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夫平 (《近代史研究》編輯部)

2020-12-18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一、簡況

 

    葛夫平,女,浙江寧波人。1984年畢業於杭州大學,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92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歷史學碩士學位。同年7月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2000年晉升副研究員,2011年晉升研究員。1990年1月-1991年10月瑞士洛桑大學留學;1999年10月-2000年10月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訪問學者;2005年8月-10月法國法蘭西學院訪問學者;2009年6月-7月法國人文之家訪問學者;2011年9月-10月臺灣政治大學訪問學者;2012年11月法國法蘭西學院訪問學者。

 

    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近代史研究》主編。研究領域為中法關係史、近現代中外關係史。論文《英國在香港的殖民政策,1843-1882》獲第一屆全國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二等獎(1994年);專著《中法教育合作事業研究(1912-1949)》入選首屆《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2010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優秀科研成果獎一等獎(2015年)、第九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三等獎(2016年);論文《法國與中日甲午戰爭》獲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優秀科研成果獎一等獎(2018年)、第十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三等獎(2019年)。

 

    聯繫方式:gefp@cass.org.cn

 

 

二、論著目錄

 

    著作

 

    1.《中法教育合作事業研究(1912-1949)》,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版。

 

    2.《中華民國史》第3冊,合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中法關係史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初版,2011年增訂版。

 

    4. 《抗日戰爭》(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中國外交卷,合編,四川大學出版社 1997年版。

 

    5. 《中華民國時期外交文獻彙編1911-1949》,第2卷主編,中華書局2015年版。

 

    6. 《當代中國晚清政治史研究》,合著,53萬字,自撰約10萬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初版,2020年第2版。 

 

 

    論文

 

    1.《英國在香港的殖民政策,1843-1882》, 《中國邊界史地研究報告》1992年第3-4期合刊。

 

    2.《香港殖民政制回眸》,《百科知識》1995年第7期。

 

    3.《法國與第二次鴉片戰爭》,《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1期。

 

    4.《義和團運動時期的法國對華外交》,《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2期。

 

    5.《法國與鴉片戰爭》,《世界歷史》2000年第5期。

 

    6.《關於裡昂中法大學的幾個問題》,《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5期。

 

    7.《抗戰期間中法關於廢除不平等條約的交涉》,《青年學術論壇》2001年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出版。

 

    8.《抗戰時期法國對於廢除中法不平等條約的態度》,《抗日戰爭研究》2003年第3期。

 

    9.《巴黎中國學院述略》,《青年學術論壇》2002年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出版。

 

    10.《法國退款用途問題的再考察》,《青年學術論壇》2003年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出版。

 

    11.《簡論北京中法大學》,《國際漢學》第十輯,大象出版社2004年出版。

 

    12.《中法庚款案中的無利債券問題》,《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2期。

 

    13.《北京中法漢學研究所的沿革及其學術活動》,臺灣《漢學研究通訊》第24卷第4期,2005年11月。

 

    14.《北京中法漢學研究所的學術活動及其影響》,《青年學術論壇》2004年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出版。

 

    15.《上海中法工學院始末》,《史林》2006年第4期。

 

    16.《伯希和與巴黎中國學院》,臺灣《漢學研究通訊》第26卷第3期,2007年8月。

 

    17.《20世紀前期中法教育合作事業反思》,載《近代中國、東亞與世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出版。

 

    18.《法國政府與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社會科學研究》2009年第5期,轉載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中國近代史》2009年第12期。

 

    19. 《法國退還庚款與興學——中法教育基金委員會研究》,《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2期。

 

    20. 《法國與中日甲午戰爭》,《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第3期。

 

    21.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中法戰爭史研究》,《史學月刊》2014年第7期。

 

    22. 《建國以來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史研究綜述》,《史林》2014年第2期。

 

    23. 《法國與清末政局》,《史林》2015年第5期。

 

    24. Paul Pelliot et l』Institudes Hautes études Chinoises (1919-1945), Jean-Pierre Drège et Michel Zink ed., "Paul Pelliot: de l'histoire à la légende"( Paris: l'Académie des Inscriptions et Belles-Lettres, 2013)

 

    25. France and 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Social Sciences in China,No.4, 2015.

 

    26.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鴉片戰爭史研究》,《史林》2016年第5期。

 

    27. 《第二次四明公所案與上海法租界的擴界》,《歷史研究》2017年第1期。

 

    28. 《義和團運動時期列強在上海的駐軍與撤軍》,《史林》2018年第3期。

 

    29. 《法國與門戶開放政策》,《中國社會科學》2019年第4期。

 

    30. LE CENTRE FRANCO-CHINOIS D』éTUDES SINOLOGIQUES DE PéKIN ET LA SINOLOGIE FRAN?AISE , Pierre-étienne Will et Michel Zink éd. ,.Jean-Pierre Abel-Rémusat et ses successeurs. Deux cents ans de sinologie fran?aise en France et en Chine, Académie des Inscriptions et Belles-Lettres, 2020, p. 539-571.

