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歌德的文學實踐助力黑格爾近代悲劇美學的誕生【四】

2020-09-04 靈魂覺悟者


歌德塑像

浮士德由「小我」空間進入「大我」空間,是矛盾辯證思想的具體演繹

浮士德由「小我」空間進入「大我」空間,或者說由「小世界」進入「大世界」的行動,就是矛盾辯證思想的具體演繹。

下面的文字,是歌德確定的《浮士德》寫作計劃的最初布局:

(生活。行動——本質)

人的生活享受,從外部看——第一部——熱情處於沉悶狀態之中。

行動享受——向外——第二部——和有意識地享受。

美,創造的享受——從內部——處於混亂中的尾聲——在通向地獄的道路上。

整個安排既說明了由「小世界」到「大世界」的轉變,是歌德在浮士德追求「崇高的先人的靈境」的行動過程中設置的必經之路,又顯示了浮士德經歷的感性享受和理性享受的不同階段,均是矛盾辯證思想的具體化呈現。雖然劇本的尾聲與原計劃相悖,實際上是通向天堂之路,但也沒影響到作品的「初心」。

第一部「小世界」,浮士德在「熱情處於沉悶狀態」的內心矛盾的煎熬下,發現了自身的價值,參悟到「靈境」追求的關鍵是「行動」,並把《聖經》中的「泰初有道」一句,改譯為「泰初有為」,「為」即「行動」。於是,浮士德心潮澎湃,熱情似火,在「愛念」的支持下,急於投身到時代中,去領略「人類的精神」,承擔起人類的苦樂。

浮士德愛上葛麗卿

然而,封建勢力強大的思想影響和浮士德本人的利己主義情慾,特別是他對客觀現實還抱有一定的憎惡感,如第一部「夜」中,他與作為塵世生活的全體性象徵的地靈的對話:

地靈:誰在召喚我?

浮士德(掉過頭去):面目多麼可憎!

地靈:你大力把我吸引,老在我的境界上糾纏不清,可是如今——

浮士德:唉!你真使我噁心!


再加他對前途的迷惘,不知道「從何處把握」「無限的自然」,「從何處得到」「生命之源」的「哺乳」;這使得他經不起靡非斯陀的引誘,終於「沉溺在強烈的愛欲當中」,以至於釀成了葛麗卿之死的悲劇。

但是,浮士德內心的兩重性決定,他既容易接受魔鬼的引誘,又能不斷戰勝惡魔的誘惑,在歧途和錯誤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達到至善。事實也如此,浮士德在經歷了官能享受和良心受到極大苛責的痛苦之後,沒有消沉,理智戰勝了「愛念」,最終從個人情慾中解脫出來,開始由「小世界」進入「大世界」,即由個人生活的小天地擴展到對整個社會政治生活的探求。

在「大世界」,變幻著的人類各個時代,如走馬燈似地在我們眼前閃過:

目光被引向極為遙遠的過去,引向擁有各種傳說和自然神話的希臘古代,引向中世紀的全盛時期,引向早期資本主義時代,……

——漢斯—尤爾根·格爾茨《歌德傳》


天使拯救葛麗卿

既然感官享樂滿足不了浮士德,於是靡非斯陀再以榮譽、權力和財富等來引誘他。浮士德處心積慮地為宮廷服務,但只被封建皇帝當作取樂的魔術師;他神遊古典藝術世界,與代表古希臘美的海倫結合,卻落得個愛子墜喪、海倫消逝,只獲得一套代表古典美形式的海倫的衣裳;最後,他想在自己的封地裡改造自然,建立新的社會秩序,但只能在這最令人驚心動魄的悲劇幻境中因自我滿足而喜極倒地身亡。

魔鬼提供的任何享受,均未使浮士德感到滿足而放棄自己的追求,只有行動本身到達最高「靈境」時,才能讓他稱心如意。靡非斯陀在這場賭賽裡,雖形式上勝利,但實際上卻失敗了。上帝派聖徒和天使迎走了浮士德不死的靈魂,「善」最終戰勝了「惡」。

浮士德之所以能「獲救」,沒有按最初寫作計劃裡的安排墜入地獄,歌德認為,是因為他至死不渝地進行著愈來愈崇高愈來愈純潔的「活動」,即在行動中揚棄自身的消極因素,克服不合理性,排除客觀現實的阻擾,再加上來自上天的「永恆之愛」的幫助。另外,從「小世界」到「大世界」,始終進行著引誘與反引誘、快樂與痛苦、勝利與失敗的激烈交鋒;它們互相轉化,互相移位。這種矛盾的辯證思想,就成了聯通「浮士德精神」與詩劇全劇各階段之間的經脈。

在「肯定」中生成美感,在「憐憫」中體悟美感

在拋棄了亞里斯多德關於悲劇作用的狹隘的純功利看法的同時,黑格爾認為,悲劇應該有所「肯定」,否則,最嚴肅而又崇高的美感是難以產生的。

比如《浮士德》中的肯定對象,正是浮士德本身和他的行動。悲劇作為理念的感性顯現,它首先應該具有社會的、精神的功利性,也即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給人以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黑格爾畫像


那麼,悲劇的美感又是怎樣產生的呢?

