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恐龍,誰還吃恐龍?

2020-12-13 騰訊網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090811mario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恐龍,作為頂級捕食者,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約1億4千萬年之久。其中蜥腳類恐龍更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陸地動物,比如著名的梁龍、迷惑龍和阿根廷龍,它們成年後體長几十米,皮糙肉厚,令一眾掠食者束手無策。如果說,誰能吃恐龍?答案可能是,其它恐龍。

然而,得益於一些罕見的化石,科學家發現事實並非如此,險象環生的中生代,就存在許多直闖龍巢、大啖龍肉的屠龍者。成年恐龍很強大,但當它們處於蛋殼之中,或剛破殼而出時,是非常脆弱的,很容易被捕食。

闖入恐龍巢穴的「食人魔鱷」,是自助餐上的食材還是食客?

時間回到2013年,科學家在歐洲庇里牛斯山脈地區發現一個化石遺址,遍地都是白堊紀的恐龍蛋化石。根據蛋的形狀、厚度和紋飾,科學家推測出這裡曾是巨龍類恐龍的巢穴。巨龍類(Titanosauria)是蜥腳類恐龍的一支,白堊紀時期取代梁龍和腕龍等成為優勢恐龍類群。

隨後,在蛋殼碎片之中,科學家還意外發現了一具鱷魚外形的動物化石。但還沒來得及發掘就遭遇盜竊,經多次輾轉後才找回化石,最終於2020年9月份將這位潛入龍穴的勇者命名為Ogresuchus furatus,意譯是「食人魔鱷」。

△(C)黑星指的是食人魔鱷的化石位置,周圍全是恐龍蛋和蛋殼(圖源參考文獻[1])

「食人魔鱷」,屬於西貝鱷家族,和現代鱷魚是親戚。它們有著細長的腿,彎曲的牙齒,出色的咬合力,以及立體視覺,是一群行動敏捷的肉食性鱷類。食人魔鱷身長只有1米左右,體重9千克左右,是家族裡最小和最輕的成員之一,卻也點亮了敏捷作戰的技能。雖然名為「食人魔」,卻沒有機會食人,它們整個家族在1100萬年前就已經滅絕了。

△食人魔鱷Ogresuchus furatus的體型,比例尺10釐米,白色為保存的骨骼(圖源參考文獻[1])

△食人魔鱷Ogresuchus furatus復原圖。(圖源參考文獻[1])

有意思的是,巨龍巢穴裡的橢圓形恐龍蛋長軸19-23釐米,短軸15釐米,厚度2.1-2.5 毫米(雞蛋厚度一般0.3毫米),比食人魔鱷的頭骨大,即便一個勁把恐龍蛋往嘴裡塞,它也無法對恐龍蛋施加有效的咬合力。同時,它周圍的30個蛋殼和化石遺址的1000多個蛋殼碎片中,都沒有留下和捕食有關的孔痕和裂痕,所以食人魔鱷應該未演化出捕食大型恐龍蛋的能力。

△食人魔鱷骨骼(灰色元素)旁邊的恐龍蛋碎片(黑色箭頭)。(圖源參考文獻[1])

如此一來,在巨龍的巢穴中蹦出這樣一個無法啃蛋的小傢伙,難免會讓人覺得是大自然的「偶然傑作」——流水將小傢伙的殘骸搬運至此,或者是恐龍把自己的食物帶回家了。

但埋藏學證據和一系列實驗均排除了流水搬運作用。而且巨龍類恐龍都是植食性動物,牙齒結構只適合剝枝葉,更不可能把食人魔鱷叼回巢穴當食物。所以「鱷魚」勇闖龍穴是白堊紀是真實發生的場景。

既然啃蛋乏力,捕獲大塊頭恐龍肯定更無可能,「食人魔鱷」為什麼要去恐龍巢穴溜達?

科學家的猜想是,食人魔鱷冒險闖恐龍巢穴,可能是為了吃剛孵化的恐龍幼崽。畢竟奈何不了恐龍蛋,還奈何不了剛破殼的小崽子?

