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新聞學和傳播學的區別

2020-12-12 人民網傳媒

摘 要:新聞學和傳播學的區別在於:從兩個學科研究範圍比,新聞只是一種特殊的傳播現象,更確切的說屬於大眾傳播。傳播學的範圍包括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等等;新聞學研究的是新聞本體,而傳播學研究的是整個社會的信息傳播系統;從學術研究的角度分析,新聞學的研究要遠遠早於傳播學;從研究對象來看,傳播學研究人類社會的一切傳播活動。新聞學研究的則是這些傳播活動中的一個部分;從研究方法看,傳播學主要通過實證研究,變量分析,實驗分析進行研究,提出理論和分析模式。新聞學則更注重的通過對實踐經驗的研究,進行歸納總結,更多地是通過直觀的考察分析進行研究。

關鍵詞:新聞學;傳播學;研究範圍;主要區別

近年來,有人提出,進入21世紀,新聞學必須審視自己的學科地位和影響。一些新聞定義丟棄「事實」與「報導」的傳統品牌轉而突出「信息」與「傳播」。這就又引出一個話題,傳播學與新聞學是否一回事?在研究這個問題前,先要搞清什麼叫新聞。

一、對新聞定義的討論

1.對新聞定義的理解。先看看新聞的定義我們知道新聞的定義最早是陸定一提出的「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導。」這個定義幾乎佔據主流觀點半個多世紀,用今天的眼光看,確實存在著「時態單一」的先天不足,所以後來有人又加了「和正在發生、發現的」幾個詞,合起來就成了「新聞是新近發生的和正在發生、發現的事實的報導」。我的看法是,這個定義排除了報導主體的限定(不僅僅是新聞媒體或者記者,但加這八字有點多餘——以前的新聞定義誰也沒有設定主體),加了報導方式和手段,加了「將要發生的」,時態更全面,但加了「重要」限定過於模糊,什麼是重要或者不重要?有什麼標準?同時報導者也見仁見智。應該是「具有新聞價值的」,而加上「具有新聞價值的」,既多餘重複又互相矛盾(這裡的「事實」一定有新聞價值,否則就不可能叫新聞;同時解釋概念時不能出現和概念相同的詞語);說成是「競爭活動」顯然又舍本求末,因為新聞報導的目的是將新聞事實傳播給大眾,而競爭是報導過程中的狀態和表象,它說明不了新聞的本質內涵。故我認為還是用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發現的)、正在發生的、將要發生的事實的報導。」比較合適。去掉報導方式是因媒體不同各有所表,無須多言;去掉「重要」的原因已講了。新近限定了新聞的本質,正在發生是因為現代傳媒手段已經能夠做到這一點,如電視、網絡、手機的現場直播,將要發生的是說預測性報導和重大事件可以提前策劃,進行報導。而「發現」有兩層涵義,一是原本發生或者存在但現在才為人所知,如考故發現,檔案解密等;另一層就是現在媒體都越來越強調「解讀新聞」,即在別人或者自己已經報導過的事實基礎上發掘出新的,更深的意義(後面專門要談)。這是我們對新聞的定義討論。這是把報導者作為主體來定義的,要是將受眾作為主體來定義,我認為更簡單:新聞就是「新近發生的、聞所未聞的事實。」新近發生是新,聞者,聽也,觀也,思也。

一個概念,敘述角度不同,可能解釋的詞語也就不同,但意思是一致的。如談媒體傳播的符號時,說分文字符號和視聽符號。其中視聽可以說「聲像」或者「音畫」。至於在新聞學中,能不能用「信息」來代替「事實」,用「傳播」來取代「報導」,我認為是約定俗成的習慣說法,人們都明白傳播學和新聞學是兩門不同的學科,並沒有誰取代誰的意思。因為信息中肯定包含事實,而新聞報導的過程也就是傳播信息的過程,只不過這裡傳播(或者叫報導)的信息是有新聞價值的,即新聞信息。

2.對信息概念的理解。資訊理論中對信息是這樣解釋的:信息(Information)是物質運動規律總和(還是messaging?)。信息的通俗哲學表達就是物質世界的運動狀態與轉換方式,是物質的本質屬性。信息相關資料:圖片信息(又稱作訊息),又稱資訊,是一種消息,通常以文字或聲音、圖象的形式來表現,是數據按有意義的關聯排列的結果。信息由意義和符號組成。文獻是信息的一種,即通常講到的文獻信息。信息就是指以聲音、語言、文字、圖像、動畫、氣味等方式所表示的實際內容。

