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文化根源

2021-01-08 環球網

本文轉自【人民論壇網】;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主講人:劉軍 山東大學法學院(威海)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如何在全球治理中貢獻中國

智慧,這是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如今,這種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已經獲得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讚賞、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逐漸成為一種國際共識。

「人類命運共同體」,旨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事業是同世界各國合作共贏的事業。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其實就是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全球治理中的拓展與應用,這也是中國領導人基於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入思考,為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給出的「中國答案」。

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導下,我國在處理國與國之間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等發展關係上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得到了國際上的廣泛認可:例如,「一帶一路」建設、抗擊伊波拉病毒、抗擊新冠疫情的國際支援、國際維和活動的廣泛參與等。

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這種理念根植於歷經滄桑的中華文明,歷久彌新。

首先,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來源於中華文明「和而不同」的文化思想。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兼容並蓄,既能夠容得下其他不同文化的發展,還能夠不斷地吸收其他文化的優勢為我所用、共同發展。

第二,「家國天下」情懷。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國天下」的情懷,促使我們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古代精英的人生追求和理想信念,「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則是這種情懷的另外一種表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這種情懷和文化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第三,「和為貴」的和平思想。中華民族是追求和平的民族,文化中講究「以和為貴」 「協和萬邦」,這種和平思想,促使我們形成了「和平共處」「共同發展」的理念,我們只有同舟共濟,才能共創未來。

第四,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理念。「四海之內皆兄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處世之道等,這些優秀傳統文化,都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文化根源。

當前,中國人民致力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追求的不僅是中國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國人民共同的福祉。我們不僅不會去損害他國人民的利益,還會與世界人民一道,共同發展,共創未來。屆時,我們相信「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將會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