由於恐龍是通過產蛋的方式生育後代,蛋太大容易破碎,加厚蛋殼又會導致胚胎缺氧,所以幼崽的體型會受到限制。即使是龐大的巨龍類恐龍,剛孵化的寶寶也是個小不點兒大概就跟咱們小腿差不多高。2016年一項關於幼年巨龍類骨骼的研究表明,個體孵化時體重約為3千克,之後再通過驚人的生長速率晉升到巨龍行列。

△灰色剪影是剛孵化的巨龍類(掠食龍),最右的股骨代表最大掠食龍。(圖源參考文獻[2])

而且巨龍類新生兒都是細皮嫩肉,裝甲還沒發育,食人魔鱷的利齒能輕鬆刺穿巨龍類寶寶,簡直就是一頓自助餐,想吃哪就吃哪。

但我們還不能從化石中直觀感受這種壯觀場面,因為這件化石旁邊沒有保存幼崽。

沒關係,讓我們把場景切換到同一時期的印度,還是到恐龍巢穴溜達的戲碼,蛋也還是巨龍類的蛋,但主角從「鱷魚」變成了「巨蛇」,也變得更精彩壯觀。

闖龍巢、吃幼龍,「巨蛇」也喜歡

2010年科學家發現了一件來自印度的珍貴化石標本,化石上保存有三顆巨龍類的蛋,一隻恐龍幼崽以及一條蛇,它們全都保存狀態良好,幾乎沒有變形。

這條蛇被命名為印度古裂口蛇(Sanajeh indicus,身長約3.5米,它細長的身體纏繞著恐龍寶寶和恐龍蛋,身體下壓著一片破碎的蛋殼,這是一幅何等壯觀的史前狩獵場面!

△「巨蛇捕龍」的化石和圖解,右下角就是恐龍寶寶。(圖源參考文獻[3])

每次遇到這種難以置信的化石,總讓人懷疑是由大自然後期搬運所形成,幸運的是,這件化石同樣經受住了科學考驗。

分析表明蛇和恐龍寶寶很可能死於由暴風雨引起的泥石流快速埋藏以至於雙方來不及反應就被定格為永恆,當時的狩獵瞬間得以留存至今,成為第一個已知的蛇類捕食恐龍化石證據。

△印度古裂口蛇正在攻擊幼年泰坦龍的模型。(圖源維基百科)

那它到底是吃蛋還是吃新生寶寶呢?

印度古裂口蛇是一種比較原始的蛇類,無法像很多現代蛇一樣把嘴張開到130度,所以它面臨著和食人魔鱷同樣的難題——恐龍蛋太大了,吃不下。然而,印度古裂口蛇可能會打碎恐龍蛋來攝取其中的營養,因為現在的美洲閃鱗蛇Loxocemus bicolor)就會採用身體纏繞並壓碎海龜蛋的方式來捕食。

△美洲閃鱗蛇Loxocemus bicolor)圖源維基百科

另外,印度古裂口蛇也不會放過新生的恐龍寶寶,因為新生兒都是細皮嫩肉,體型也不大,絕對是巨龍類恐龍一生之中最適合成為新鮮自助餐的階段過個幾年可就沒這個機會去享這個口福了

而且後來科學家們在原來的發掘地點,又找到了兩條印度古裂口蛇,並都與巨龍類恐龍有關,這意味著白堊紀時期這一地區的蛇兒們儼然已養成一種溜達於恐龍巢穴,並時常上演「巨蛇捕龍」戲碼的習慣了。

得益於這些珍貴化石,我們才能跨越千萬年一窺白堊紀的狩獵場景,才能獲得史前陸生食肉動物的覓食行為的一絲線索,重建滅絕生物的飲食習慣。但無論是食人魔鱷還是印度古裂口蛇,它們所展現的壯觀只是過去的一瞬間,期待未來能發現更多此類罕見化石,讓過去變得不再屈指可數。

參考文獻:

[1]Sellés, A.G., Blanco, A., Vila, B. et al. A small Cretaceous crocodyliform in a dinosaur nesting ground and the origin of sebecids. Sci Rep 10, 15293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0-71975-y

[2]Curry Rogers, K., Whitney, M., Demic, M. & Bagley, B. Precocity in a tiny titanosaur from the Cretaceous of Madagascar. Science 352, 450–453 (2016).

[3]Wilson, J. A., Mohabey, D. M., Peters, S. E. & Head, J. J. Predation upon hatchling dinosaurs by a new snake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India. PLoS Biol. 8, e1000322 (2010).