傳遞信息的方法:多種多樣,數之不盡。一般的公眾信息是通過媒介傳播的,包括網絡、廣播、電視、手機、海報、報紙等。現代漢語詞典這樣介紹信息的:(1)音信、消息;(2)資訊理論中指用符號傳送的報導,報導的內容是接受符號者預先不知道的。可見,事實是信息的構成部分,也可以理解為新聞無事實不是新聞,信息無事實不成信息,故而我們研究新聞學不要拘泥於名詞的變換,理解本質才是重要的。有人乾脆把新聞學稱其為新聞傳播學,但要這樣稱呼,又可能會引起新的誤會和混淆,還是沿用新聞學為妥。

3.傳播學與新聞學的關係。兩門既聯繫緊密又有本質區別的學科:新聞學(journalism)的產生早於傳播學(communication)。應該說新聞只是一種特殊的傳播現象,更確切的說,屬於大眾傳播。傳播學範圍包括人際傳播、組織傳播、群體傳播、大眾傳播等等。新聞學研究的是新聞本體,而傳播學研究的是整個社會的信息傳播系統,研究的是人類社會的一切傳播活動。傳播學涵蓋了新聞學(如文化傳播學、廣告傳播學、政治傳播學、傳播社會學、傳媒經濟學等,新聞學是傳播學的一個分支(通常「稱新聞傳播學」)。所以,傳播學的研究範圍和對象要比新聞廣很多。

二、新聞學和傳播學的區別

國內早期提出的新聞學,因其是在較高層次傳業,一般是大學的專科,所以加上了一個學字,其實新聞本身包含的學術內容很少。1949年以後國內僅存的幾所大學新聞系,就新聞教學而言,依然主要是傳授從事新聞工作的技藝,而沒有什麼研究。20世紀80年代以後,從事新聞教學的學人開始探討除了新聞業務以外的問題,例如新聞傳播活動和社會不同領域活動的關係,新聞教學開始帶上了一點學,有了一些學術內容。

新聞及其相關活動作為傳播現象,並不局限於新聞採編現象,包括各種社會因素對傳媒運作,內容和傳播方式的影響,傳播內容對受眾思想和行為的影響,以及新聞傳播活動對於其他領域的社會活動的影響,這些都是傳播學研究的重要方面。

1.從兩個學科研究範圍比較。新聞學(journalism)的產生早於傳播學(communication),應該說新聞只是一種特殊的傳播現象,更確切的說,屬於大眾傳播。傳播的範圍包括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等等。新聞學研究的是新聞本體,而傳播學研究的是整個社會的信息傳播系統,傳播學涵蓋了新聞學,新聞學是傳播學的一個分支。

2.從兩個學科的誕生背景、起源、現狀和未來比較。從學術研究的角度分析,新聞學的研究要遠遠早於傳播學。早在20世紀前,德國的大學中就開始有學生以報紙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在20世紀初新聞學作為一門概念體系嚴密,結構完整,具有內在邏輯關係的熱門學科,其理論研究已很成熟。美國各大學紛紛建立新聞學院,進行新聞學教育;而傳播學真正形成,則在20世紀50年代,傳播學成為大學的正規課程也只有半個世紀的歷史,所以屬一門很年輕的新興科學。同時傳播學是一門邊緣學科,它與新聞學、社會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政治學、資訊理論、控制論等諸多科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彼此互相影響,互相滲透。正因為如此,到目前為止,傳播學的對象問題既不像許多成熟的學科那樣已經有公認的定論,它的研究領域也並不十分明確。相反,帶著不同學術背景,抱有不同課題關心的學者從各自的角度探索傳播問題,有人從傳播效果方面提出「一是大眾傳播的有限效果論」,一是「兩級傳播」和「輿論領袖」的觀點。有人從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方面提出了「5W傳播模式以及大眾傳播三功能。」學說(美?哈羅德?拉斯韋爾《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5W傳播模式即:誰(who)?說什麼(says what)?對誰(to whom)說?通過什麼渠道(in which channel)?取得什麼效果(with what effect)?大眾傳播的三種功能即監視環境、協調社會以及文化傳承)。由此形成了傳播學的分科領域——大眾傳播學、文化傳播學、廣告傳播學、政治傳播學、傳播社會學、傳媒經濟學等等,十分繁榮,而作為各學科的基礎的傳播學基本理論研究相對薄弱。所以說,傳播學是一個泊來品,國內傳播學研究起步不久,發展程度還很有限,與西方國家有較大差距,未來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單純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傳播學無疑佔盡優勢。新聞學則與本國國情結合較為緊密。但從就業看來,兩者差別不大。

