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家庭給不了孩子的經濟資本,該用什麼來彌補?

2020-12-09 上海熱線教育頻道

  如今「寒門出貴子」式的階級跳躍已經越來越難

  財富繼承成為了底層上升通道的阻塞

  那麼

  普通家庭父母給不了下一代的經濟資本

  該用什麼來補上?

  溝通能力、表達方式、與人打交道的能力,這些東西並不與經濟資本直接相關,卻是一個家庭殊為重要的文化資本。中產階級的父母將這樣的文化資本傳遞給下一代,使得他們在現代社會中站在了較高的起點。而貧寒家庭的文化資本積累不足,孩子習得的能力也少於有錢孩子。

  如果真正希望子女走得更遠、過得更好,就要著眼長遠,重視教育——不是那種會考試、得高分的教育,而是語言能力、邏輯情感、人際交往等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

  文章引自《這三種能力決定孩子未來的階層, 比錢更重要》

  作者:吳太白,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博士在讀

  傳統的「中國式逆襲」,莫過於主人公出身貧寒,鑿壁偷光,冷板凳枯坐十年,有朝一日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然而,這種勵志故事慢慢被放進了故紙堆,現實中的逆襲越來越難。

  當下,很多研究指出,社會底層的上升通道一定程度上被阻塞,出生貧寒的孩子幾乎在起跑線就遙遙落後於同齡人。甚至有研究指出,富人孩子的收入會比窮人孩子的高出近兩倍,而財富繼承是主要影響因素。

  想想似乎是這樣。富孩子繼承一套北京四環內的房子,也許就是窮孩子一輩子也掙不到的天文數字。然而,假如其他條件不變,富孩子沒有繼承房產,他會窮困潦倒麼?假如一百萬從天而降,掉在窮孩子面前,他能就此鹹魚翻身,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麼?

  這兩個問題直指一個核心:貧困或富裕的再生產,難道僅僅關乎錢多錢少?美國學者安妮特·拉魯(Annette Lareau)的研究顯示:在再生產的過程中,貧困家庭和中產家庭的差別不僅體現在財富積累上,更重要的是教育子女的邏輯和方式。

  錢不是唯一的問題

  通過多年的研究和訪談,拉魯在《不平等的童年:階級、種族與家庭生活》(Unequal Childhoods: Class, race and family life) 一書中闡述了貧困家庭和中產家庭的狀況。

  兩種家庭養孩子方式不同

  貧窮人家的父母每天疲於奔命,既沒有時間親自管教孩子,也沒有錢送孩子到各式各樣的興趣班。放學後,孩子們就自娛自樂了,俗稱「放羊式教育」。

  有錢人的家庭則不一樣,要麼是高學歷的全職母親花大量時間陪伴和指導孩子學習,要麼是父母花費大量的金錢給孩子報興趣班。孩子過著規律的、被安排得滿滿當當的課餘生活。

  兩種家庭對語言的運用不同

  經濟實力固然是很重要的區別,還有其他更微妙的區別可能被我們忽視了。比如,兩種家庭對語言的運用不同。貧困家庭在教育孩子時,傾向於使用權威性、命令性的語言,要求孩子默默服從自己的指令;而中產父母更樂於與孩子討論,鼓勵孩子積極思考,允許他們提出不同的意見。

  在棍棒打罵面前,窮孩子學會了沉默和服從,或者陽奉陰違、暗中抵抗,導致他們逐漸變得寡言、不善溝通。而通過父母的循循善誘,富孩子學會了如何條理清晰有邏輯地表達自己,學會了如何動用腦筋說服別人。

  兩種家庭與權威的交流方式不同

  貧困家庭的父母面對「權威」人物時,往往會感到尷尬與不自信。孩子被老師請家長時,多數時候父母只能賠著笑臉,轉頭便痛罵甚至動手打孩子。而中產父母則與老師有效溝通,相處自然。

  兩種與權威相處的截然不同的方式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影響。有些家長當面對權威唯唯諾諾,背後則抱怨權威頤指氣使、狗眼看人低。當孩子從家長身上感受到了對權威的恐懼,以及無可奈何的服從。這種氛圍傳遞了一種消極情緒,於是窮孩子更難學習如何通過交流來說服權威,以達成自己的目的。