黑格爾在《美學》中指出:

「在悲劇結局中被揚棄的,只是片面的特殊性」,「通過這樣一種解決,永恆的正義才能在若干目的和若干個人身上實現,也就是說,使擾亂它的安寧的個性毀滅,從而恢復倫理的實體和統一。」

而「個性毀滅」是要有一定的時間和過程的,這種「片面的特殊性」也許在某些階段暫時壓倒「倫理力量」,使人在審美愉悅中產生痛苦之感,心靈受到巨大的震撼。對這個問題,黑格爾在《美學》中也做過詳盡的分析,他說:

人真正應該害怕的並非外界的力量及其壓迫,而是倫理的力量。倫理力量是人對自己的自由的理性的一種規定,同時又是永恆和不可侵犯的東西,在被人蔑棄的時候,人就把它請來反對自己。正如恐懼一樣,憐憫也有兩個對象。

恐懼起源於矛盾衝突和結局,這種衝突表現在人的方面,是「自由的理性」(人的追求與倫理力量),與人的實際存在之間的衝突。對衝突兩方面的憐憫,就使人心中湧起一股對於自己的崇高感,從而「淨化」了激情,所以,儘管是悲劇性的結局,也能給人的以快感,獲得美的享受。

歌德給悲劇《浮士德》精心營造了主人公的內在與外在矛盾衝突,並在代表「惡」本身和否定精神的靡非斯陀的配合下,為全劇灌注了矛盾辯證思想。通過對美與醜、善與惡、行動與反行動的矛盾衝突的展開,引起人們對浮士德不滿現狀、不斷追求、勇敢探索和不停行動的精神追求,卻遭到客觀現實一連串無情打擊的「憐憫」,造成一種美的和諧的整體效應。

《浮士德》舞臺布置

這種美處於主客體的矛盾激化中,是矛盾辯證思想的美的升華,是在浮士德不斷行動的嚴酷的實踐鬥爭中顯示出的偉大的實踐力量,即是美化的浮士德精神在嚴酷鬥爭中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

這種美具有一種壓倒一切的強大力量,是一種不可阻遏的強勁的氣勢。它在形式上往往表現為一種粗獷、激蕩、剛健、雄偉的特徵,給人以一種驚心動魄的特殊的審美感受,即崇高感。

歌德正是憑這種先進的美學觀,為人類創造了像《浮士德》這樣的思想上博大精深,藝術上光彩照人的不朽之作。

最後的結語

總之,悲劇《浮士德》,特別是劇中包蘊的「浮士德精神」,對於近代西方美學體系的創立,具體說是對於黑格爾美學體系的創立,有著不可忽略的啟發作用。如果說黑格爾的《美學》是在抽象理論領域裡對悲劇規律的「追根」,那麼,歌德的《浮士德》則是於具體實踐中對悲劇本質的「求源」。

「浮士德精神」的餘波蕩漾至今,對西方世界當代悲劇觀的形成和發展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特定歷史意義上,這部作品確實可以稱為開天闢地的經典。

