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蠅王》是一部重要的哲理小說嗎?

2020-12-06 林森棚

一群唱詩班的小朋友空難後,靠橡皮艇流落在一個小島,開始還是個別有智商講道理威望高的孩子組織分工,建立議事秩序,畢竟是從文明社會過來的,比中國小朋友看起來成熟多了。但是用不了多久,叢林法則戰勝了法制雛形,孩子們分成了二個陣營。叢林派不斷夜襲法制派,最後殺死對方小夥伴也變得理所當然無動於衷,從半夜誤傷集體意外戳死一個,到隨機有意攻擊但意外砸死一個,再到最後發展成目的明確的圍剿獵殺。

當最後一個孩子,也就是法制派的光杆司令被強大的專制暴政叢林派"野戰軍"追殺到海灘無路可逃時,美國海軍救援隊到了,把他們又帶回了現實文明……

我覺得這部電影特別能映射現實世界 專制是特別容易被民眾擁護的,因為落後野蠻的天性,需要靠集權進行資源整合,這是叢林法則的自然市場,群眾依從性高,大多數人不需要動腦子,服從即可,很省事,事實上就是簡化了決策成本,但是可能會承擔更高的運營成本。因為決策人如果分不清輕重,又沒有個良好的民主智囊團,可能將大家帶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比如為了打野豬而錯失被營救的機會;打下了野豬不會生火,白白放臭;一呼百應不分是非進行毫無必要的殘忍殺戮等)。

換而言之 我認為,文明制度可能需要被強大外力(比如影片結尾的美軍出現)直接帶入,才有可能實現。

經過搜索才知道這部電影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該作者因此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蠅王》是英國現代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戈爾丁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故事發生於未來第三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場核戰爭中,一群六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撤退途中因飛機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島上,起先尚能和睦相處,後來由於惡的本性的膨脹起來,便互相殘殺,發生悲劇性的結果。 作者將抽象的哲理命題具體化,讓讀者通過閱讀引人入勝的故事和激動人心的爭鬥場面來加以體悟,人物、場景、故事、意象等都深具象徵意義。《蠅王》是一本重要的哲理小說,借小孩的天真來探討人性的惡這一嚴肅主題。

內容簡介:在未來第三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場核戰爭中,一架飛機帶著一群男孩從英國本土飛向南方疏散。飛機被擊落,孩子們乘坐的機艙落到一座世外桃源般的、荒無人煙的珊瑚島上。

島上有充足的淡水、豐美的食物、湛藍的海水和綿長的沙灘,呈現出一幅如同人之初亞當和夏娃棲息的伊甸園一般的圖景。在這樣一個與世隔絕的生存環境下,充滿新鮮感的孩子們開始了新的生活。起初孩子們身上還帶著文明社會的習慣和印痕,還能夠按照文明社會的理性和秩序來運轉他們那個「小社會」。在他們自發召開的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拉爾夫就規定,誰持有「海螺」,誰才有發言權。會後孩子們分成小組去採集食物,用樹枝建造房屋,還點燃一堆煙火向海上傳遞求救的信號。但好景不長,有序很快轉為無序。搭建住棚和看守火堆這些文明社會中所應擔負的責任很快讓孩子們覺得限制了個人自由,最後選擇跟隨傑克去打獵,因為那樣讓他們感到刺激,既無拘無束,又可以吃肉。