  而中產父母與權威相處融洽,孩子也會被潛移默化出一種「氣場」,不會被權威高高在上的面孔嚇到,而是習慣於相對平等地相處。從父母身上,他們能學會如何與權威交流,如何巧妙地向權威提出意見甚至質疑,甚至如何「操縱」權威,從而做出對自己有利的決定。

  所以拉魯總結到,除了經濟資本以外,還有三件事情會影響到孩子的成就。

  「

  一是家庭生活的規劃,孩子們是被放羊,還是參加到豐富的活動當中;

  二是語言的學習運用,是被鼓勵有邏輯地表達自己,還是被要求沉默服從;

  三是家長與權威的交流,是積極引導孩子與老師的交流,還是迴避老師,完全扔給老師管教。

  」

  兩種教育方式並沒有簡單的優劣之分。窮孩子可能會有一個相對快樂的童年和較強的自理能力,然而他們卻缺乏自信且不善言談。富孩子在父母的安排下會擁有更為燦爛的未來,然後在高壓之下,他們的情緒管理能力和自理能力都十分欠缺。

  傳遞給孩子文化資本,比經濟資本更重要

  在一切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經受了中產甚至富裕家庭教育的孩子,他們在言行舉止和思維邏輯上得到了良好的訓練,即便突然被剝奪財富,也還擁有口才與才能,這使得他們仍有很大的機率從競爭中脫穎而出。

  所以,像比爾蓋茨這樣的富豪現在都流行「裸捐」,並不準備把大量的財富留給子女,似乎也不擔心子女的未來——因為已經為子女留下了舉止、學識、人脈等巨大的文化資本。這是金錢無法衡量的,卻能真正保證子女後半輩子的無虞。

  那普通人家甚至窮人家能做什麼呢?說來說去,文化資本似乎還是得靠經濟資本來支撐。難道作父母的願意每天棍棒打罵孩子?難道父母不知道該全方位培養孩子的能力?可是所有的時間都用來謀生了,所有的好脾氣都被粗糙的生活磨掉了,該怎麼辦?

  誠然,經濟資本的掣肘讓人頭疼。但是,文化資本並不是完全脫胎於經濟資本的。很多富二代並沒有學會怎麼做一個優秀的人。而普通家庭的父母如果能從眼前餬口的壓力中稍微抬起頭來,改進自己的教育方式,也是在為孩子做長遠投資。

  其實不僅是教育孩子,也是對自己的再教育——讓自己學會了解規則,與權威進行順暢的溝通,而不是背後腹誹、消極抵抗。讓自己有邏輯有條理地跟家人交流,而不是粗暴的責罵。讓自己給孩子設計一些有趣有意義的課餘活動,而不是單純放羊。這些事情,不管有錢沒錢,都是可以逼迫自己做到的。

  社會的上升通道也許是越來越窄,我們與富豪之間的鴻溝也許是越來越大。即便如此,這不是自暴自棄,麻木生活,順便推卸責任的藉口。如果真正希望子女走得更遠、過得更好,就要著眼長遠,重視教育——不是那種會考試、得高分的教育,而是語言能力、邏輯情感、人際交往等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