 

文章與書評

 

    1.《20世紀前期中法教育合作事業啟示》,《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2月27日。

 

    2.《推動中法教育合作,增進中法文化交流》,《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12月22日。

 

    3.《求真務實 淡泊人生——近代中外關係史專家餘繩武》,載《學問人生》續——中國社會科學院名家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 。

 

    4. 《一段艱難曲折的建交歷程——讀<中法建交始末——20世紀40-60年代中法關係>》,《光明日報》2014年10月6日。

 

 

 

 

相關焦點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概況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是國家級專業中國近代歷史研究機構,主要研究1840— 現設有:晚清史研究室、近代經濟史研究室、近代社會史研究室、近代思想史研究室、革命史研究室、中華民國史研究室、近代中外關係史研究室、臺灣史研究室、抗日戰爭史研究室、近代文化史研究室、近代通史研究室、《近代史資料》編譯室、所刊編輯部(包括《近代史研究》、《抗日戰爭研究》Journal
  • 徐思彥:中國近代史研究——「熱點」的缺位
    按:回望近年中國近代史研究,大概有兩個顯見的特點。中國近代史研究正是在這種「熱點」缺位的常態下穩步前行的,多有其可圈可點之處。 學術研討會主題的變化似也可以表徵中國近代史研究論域的拓展。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事件和人物幾乎壟斷了近代史學術研討會的主題,僅歷史研究編輯部就先後參與主辦了六次關于洋務運動的學術研討會。
  • 2016年近代史研究所學術會議信息
    近代史所《近代史研究》編輯部、革命史研究室、江西省社科聯《蘇區研究》編輯部20人4月中下旬井岡山近代法律人的世界——第二屆近代法律史論壇從中國近代法律人的視野,重新思考他們對自己所處時代法律問題的批評與展望。
  • 《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5期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反洋教鬥爭的性質及其他──答牟安世同志 李時嶽我在《中國近代史基本線索及其標誌之我見》(載《歷史研究》一九八四年第二期)一文中,曾列專節談到義和團運動。《軍隊中黨的領導體制的演變》一文,對研究軍史和近代史大有幫助。
  • 《歷史研究》編輯部招聘啟事
    《歷史研究》編輯部招聘啟事 2013年12月25日 15:5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歷史研究》編輯部 字號 內容摘要:2014年是《歷史研究》創刊六十周年,為進一步加強編輯隊伍建設
  •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光明日報-光明網
    1981年2月,劉大年在《光明日報》上發表《中國近代史研究從何處突破》的文章,提出從近代史研究中「最薄弱、最繁難、而又最重要的內容」即中國近代經濟史的研究的角度尋找突破口的主張。此後不久,以《歷史研究》編輯部等為首,也在「把歷史的內容還給歷史」的題目下發起了關於開展中國社會史研究的倡議。這是經濟史與社會史成為新時期中國近代史研究中兩個最令人矚目和最富活力的研究方向的重要契機。
  • 關於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思考
    回顧半個世紀以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可謂碩果纍纍,人才輩出。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成果與此前二十多年比較,更是大大前進了。從發表的著作和論文來看,質量勝於以往,數量大大超過以往二十多年的總和。這些論文和著作中,固然有一些低水平重複研究的情況,但是也應該說確有大量高質量的研究著作。
  • 張海鵬:對近代史研究若干觀點的辨析
    原標題:對近代史研究若干觀點的辨析   《中國近代史》教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以下簡稱「馬工程」)辦公室主導下的49種重點教材之一。
  • 張洪彬:近代史研究的困境與曙光
    時常有非近代史專業的朋友要我推薦中國近代史的綜論著作,以便快速獲得中國近代史的一個整體印象,一個整體的變遷趨勢,並了解這種變遷的意義所在。我們數得出來的,往往還是蔣廷黻、徐中約、陳旭麓,都是好幾十年前的著作。最近二三十年,近代史學界似乎都喪失了寫通史的勇氣和野心。
  • 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範式」問題
    「範式」的爭論,不但持續時間漫長,而且雙方壁壘分明,論辯色彩濃厚,在最近幾十年以實證研究為主導的近代史研究領域頗為引人關注。就主要方面而論,通過範式之爭,「革命史範式」獲得了新的生命力,「現代化範式」則逐漸「脫敏」,從而大大拓展了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學術空間。因此,應從總體上肯定這一爭論的學術價值和學術意義。
