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我突然發現,在許多國人的手腕上,戴上了手串。甚至,或左右雙手,或一個手腕上戴有兩串或更多。這是一種信仰?內心的安慰?還是僅僅做為一種裝飾?
其實,手串的由來,較為普遍的說法是來源於佛珠。佛珠分三種:掛珠、佩珠和持珠。
掛珠往往比較大些,且數量眾多,一般掛於頸部,垂於胸前。佩珠戴在手腕或臂上,大小適中。持珠較小,握於手中念持,又叫念珠。
而手串——即佛珠中的佩珠,是佛家在誦經持咒時的輔助工具,可以計數,也可增加修行效果,屬於一種法器。
1)竹木類。
由於竹子枝葉蒼翠不凋,古人往往視之為「臨大節而不可奪」之君子,所以自古以來便被視為製作手串的好材料。其中,篁竹、邛竹、箭竹等,尤為上乘。
紫檀,現今主要指小葉紫檀。因其木材堅實,紋理細密,顏色紫紅養眼,是製作木質手串的首選。由於它有馥鬱之香氣,被視為佛教五香之一。
黃花梨也叫降香黃檀,因其成長緩慢、木質堅實、花紋美觀,尤其是到了一定年輪時,木質會出現神奇的「鬼臉」紋,很受人們喜愛。目前,老齡的海黃,價格高得令人咋舌,所以一串「鬼臉」手串,價值不菲。
另外,還有沉香木、楠木、崖柏等,都是製作手串的常用木材。
2)果核類。
其實果核類有時也可歸入竹木類。
比起硬木手串,果核類明顯價格低廉,所以更受大眾歡迎。
果核手串種類繁多,有桃核、橄欖核等。另外,還有以木槵子、椰殼製作手串的。
果核類手串,最為流行的可能就是菩提子了。《大唐西域記》載:「菩提樹者,即畢缽羅樹也。」由於傳說中佛祖於此樹下修成正果,故謂之菩提樹。菩提,佛教中「覺悟」之意。
其實,菩提子並非菩提樹的果實,而是一種生於高寒地帶、名叫山谷的植物所結的果實。由於常被人製成念珠,故叫做菩提子。
菩提子有數十個品種,按地域劃分,有天台菩提、天竺菩提等。如果按照它本身的紋路劃分,則有星月、鳳眼、金剛等種類。
3)寶石類。
故名思義,寶石類手串即由各種寶石製成,比如水晶、綠松石、碧璽、孔雀石等等。
但是,如果要說用名貴寶石製成手串,還是紅、蘭寶石,祖母綠、金剛石。
1)確實,有許多佩戴手串者是佛教信眾。
信眾佩戴手串,主要是攝心一念,由於心中有恆定的信仰,所以對佛珠甚是講穿。
佛珠自十三顆至一千八百顆不等,從數目來分有十幾種。漢傳佛教中,由於宗派繁多,每個宗派都對佛珠持念的解釋不同。
比較傳統的說法,戴持佛珠時,有以下約束:
把玩佛珠不可來回、反覆捻動,只能朝著一個方向。
佩戴佛珠不能如廁,須摘下放在上衣口袋或另處。同時,夫妻同房、觸碰葷腥食品時,也要摘下另放。
佛珠不可讓別人把玩,不可放入腰部以下部位,捻動時不可隨意搖擺,不可佩戴佛珠殺生,等等。
2)文玩。
大多數佩戴手串者是為了把玩。就和玩核桃、玉石相似,志同道合者湊到一塊,各自拿出自己中意的手串,你亮你的鬼臉(花梨),我擺我的滿星(柴檀),他露他的金剛(菩提子),大家互相交流,玩的不亦樂乎。
每個行業都有一個圈子,玩串同樣如此。在手串圈子裡,就如同手串的家族,孰優孰劣,時間長了,大家一目了然。
3)為了顯擺。
一串高檔的手串價值不匪,尤其是寶石手串或在木珠之間嵌以寶石者,價值更為可觀。
起初,有些暴發戶、「家裡有礦者」往往買些高檔佛珠佩戴身上,既顯示地位,又貌似有好生之德。久之,則形成了「富貴」的一種象徵,許多人跟風佩戴,彰顯「身份」。
可要是問他戴手串的意義,或者那些佩戴手串的忌諱,則啞口無言了。
好了,關於手串,就介紹這麼多,由於本人學淺才疏,文中不當之處,還望方家指正。
原創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