  畢竟,這才是能讓子子孫孫無窮匱的保命符。

相關焦點

  • 普通家庭的孩子怎樣學英語最好?
    娃在幼兒園的時候,有一次去上一個科學試聽課,上課的老師給家長們做報名動員,這個老師講:「你們不要去報什麼英語培訓班,現在英語培訓你一年也要一兩萬,十年下來二十萬,把這錢存著,等孩子大點,直接送國外去參加個英語夏令營之類的,三個月到半年的國外生活,保證英語流利。」
  • 解構《心靈捕手》,面對家庭暴力,孩子該拿什麼自救?
    個人成長題材向來為電影市場青睞,佳作頻出同時也深陷套路既定化的泥沼,可在這種情況下,《心靈捕手》依舊能脫穎而出,備受喜愛,自有獨到之處,今天我們繼續重回經典,將視角聚焦於《心靈捕手》淺嘗輒止的暗線——原生家庭暴力,一同分析當面對家庭暴力時,作為孩子該如何自救。
  • 您認為當下普通家庭的孩子還能實現階層跨越嗎?
    和富人相比,窮人擁有更少的教育機會來提升自己,擁有更少的時間來思考抉擇,更少的收入來進行投資或資產增值, 從而陷入越來越窮的惡性循環。而富人剛好相反。窮人願意把錢花在享受型的消費上,而不願意改善自己的健康、提升生產力上。
  • 中等收入家庭如何合理規劃財富?平安人壽王魯攜手華興資本首席李宗...
    中國網財經11月16日訊 都說財富如流水,每個家庭財富都像一個蓄水池,理財就是開源節流,那麼對於中等收入家庭,應如何對資產進行合理配置?記者獲悉,近期一檔由平安人壽與一眾中央媒體出品的高端節目《險商大咖說》,對該問題進行詳細探討與充分討論。
  • 提升家庭文化資本也是促進教育公平
    從留言內容看,這位心緒難平的家長憋了一肚子氣,一是認為這對「雙職工」暑假只輔導自己的子女,對其他人造成極大不公平;二是認為教師子女在考學中應提高錄取分數線。如此舉報,令人啼笑皆非,但也發人深思。教育具有代際傳承性,投訴的這位家長,顯然是意識到了自己在輔導子女功課方面的無能為力。而這種無能為力,則反映了不同家庭在教育子女上的能力差異。簡而言之,就是教育子女的「資本」差異。
  • 《金粉世家》原著冷清秋只要孩子:她用一生,彌補丟失的「驕傲」
    雖然,金家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養一個孩子一點都不難,但她深知,讓孩子在一個金錢上富裕,但缺乏愛的家庭裡長大,還不如跟著她,起碼,她能給孩子足夠的愛。冷清秋也做到了。她努力的討生計,撫養孩子長大。她還親自教孩子知識,讓他讀書識禮。並且,她雖然整日忙碌,卻依舊將孩子打理得乾淨整潔。撫養孩子,是一生的事情,但冷清秋,絲毫沒有畏懼過。
  • 中產家庭給娃報興趣班還有鄙視鏈?普通家庭:我們娃就該玩泥巴?
    ,不管孩子喜歡不喜歡。一位名企中高層媽媽說:「學馬術,重點不在於孩子學得怎麼樣,也不在於用它作為申請國外名校的加分項目,而在於學馬術的圈子很小,都是精英階層,能輕鬆地幫孩子篩選出高階層的朋友,屏蔽掉屌絲同學。」費用先放在一邊,這種帶有明確目的性的學習,絕對不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慮的。
  • 城鄉教育差距加大,普通農村家庭的孩子成才有多難!
    但是與城鎮家庭的孩子相比,農村的孩子成才的路途明顯艱難了許多。一個普通農村家庭的孩子成才有多難,從以下幾個方面就可以看出端倪。家庭環境社會發展到今天,整個社會的生活水平已有了很大提高,可是農民依然是最貧困的一個群體。
  • 兒子,我拿什麼來彌補你
    無意中看到一個70後的母親自敘推文,文中講敘了一位母親的養兒愧疚和自責,句句戳心窩,剛開始閱讀文中意,最後卻是意中人,她講敘了,她家極度貧窮,左鄰右舍都看不起她們一家,窮得揭不開鍋,別家孩子吃的穿的樣樣俱全,為了改變生活補貼家用,決定外出打拼,照顧娃娃的重擔就落到爺爺的肩上,兒子沒帶在身邊日子是熬不是過,經過二人在外努力打拼了三年,為人忠實善良的夫婦收穫滿滿。
  • 白巖松談窮人孩子的出路:想要翻身,只有這一條路是捷徑!
    大家應該對白巖松都不陌生吧,他是著名的央視主持人,看待事物也有很多獨特並且犀利的見解,在一次節目中,他談到了關於窮人孩子的出路問題,對此指出:窮人孩子如果想要翻身的話,只有一條路是一個捷徑。因為不同的家庭出生環境也都不相同,只有靠自己才能有好的出路,這條路就是教育。一說起富人家的孩子,他們本身的起點就很高,享受著優質的教育資源,有時候甚至可以彌補自身的一些能力方面的不足。而窮人家的孩子,只能享受普通的教育環境,有時候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都無能為力,所以只能靠自己努力學習,然後參加高考,以優異的成績來改變自己或者整個家庭。
  • 為什麼有錢人孩子學習文史哲的多,普通家的孩子學習理工科的多?
