激勵貧困群眾樹立主體意識,增強勤勞致富的主動性和能動性,不斷強化自我發展能力,通過聚焦「扶持誰」,精準把脈,更好實現因人因戶施策;通過聚焦「怎麼扶」,創新舉措,提高了脫貧成效,增強了脫貧信心;通過聚焦「扶什麼」,多管齊下,提升了貧困戶的增收能力。2019年6月中旬,全國扶貧扶志研討班在宿州市埇橋區舉辦,來自全國32個省(區、市)扶貧機關幹部近百人到現場觀摩學習,扶貧扶志工作經驗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國務院扶貧辦領導和參會人員的充分肯定。
宿州市埇橋區是省級貧困縣(區),隨著脫貧攻堅進入攻堅拔寨期,埇橋區在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仍有一些貧困群眾脫貧主體意識淡薄、「等靠要」思想嚴重,認為國家的錢「不要白不要」,並且越多越好;少數貧困戶出現了「言必稱貧,以扶求扶」「凡事都找幫扶幹部」「要懶懶到底,政府來兜底」等「求、粘、賴」的新現象;甚至有的貧困戶對扶貧幹部放言:「不給我東西,我就讓你完成不了脫貧任務」,出現了「拼窮」、主觀上不願贍養老人等現象。針對上述情況,宿州埇橋區委、區政府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市脫貧攻堅決策部署,始終將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以精神脫貧促進精準脫貧,按照「動力激發、產業支撐、全員參與」的思路,先後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扶貧扶志工作,充分激發貧困群眾自主脫貧的內生動力,有力支撐了脫貧攻堅。
聚焦「扶持誰」,精準把脈,扶貧先扶精氣神
排查「病患」。早在2017年,埇橋區通過調查發現,建檔立卡貧困群眾中,無勞動能力佔比44.9%,弱勞動力或半勞動力佔比5.2%,喪失勞動能力佔比7.9%,貧困群眾就業難、發展生產經營難、脫貧能力弱。埇橋區建檔立卡貧困群眾文化程度較低,其中文盲或半文盲佔比25.73%,小學文化佔比24.93%,初中文化佔比30.43%,群眾缺乏發展生產經營的技能,難以依靠自身實現脫貧。
找準「病因」。通過精準識別分類,找出群眾脫貧動力不足的主要癥結:一是致富信心弱,部分貧困群眾不掌握種養殖技能,發展生產怕失敗,外出務工怕吃苦;二是惰性心理強,部分群眾有勞動能力,卻不願參與勞動,安於現狀不思進取;三是自我發展難,許多貧困戶找不到脫貧的路子,雖然有一定的勞動能力和脫貧意願,但缺乏門路,沒有辦法有效地將自身能力和積極性釋放出來。
開好「藥方」。針對以上癥結,埇橋區堅持因人施策、因戶施策,對「兩有戶」(有資源、有勞動能力但無發展門路),大力實施特色產業、就業脫貧;對「兩因戶」(因學、因病致貧),全面落實教育扶貧和健康扶貧;對「兩缺戶」(缺資金、缺技術),通過發放扶貧小額貸款支持和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實現脫貧;對「兩無戶」(無力脫貧、無業可扶),通過光伏、社保兜底等方式,實施政策性兜底脫貧。
聚焦「怎麼扶」,創新舉措,培基固本樹新風
強化思想發動。為了轉變貧困群眾思想觀念,凝聚脫貧攻堅「正能量」,埇橋區一方面在埇橋區範圍內推廣「一約一堂四會」(村規民約、道德講堂、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會)為載體的移風易俗活動,持續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廣泛宣傳文明鄉風正能量,持續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有效遏制了農村黃賭毒、鋪張浪費、互相攀比、天價彩禮、薄養厚葬、封建迷信等不良風氣和陋習,幫助群眾樹立正確價值導向。另一方面,著力推動公共文化設施資源整合。2018年建成259個鄉鎮(街道)、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實現貧困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依託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打造主題精神文化廣場,利用文化牆和宣傳欄宣傳脫貧攻堅政策以及「好家風、好家訓」、孝老愛親、節儉養德等中華傳統美德,激勵激發貧困群眾奮力脫貧的精神動力;印發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倡議書,籤訂《孝老愛親贍養協議書》總計20餘萬份,發放孝老愛親光榮戶榮譽證書2萬餘份;通過戲曲、歌舞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向群眾宣傳脫貧攻堅政策,展現黨和政府對貧困群眾的關心與牽掛,堅定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早日步入小康生活的信心。
強化榜樣帶動。埇橋區每年開展一次脫貧典型評選活動,從埇橋區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選樹一批自強不息、苦幹實幹、成功脫貧的先進典型,並對評選出的先進典型進行表彰和宣傳,用身邊事教育引導身邊人,鼓勵貧困群眾對照學習,樹立「自尊、自強、自愛、自信、自立」意識,發揚自強不息、敢於拼搏、不等不靠不要的先鋒精神,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營造「我脫貧、我光榮」的社會氛圍。截至目前,先後評選出欄杆鎮孫樓村李中興、夾溝鎮夾溝村張存化等152個先進典型,有效激髮帶動了貧困戶的脫貧積極性。