3.從兩者的研究對象方面來進行比較。新聞學是一種專業研究,其研究對象是新聞採編現象或者說新聞傳播現象,而傳播學是一種社會研究,研究的對象主要是人類傳播活動現象,包括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大眾傳播。而新聞的傳播,主要依賴的是大眾媒介,也是傳播學所研究的對象,所以從研究對象來看,傳播學較之新聞學要大的多。傳播學研究人類社會的一切傳播活動。新聞學研究的則是這些傳播活動中的一個部分。

4.從研究的課題意識、研究重點和路線比較。新聞學主要重視的是新聞業務方面等關係到新聞工作實際操作方法和規律的研究,注重的是「術」的研究。即使涉及到新聞理論,也主要探討的諸如真實性新聞要素等一些和新聞工作有關的理論。而傳播學則注重的是包括新聞傳播的人類所有傳播現象的研究,注重的是「學」的研究,強調從實踐出發,通過實證的方法,歸納出人類傳播活動的普遍規律,具有很強的理論意識。從研究方向看,新聞學比較注重應用,而且也會涉及到新聞以外的東西,比如國內外媒介研究(越來越靠近傳播學了)實用性強,相比之下,傳播學更加注重理論學習(尤其是歐洲很火爆的媒介研究,超級理論)。如果未來想做學術的話,傳播學當然很好。如果你只想做媒體、做新聞,那學傳播學可能還比不上新聞、編導之類的應用型專業。現在的媒體很實際,他要你來了就能幹活,至於理論的東西,未必實用。當然,傳播學出來以後也可以做市場調查之類的工作。

5.從研究方法比較。傳播學的主要流派是實證主義或者說經驗主義傳播學,主要通過實證研究,變量分析,實驗分析進行研究,提出理論和分析模式,用來解釋人類傳播中風紛繁蕪雜的各種傳播現象,從哲學觀上體現了一種科學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而新聞學則更注重的通過對實踐經驗的研究,進行歸納總結,更多地是通過直觀的考察分析進行研究,從而說明新聞工作實踐,找出某些操作方法、理論原則和規律,指導和改進工作。如同新聞學是傳播學的特殊分支,事實也是信息的構成部分,新聞無事實不是新聞,信息無事實不成信息,故而我們研究新聞學不要拘泥於名詞的變換,理解本質才是重要的。有人乾脆把新聞學稱其為新聞傳播學,但要這樣稱呼,又可能會引起新的誤會和混淆,還是沿用新聞學為妥。不過,我們可以討論一些新聞傳播方面的問題,如我們要研究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不能說它是傳播學研究的內容我們就不學習了。再比如我們說信息一定包含著事實,但信息又是傳播學名詞,我們現在就不用,顯然是削足適履,畫地為牢。 

(作者簡介:張永年,男,西安電視臺音樂綜藝頻道總監助理,主任編輯,主要從事新聞傳播學研究。)