孩子們分為兩幫,分別以拉爾夫和傑克為首。為了爭奪對小社會的統治支配權,建立可以發號施令的權威,兩派開始明爭暗鬥。在隨之而來的鬥爭較量中,拉爾夫和豬崽子一方被傑克和羅傑一方打得大敗。失去了文明世界的理性和秩序,沒有了綱紀規則,沒有了互助合作,這群孩子完全墮落成一群嗜血的「野獸」。權力爭鬥的愈演愈烈及欲望和責任的衝突很快使孩子們文明有序的社會走向分裂。故事的結尾處,當傑克和他的獵手們認定拉爾夫是僅剩的唯一叛逆者時,羅傑猙獰地削尖了木棒的兩端,準備用對付野豬一樣的手段來除掉拉爾夫。可憐的拉爾夫被追捕得四處亂竄,無處藏身,直到英國皇家海軍艦艇經過荒島相救,才倖免於難。故事的結局處,荒島呈現出這樣一幅悲傷悽慘的景象:「海島已經全部燒毀,像塊爛木頭」,「拉爾夫的眼淚不禁如雨水般流了下來,他為童心的泯滅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故事以崇尚本能的專制派壓倒了講究治理的民主派而告終。

我相信,即便是孩子們不分裂,拉爾夫自己所建立的民主議會制最終也依然會走向專制集權。因為他即使明白民主的合理性,最終也抗拒不了自己大權獨攬的本能。一定有人會擁護和促成這樣的體系,並會因此同時受益。