強化培訓推動。埇橋區圍繞貧困群眾發展產業和就業需要,結合當地實際,組織貧困家庭勞動力參加實用技術和勞動技能培訓,增強脫貧致富本領。在培訓中,分產業、分項目制定培訓計劃、設置培訓內容,因村因戶施策,組織實施家政服務員、養老護理員、麵點製作、電子商務、種養殖技能等培訓,確保建檔立卡貧困戶和有培訓需求的勞動力全覆蓋。截至今年10月,先後有6417名貧困勞動者通過接受技能脫貧培訓實現了就業增收。
強化激勵鼓動。按照「布局合理、面積適宜、方便群眾、便於管理」的原則,埇橋區一方面優先利用村內現有超市,建立「紅十字博愛超市」,統一印製積分卡,根據貧困群眾參與衛生評比、孝老愛親美德評比、知識技能競賽、互助服務等活動中的表現情況,分別給予20分、10分、5分等不同積分獎勵,村民持積分卡在超市裡選擇兌換日用品,讓群眾有尊嚴地獲取所需物品,增強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決心,提高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積極性。另一方面深入開展「十項創評」「五淨一規範」「衛生清潔家庭」及文明家庭、文明村鎮等先進典型推報、評選、表彰活動,充分發揮先進典型在踐行社會公德、講文明樹新風等方面的引領作用,激發貧困群眾向上向善動力。
同時強化政策撬動,從立足自身增強脫貧信心、改進幫扶方式、推進移風易俗、加強黨建引領、強化工作保障等方面進行制度設計,編制《埇橋區2018年-2020年脫貧攻堅項目庫》,謀劃項目13764個,針對「等靠要」思想嚴重的「懶漢」,從制度層面設置前置條件,倒逼貧困群眾樹立主體意識,激發脫貧內生動力,確保想脫貧的能脫貧、能致富。
聚焦「扶什麼」,多管齊下,織牢脫貧保障網
發展產業。埇橋區先後謀劃到村到戶項目95564個,投入資金4.11億元。重點打造永鎮鄉關湖村、夾溝鎮鎮頭村、欄杆鎮石相村等3個旅遊扶貧村,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帶動脫貧2229人。截至2020年10月,埇橋區74個貧困村均有主導產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7235戶貧困戶。
實現就業。在積極引導貧困群眾外出就業的同時,埇橋區持續加強扶貧工廠(場)、扶貧車間建設,讓貧困群眾不出家門就能就業。截止2020年10月,共幫扶842名貧困勞動者就業,12名貧困勞動者自主創業;認定就業扶貧車間3家,安置貧困勞動者32人;招募就業扶貧基地4家,安置貧困勞動者42人;安置5133名貧困勞動者扶貧公益崗就業(包含29名邊緣戶),每人每月可增收600元。
自主創業。積極推進電商扶貧,以青年電子產業園為依託,對有意願的貧困人口進行電子商務培訓,2017年至2020年10月,埇橋區累計培訓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840 人,孵化各類網店 1057個,其中貧困戶開店82個。
幫扶貧困學子繼續學業。積極落實教育扶貧學生資助政策,2014—2016年埇橋區共資助困難學生(含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殘疾、孤兒等困難學生)67337人次,發放資助資金5472.11萬元;自2017年至今,共教育資助建檔立卡學生71727人次、資金4014.25125萬元;「雨露計劃」資助15490人次,發放資助資金2996.1萬元,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教育資助全覆蓋,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學生上不起學的問題,阻止貧困代際傳遞,讓每一個孩子都對自己有信心、對未來有希望。
設置公益崗位。出臺《埇橋區貧困戶互助公益崗位管理辦法》《關於進一步開發安置埇橋區扶貧公益崗位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按照「按需設崗、以崗定員、崗需互選」的原則,在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選擇有勞動意願但勞動能力較弱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外出務工的人員,設立護林員、護河員、護路員、光伏巡管員等崗位。截至2020年10月,共有3531名貧困群眾走上互助員崗位,每人每月收入600元,實現了穩定增收。
至2018年底,埇橋區共脫貧45040戶106702人,74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埇橋區貧困發生率降至1.27%,農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等各項指標均達到脫貧退出標準,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
幾年來,埇橋區緊緊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創新思路和舉措,不斷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農村環境「三大革命」等工作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多措並舉補齊農村「精神短板」,不斷促進形成城鄉文明一體化大格局,扶貧扶志深度融合成效顯著,從而加速脫貧攻堅步伐、提升脫貧質效營造了濃厚氛圍。(曹牧耕 李亦然)
(責編:劉穎、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