相關焦點

  • 考研專家談新聞學和傳播學的區別
    傳播學除了報紙外,還涉及電視廣播,電影甚至多媒體等幾乎所有媒體的所有內容,此外廣告,公關,民意測驗等也在其包容之下。傳播學學習的內容既有專業課程方面的人類學、語言學、符號學、信息學、社會學、心理學,也有廣告、新聞、影視、營銷、對外交流等內容。
  • 考研啟示:新聞學與傳播學的差異
    鑑於不少朋友總是或發郵件、或發悄悄話問我「新聞學與傳播學」的區別,我已不勝其煩,因此乾脆單獨發一貼,以期對新手有所啟發。
  • 「專碩」新聞學與傳播學區別
    一、新聞學新聞學是研究新聞傳播活動的形成、發展和基本規律的應用性社會科學。新聞學專業旨在培養德才兼備,掌握當代新聞傳播理念、職業素養和傳播技能的高層次、有持續發展潛力現代傳媒人才,要求掌握系統的新聞學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具備系統寬廣的文化與科學知識,熟悉我國新聞、宣傳政策法規,熟練掌握採、寫編、評、攝等基本業務技能與運用網絡新媒體的技能,能勝任在現代傳播媒介、黨政宣傳部門及各企事業單位從事新聞採寫編評、視音頻製作、媒介經營管理等工作。
  • 新聞學和傳播學,啥關係?
    後來,傳播學被用到廣告上,分析廣告受眾的心理,一個商品怎麼做廣告才能讓受眾關注,之後形成購買行動。還有品牌上的好處,知名度美譽度忠誠度。傳播學是邊緣交叉學科,跨界,最初研究它需要藉助很多學科的知識,最多的就是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還有「三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西方學者鼓搗鼓搗,就搞出來一個學科叫傳播學,發明人施拉姆。
  • 新聞學VS 傳播學
    新聞學和傳播學具有很大的相關性,在不少地方是相通的。新聞學側重於新聞採、寫、編、評等業務實踐層面,具體到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的新聞採制和運作;而傳播學研究範圍廣泛,與社會學、心理學、哲學、經濟學、文化研究等緊密結合,研究人類社會活動中的各種傳播活動,以及研究傳播活動主體與外部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
  • 常州二戰考研自習室商志專業庫:新聞學與傳播學
    南極光二戰考研自習室商志老師專業庫:新聞學與傳播學為了2021考研人能夠更方便地進行院校和專業選擇,小編特意為我們收拾了一些專業的介紹與分析,以供2021考研人參考。今日,南極光考研小編共享給考研人的是新聞學與傳播學的差異。
  • 藝術學中的編導專業和普通類新聞學傳播學有何異同
    我們以中傳編導(電編)為例,以東部某省份2019年分數線為基準,假設高考成績非常理想,那麼放棄藝術類,走普通類的話,很直接的就會將新聞學和傳播學兩個專業作為候選,而這兩個專業與編導的錄取分差在25分之內,屬於墊墊腳就夠得上的水平,編導全國限定30人,還有男女限制,而新聞學和傳播學在該省都有招生計劃,加起來共5人,算比例,似乎普通類更具優勢
  • 中國新聞學傳播學學科發展論壇舉辦
    10月29日,2016中國新聞學傳播學學科發展論壇在蘭州大學舉辦。來自國內高校和媒體相關研究領域的40餘位專家學者齊聚蘭州,共同探討新聞學、傳播學學科建設和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學科體系的課題。
  • 唐遠清: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新聞學組工作總結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唐遠清在年會上做了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新聞學組工作總結,以下為全文內容: 尊敬的新聞學組各位聯席會議代表、理事、會員: 在中國新聞學年會迎來十年大慶的時刻,給大家匯報一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新聞學組近十年來的發展歷程。
  • 新聞學與傳播學有什麼不同?來聽聽北影藝考老師是怎麼說的吧!
    新聞學和傳播學之間有什麼不同?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下面就由北影藝考編導學院老師來為大家解答吧!1、研究對象和研究領域的不同在媒介範圍方面,新聞學注重的是新聞媒介,主要包括報紙、電 視、廣播和新聞期刊,當前伴隨著網絡與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還包括 了網際網路;傳播學注重的媒介是大眾傳播,即在新聞媒介的基礎上還包括了電影和書籍等等。
  • 大學專業解讀系列:NO.102 傳播學
    傳播學是「學」,理論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具有豐厚的理論基礎,如有關媒體控制的議程設置理論;有傳播過程存在的兩級傳播、媒介即信息;還有傳播效果相關的皮下注射論、沉默的螺旋、數字鴻溝、第三人效果等;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郭慶光教授編寫的《傳播學教程》第二版中系統的論述了傳播學的定義:「一般認為,傳播學是研究社會信息的傳遞與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規律的學科。
