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作家的當代價值: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讀魯迅?

2020-12-21 手機鳳凰網

導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時,始終強調「優秀」,強調傳統與當代相適應、相協調,強調「具有當代價值」。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魯迅作品中所蘊含的對於傳統文化的態度,他所堅持的現代文化立場,對我們今天就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啟示和價值。

資料圖

魯迅作為經典作家的當代價值

今天談魯迅的意義和價值,應當突出當代性,突出魯迅思想和精神對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重要啟示。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高峰,是現代思想的重要開創者,同時,魯迅及其同時代人,又是在批判中承接傳統文化的一代先賢。魯迅思想中的豐富複雜,既體現在他對現代思想的創造與呼籲上,也包含在他對傳統文化的態度中。以魯迅為代表的五四一代人,他們的出身、經歷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完全拋棄傳統文化,但出於對中國未來的思考,出於對時代的責任,他們又對傳統文化持批判的甚至是苛刻批判的態度。今天,我們正處在一個全面開放的時代,經濟全球化以及信息、通信的巨變帶來的文化交融交流已成趨勢,中國在世界格局中的經濟地位同樣帶來中國文化世界影響力的極大提升,中國文化在與世界文化交融交流中不可避免地也會產生交鋒,保持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展示中國文化的悠久歷史和獨特魅力,是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重要使命。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重大課題,與魯迅所處的時代已經不可同日而語,這是一段從積貧積弱到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百年歷史,是一段艱苦卓絕和曲折輝煌的不平凡歲月。中華文化包含著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豐富內容。魯迅那一代人正是中國現代文化的積極創造者,魯迅思想是我們今天文化建設必須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知道,在世界範圍內推廣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是當代中國人的使命,但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態度本身應當具有歷史的、辯證的態度,應當具有當代眼光和新的時代站位。傳統文化包羅萬象,我們一定記住「優秀傳統文化」與「傳統文化」概念之間的區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當代中國文化相適應、同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激活其內在的強大生命力,讓中華文化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化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始終強調「優秀」,強調傳統與當代相適應、相協調,強調「具有當代價值」。這是我們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當牢記和堅持的立場態度。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魯迅作品中所蘊含的對於傳統文化的態度,他所堅持的現代文化立場,對我們今天就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啟示和價值。當前,在一些關於傳統文化的宣傳中,時而會看到一些泥沙俱下、不分良莠的做法。比如,孝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非常寶貴的組成部分,是值得當代中國人繼承和發揚的優秀文化和良好道德品質,但講孝道講到宣揚「二十四孝」,則顯露出對傳統文化辨別不清的模糊認識。魯迅本人是一個有名的孝子,但他從文化上曾經對「二十四孝圖」給予過毫不留情的批判。閱讀魯迅,對當代文化建設所引發的啟示性思考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魯迅作為經典作家的當代意義。

資料圖

讓社會公眾認識魯迅對全民族的意義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閱讀以魯迅為代表的現代經典作家的作品,是當代文化建設中的題中應有之義,就此考量,閱讀魯迅應當成為一個社會化的文化倡導,而現實當中,我認為魯迅應有的經典地位與現實影響之間還是有差距的。當代中國不缺少魯迅研究專家,但魯迅精神的社會擴展,則是我們應當肩負的文化責任。我認為,魯迅研究既有學術責任,也有向社會傳播魯迅的責任,在當前情勢下,向社會傳播魯迅的責任更加重大。在魯迅研究界,很多專家學者表達了一些人對魯迅刻意曲解的不滿和不自覺誤解的遺憾。實際上,這些意見也是社會上對「魯迅研究」的某種反饋。對魯迅的誤讀,很多學者意識到了,也很憤憤不平,但大都是在自己的圈子裡面表達。反駁,不能僅只是出於一般性的熱愛去駁斥,不能只向與自己觀點相同的人抱怨,更應當讓社會公眾認識魯迅對全民族的意義。魯迅研究從人數上看非常多,各種學術申報中,關於魯迅研究的話題並不少,也就是說,「吃魯迅飯」的人其實不在少數。