  • 中國近代史研究70年(1949-2019)
    近代史研究的發展,獲益於社會的進步,獲益於平等的學術對話,獲益於社會的開放與對外學術交流的拓展。中國近代史研究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學術高度,並形成了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  對於中國近代史的研究,可以說伴隨著中國進入近代即已開始。晚清與民國時期已有若干各具特色的中國近代史通史著作與專題著作面世。系統地以歷史唯物主義研究中國近代史,則緣於延安時代中國共產黨的大力推動。中國共產黨為了更好地推動社會革命,需要釐清中國社會的性質、中國革命的性質,需要對中國歷史,尤其是中國近代史作出自己的解說。
  • 王建朗:中國近代史研究70年(1949—2019)
    近代史研究的發展,獲益於社會的進步,獲益於平等的學術對話,獲益於社會的開放與對外學術交流的拓展。中國近代史研究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學術高度,並形成了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這個融合發展,既包括中國古代史與中國近代史研究的融合發展,也包括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研究的融合發展,還包括文獻研究與考古發現的融合發展。中國近代史研究的融合發展,不僅包含著中國近代史學科內部不同領域之間的交叉發展,還包括對中國古代史研究、世界歷史研究視角、方法和成果的借鑑。這樣,中國近代史研究便會展現出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 近代史研究所日語學習班順利結束
    2015年10月16日,在所領導和科研處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日語學習班正式開課。所內老師主要由中外關係史研究室郭陽、《抗日戰爭研究》編輯部高瑩瑩、政治史研究室薛軼群擔任。 學員則以近代史研究所的青年同仁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研究生為主,本所陸續有唐仕春、趙慶雲、吳敏超、張會芳、李珊、馬維潔、彭姍姍、王康、郭蕾、楊小林等十餘人,及研究生郭妍、菅先鋒、高星、李晨翬等參加學習。
  • 《中國近代史史料學》:史料是史學研究的基礎
    史料,在史學研究中具有基礎性地位,有一份史料說一分話已成為行內的常識。掌握準確翔實的史料,是史學研究能夠得出科學結論的重要基石。在近代史研究中,著名歷史學家章開沅先生曾說過,由於近代史距離我們今天的生活很近,在史料的甄別和運用上難度更大,因此近代史料學對中國近代史學科建設的意義尤為重要。
  • 徐秀麗:中國近代史研究70年(1949—2019)
    在這些期刊中,《歷史研究》是史學研究的引領者,也是開展學術爭鳴的主要場所,影響力超出史學界也超出學術界。綜合性期刊如《學術研究》《江海學刊》《江漢學報》《新建設》,以及各重要大學的學報經常登載近代史研究論文。除期刊外,報紙尤其是《光明日報》《人民日報》《文匯報》的史學版或學術版,也是發表中國近代史研究成果的重要平臺。
  • 《1979-1985年近代史研究》總目
    《近代史研究》總目 1979年第1期 往事回憶 彭德懷(外文部分) 近代史研究所圖書資料室 1980年第2期 憶三年遊擊戰爭(一九五九年二月) 陳 毅朱德、吳玉章致李根源關於百團大戰問題的信 李希泌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現狀 劉大年
  • 《國外中國近代史研究》總目錄
    譚中著 蕭致治 何仲譯有關西安事變的爭論 野原四郎著 林麗蓉譯 白松鶴校1983年日本史學界對中國近代史的研究 黃宇和著 區鉷譯駐美大使胡適——溫文爾雅的勸導性外交 保羅·海爾著 黃小玲譯《國外中國近代史研究
  • 中國近代史研究範式與方法再檢討
    根據這一定義,中國近代史研究無疑亦存在類似範式現象。中外學界所說的革命史範式、現代化範式、「衝擊—回應」範式、「中國中心觀」取向、「社會—國家」範式等,很大程度上符合庫恩的範式定義。這些範式從不同視角考察近代中國歷史,促進了中國近代史研究的不斷更新和深化,並帶來歷史敘事的變革。但另一方面,這些範式又都有其局限性。圍繞中國近代史研究範式問題,中外學界已作了大量討論。
  • 胡文輝︱不研究近代史的三種方式
    若要談「研究近代史的三種方式」,非我所宜,我要談的就是「不研究近代史的三種方式」。真不是標題黨。先從名人談起吧。1943年底至1945年秋,陳寅恪任教於大後方的成都燕京大學,其間指導過石泉(原名劉適)研究中國近代史。
  • 近代史研究隊伍代有傳承
    2019年12月11—1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與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合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第21屆青年學術論壇」在復旦大學召開。來自兩個單位的50餘位學者與會,其中26位青年學者提交論文並報告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