相關焦點

  • 《浮士德》:歌德的文學實踐助力黑格爾近代悲劇美學的誕生「一」
    但作為德國古典主義文學最著名的代表作家,歌德的作品數量多、種類多,單文學作品就完美地覆蓋了詩歌、戲劇、散文和小說等。他既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影響巨大而深遠的超重量級人物。歌德作品,文學類扛鼎之作當屬詩劇《浮士德》。
  • 《浮士德》:歌德的文學實踐助力黑格爾近代悲劇美學的誕生「四」
    黑格爾在《美學》中指出:「在悲劇結局中被揚棄的,只是片面的特殊性」,「通過這樣一種解決,永恆的正義才能在若干目的和若干個人身上實現,也就是說,使擾亂它的安寧的個性毀滅,從而恢復倫理的實體和統一。」歌德給悲劇《浮士德》精心營造了主人公的內在與外在矛盾衝突,並在代表「惡」本身和否定精神的靡非斯陀的配合下,為全劇灌注了矛盾辯證思想。通過對美與醜、善與惡、行動與反行動的矛盾衝突的展開,引起人們對浮士德不滿現狀、不斷追求、勇敢探索和不停行動的精神追求,卻遭到客觀現實一連串無情打擊的「憐憫」,造成一種美的和諧的整體效應。
  • 《浮士德》:歌德的文學實踐助力黑格爾近代悲劇美學的誕生「二」
    01歌德對浮士德悲劇性格帶來的矛盾衝突必然性的具體實踐《浮士德》全劇共分五個階段,矛盾衝突必然性蘊含其中,依託歌德的如椽巨筆四、第四階段:理想悲劇漢斯-尤爾根·格爾茨,在《歌德傳》裡這樣評論:「歌德自由地、創造性地處理古希臘神話」,把代表「新的前進的社會動力」的浮士德同代表希臘古典美的海倫結合起來,「而這恰好可以比作行動和美之間,現實和藝術之間的結合。」
  • 《浮士德》:歌德的文學實踐助力黑格爾近代悲劇美學的誕生「三」
    通過與靡非斯陀這個對立面的比照,歌德完美地表現出了浮士德充滿了矛盾,且在矛盾對立中不斷發展的性格。黑格爾在《美學》中分析:經歷這種對立,矛盾和矛盾解決的過程是生物的一種大特權;凡是始終都是肯定的東西,就會始終都沒有生命。
  • 名人軼事:歌德與《浮士德》
    名人軼事:歌德與《浮士德》  約翰·沃爾夫岡·封·歌德(1749-1832),德國偉大詩人,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代表之一;不僅在文學的各個領域具有卓越成就,而且在哲學、自然科學等方面也有巨大貢獻。  歌德出生於德國美茵河畔法蘭克福的一個富裕的知識家庭。
  • 【外國文學】歌德《浮士德》的基本特徵
    一往為各位文學考研的同學準備了兩個流程(基礎階段、強化階段)、四個科目(古代文學史、現當代文學史、外國文學史、古代文論)的知識點分享推送。所有推文內容由在讀研究生學長學姐整理,每篇推送都有自己的分析講解,系統而實用。承包你的專業課!21文學考研全程班重磅上線!
  • 【賞析】歌德《浮士德》
    蔣世傑《〈浮士德〉潛藏的原型象徵體系》一文認為詩劇以希臘和《聖經》神話為原型,潛藏著一個原型象徵體系。如涵蓋全劇的原型性主題:生命的金樹才是長青;原型性敘述:浮士德的螺旋式上升的人生圓圈,使悲劇呈現為一條浮士德曲線等。而且,歌德不僅是激話和利用了原型,更是重塑了原型。
  • 兩個賭局,三個人物,四重悲劇
    兩個賭局,四重悲劇德國大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的著名詩劇《浮士德》(Faust),成功塑造了浮士德(Faust)這一形象。如今,浮士德已是中外皆知的形象。之所以能夠如此深入人心,自然與詩劇本身的意義內涵和精巧構思有關。
  • 歌德《浮士德》的形象與思想意義。
    歌德,德國18世紀啟蒙作家的傑出代表,德國偉大的詩人、劇作家和思想家。他的創作使德國文學進入世界文學的先進行列,對世界文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代表作《浮士德》《少年維特之煩惱》。《浮士德》是歌德以16世紀一個民間傳說為題材,以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寫成的詩體悲劇。全書長達12000餘行詩句,分上下兩部,描寫了主人公浮士德不斷追求、不斷探索人生理想的道路,寫他的思想發展歷程。其間經歷了書齋生活、愛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業五個階段,是一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得十分完好的詩劇。
  • 「奧林匹斯山上的宙斯」,淺聊歌德及其代表作《浮士德》
    歌德 畫像1749年8月28日,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出生於德國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鎮。他開創了德國抒情詩的新時代,把德國文學提高到全歐的先進水平,不僅是一位世界著名的大文豪,更是思想家、博物學家、 自然科學家、畫家,一生之中創作出了大量的作品,如中篇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長詩《普羅米修斯》、詩劇《浮士德》、戲劇《歐文和埃爾米勒》等等,更有2700多幅畫作以及諸多科學論文,簡直浩如煙海,出類拔萃。
  • 【外國文學】歌德與《浮士德》