魯迅形象在全社會到底有多高?到底是看漲還是看跌?大家的意見不一定完全一致,但有一點,否定魯迅的聲音更容易傳播。在這個過程當中魯迅研究界的學者也有責任,這個責任要求我們,不能把學術只當成學問,應該向社會傳遞魯迅精神,視其為一種文化滋養,在某些歷史時刻,魯迅精神是火炬,是燈塔,全民族應為之驕傲,這樣的意識需要通過魯迅研究樹立起來。在中國文化發展過程中,在社會時代生活裡,魯迅到底處在一個什麼位置上?到現在其實沒有說清楚,忽高忽低,你高我低,隨著時代、政治、文化環境變化,「魯迅精神」在不斷波動。莎士比亞研究也可以有很多角度和結論,但是當「寧願失去印度,也不願失去莎士比亞」幾乎成為一句諺語的時候,英國人對莎士比亞的討論就設定了一個前提。魯迅對中國文化的意義和價值,自然不言而喻,但人們對其認識卻難得有一個基本確認的前提,魯迅形象也是忽明忽暗的,對魯迅的任何討論,哪怕是關於其私生活的猜想和議論,其實都有可能改變對魯迅的認知。

讓魯迅形象成為一個民族的文化驕傲

把魯迅放在當代文化背景下,放在當代文學格局中研究,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魯迅思想的巨大魅力就在於其強大的現實性,在於他對民族性格的根性剖析具有長久的「當代性」。把魯迅的文學成就結合到當代文學中去,才能看出他作為一個作家的偉大性。文學研究中有一個毛病,往往認為後一浪比前一浪更厲害,所以它的發展應該是直線上升的。其實,在一個相對確定的歷史時期,一個經典作家對其之前是經典,對之後他也是經典。比如魯迅。我認為近代以來中國文學的追求,最後就體現在魯迅的經典性上。文化精英的追求都是朝「魯迅」這個目標去的,包括魯迅自己也在朝著這個目標努力。這樣的表述並不是忽略同時代作家,而是說魯迅最集中體現、最能夠代表一個時代的思想深度和創作高度。魯迅之後的中國現代文學,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魯迅思想和創作高度的延展,如果沒有達到那個高度,那就是他的餘波。這才是一個經典作家的地位。拋棄魯迅,斷裂魯迅,這些不值得談,但其中透露出一些學者是憑臆想推測下論斷的。10多年前,有學者說魯迅花錢請泰戈爾、蕭伯納吃飯,由此證明魯迅是有錢的「殖民地文化領袖」。其實,只要證明了「史料」的子虛烏有,嚇人的結論就自然失效。「魯迅研究」於此有責。

資料圖

面對一個經典作家,永遠有很多闡釋的空間。魯迅的文章並非篇篇好,中學課本「入」還是「去」魯迅文章,其實更重要的是「適應性」問題,最適合中學生閱讀的魯迅文章,或許是《夏三蟲》《夜頌》等等。如果我們能確立「血管裡流出來的總是血」這一前提,又相信血有濃也有稀,就不會一味地對現狀表達不滿。近年來,日本學者研究魯迅的著作,特別是涉及考據方面的,譯介的特別多,大家普遍感覺到自己沒有做到,人家比我們做得好。所以魯迅研究,既應有思想上的高度和追求,還要有考據上的紮實和可靠。讓最高的和最小的有效結合起來,這一點日本學者確實做得好。而我們大量地遊走在「中間地帶」,造成很多話題與文章上的重複。