電影可能簡化了一些小說裡生動的細節。除了權力支配問題,還應該更多體現擁有權力的現實好處,比如進食優先權,避免體力工作,指使他人冒險等。

相關焦點

  • 《蠅王》重要哲理小說,借小孩的天真來探討人性的惡這一嚴肅主題
    作者將抽象的哲理命題具體化,讓讀者通過閱讀引人入勝的故事和激動人心的爭鬥場面來加以體悟,人物、場景、故事、意象等都深具象徵意義。《蠅王》是一本重要的哲理小說,借小孩的天真來探討人性的惡這一嚴肅主題。於是,他便萌發了寫一部暴露人類本性的小說。人物拉爾夫拉爾夫是書中的主角,理性而勇敢,有號召力和領導才幹。他力主保存小火堆以爭取獲救,手持的海螺成為民主的象徵物。
  • 《蠅王》再度翻拍 義大利導演瓜達尼諾有望執導筒
    1905電影網訊 作為一部充滿了科幻和反烏託邦色彩的小說,威廉·戈爾丁的《蠅王》一直都是好萊塢所熱衷的改編來源。近日,媒體爆料稱,華納公司又在籌備新版的《蠅王》。《蠅王》是威廉·戈爾丁的代表作,小說出版於1954年,講述的故事發生於未來第三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場核戰爭中,一群六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撤退途中因飛機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島上,起先尚能和睦相處,後來由於惡的本性的膨脹起來,便互相殘殺,發生悲劇性的結果。作者將抽象的哲理命題具體化,讓讀者通過閱讀引人入勝的故事和激動人心的爭鬥場面來加以體悟,人物、場景、故事、意象等都深具象徵意義。
  • 「蠅王」問題的研究與探討
    《蠅王》是一部著名的極具爭議性的作品。威廉·戈爾丁小說。這部小說以一種不同尋常的暴力版本講述了一個成長中的故事,它被看作是一個寓言,探索了人性的各個方面,這些方面導致我們互相攻擊,訴諸暴力。戈爾丁是一位戰爭老兵,他的文學生涯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探索這些對人類的理解至關重要的主題上。
  • 《蠅王 (戈爾丁文集)(精裝)》「英」戈爾丁(作者)
    你的投票很重要
  • 看懂黃渤的《一齣好戲》,應該先看威廉戈爾登的《蠅王》
    如果概言之,這部電影類似於喜劇版的《迷失》,荒島版的《無人區》,同時也相當於成人版的《蠅王》。》改編的同名電影《蠅王》最深刻。導演哈瑞·胡克將這部小說改編成了電影,由哥倫比亞電影公司製片,並於1990年上映。      《蠅王》這部小說,以及同名電影,對回歸無政府下的人類以及人性進行了辛辣的批判。同時,用極為哲理的方式,展開了對人類社會治理模式的探討。黃渤在《一齣好戲》中的探討,絕對不可能超出這個範疇。
  • 好書推薦——《蠅王》,對孩子的教育,你該重新思考了!
    讀書,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一直堅信,讀書使人進步。讀書於你我的意義,絕不是肉眼可見的,而是積攢在你的內心、你的精神中,在不經意間,讓你感受到讀書的魅力。而對於孩子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安久想和大家分享一本世界經典作品,英國小說家威廉·戈爾丁的代表作《蠅王》。
  • 人性的陰暗面—— 讀小說《蠅王》後想到的
    英國小說家和詩人威廉·戈爾丁憑藉代表作《蠅王》獲得1983年諾貝爾文學獎;圖片來源於網絡1954年,英國作家威廉·戈爾丁的小說《蠅王》出版。蠅王(Baalzebub)在《聖經》中被當做「萬惡之首」,代表醜惡。小說以此命名,象徵著獸性戰勝人性。崇尚本能的專制派壓倒了講究理智的民主派。孩子們害怕莫須有的野獸,到頭來真正的野獸卻是人性中潛伏著的惡魔。不是外在的怪物,而是人本身把樂園變成了屠場。
  • 華納將拍新版《蠅王》
    時光網訊 盧卡·瓜達尼諾(《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陰風陣陣》)有望執導華納新版冒險電影《蠅王》,正在洽談中。  《蠅王》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戈爾丁的一部代表作,小說的名字源於《聖經》之中的「萬惡之首」,整部小說從人物、情節到環境描寫都極具象徵意義,是一個展現「人性本惡」的現代寓言。
  • 《蠅王》再度翻拍,比《一齣好戲》更黑暗的荒島求生!
    據悉,華納將翻拍經典作品《蠅王》,並且有望由導演盧卡·瓜達尼諾(《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陰風陣陣》)執導。《蠅王》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戈爾丁的一部代表作,整部小說從人物、情節到環境描寫都極具象徵意義,展現了一個「人性本惡」的現代寓言。
  • 戈爾丁《蠅王》:雙重視角下的暗黑童話,人性暴露後的反向救贖