相關焦點

  • 恐龍餓極了會吃石頭?看看恐龍吃下石頭有什麼作用
    就算是蚯蚓,它們也只是吃一些富含有機物的泥土,那麼恐龍為什麼要吃石頭呢?這一切還要從恐龍的身體結構說起來。經過分析,發現這些石頭都是被恐龍吃下去的,在胃裡背打磨得這麼圓。這些石頭被稱為胃石。別看霸王龍、恐爪龍等滿口的大牙,實際上許多恐龍是沒有牙齒的,至少是沒有像哺乳動物一樣完美的牙齒。沒有牙齒的恐龍中,又以蜥腳類恐龍居多,這些恐龍大多吃素,並且體形龐大。
  • 恐龍也吃迷幻藥?科學家稱恐龍時期已有致幻菌類
    參考消息網2月16日報導 外媒稱,塞勒姆女巫審判事件、迷幻藥和恐龍之間有何共同之處?它們都與麥角菌有一些關聯。這種真菌會導致人和動物產生幻覺、中毒並出現其他可怕的症狀。在潮溼、涼爽的氣候環境裡,麥角菌往往寄生在穀物和草類植物上。
  • 除了宮西達也恐龍系列故事外,孩子最感興趣的10個恐龍故事
    幾乎每個小朋友都喜歡恐龍,恐龍的玩具,恐龍的動畫片,恐龍的故事,恐龍的繪本。一提到恐龍相關的繪本,大家首先想到的多半是宮西達也著名的恐龍系列故事。這也是渝姐本人超愛的一套繪本,經常跟孩子時不時拿出來翻閱,每次都會非常感動。
  • 恐龍愛吃草
    為了生存,所有生物都必須吃東西,恐龍也不例外。那麼,如何知道恐龍吃什麼呢?雖然許多電影都將大部分恐龍描繪為兇猛的食肉動物,但通過研究恐龍的牙齒化石,我們發現,肉食性恐龍僅佔恐龍總數的35%。也就是說,大部分恐龍是植食性的。牙齒的秘密下圖的兩種牙齒形狀很不同,但它們都來自恐龍。你認為這兩種牙齒分別適合咀嚼什麼食物?
  • 重慶發現恐龍足跡算什麼,你知道自己每天都在「吃恐龍」嗎?|遠讀重洋
    說它「邪門」,是因為它們的樣子實在太像鳥類了,誰也沒法無視這個特點。它們的骨頭和復原圖長這樣:說起「奔龍類」,你應該還「見過」它們——在經典電影《侏羅紀世界》當中,那些看上去聰明伶俐又兇殘危險的恐爪龍,其實就是「奔龍類」的一種。
  • 恐龍日,一起來開採恐龍化石、恐龍百科書和恐龍手工
    這是一個本來沒有計劃的恐龍日。上午很無聊,拿出恐龍化石套裝出來玩。雙胞胎歡呼:「是翼龍的恐龍化石!」雙胞胎對工具組很滿意,錘子敲敲,錐子鑿鑿。露出一點骨頭了。雙胞胎等不及地用手開始摳啊,扒啊。出現一個長長的骨頭。雙胞胎:「好像雞骨頭啊!」
  • 恐龍時代最著名的十種恐龍,霸王龍上榜,而它是最大的肉食性恐龍
    恐龍,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恐龍有的很大也有的很小,其中最大的易碎雙腔龍可能超過50米,而最小的蜂鳥可能還不到10釐米。就食性來說,有溫順的草食者和兇暴的肉食者,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
  • 研究恐龍的食譜!科學家是如何知道恐龍吃肉還是吃素的呢?
    吃肉還是吃素我的工作主要關注古動物吃什麼,特別是恐龍吃什麼。有吃肉的也有吃素的恐龍,吃肉的恐龍我們叫肉食性恐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霸王龍了。很多恐龍吃素,不過吃素的恐龍看上去一點也不柔弱,甚至可以說非常龐大。中國古動物館的門廳就可以看到一個龐然大物——馬門溪龍。馬門溪龍的長脖子,可以吃到嫩枝、嫩葉,也可以抵禦天敵。它跟長頸鹿比誰的脖子長?
  • 恐龍之王是誰,世界上什麼恐龍最強你知道嗎?
    恐龍是怎麼來的,世界上最強的一種恐龍你有了解過嗎,在史前時期地球上生活著許許多多強大的恐龍,除了大型食草性恐龍外,食肉恐龍更加具有威脅力,它們性格非常殘暴兇猛,是天生的掠殺者,最出名的食肉恐龍非暴龍科恐龍莫屬了,像霸王龍、特暴龍、矮暴龍都是其中的成員,戰鬥力非常強悍。
  • 人類對恐龍認識有誤解?很多恐龍比火雞還小
    圖為屬於獸腳亞目恐龍的君顱龍想像圖,這種恐龍有著與鳥類相似的呼吸系統。圖左為原本的恐龍家族樹,右為更新後家族樹。據國外媒體報導,在大多數人心中,恐龍是一種身型巨大、生性殘暴、已經滅絕的爬行動物。這基本上是正確的,但也存在一定誤解。恐龍體型不同、大小各異。
  • 史前時期的「霸主」並不是恐龍,這種生物體長12米,專以恐龍為食
