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城區西部,海德公園倫敦「綠肺」,英國王宮白金漢宮
打開一幅倫敦城區的地圖,可以發現在倫敦中心區域的西部、泰晤士河北岸,有三片巨大的綠地將這三片綠地作為三個端點分別連接,每一邊的距離均為4公裡左右,構成了一個巨大的等邊三角形。我將這個三角形綠地稱為「倫敦西區的綠色三角」。這些公園,以及「綠色三角」區域裡的白金漢宮、肯辛頓宮、聖詹姆斯宮和傍依「綠色三角」周邊的特拉法加廣場、國家美術館、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自然歷史博物館等,它們共同展現了倫敦最優雅的一個側面。
攝政公園佔地500多英畝,是一座19世紀風格的大花園。公園始建於1812年由19世紀英國著名的建築師約翰納什設計。公園原址曾為皇家獵苑,最終受限於經費,僅僅建造了8棟別墅,其他建築沒再興建,逐步演變為一座巨大的綠地公園,如今公園東北角的倫敦動物園,算是保留了當年皇家獵苑的些許痕跡。園內,碧草鋪地,樹影婆娑,花團錦簇。公園有三個大花園,終年展示各色花卉,其中,瑪麗女王花園專門栽培、展示英國的國花——玫瑰,玫瑰園向人們展現出3萬多株、400多種珍品玫瑰。夏季時節,人們在公園北端的露天劇場,以天然的林木為背景可欣賞到莎士比亞的經典戲劇。在喧鬧的都市中,攝政公園為倫敦市民饋贈了一片可以放鬆心情的幽雅環境。
在全球享有盛名的「 Lonely Planet出版公司」,就與這個公園有著不解之緣。1970年,當時在倫敦讀書的託尼·惠勒在攝政公園與初到倫敦的愛爾蘭姑娘莫琳不期而遇,一見鍾情,結為夫妻。新婚夫婦到遙遠的澳大利亞遊歷,為了節省旅行費用,費盡心機查閱各種旅遊信息,卻往往難盡人意。因此,他們在廚房餐桌上創作、校對、剪裁和裝訂,完成了《便宜走亞洲》的初稿,獲得了出版商支付的稿費。從此,他們開始了旅遊、著書、再旅遊、再著書的週遊世界的浪漫生活。最終,他們成立了自己的出版公司,專門出版旅遊書籍。這些書籍早已風靡全球,因其每本書皆為黃色封面,被人們暱稱為遊歷世界的「黃色聖經」。
海德公園有倫敦的「綠肺」之稱。它原為皇家狩鹿場,17世紀闢為公園向大眾開放。園內,湖水蕩漾,綠草茵茵,古樹參天。人們越過鬧市的街道進入公園頓時感到告別了熙熙攘攘的人流、車流,瞬間天高地闊,仿佛一步跨進了一個神奇的「世外桃源」。公園東北角,是赫赫有名的「演講角」,人們在此高談闊論、抨擊時政,歷史上這裡曾經熱鬧非凡,如今已然十分清冷。公園裡一條長條狀寬闊的湖水,北端連接「義大利花園」,中間一座拱橋將湖面分為兩段,西北段是長帶湖,東南段是九曲湖,詩人雪萊的妻子當年就溺亡於九曲湖水之中。湖水將倫敦西區這片巨大的綠地分為兩半,東半部為海德公園,西半部為肯辛頓花園。肯辛頓花園東側聳立著女王紀念亭,小亭的西北側一座彼得潘的銅像立於長帶湖邊,小亭的東南側則是黛安娜紀念噴泉。這兩處景點,一個是文學作品中的虛構形象,一個則是現實生活中的著名人物,都在世界各地擁有無數「粉絲」。
黛安娜紀念噴泉呈橢圓形,雙層造型象徵著黛安娜王妃生命中的兩次巨大變化,起伏波動的水流則象徵著她坎坷不平的婚姻,底座處一個寧靜的水池象徵著她最終找到了一個安詳平和的歸宿。黛安娜的親友們對它非常滿意,認為紀念噴泉「完美地體現了黛安娜王妃的一生」。我對黛安娜這位美麗的「平民王妃」充滿了同情,因而在一個夕陽西下的時刻,專門來到這個紀念噴泉,像許多遊客一樣赤裸雙腳浸潤在奔騰的水流裡,細細體味著「平民王妃」的溫情撫慰。
肯辛頓花園西側為肯辛頓宮。不列顛的「玫瑰」凋零在巴黎城區的隧道裡,雖然時光過去近10年,人們依舊不斷從世界各地來到這裡,獻上鮮花、畫片,表達深深的懷念。在王妃的葬禮上,伊莉莎白二世曾讚譽到「她是一個卓爾不群的天才。無論身處順境或是逆境,她總是面帶笑容,總是以她的熱情和善良去激勵他人……認識黛安娜的人,都不會忘記她。千百萬人沒有見過她,但是,他們也感到仿佛熟悉她,也會永遠銘記她。」兩年前,我曾憑弔過王妃香魂驟逝的地方,人們在事故發生地的巴黎隧道上方,塑造了一朵碩大的金色玫瑰。我久久佇立,凝視這一抹炫目的光彩,深深地慨嘆:為什麼大自然裡美麗的花兒總是那麼容易凋零?