    《蠅王》。而從另一方面,《蠅王》中,以孩子們為主角的視角呈現又再一次地復刻了現實生活的殘忍與荒誕。然而, 作為20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 戈爾丁在經歷慘無人道的世界戰爭之後,深知生活的虛幻和苦難。太過露骨的文字給人以痛苦,所以在《蠅王》中,戈爾丁又懷著人道主義情懷,將故事寫成一部寓言神話,已完成最後的反向救贖。
  • 戈爾丁《蠅王》:雙重視角下的暗黑童話,人性暴露後的反向救贖
    《蠅王》即是戈爾丁對於現實世界的真實反饋。在看遍了資本主義的無情擴張,以及兩次世界大戰對於人類基本生存的考驗之後,戈爾丁在基督教「原罪」思想的深刻影響下,體會到了人性「惡」與「罪惡救贖」的真實性。「寓言編撰家」戈爾丁通過把成人的世界和觀感注入到孩子們的視角下,創作了一部寫給成年人的暗黑童話《蠅王》。
  • 史蒂芬·金為《蠅王》撰寫導讀
    為紀念英國作家威廉·戈爾丁誕辰百年———本報訊 2011年是英國作家、《蠅王》作者威廉·戈爾丁誕辰百年,英國Faber& Faber出版社即將推出紀念版《蠅王》,其中導讀將由恐怖小說大師史蒂芬·金撰寫。據了解,寓言小說《蠅王》是戈爾丁第一部,也是其最著名的長篇小說,以挖掘人性最深層的黑暗面著稱。
  • 《蠅王》此前曾於1963年和1990年被改編成電影
    電影簡介英國作家威廉·戈爾丁於1954年出版的《蠅王》是當代英國文學中的一部經典小說。威廉·戈爾丁也於198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蠅王》故事介紹《蠅王》講述的是一群男孩為了躲避戰爭,乘飛機逃往澳大利亞的故事。但不幸被敵機擊落,降落在荒島上。在完全沒有成年人的領導下建立了自己的社會秩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各種意外的發生,島上的男孩們開始分道揚鑣,互相打架。
  • 讀《蠅王》了解人性中的黑暗面
    這種想法來源於《蠅王》這本小說。《蠅王》這本小說,對於「人之初,性本善」來說,是觀點上的顛覆。《蠅王》比喻「萬惡之首」。它說的是人的本性中壓抑著獸性,隱藏著暴力和罪惡之心。這是一個相當有代表性、寓意深遠且富有哲理的故事。悲劇的起因:殘酷、野蠻的叢林法則一群孩子被失事的飛機拋棄到了一個無人的荒島上,沒有一個大人。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戈爾丁十句語錄,曾一口氣讀完《蠅王》,真經典
    你知道戈爾丁嗎?投票 戈爾丁的《蠅王》,我曾經在得到聽書聽過,聽完就立刻將書買回家一口氣讀完,很難想像這是上世紀50年代的一本小說,不管是情節編排還是主題設計
  • 好萊塢翻拍經典掀"變性潮" 華納將翻拍經典冒險片"蠅王" 全女陣容...
    (本文來自影視生活第一站 時光網)  時光網訊 繼《捉鬼敢死隊》之後,又一原本由全男性領銜的經典電影《蠅王》要換全女性卡司重拍。  《蠅王》是英國著名作家威廉·戈爾丁的代表作,這部有著頗多寓意的小說也曾多次被翻拍成影視作品。其中最為知名的是1963年彼得·布魯克導演的版本和1990年巴薩扎·蓋提、詹姆斯·戴爾、克裡斯·福爾等人主演的版本。
  • 諾獎作品《蠅王》:生存面前善惡不重要,除去心中野獸,即是淨土
    比如諾貝爾文學獎作品《蠅王》便是這麼幹的。所以,這部小說據說被出版社拒絕了 21 次。頗耐人尋味。這部小說是一個給成人看的童話故事,也是一群有著成人縮影的孩子的寓言。我們在故事中看到自己、看到整個社會,也看到隱藏在人類文明下的獸性。作者威廉.戈爾丁,作為英國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在1982年,即憑《蠅王》一書獲諾貝爾文學獎。
  • 《蠅王》:兒童版「大逃殺」,我們都是披著人皮的狼
    於是一部偉大的小說——《蠅王》,就在前人的肩膀上應運而生。如果說《珊瑚島》反映了人性的善良,那《蠅王》則無情地揭露人性的邪惡。《蠅王》講述了核戰爭之後的世界,一群坐飛機的少年遭遇事故,流落到荒島。主角拉爾夫、傑克與《珊瑚島》的同名,但在《珊瑚島》裡兩者是朋友,在《蠅王》則是敵人。剛開始少年們的生活還是井然有序,慢慢地人性的醜惡就在貪婪、恐懼之下暴露。
  • 威廉·戈爾丁的《蠅王》首次出版
    1954年9月17日 Lord of the flies《蠅王》,英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William Golding威廉·戈爾丁的代表作首次由英國Faber and Faber出版社出版,這部寓言體長篇小說描述了一群被困在荒島上的兒童在完全沒有成人的引導下如何建立起一個脆弱的文明體系的故事,最終由於人類內心的黑暗面導致這個文明體系無可避免地被野蠻與暴力所代替
  • 文明眼中的野蠻——讀戈爾丁《蠅王》
    我卻依然以為,一部表達一定思想的作品,在分享的時候就已經在改變,在被每一個嘗試理解他的人所修改,不再是戈爾丁的《蠅王》。而是所有讀者的《蠅王》,因此對於作者用意的猜測和評價是多餘的,對於批評家的話語是可參考而不可迷信的。無所謂懂與不懂,只要有自己的理解與感受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