    歌德: 《浮士德》:一、浮士德的形象及意義: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資本主義的代表,整個人類的代表。1.作為資產階級的典型形象,反映積極進取的時代精神,也反映了資產階級特有的局限性,從歌德自我的精神探索和歐洲知識分子奮鬥歷程中,歌德提煉出來五個具有代表性的探索階段,概括了歐洲自宗教改革以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探索人生、追求真理的整個歷程。
  • 浮士德精神-歌德的晚年
    很多人在分析浮士德與葛麗卿時,都認為他們的悲劇是來自於社會觀念的封閉,導致姦情與私生子演變成隨後生發的殺母殺兄殺子重罪。但這只是其中的一點原因。因為我們還看到,當葛麗卿因罪惡而痛苦到極點時,浮士德都不在身邊。浮士德自承,他跟葛麗卿有」不同的性質」,浮士德犯罪前後可以避居山林、或深夜跟魔鬼去狂歡,但葛麗卿是何等孤獨的一人面對痛苦。葛麗卿深愛浮士德,浮士德的心中卻不是只有愛情。
  • 歌德的《浮士德》,到底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 - Output - Stereo Out01:28來自非遺美學歌德,生於1749的美因河畔法蘭克福,於1832卒於魏瑪。他出名很早,在他27歲時,一部《維特的煩惱》就使他名聲大噪,他一生中作品無數,包括日記、散文、戲劇、長篇小說《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親和力》等等,但是如果沒有在1831年最終寫成的《浮士德》這部作品,歌德也很難躋身於世界一流作家的行列。正是這樣一部歷時64年的曠世傑作成就了歌德,使他成為德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文學家,同時也成為人類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 詩人歌德和他的《浮士德》
    歌德雖然在這個世界上走過82年,在當時可謂長壽了。然而,僅僅寫《浮士德》就花了將近60年,從25歲開始寫起,寫完不久便與世長辭。  歌德這部《浮士德》顯然是他全部人生的濃縮,與《荷馬史詩》《神曲》《哈姆雷特》並列為歐洲文學的四大古典名著,其厚重度可想而知。
  • 世界文化史:歌德的《浮士德》
    《浮士德》是一部很龐大很複雜的書,也是歐洲文學史上最難讀的書之一。簡單的說,《浮士德》是用詩劇的形式概括了從文藝復興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資產階級的精神探索和奮鬥的歷史,其中有時也表現了主人公精神上的苦悶與孤獨。
  • 胡蔚 | 中國,浮士德何為? ——當代中國啟蒙話語中的歌德《浮士德》
    [14]《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論文藝》,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年,第40頁。[15]馮至、田德望等:《德國文學簡史》上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第203頁。[16]郭沫若:《<浮士德>簡論》,載《浮士德》,歌德著,郭沫若譯,重慶:重慶群益出版社,1947年。
  • 布魯姆:歌德《浮士德·第二部》:反經典的詩篇
    赫勒將這看作更像是某種沒有道理的含混性:他無法描寫的是人類精神的悲劇。正是在這裡浮士德悲劇不能成功並變得不合情理地含混,因為對歌德而言,最終也不存在具體的人類精神。它從根本上來說是與自然精神同一的。赫爾曼·維根儘管坦承"浮士德的獲救極不正統",但他將那異端式的救贖歸因於主人公"張揚自己人格的不懈努力",這顯然也是歌德自己的追求。
  • 《紅樓夢》與《浮士德》中的五個悲劇
    《浮士德》取材於德國16世紀關於浮士德的民間傳說。詩劇的主體部分是浮士德一生的追求過程,浮士德子追求理想,上下求索中經歷了五個階段的悲劇:知識悲劇、愛情悲劇、政治悲劇、美的悲劇、事業悲劇。浮士德的愛情悲劇,反映了資產階級個性解放的要求。與封建制度和宗教勢力的矛盾,表達了新興資產階級的人生追求及對落後的封建和宗教意識的批判。《紅樓夢》中也反映了愛情的悲劇,這種悲劇體現在寶玉和黛玉的身上。
  • 黑格爾:密涅瓦的貓頭鷹
    黑格爾與他的朋友們在文學的領域內,黑格爾處在歌德和席勒的偉大創作時代。德國的文學和哲學是互為補充的。它們是同一時代精神不同方式的體現。當時德國的文學家藉助於形象思維的語言所描繪的情景和理想,哲學家們則用抽象思維的邏輯語言加以系統的論證。德國古典文學時期,可以說是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結合的時期。
  • 黑格爾對康德哲學、美學的批判
    本文從黑格爾緊扣近代哲學尋求思維與存在、主觀與客觀、理性與感性、普遍與特殊等一系列矛盾這一獨特視角出發,論述其對康德哲學、美學在調解上述諸矛盾方面的巨大努力和進展所作的充分肯定與讚揚;同時,論述他對康德哲學、美學的種種局限性、特別是主觀性的深刻批判,以及在此基礎上所作的創造性發展;從而揭示兩者之間的繼承與超越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