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絲欄目|教育萬象
瓊瑤於4日發文告知,丈夫平鑫濤平靜去世,按照丈夫生前的意願,用「花葬」方式安葬丈夫。
很多人並不知道平鑫濤,但是都知道大名鼎鼎的言情作家瓊瑤。
平鑫濤在出版界的名聲絲毫不亞於瓊瑤在小說界的名聲,平氏家族還是我國近現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出版世家,平氏家族為我國現代出版業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瓊瑤和平鑫濤的愛情故事在海峽兩岸,以及在整個華人界中也是盡人皆知的大新聞。
不幸的是,90多歲的平鑫濤2016年患上了我們俗稱的老年痴呆疾病,2017年病情惡化,醫生當時建議給平鑫濤插鼻胃管,瓊瑤當即就不同意,表示丈夫清醒時曾寫過遺囑,一旦病危不得插管。
然而,平鑫濤與前妻的子女都不同意瓊瑤的決定,因為,在他們看來,父親只是失去記憶,身體尚可,並沒有到「病危」的程度,不讓插鼻胃管,就是要餓死他。多年來,他們還一直對瓊瑤奪走父親的愛還耿耿於懷。
當然,瓊瑤的決定最終沒有得到實施,瓊瑤的這一段家事也在海峽兩岸引起了爭議,尤其在我國臺灣引起了熱烈討論。
到底什麼是生命?生命的價值又是什麼?我們如何面對即將來臨的死亡?
瓊瑤丈夫平鑫濤在遺囑中確實清楚地說,「當我病危的時候,請你們不要把我送進加護病房。我不要任何管子和醫療器具來維持我的生命,更不要死在冰冷的加護病房裡。所以,無論是氣切、電擊、插管、鼻胃管、導尿管通通不要,讓我走得清清爽爽!」
在這個世界上,最愛平鑫濤的也就是家人,瓊瑤是其中一個。但是,一家人都愛著平鑫濤,為何又發生這麼大分歧?甚至是激烈的爭吵,這一段家事還成為了「公案」。
就瓊瑤的話來說,分歧就在於對「生命意義」看法的不同。
瓊瑤所說的「生命意義」更多的是來自於對生命的尊重,對人格尊重,要活得有人的尊嚴。平鑫濤的子女和前妻所看重的「生命意義」,有對生命的尊重,這個「生命」更多的是指醫學上的「生命」,而非來自於人的尊嚴和價值。
平鑫濤在遺書中所說的「病危」,臨床上的具體操作卻是一件大麻煩事情。就醫學本身來看,當年平鑫濤的病情可能在醫生看來還達不到病危,鼻胃管的插入就應該進行?平鑫濤所寫的「病危」是否是醫學上定義的病危?這些問題不明確,臨床操作也就沒辦法,最終只能遵照平鑫濤子女和前妻的意見辦事。畢竟,家人中的絕大多數佔主導地位,瓊瑤只是家人中的一名成員而已。
平鑫濤之所以選擇不插管,希望能夠自然死亡,不要「創傷性」的治療,最重要的是活得沒有價值,沒有尊嚴。類似平鑫濤這樣的問題——是否要進行有創搶救?這在國內也有很大的爭議,不過,這種情況大都是在病人已經進入病狀晚期才會提出來,而在那個時候,病人自己已難以表達意願。
這便引發了公眾關心的一個問題:我們到底能不能在疾病即將走向終點時,參與到決定自己生死的過程中?
瓊瑤用自身的經歷和建議告訴我們,生命值得珍惜,生命的意義需要去追求,但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個人對自己生死有決定權,這才能夠保證個人生命尊嚴不受損傷。
如今,平鑫濤終於走完了人生的旅程,回顧過去瓊瑤有關對待丈夫是否插管延續生命的相關爭議,我們應該感受得到,也應該從中得到一些有關生命教育方面的知識,尤其是如何從容討論和面對死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