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唱詩班的小朋友空難後,靠橡皮艇流落在一個小島,開始還是個別有智商講道理威望高的孩子組織分工,建立議事秩序,畢竟是從文明社會過來的,比中國小朋友看起來成熟多了。但是用不了多久,叢林法則戰勝了法制雛形,孩子們分成了二個陣營。叢林派不斷夜襲法制派,最後殺死對方小夥伴也變得理所當然無動於衷,從半夜誤傷集體意外戳死一個,到隨機有意攻擊但意外砸死一個,再到最後發展成目的明確的圍剿獵殺。
當最後一個孩子,也就是法制派的光杆司令被強大的專制暴政叢林派"野戰軍"追殺到海灘無路可逃時,美國海軍救援隊到了,把他們又帶回了現實文明……
我覺得這部電影特別能映射現實世界 專制是特別容易被民眾擁護的,因為落後野蠻的天性,需要靠集權進行資源整合,這是叢林法則的自然市場,群眾依從性高,大多數人不需要動腦子,服從即可,很省事,事實上就是簡化了決策成本,但是可能會承擔更高的運營成本。因為決策人如果分不清輕重,又沒有個良好的民主智囊團,可能將大家帶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比如為了打野豬而錯失被營救的機會;打下了野豬不會生火,白白放臭;一呼百應不分是非進行毫無必要的殘忍殺戮等)。
換而言之 我認為,文明制度可能需要被強大外力(比如影片結尾的美軍出現)直接帶入,才有可能實現。
經過搜索才知道這部電影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該作者因此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蠅王》是英國現代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戈爾丁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故事發生於未來第三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場核戰爭中,一群六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撤退途中因飛機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島上,起先尚能和睦相處,後來由於惡的本性的膨脹起來,便互相殘殺,發生悲劇性的結果。 作者將抽象的哲理命題具體化,讓讀者通過閱讀引人入勝的故事和激動人心的爭鬥場面來加以體悟,人物、場景、故事、意象等都深具象徵意義。《蠅王》是一本重要的哲理小說,借小孩的天真來探討人性的惡這一嚴肅主題。
內容簡介:在未來第三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場核戰爭中,一架飛機帶著一群男孩從英國本土飛向南方疏散。飛機被擊落,孩子們乘坐的機艙落到一座世外桃源般的、荒無人煙的珊瑚島上。
島上有充足的淡水、豐美的食物、湛藍的海水和綿長的沙灘,呈現出一幅如同人之初亞當和夏娃棲息的伊甸園一般的圖景。在這樣一個與世隔絕的生存環境下,充滿新鮮感的孩子們開始了新的生活。起初孩子們身上還帶著文明社會的習慣和印痕,還能夠按照文明社會的理性和秩序來運轉他們那個「小社會」。在他們自發召開的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拉爾夫就規定,誰持有「海螺」,誰才有發言權。會後孩子們分成小組去採集食物,用樹枝建造房屋,還點燃一堆煙火向海上傳遞求救的信號。但好景不長,有序很快轉為無序。搭建住棚和看守火堆這些文明社會中所應擔負的責任很快讓孩子們覺得限制了個人自由,最後選擇跟隨傑克去打獵,因為那樣讓他們感到刺激,既無拘無束,又可以吃肉。
孩子們分為兩幫,分別以拉爾夫和傑克為首。為了爭奪對小社會的統治支配權,建立可以發號施令的權威,兩派開始明爭暗鬥。在隨之而來的鬥爭較量中,拉爾夫和豬崽子一方被傑克和羅傑一方打得大敗。失去了文明世界的理性和秩序,沒有了綱紀規則,沒有了互助合作,這群孩子完全墮落成一群嗜血的「野獸」。權力爭鬥的愈演愈烈及欲望和責任的衝突很快使孩子們文明有序的社會走向分裂。故事的結尾處,當傑克和他的獵手們認定拉爾夫是僅剩的唯一叛逆者時,羅傑猙獰地削尖了木棒的兩端,準備用對付野豬一樣的手段來除掉拉爾夫。可憐的拉爾夫被追捕得四處亂竄,無處藏身,直到英國皇家海軍艦艇經過荒島相救,才倖免於難。故事的結局處,荒島呈現出這樣一幅悲傷悽慘的景象:「海島已經全部燒毀,像塊爛木頭」,「拉爾夫的眼淚不禁如雨水般流了下來,他為童心的泯滅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故事以崇尚本能的專制派壓倒了講究治理的民主派而告終。
我相信,即便是孩子們不分裂,拉爾夫自己所建立的民主議會制最終也依然會走向專制集權。因為他即使明白民主的合理性,最終也抗拒不了自己大權獨攬的本能。一定有人會擁護和促成這樣的體系,並會因此同時受益。
電影可能簡化了一些小說裡生動的細節。除了權力支配問題,還應該更多體現擁有權力的現實好處,比如進食優先權,避免體力工作,指使他人冒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