    有一本書名字叫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沒錯!有錢人不但和你想的不一樣,而且和你做的也不一樣,最重要的是,和你生活的也不一樣!為什麼有錢人家的孩子這麼任性,選的都是一般人不看好的歷史、哲學、藝術專業呢?要知道這些專業在很多普通人的眼裡裡,都是一些中看不中用的專業啊。
  • 開學第一課,普通家庭究竟要從中教育孩子學什麼
    上學第一天,學校布置的家庭作業就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收看CCTV的《開學第一課》。雖然廣告不少,播放時間也比網上查到的時間略有延誤,但是寶爸寶媽們,都是正襟危坐,乖乖和自家孩子一起收看這檔節目。雖然時間隔得比較久了,但是老K至今對其中幾個環節記憶猶新。
  • 《我就是來借個火》:原生家庭欠你的,餘生我用愛彌補
    面對元午的冷漠和嫌棄,執著的林城步用實際行動詮釋著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同樣是關於救贖的故事,跟《撒野》向著光的希望不同,《借火》更傾向於表達成年人擺脫原生家庭的勇氣,跟自己和解的決心,開始新的生活的魄力。
  • 農村留守兒童,拿什麼來彌補你缺失的愛?
    農村留守兒童,拿什麼來彌補你缺失的愛?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農村年輕人為了改善家裡的經濟條件逐漸背起行囊出省打工,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會回家一次,有時好幾年才回家一次,每次待不了幾天就又出發去打工。留守的農村兒童成了社會的特殊群體。截止2018年8月底,全國共有697萬名農村留守兒童。
  • 孩子到底該不該隨母姓?會有什麼影響?
    孩子隨父姓隨母姓法律規定都是可以的,婆婆的決定也沒問題,她的財產她說的算。 但是孩子到底該不該隨母姓呢?會有什麼影響? 姓,拆開來看就是女+生,它其實是代表一個人的來源。在母系社會,男性的地位通常都被邊緣化,而能夠繁衍後代的女性,社會地位那是槓槓滴。
  • 普通的農民家庭,一年能掙多少錢?一次拿出30萬來,難嗎?
    不過,現在的麥收比起以前,可是省事多了,因為都機械化了,再有就是一些農民因為糧價不高,地也不多,所以乾脆就不再回家忙活了。現在排在農民點錢的頭等大事,就是掙錢了,多數的農民,都是進城找個工作。一般也不會在乎工時,只要能多掙錢就行,這樣手頭就能寬裕一些。雖然年復一年很辛苦,但是這裡面也有著不少心酸,但在家庭經濟方面來看,也是有一定成績的。
  • 家庭、學校與文化的雙重再生產:文化資本效應的異質性分析
    3)文化資本的效應存在階層差異,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越高的學生,文化資本的回報越高.4)文化資本的效應還受到就讀學校質量的影響,在越優質的學校就讀的學生,文化資本的回報越高。以上結果表明, "文化再生產模型"而不是"文化流動模型"更適用於理解當前中國文化資本對教育成就和地位獲得的影響。而且,由於高階層家庭的孩子更可能進入質量較高的學校就讀,因此文化資本的效應在當前中國是一個"雙重再生產"過程。
  • 公租房 靠什麼吸引社會資本
    租金回報+商鋪租售  以民營房地產開發商為代表的社會資本,近年來越來越多地參與到經濟適用房和限價房的開發建設中,但在公租房建設中卻很少。最大的問題是公租房租金低廉,項目回報周期長,資金沉澱時間也長。相比可以通過銷售迅速回籠資金、並獲得利潤的經濟適用房和限價房,公租房對社會資本的吸引力顯然不足。
  • 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
    即使到了如今,也有少數人選擇後者,典型如神話學大師坎貝爾(Joseph Campbell),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小木屋裡,用五年時間去看自己喜歡的書。熙熙攘攘的大道,擁擠得你推我讓。無人問津的小路,反而是通往心靈自由的捷徑。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前者積攢的是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什麼是社會資本?
  • 孩子說:「媽媽你好普通」,作為家長我該怎樣回答?
    比如,他突然有一天會問:「媽媽,你好普通」。這時候大人該怎麼應對?首先,不要大驚小怪,卻要冷靜對待。年紀小的孩子,可能只是學了一個新詞,或者聽別人說了那麼一句,便隨口應用過來?其次,坦然承認自己的普通,不丟人。有人說,人生有三重境界:承認父母是普通人;承認自己是普通人;承認孩子是普通人。而心理學家說,其實還有第四重:我們拼盡所有努力,也不過是完成了普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