    恐龍其實是這個地球上面曾經出現過的最大的生物,以目前地球上面出現的所有生物來說,沒有任何一種生物比恐龍還要厲害的。但是隨著科學家不斷研究發現,其實有一種生物比恐龍還要厲害,據說這種生物的身高非常高,甚至還以恐龍為食,那麼這種生物的六毒恐怖大家就可想而知了。
  • 每日新書|適合孩子的恐龍科普書
    不如玩個大的,養個恐龍。這並不是痴人說夢,而是《邢立達恐龍手記》中"真實發生"的故事。在這本書裡,恐龍不止是寵物,還可以是外賣騎手、坐騎、救生員、保安......有趣吧?誰能想到,曾經作為地球統治者的恐龍們,某一天竟然能這麼接地氣的成了"打工龍"。
  • 這隻恐龍能和霸王龍叫板的恐龍,是白堊紀最可怕的恐龍
    新化石證明了棘龍的喜水性相當之高,是半水生的食肉恐龍。 但是從體格和滿口利牙來看,它一定和霸王龍一樣是可怕的食肉恐龍,其外觀最大的特徵在於背部有一片用來調節體溫的帆狀背板。它是外貌怪誕的食肉恐龍,這個龐然大物背上的帆狀背板由一連串長長的脊柱支撐,每根脊柱都是從脊骨上直直的長出來。使得這張帆完全不能收攏或摺疊。可以想像這會給它不方便。
  • 喜愛恐龍的孩子,不可錯過的一套恐龍故事書
    文|彌小木我家小子保持3個月的時間,每天翻閱《戰鬥的恐龍 第一輯》,看到《戰鬥的恐龍》出了第二輯,毫不猶豫入手了。結果發現,我這是給自己挖了一個坑,孩子對這套恐龍書的喜愛,超出了我的想像。每天都拿著書,讓我給他讀了一本,又一本……看到其他的圖書簡介,嚷嚷著快點補全。
  • 走進恐龍研究所,和恐龍來了一場大比拼,你猜誰會贏?
    走進恐龍研究所,只要你擁有強大的好奇心、勇敢、熱情,才能發現這個偉大的研究計劃,做好心理準備,進入與恐龍的共生時代,看看N多年前的恐龍是怎麼生存的。首先,我們搭乘恐龍穿梭軌道來到恐龍研究所。在此途中,你一定要保持專注和用心,因為我們要來到恐龍生活的地方。
  • 恐龍的演變過程
    ,又名美頜龍,食物是以肉為食,它跑的非常快,而且能夠急加速去捕捉那些跑的很快小動物,由於細顎龍長的很小還有修長靈活的脖子,喜歡吃些比較小的小動物。 在物種的長期演化過程中,食物鏈改變的概率是非常低的,除了環境的變化或自身消化系統、味覺、牙齒等基因都有很大的關係
  • 人類之前是恐龍統治地球,那恐龍出現之前,地球的霸主是誰?
    人類之前是恐龍統治地球,那恐龍出現之前,地球的霸主是誰?很多人都知道,在人類沒有誕生以前,身形龐大的恐龍曾是地球上當之無愧的霸主,令不少人感到好奇,那麼,恐龍沒有出現以前,地球上的霸主又是誰呢,如今,它們是不是也和恐龍一樣在地球上銷聲匿跡了。
  • 一億年前的恐龍吃了什麼?科學家打開了恐龍的胃,一探究竟
    研究人員不僅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分辨出恐龍生前最後一餐是什麼,還能分辨出它們是如何覓食的甚至還能分辨出它們是在一年中的什麼時候死亡的。 這些發現來自於迄今發現的最矚目的恐龍化石之一。這個1.1億年前的標本是一種名為Borealopelta markmitchelli的新物種,屬甲龍類。
  • 如果恐龍今天還活著呢?
    史前時代的巨型恐龍看起來很迷人,但我們會希望它們與我們一起生活在現代世界嗎?你已經準備好下班了,但在此之前,你需要檢查一下交通報告。這些天來,恐龍又復活了,天哪!我們來考慮這個問題怎麼樣:如果恐龍今天還活著呢?嗯,從技術上講,許多科學家會爭辯說,恐龍在現代是活著的。事實上,你可能每天都能看到它們,因為鳥類是恐龍的後代。
  • 美首次發現「蛇吃恐龍」化石(圖)
    重現蛇吃恐龍幼仔的場景  據美國《連線》網3月2日報導,美國古生物學家發現了有6700萬年歷史的「蛇吃恐龍」化石,化石顯示一條大蛇盤繞在恐龍蛋和一條正在孵化的恐龍幼仔周圍。這是首次發現蛇吃恐龍的證據。蛇吃恐龍幼仔圖解  26年前,印度地質調查局的地質學家Dhanajay Mohabey在印度西北部一座叫Dholi Dungri的村莊的一片裸露的堅硬石灰巖體中最先發掘出這塊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