  • 新聞學作為支撐性學科的基礎、問題與方向
    丁柏銓比較了新聞學與傳播學和其他19個學科CSSCI刊物論文引用、被引用的情況發現,新聞學與傳播學和14個學科之間存在「逆差」,最大的是與歷史學之間,引用和被引用的比值高達296∶13;與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藝術學、體育學、文化學5個學科之間存在「順差」。[12]這表明,新聞學對其他學科的影響力已有一定基礎,但也有不足,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
  • 新聞傳播學了解一下!
    新聞學新聞學(專業代碼:050301)是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下設的一個二級學科,新聞學是研究新聞事業和新聞工作規律的學科。它主要研究新聞事業與社會的關係,各種新聞媒介的特性、功能及其應用,新聞事業的歷史、現狀及其發展規律,新聞事業的管理等。
  • 新聞學考研不能不知道的幾大傳播學流派
    提起新聞學考研,傳播學的背誦記憶一定是重中之重。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來一起盤點一下那些重要的傳播學流派吧。耶魯學派耶魯學派是指美國以霍夫蘭為首的傳播學學派。主要採用實驗心理學的方法,致力於說服性傳播效果的研究,揭示傳播效果形成的條件和複雜性。
  • 新聞學考研必看10大參考書目
    《傳播學教程》郭慶光/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名氣最大的傳播學教材,大而全,考研必備書目之一;雖然此書有些低級的硬傷,但瑕不掩瑜,至少到了今天,還沒有國人所寫的「傳播學概論」類的教材超過它。據說郭教授寫這本書時,正趕上CIH病毒發作,電腦裡的文本毀之一旦,在截稿日期的壓力下憑著記憶趕出來的。從當前的考研形勢看的話,很少有學校考新聞理論時不涉及傳播理論的。
  • 開創中國特色新聞學的新框架和新格局
    四十年的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啟發我們學術研究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透過豐富多樣的傳媒技術形態的表象探究新聞和傳媒的本質規律,以崇高的學術形式尋求真理、創造知識,為了社會發展和人類幸福而服務。中國新聞傳播學不能停留對現實的簡單描述上,而要不斷回應語境變遷,提供對新聞傳播現狀的深刻解讀,發展可以運用到社會實踐中的政策和工具,並積極進行超越學術的參與,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新聞活動提供最佳的方略,將研究成果運用到現實新聞實踐,改善新聞輿論傳播效果,讓新聞傳播學贏得學界和業界的尊重與認可。
  • 新聞傳播學類專業及就業解讀
    新聞傳播學類下設的7個專業分別是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傳播學、編輯出版學、網絡與新媒體、數字出版。這幾個專業乍一看沒什麼區別,其實不管是從學習課程還是就業角度來說,都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一.專業介紹1.新聞學新聞學是研究新聞事業和新聞工作規律的科學,研究內容是新聞新聞理論、新聞史和新聞業務。主幹課程:新聞學概論、中國新聞事業史、外國新聞事業、新聞採訪與寫作、戲文編輯與評論、新聞攝影等。
  • 論辯理論視域下的新聞學研究: 一種語用論辯術的進路
    論辯理論研究在我國新聞傳播學界尚未得到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和深入挖掘。邏輯學(尤其是形式邏輯)研究進路乃我國新聞學結合論辯知識進行的研究中最常見的。闡明邏輯思維在新聞實踐中的意義和作用;探討如何在新聞實踐,尤其是新聞寫作過程中實踐邏輯要求;評價新聞作品的邏輯質量,討論新聞實踐中存在的邏輯問題等是此類研究的重點。
  • "新聞傳播學院馬克思主義新聞學"優秀論文及項目獲獎名單
    「新聞傳播學院馬克思主義新聞學」優秀論文獎頒獎儀式 人民網廈門11月10日電(記者 燕帥 趙光霞 宋心蕊)由廈門大學和人民網聯合主辦的「2018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今天在廈門大學舉行。為推動高校馬克思主義新聞學教學科研不斷深化,本次論壇面向全國排名前50的新聞傳播學院開展了「新聞傳播學院馬克思主義新聞學」優秀論文和優秀項目的徵集評選活動,得到了大家的積極響應,通過專家評審和論壇組委會定評,分別評選出了優秀論文11篇和優秀項目獎8個。
  • 中國傳媒大學第二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
    ·  第二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於  研討選題分別涉及新聞輿論與倫理、傳媒話語與文化、傳媒實踐與歷史、傳媒經濟與產業、傳播制度與觀念和數字媒體與網絡。共有來自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成都等地高校及科研院所的40餘名博士生出席本屆研討會。諸多國內新聞傳播界知名學者陳力丹、展江、陸地、龍耘、隋巖、孫英春等人也分別將到場進行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