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的「起厝」情結

2020-10-15 潮緣匯聚

散布四海的潮汕人,無論身在何方,成就多大,地位多高,在他們心目中,有一個字的分量是相當重的,提起這個字,就足以使他們百感交集,熱淚盈眶。

這個字就是「厝」字!

這種情結,或許緣於潮汕人是從中原的「河洛」一帶遷到海隅的炎黃子孫的後代。因為離開祖居地愈遠,戀鄉的情結就愈重,對祖先的一切就會愈加珍愛吧。

「厝」是他們祖祖輩輩居住的地方,是他們告別列祖列宗和妻兒父母向外漂泊的出發點,是他們維繫中華文化的根,是故鄉牽引著他們的線;有了它,流蕩的心就有了可以停泊的港灣,有了可以歇息的驛站,充滿變數的人生能得到時時的撫慰;有了它,他們在外面的拼搏才有了終極的目的——「厝」是他們生命力量之源,保護它、維護它、為它添磚加瓦,也成為一部分潮汕人在外面披荊斬棘的動力!

「厝」不但是先人留給後人的可以遮風擋雨的遺產,也是四海潮汕人夢魂縈繞的精神家園。

「厝」本地讀音如「處」,有「處所」、「房屋」之意,這大概是從《愚公移山》(見於《列子·湯問》)中的「命誇娥氏二子負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所衍生的古義;或者,「厝」本來就是「處所」的「處」,只是不知從什麼年代起給改成了「厝」這個生僻字,弄得我們今天得大費口舌向外人解釋。很多村莊就在姓氏後面加「厝」字做為村名的,如陳厝、林厝,蔡厝、許厝等等,在潮汕人心目中,「厝」也代表家鄉,「返厝」即回鄉之意,同樣,「起厝」即指蓋房。

有一位俄羅斯人曾對一個中國學者說,你們中國人真奇怪,在外發了財總想著要回去,而我們俄羅斯人卻不這樣做,這是為什麼?這位俄國人不懂,世界上只有中國文化是一條連續不斷的鏈,因為只有哺育華夏文明的黃河長江的流向和地球自轉方向相同,中華文化也和旋轉的地球一樣,迎來送往,生生不息。

而與中華文化相反,西方文化和其它文化則如他們那和地球自轉方向大致垂直的河流一樣,是一種起起落落,時斷時續文明,儘管它們可以在一個時期達到古希臘古羅馬那樣的輝煌,但在元氣耗盡後總不免陷入中世紀那樣的沉寂甚至斷滅;而文明一旦斷滅,就成為只能供人憑弔的遺蹟和廢墟,這或許就是西方存在著大量的遺蹟和廢墟的原因吧!

中華文明儘管歷經各種劫難,但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之所以如此,或許應歸功於先民的遷徙。正是他們,在故鄉橫遭劫難時,一次次地帶走了文明的種子,並小心呵護著她,想方設法讓它們在異地開花結果,然後再把它帶回來,對故鄉進行反哺,從而使中華文明一次次地得以起死回生,成為舉世公認的唯一能憑自身力量再生的連續的文明。

這一特性似乎在潮汕人身上表現得尤為徹底,潮汕人本來就是不遠萬裡從中原的「河洛」一帶遷到海隅的炎黃子孫的後代。當中原發生戰亂時,他們輾轉來到了潮汕,既而飄洋過海到處為家。因為離開祖居地愈遠,戀鄉的情結就愈重,對祖先的一切就會愈加珍愛。

在不斷遷徙的過程中,每到一個地方,只要稍為安定,他們就會營造一個和故鄉相似的居住環境,竭盡全力保護祖先的文化。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免於被新地方的文化同化而推動尊嚴;而當條件許可,他們就會毅然返鄉,將這種情結化為現實,出錢出力資助文教事業,舉辦和恢復各種傳統文化活動,修葺殘破的老屋,重建已被搗毀的宗廟祠堂,然後開始大興土木營建可以「光宗耀祖」的「新厝」。