步出海德公園東門,穿過威靈頓將軍門,就進入了白金漢宮。白金漢宮建於1703年,這裡原為一片桑葚林。60年後,房主白金漢公爵將其轉售給喬治三世。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入住宮後白金漢宮正式成為英國王宮。宮內有國宴廳、典禮廳、音樂廳、圖書館、畫廊、皇家集郵廳等600多個廳堂。白金漢宮同時作為國王的寢宮和辦公室,王宮正門上方懸掛王室的旗幟表示女王正在宮裡,否則表示女王外出。自1993年起,白金漢官每年七八月向遊客開放。宮前廣場上豎有勝利女神金像和維多利亞女王坐像,雕像前方一條密布茂盛林木的大道—莫爾大道由西南向東北延伸,大道左側為聖詹姆斯宮,它建造於1532年,自1698年作為王宮直到1837年,大道右側就是聖詹姆斯公園。
莫爾大道的東端是一座高大的三拱大門——海軍部拱門。穿過拱門,就是倫敦最著名的廣場——特拉法加廣場。廣場是為紀念特拉法加海戰而修建的。廣場中央高達56公尺的圓柱紀念碑頂端,佇立著在海戰中英勇犧牲的英國著名海軍統帥納爾遜的青銅像。1805年5月,法國皇帝拿破崙迫使西班牙隨他渡海攻打英國。同年10月21日,法國和西班牙軍艦組成的聯合艦隊在西班牙特拉法加海面向英艦進攻。英國地中海艦隊司令納爾遜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採取各個擊破的方針,殲滅敵艦15艘,大獲全勝,迫使拿破崙放棄了登陸英國的企圖。海戰即將結束時,納爾遜因胸部中流彈身亡,不列顛人為了懷念他,在特拉法加廣場上建了這座紀念碑。
位於倫敦西區「綠色三角」東南角的白金漢宮,以海軍部拱門作為整個皇家居住區的大門,又將特拉法加廣場和納爾遜紀念碑作為延伸,明白無誤地告知世人,海軍與海戰在不列顛歷史上的崇高地位。特拉法加廣場的北鄰,是著名的國家畫廊。它落成於1838年,是英國最大的畫廊,收藏著2000多幅歐洲歷代名畫。每年聖誕節的夜晚,特拉法加廣場上擺滿裝飾彩燈的聖誕樹,噴水池被彩燈照出五顏六色的光芒,廣場成為倫敦市民節日慶典的主要場所,同時,廣場還是倫敦市民政治活動的中心。
倫敦的「綠色三角」是英國王室、貴族的生活區,在這片區域裡充滿了大自然的寧靜、安詳,與倫敦鬧市的喧囂氣息滾滾紅塵和駁雜聲色形成了強烈反差,顯示出英國上流社會喜好自然的一個優雅側面。上流社會喜愛獨立、私密、放鬆的生活,希望「像修士般隱退,又享受王公般的日子」。他們在市井之外營造了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郊區生活,努力尋求大自然的寧靜與和諧。於是,倫敦這片曾是「郊外」的廣闊綠色,就在上流社會的精心呵護下,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成為時下人們休閒、觀光的寶地。20世紀90年代,英國王室遭遇溫莎大火、王室婚變、宮廷醜聞,一時之間王室何去何從,成為王室成員和英國社會一個揮之不去的巨大陰影。
如今風波漸漸平息,漫步這個無比美妙、優雅的「綠色三角」,我深切地感到,社會需要前進,傳統也需保留。傳統並不都是「糟粕」,往往還是歷經時間的打磨被保留下來的「精華」。我們也不應簡單抨擊「保守」,相比較狂飆激進式的「革命」,許多時候或許「保守」一些,反而對歷史的發展更加有利。更何況英國王室的存在,除了保護傳統之外,它在凝聚人心、教化社會、引導風尚、展現國威和保持政治穩定等諸多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想法,共同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