相關焦點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文化根源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主講人:劉軍 山東大學法學院(威海)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如何在全球治理中貢獻中國智慧,這是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其實就是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全球治理中的拓展與應用,這也是中國領導人基於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入思考,為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給出的「中國答案」。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周邊外交理念的文化淵源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周邊外交理念的文化淵源人民論壇網  作者:阮建平  2021-01-13 不斷創新外交理念,積極回應不同時代各國人民的需要,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周邊外交理念的文化淵源
    「容」就是要倡導包容的思想,亞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發展,所以要以更加開放的胸襟和更加積極的態度促進地區合作。當前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中國所處的亞洲是二戰結束以來全球發展最為活躍的地區,同時也是文化多樣性最為顯著的地區之一,其崛起對促進世界的良性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 論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共享理念的文化戰略學意義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個重要理念。其後,習近平數十次加以闡釋:2013年,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發表的重要演講提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2016年,在秘魯國會的演講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彭 林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文明之一。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史前、古代文明、軸心時代和科技時代等四大階段,其中只有中華文明完整地跨越了四個階段。
  • 中國抗疫彰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有擔當的大國形象,有助於將中國疫情防控經驗和衛生健康發展成果惠及世界,推進世界各行為主體在加強疫情防控的共建合作中探索自身的衛生健康構建模式並攜手共渡難關,突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助推世界發展、變革全球治理體系等關乎人類命運的重大事件中的實踐價值。
  • 中國傳統「和合」理念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於人類歷史發展潮流大勢,總結中國自身發展的歷史經驗和文化傳承,多次強調要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中國智慧。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愛好和平,始終崇尚和諧和睦、友好合作。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形成、實踐與時代價值
    此後至2015年9月期間,習近平主席在國際國內不同場合至少62次提到「命運共同體」概念,並先後創造性提出了「中非命運共同體」「中國—東協命運共同體」「亞太命運共同體」「中拉命運共同體」等具體理念。  「命運共同體」概念提出之初即在海外引起積極反響。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文化認同:增強國家凝聚力的重要舉措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衛靈 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文化認同是一種身份的構建和歸屬,反映了一種共同體意識,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也是一個民族國家富有凝聚力的保障。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傳統的「大同」理念、「和而不同」的中國哲學原理,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來源之一。  「人類命運共同體」跟馬克思所指出的那種資產階級的「虛假的共同體」具有本質區別。
  • 「家文化」內涵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摘要】中國的「家文化」源遠流長,對政治、經濟等各個層面的影響廣泛深遠。「家文化」理念對「大同」世界的嚮往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目標具有內在一致性。「家文化」理念在處理個體與集體、責任與權利的關係上具有獨特的內涵,對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借鑑意義。
  • 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中華新文明
    在西方文明牽引下,人類幾乎走上了一條追求物質享受的不歸路。值得警醒的是,西方鼓吹的「民主神話」在世界各地正在破滅,「市場萬能」的夢想屢被「市場失靈」的現實所擊破,流行多時的新自由主義正在夕陽西下,它有添亂之嫌而無治亂之力。世界金融危機的後遺症、局部戰亂的升級、世界貧困人口的急劇增加,都標誌著西方文明已深陷危機。 資本擴張是西方文明的行動旨趣,這是導致世界困局的制度根源。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領人類文明進步方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在國際國內多個重要場合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並對其豐富內涵和實踐路徑作了深入闡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明確回答了世界向何處去、崛起的中國向何處去、新形勢下中國怎樣辦外交等重大命題,是當代中國外交理論的重大創新成果之一,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之一。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彰顯先進世界觀
    中國方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這一中國方案,結合中國思想、中國理念、中國實踐,為在和平與發展的馬拉松跑道上奔跑的人們指明方向、注入能量。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超越西方主流國際關係理論,蘊含重大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必將有力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   任何重大理論創新都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在繼承前人思想精髓的基礎上,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具體實踐發展起來的。
  • 人類命運共同體與文化自信的心理建構
    原標題:人類命運共同體與文化自信的心理建構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框架下的文化交往   縱觀歷史,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也就是文化交往的發展史。任何一種文化若要走向成熟、走向現代,只能通過更深層次的文化交往才能實現。
  • 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觀照文學創作
    《禮記》認為聖人乃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呂氏春秋》認為「天地萬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謂大同」,並逐步形成「天下為公」「是謂大同」的觀念。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就追求「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力圖建構起一個人人各得其所、共享發展、友好相處的美好社會。 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來觀照文學創作,有助於重新認識和研究世界文學的內在發展規律,深入分析和解讀經典文學作品中蘊含的精神內核。
  • 【文萃】文化互通與構建新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文化互通」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邏輯關係  一方面,文化互通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現實路徑,有助於促進世界各國內部的「重疊共識」向全球範圍延伸,有利於保障全球政治穩定和世界正義。另一方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增強文化互通開闢了新道路。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深刻認識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意義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主講人:胡智鋒 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偉大事業,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這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來,黨中央首次明確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標誌著我們黨對文化建設重要地位及其規律認識的深化,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推動建成文化強國提供了行動指南,為我們深刻認識新時代文化建設新使命、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明確了前進方向。
  • 「平語新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照亮人類進步之路
    」的堅定理念表達,全面系統地展現為破解世界難題的中國智慧與致力於同世界各國攜手發展的中國方案,形成了強大的中國感召力,照亮了指向未來的人類歷史進步之路。這就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目標;平等和主權原則、國際人道主義精神、聯合國憲章四大宗旨和七項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等一系列國際公認原則,應該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遵循;新形勢下,要堅持主權平等,推動各國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溝通協商是化解分歧的有效之策,政治談判是解決衝突的根本之道,其中真誠、善意、智慧缺一不可;各國要尊重國際公約和法律文書的公平正義,有責任維護國際法治權威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的「德」與「法」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文化,自古以來便不是單純的文學載體,而是民族之精神所在、國家之力量所在。正所謂「文以載道,文以化人」,文化與治理目的息息相關。中國之治的關鍵密碼蘊含在中國悠久的「德」文化與「法」文化之中,體現在中國之治的「德」與「法」之中。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讓中國之治煥發生機與活力。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禮是手段,德是目的。孔子開創的儒家思想把「仁」作為核心,講究「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