魯迅研究界具有義不容辭的文化責任和學術擔當,將魯迅的思想、精神,創作、人生,以活的形態表達出來,讓魯迅形象成為一個民族的文化驕傲。

原標題:今天,我們為什麼讀魯迅。

相關焦點

  • 重新認識魯迅:當代魯迅留給我們什麼價值?
    在我們的朋友圈,經常都會看到有人轉載的一些段子,「魯迅說……」但是,只要是一個智商稍微正常一點點的,都知道魯迅先生是「躺槍」的,要不然,誰可以告知,這些段子出自於魯迅的哪篇作品呢?再深一層思考,為什麼這些段子手喜歡拿魯迅來說事呢?首先,魯迅是我們最熟悉不過的人物。
  • 重新認識魯迅:當代魯迅留給我們什麼價值?
    只要你來到紹興,看看魯迅故裡有多麼熱鬧,每天接待多少遊客,就明白了!如果這都不能說明一切的話,那麼朋友圈裡經常讓魯迅「躺槍」也能說明這一切了吧?既然魯迅先生這麼重要,到底他老人家給我們後人提供了什麼樣的價值呢?下面我將從以下的幾點給大家分析。
  • 讀魯迅小說《故鄉》為什麼當今的很多作家還在說他們無法超越魯迅
    今天我們重讀一下魯迅的《故鄉》,以此文來解釋為什麼如今有很多作家仍然說,他們大多數還是無法超越魯迅,魯迅的小說,我們熟悉的也就是彷徨和吶喊兩本,而且還都是些短篇,為什麼如今的作家,還在仰望魯迅,我想他們所說的大多數肯定是一個保守的形容詞,依我之見,幾乎可以說沒有人可以超越魯迅,我並不是否定當代作家的能力,而是質疑他們的環境不足以支撐魯迅這樣的思想
  • 還在問「為什麼要讀經典」?那是因為你還沒想明白這件事兒
    比如正像了解中世紀就應該讀但丁,想了解文藝復興時代的英國就讀莎士比亞,想了解十九世紀的法國就讀雨果和巴爾扎克,而了解現代中國當然就必須要讀魯迅。為什麼要讀現代的文學經典?我們今天可以說依舊生存在20世紀的陽光和陰影之中,想了解什麼是現代,了解20世紀人類生存的境遇,就必須讀現代的經典。
  • 今天我們怎樣讀經典
    他說:「我們在自己的歷史中看到皇權是如何將社會壓至毫無活力的境地,花一些力氣,進而看到這種權力竟然依傍當初用心良善的儒家,依傍先人構想和製造出來的一切美好的東西……」這就涉及今天的主題「如何讀經典」。在今天如何讀經典?這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經典就是讓人反覆讀的東西,讀的人難免很多。因為都成為我們思想的素養、養分,甚至成為我們思想的土壤,脫口而出的都是那些話。
  • 碎片化閱讀的今天,我們還可以怎麼讀經典?
    阿根廷著名小說家博爾赫斯說:「經典是一個民族或是幾個民族長期以來決定閱讀的書籍,是世世代代的人出於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熱情和神秘的忠誠閱讀的書。」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讀經典》導言中說:「經典是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書。」關於經典,在學界有兩種最基本的理解:一種是本質主義的經典觀;一種是建構主義的經典觀。
  • 周五徽派繼續閆紅說: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讀經典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本周五下午三點半到四點半,本報大皖新聞客戶端徽派欄目將繼續「閆紅說」,本報編輯、著名作家閆紅將和管先恆開聊「為什麼要讀經典」。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讀經典與名著?特別是那些寫在幾百年前的文學名著,對於現代人的生活真的有幫助麼?並非倡導一種功利主義的閱讀觀,但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方式閱讀呢?
  • 錢理群說:為什麼要讀經典?
    如果今天我們口喊經典閱讀,年輕一代或者大眾,卻都不讀原著,只讀別人的解釋,這就會誤事,會造成比我們想像的更加嚴重的後果,說不定比不讀更壞。為什麼要如此熱衷於「經典閱讀」?「經典」是時代、民族文化的結晶。人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過經典的閱讀而代代相傳的。
  • 我們怎樣才能真正走近魯迅?---著名作家訪談錄
    時間把我們與我們以為熟知的一切拉開距離,使熟悉的事物變得陌生,在理解上建立了一道屏障。對於一個早已故去的作家的認識也是如此。魯迅先生是我們大家認為我們最了解的中國作家,從中學時代起,教科書就把我們帶入他的世界,在不同程度上給讀者心靈中留下了作者的形象,然而時間使魯迅的形象變得複雜。
  • 錢理群:我們為什麼要讀名著
    在進入「名作」的閱讀之前,請朋友們認真地讀一讀、想一想一位世紀老人(巴金)寫的這段話:我們有一個豐富的文學寶庫,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傑作,它們教育我們,鼓勵我們,要我們變得更好,更純潔,更善良,對別人更有用。
