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在中國源自遠古,興於唐而盛於宋,到晚明又達到另一高潮,一直延續到清朝。
兩千多年前,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茶葉才開始流傳到長江中、下遊流域。約一千二、三百年前,唐朝時候,飲茶習俗已從中國南方傳布到北方,這時一位出身卑下的特殊文人陸羽,在中國內陸四處考察,總結了千餘年來中國人植茶、制茶、烹茶與品茶的藝術,寫出了全世界第一本茶書《茶經》,其中有一部分內容,至今仍具有相當的啟發性與典範性。
此後千餘年間,茶便迅速地推展至居住於東亞大陸的整個漢民族及其周邊民族的生活及文化中,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具有醫藥、感官享受、藝術乃至宗教特性的飲料。
此後,在東亞這片人口稠密的廣闊土地上,一個高潮接著一個高潮地開展出多採多姿、內容豐富的品茶藝術與品水文化,除了植茶與制茶技藝以外,它發展了烹茶、品茶與品水藝術。現在我們除了可以看到百種以上歷代茶書外,還有豐富的茶詩、茶畫、木刻,及大量從墓穴中發掘出來的古人陪葬的茶器,它們的範圍涵蓋了陶器、瓷器、竹器、木器、漆器、金銀器及銅、鐵、錫……等器物。
尤其是近來從大量古墓中出土的各式茶碗、水注……已涵蓋了漢唐以後中國歷代所有著名的窯系,呈現了從唐至宋之間各項陶瓷藝術的高潮。這些茶碗、注子,無論在造型或釉色上,都恍若來自天上,注視與欣賞它們,能使人感受到精神的超越與無限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