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讀者大家好,這裡是」山中桃谷「,每日分享三農趣事,了解更農村資訊。中國地大物博,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習俗,就比如我們南北方的差異就很大,在飲食上,南方是吃米,北方是吃麵。但這個習俗,南北方都是同通的,那就是「回門」。女人結完婚要回娘家住七天,這叫「回門」。
在傳統結婚習俗中,回門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指的是新婚夫婦第一次回到女方娘家探望,一方面表示新郎對女方父母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彰顯新娘子出嫁以後不忘父母的孝順。尤其是農村,這風俗依然保存完整。在結婚男方給聘禮,女方給嫁妝,結婚後,女方回娘家住幾天,這就叫回門,為何會有「回門」這一說法?
習俗回門宴,帶著丈夫一起回娘家,都有什麼禮節和講究
表達不忘本的傳統
按理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為何結婚後要回娘家住七天呢?是這樣的,父母親親苦苦撫養孩子長大,付出了無限的愛和精力,突然之間,自己的女兒要嫁到別人家去,父母肯定是不舍的。讓女兒結婚後住七天就是為了告訴她們父母含辛茹苦把她們養大不容易,回來住七天也是為了告訴人不忘本。
回門這時間不是很長,只是為了表達一個傳統,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不管這是中式婚禮還是西式婚禮,習俗一定要遵守。對於七天回門,就是為了讓人感受民間的傳統風俗,這種風俗一代代地流傳下來,傳達不忘本的傳統。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做"子欲養而親不待",有多少人總是說等自己將來有錢,就會好好侍奉父母,可是我們只是一年回去一次,還讓父母一直等我們,而"回門"這個習俗,就是要讓孩子記得要經常回家看看。
回門注意事項
回門又稱「歸寧」,亦即「回娘家」。舊時漢民族婚姻風俗。即女兒偕女婿回女家認門拜親。結婚回門的時間各地不一,古時是結婚第三日、第六日或七、八九日,也有滿月目門省親的。春就時期適有回門之俗,後代沿襲至今。由於一回門是新婚夫婦一共回門、故稱「雙回門」,取成雙成對的吉祥如意。
回門時,舊俗規定新娘走在前面,返回男家時,新郎走在前面。因為這次回門是女兒新嫁後第一次回娘家, 有的又稱「走頭趟」。在「雙回門」後, 一般不準在嶽家過宿,必須當日返回男家,因為舊時有新婚一個月內不空房的風俗。
攪面禮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習俗,攪面禮就是其中之一,攪面禮是魯西南及周邊地區回門宴上重要的一環,要說「攪面禮」先說「掛門帘」,掛門帘是漢族漢族民間婚姻風俗。流行於魯西南及周邊地區。傳說門帘是王昭君出塞時向漢武帝要的嫁妝之一。後人仿效,相沿成俗。
結婚日,新郎新娘進新房後,新娘的弟弟拿出一條門帘掛在新房的門上。門帘多是紅色或粉紅色簾上鄉鴛鴦紅水或秀山奇峰。男家用紅紙包錢送給新娘的弟弟,稱「送喜錢」。
「送喜錢」和下面的「攪面禮」有關。「攪面禮」此為婚事的最後一項儀式,當宴席進行到最後時,嶽父親自將麵條(一大碗麵條上放兩個荷包蛋)端到新女婿面前讓其品嘗,剛端到女婿面前時女婿不能吃,要用筷子在碗裡攪拌麵條。無論嶽父怎麼勸就是不吃,過一會嶽父見新女婿咋都不吃,便會離開。
這時女婿啥也不做,就等著嶽父回來,過一會嶽父會拿這一個包好的紅包放到飯桌上讓女婿吃麵,女婿啥都不能說繼續攪面,一會嶽父再次離開女婿還要繼續等,嶽父回來手裡又拿一個紅包(裡面的錢和上次一樣多或翻倍)放到女婿面前,女婿象徵似的吃一口碗裡的麵條,並將兩個荷包蛋吃掉完成「攪面禮」,這時「攪面禮」就完成了。
回門習俗
為什麼會產生一個回門的習俗呢?首先是因為中國講究孝順,即便是嫁出去的女兒,都應該在婚後回家看上一看,另外就是一件比較難以啟齒的事情了。那時候保守,再加上結婚都比較早,十二三歲就已經成親,其實那時都是小孩子,對夫妻之事不懂。回門則是讓母親簡單跟女兒說一下,畢竟實踐才能有真理。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婚禮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回門一直流傳下來。回門的習俗延續了3000多年,在舊時的規矩頗多,到了新社會,一切也都化繁從簡,去除掉了不少的陋習,也讓雙方的負擔更小。
對於女方家人來說,從小養到大的「小棉襖」突然就成了別人家的人,做父母的肯定不好受,而這個「回門」的意義也正在於此,可以讓娘家人明白,你們依然還是一家人。傳統帶給我們的是對父母的尊敬之意,組建了新家庭也要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