  • 一周文化講座|錢理群:我們今天為什麼需要魯迅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他們的世界,回顧那一段令人唏噓的歷史。北京│我們今天為什麼需要魯迅時間:7月8日(周六)15:00-17:00地點:海澱區王莊路1號清華同方科技廣場D座三聯韜奮24小時書店主講人:錢理群(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 我們為什麼要多讀經典?
    我們可以用半衰期看自己,也可以用半衰期看他人、看歷史。時間自有偏愛。回首歷史,一些傑出的人物在歷史上留下了獨特的印記。即便星移鬥轉,時移世易,他們以及他們各自的經典作品,仍被今天的人們記起和談論。所謂經典作品,就是具有超長半哀期的作品。
  • 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讀《芬尼根的守靈夜》
    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讀《芬尼根的守靈夜》?——  一座無法繞開的奇峰  《芬尼根的守靈夜》是一個英語文學的裡程碑,無論喜歡或不喜歡,都無法繞開它。這部書既是喬伊斯對自己過去創作的一次超越,也是對當時文學的一次超越,是從審美到觀念的一次重大轉變。
  • 當代研究魯迅的意義
    比如,我們可以看到韓東等青年作家認為「魯迅是一塊老石頭」的論斷,看到王朔對魯迅的調侃,看到網上大量的「批魯」的言論……作為研究者,我覺得自己有必要、有責任來駁斥這些言論,還原一個真實豐滿的普迅給讀者。但同時我想得更多的是: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的出現。就自身的經歷而言,我接受魯迅是比較晚的,是在讀了現當代文學課程中大量的名家名篇之後,覺得實在繞不過去了才硬著頭皮讀魯迅作品的。
  • 三聯中讀 |《魯迅經典全集》大放送
    「我寄你的信,總要送往郵局,而不喜歡放進街邊綠色的郵筒,我總會擔心那會慢一點。」嶺南大學教授許子東就曾感嘆:「一百年了,魯迅的話就像昨天說的一樣,我驚呆了,從沒有看到一個作家可以寫出一句話等於在評論今天的報紙。」
  • 許子東:為什麼100年了,魯迅講的話就像今天說的一樣
    「魯迅講的話,今天聽起來還那麼有用。這100 年了,他講的話就像今天說的一樣。」許子東如是道。許子東,何許人也?他是一名學者,也是一名主持人。他說:「要懂得中國的人和事,就一定要讀魯迅。」我們的偉人曾評價說:「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魯迅把喚醒人民的使命看得高於文學的追求。中國需要他這一位偉大的作家。許子東認為自己重讀魯迅是自找苦吃,面對那些艱澀的語句,他卻越讀越覺得有必要讀。
  • 今天為何要讀經典
    「經典」具有根源性、典範性、權威性和永恆性,或是經過歷史淘汰,優勝出來的被證明是最有價值的特殊文獻,或是對某個領域產生深遠影響的偉大作品。歷史悠久、文化璀璨的中華民族,擁有怎樣的文化經典呢?這些古老的經典對當今中國又有怎樣的現實意義呢?本期孔學堂秋季論辯就圍繞「中華經典及其當代價值」的主題展開。
  • 對話中國著名科幻作家韓松:今天,我們為什麼讀科幻?
    世界讀書日前夕,在浙江圖書館,被稱為中國科幻「四大天王」之一的韓松為讀者展開一場剖析—— 「今天,我們為什麼讀科幻」。在韓松冷峻的眼神和冷靜的闡述中,這個看似不過作家們「自掃門前雪」的議題,很可能關乎著人類的現在與未來。
  • 為什麼要讀經典?怎樣讀經典?
    《譯林世界名著講義》內頁為什麼要讀經典,是一個問題 ;怎樣讀經典,又是一個問題。這些問題,無數的人提供過答案,事實上也有諸多經典的示範。比如西方當代文學中的兩尊大神,卡爾維諾和納博科夫,前者有一篇名文,題目就是《為什麼讀經典》,後來乾脆做了書名 ;後者有《文學講稿》,講解了幾部西方文學名著,特別是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但對普通讀者而言,那是雅人深致,陳義太高,或是難以效法——有幾人能像納博科夫那樣下水磨工夫玩味細節,將骨頭縫裡的滋味都咂摸出來?
  • 學者:當代文學沒有經典是一種錯覺 經典不是時間概念
    不能也沒有權利與經典隔絕  張煒:10年前西方有一本著作教人如何快速閱讀,即在很短的時間內讀大量的書並記住,但書中專門指出:文學書例外。說實話,文學經典的閱讀沒法不慢下來。  我們今天的閱讀面臨的危機在哪裡?主要是提供給我們的讀物太多,似乎到處都是可以讀的東西。我們每天的時間不是被填滿,而是根本就不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