誠如民國的《廣東年鑑》有言:「粵有華僑,喜建造大屋大廈,以誇耀鄉裡。潮汕此風也甚,惟房屋之規模,較之他地尤為宏偉」。

相關焦點

  • 潮汕人香港情結-中新網
    潮汕人香港情結 2013年03月14日 16:08 來源:中新網-華文報摘 參與互動(0)   從前潮汕人都有深深的「香港情結
  • 起厝全過程,多圖曝光,現場超級震撼!
    潮汕人蓋房子叫做起厝,起厝的牆體不是一塊塊壘上去,而是用一種特別的混合土一次性築就,每一面牆壁都是一個整體。貝灰是一種鹼性物質,用它作為混合材料起的厝歷經風吹雨浸也堅固無比,但長期接觸有傷皮膚,如果沒有防護,到了冬天皮膚容易裂開。
  • 一個潮汕女孩所看到的潮汕宗族情結
    (珠浦村七房祠堂祭祀) 自古以來,潮汕人就十分講究「宗族」關係。 每個村的族群都會建立起祠堂來祭拜先祖,所以每當重大節日或者祖先的祭日,潮汕人就會在老厝裡或者祠堂裡齊聚在一起進行祭祀活動。在很久以前,這早已約定成俗。 宗族裡的媳婦輩們就需要一早起來準備一桌的祭品祭拜祖先。
  • 潮汕人起厝全過程,潮汕後生仔不一定都見過!
    潮汕人蓋房子叫做起厝,起厝的牆體不是一塊塊壘上去,而是用一種特別的混合土一次性築就,每一面牆壁都是一個整體。穿上橡膠長靴是一種很好的防護,貝灰是一種鹼性物質,用它作為混合材料起的厝歷經風吹雨浸也堅固無比,但長期接觸有傷皮膚,如果沒有防護,到了冬天皮膚容易裂開。
  • 潮汕文化 潮汕鄉村的榕竹隨處可見,潮汕人與榕竹的情結深厚
    這種情感是我們的情結、是我們的珍惜,又或是我們的眷念。比如說汕頭人對小公園就會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和眷戀的情結,因為小公園中山亭是見證汕頭老市區舊城區重要勝跡和歷史商業區繁華,是汕頭的標誌性建築物。可見,榕竹跟潮汕人的情結是有多麼深厚!在我們潮汕的大部分農村地區,村前總要種上一兩棵大榕樹,村旁村後,也總種有成排的竹子。這種「前榕後竹」的村莊布局受到潮人推崇。潮汕人對這兩種植物是非常喜愛的,無論在村頭巷陌、屋旁路角、廟宇池塘,又或是在自家陽臺,都隨處可見榕竹的身影。
  • 潮汕人的食粿情結——筍粿!
    潮汕人一直都有食粿的情結,所以除了過節(特別是春節)食紅桃粿、鼠曲粿外,一年四春都喜歡吃用各種食材做的粿,如筍粿、韭菜粿、甘同粿、芋粿等。筍粿這味民間小食便是以竹筍為主要原料。
  • 「潮州厝,皇宮起」——淺談潮汕民居
    「潮州厝,皇宮起」,這是盛行於潮汕地域的一句俗語。它用來形容潮汕民居的共同作風和建築特徵,意即謂潮汕民居是仿製京城皇宮宅院的體制而建造的,可與皇宮相媲美。潮汕人多地少,華裔眾多,經濟興旺,人文鼎盛。潮人大多聚族而居,具有濃重的宗族觀念。這一觀念,表現在村落建築上,就是以宗族為中心的圍寨格局。特別是富貴族望之家尤為注重此風,以樹立範圍雄偉的建築群為榮。故清乾隆《潮州府志》云:「望族營造屋廬,必樹立家廟,尤為絢麗。」民國三十三年《廣東年鑑》曰:「粵有華裔,喜建造大屋大廈,以炫耀鄉裡。潮汕此風也甚,惟房屋之範圍,較之他地尤為雄偉。」
  • 潮州厝,皇宮起
    音頻資料:1、潮州厝,皇宮起; 2、草厝出大蛇;3、千金買厝,萬金買鄰;4、厝角尖哩哩,愛企著有好 厝邊;5、厝邊頭尾,感情爆過菜頭粿;6、勞生拼死,趁錢轄厝地;7、厝局闊,好喝叱;厝局狹9、娶女畝健,起厝興;10、尾囝弟,企厝耳;11、大房頭,俏房腳;潮州厝,皇宮起,說的是潮州府民居是按照皇宮的格局、範式來建築的,什麼四馬拖車、四點金、下山虎等等,都頗有講究和氣派,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有人稱之為
  • 閩南「起厝」「入厝」習俗美好生活的寄願
    東南網-石獅日報10月8日訊(記者 林梅影)閩南語中建房稱之為「起厝」,搬入新家則稱為「入厝」。對閩南人來說,「起厝」等同於「建業」,是不可疏忽的大事,而「入厝」在閩南人看來,將會與之後一家人的運勢息息相關,也是極為重要的。因此,在閩南「起厝」、「入厝」時候,有著許多有趣的講究與習俗。本期的《煉仙打嘴鼓》就帶大家一起走進石獅的鄉村,了解閩南人如何「起厝」與「入厝」。
  • 厝角頭——潮汕民居建築特色
    無論在建築序列格局還是裝飾工藝等方面都可以與宮殿相媲美,故自古就有「潮州大厝皇宮起」、「京華帝王府、潮山百姓家」之說。厝角頭是潮汕傳統民居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氣勢恢宏、高聳挺拔,使潮汕民居景觀更加絢麗多彩,也體現了潮汕民居的文化底蘊。
  • 潮汕老厝,體會柔軟時光
    這是「國家級傳統村落」汕頭下底村的老厝建築掠影,本篇9張,汕頭攝影家協會秘書長黃松書、潮汕別史攝製於2011年。 圖 ①:這樣的小巷,縱橫交錯於潮汕鄉村,它們筆直,而非曲徑通幽。潮汕老厝,則排列於小巷兩側。圖②:沿著小巷、跨過大門門檻,仿佛是穿過時光隧道,回到鄉愁的起始點。
  • 潮汕民居「老厝」,還能存在多久?
    潮汕厝,是一種建築物,也是一種文化。 世界之大,每個地區都有著與眾不同的文化特色;比如潮汕地區,有著許多不一樣的文化特色;潮汕人的家鄉,自古以來,有著獨特的語言及習俗文化,更有著不同風格的建築文化——潮汕民居; 潮汕民居,也就是「潮汕厝」,是廣東省潮汕地區傳統民居建築,其特點鮮明,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 五種」厝角頭「代表不同的形式,金木水火土.
    從小在家鄉長大,也常有聽到關於「厝角頭」的話題,最嚴重的莫過於,由於「厝角頭」導致兩家人的摩擦,聽長者講解後,才知道,原來,這「厝角頭」對於傳統的潮汕人來說,重視的程度,是等同於「身家性命」。
  • 這些年,攪動廣州深圳樓市的潮汕人
    不過潮汕人在重家族重家庭的觀念,這一點繼承得很好。在廣深的某些小區或城中村內,都被潮汕人「接管」了。他們友好相處,守望相助。家中或者社區內都供奉著香爐、神龕,常年香火不斷,潮汕大媽虔誠燒香祈福,組隊燒紙錢,典型的潮汕人標誌。
  • 閩南傳統民居:起大厝,皇宮起,紅磚瓦,燕尾脊!
    在閩南,通常把住宅叫「厝」,大點規模的建造叫「大厝」。而大厝民居住宅最為典型,以宮殿式的建築形態,稱之為「皇宮起」。皇宮起的建築規模宏偉,造型優美典雅,色彩鮮豔,裝飾複雜華麗,細微之處精巧絕妙,是閩南地區傳統文化的重要象徵之一。
  • 紅桃粿,潮汕人小時候渴望的年味!
    紅桃粿也被叫做紅殼桃、粿桃、桃粿,幾乎每個潮汕人都吃過這種粿。紅桃粿,承載了小編兒時的記憶,也是每個潮州人最熟悉的味道。紅桃粿是潮汕人過年必不可少的美食,想起兒時阿嬤煎的紅桃粿,外酥內嫩,粿料豐富,味道極佳。就是這樣子的美食,很多年輕人也未必知道如何製作。
  • 福州人的福州厝,構築正統閩派院落的生活精粹
    △福州三坊七巷·網絡圖而今,時光流轉,傳統的院落人居逐漸淹沒在高樓大廈之中,但人們對於坊巷院居的生活依然存在著說不出的情結,這是融在福州人骨子裡的審美和品位。福州人,更偏愛福州的厝!△福州的厝·實拍圖福州的厝,對語三坊七巷福州的厝,承襲三坊七巷傳世的私家園林宅院,再造城市肌理。
  • 潮汕僑鄉有其獨特底色 形塑潮汕人文化特質讀書好學重鄉情
    原標題:潮汕僑鄉有其獨特底色,形塑潮汕人文化特質讀書好學重鄉情   林倫倫廣東省政府參事室參事、汕頭市華僑歷史研究會會長  羊城晚報:說起僑鄉的地域
  • 馬英九盼續為臺灣掌舵 稱起厝起一半師傅不能換
    馬英九盼續為臺灣掌舵 稱起厝起一半師傅不能換 2011年11月27日 21:12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