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寒門出貴子」式的階級跳躍已經越來越難
財富繼承成為了底層上升通道的阻塞
那麼
普通家庭父母給不了下一代的經濟資本
該用什麼來補上?
溝通能力、表達方式、與人打交道的能力,這些東西並不與經濟資本直接相關,卻是一個家庭殊為重要的文化資本。中產階級的父母將這樣的文化資本傳遞給下一代,使得他們在現代社會中站在了較高的起點。而貧寒家庭的文化資本積累不足,孩子習得的能力也少於有錢孩子。
如果真正希望子女走得更遠、過得更好,就要著眼長遠,重視教育——不是那種會考試、得高分的教育,而是語言能力、邏輯情感、人際交往等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
文章引自《這三種能力決定孩子未來的階層, 比錢更重要》
作者:吳太白,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博士在讀
傳統的「中國式逆襲」,莫過於主人公出身貧寒,鑿壁偷光,冷板凳枯坐十年,有朝一日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然而,這種勵志故事慢慢被放進了故紙堆,現實中的逆襲越來越難。
當下,很多研究指出,社會底層的上升通道一定程度上被阻塞,出生貧寒的孩子幾乎在起跑線就遙遙落後於同齡人。甚至有研究指出,富人孩子的收入會比窮人孩子的高出近兩倍,而財富繼承是主要影響因素。
想想似乎是這樣。富孩子繼承一套北京四環內的房子,也許就是窮孩子一輩子也掙不到的天文數字。然而,假如其他條件不變,富孩子沒有繼承房產,他會窮困潦倒麼?假如一百萬從天而降,掉在窮孩子面前,他能就此鹹魚翻身,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麼?
這兩個問題直指一個核心:貧困或富裕的再生產,難道僅僅關乎錢多錢少?美國學者安妮特·拉魯(Annette Lareau)的研究顯示:在再生產的過程中,貧困家庭和中產家庭的差別不僅體現在財富積累上,更重要的是教育子女的邏輯和方式。
錢不是唯一的問題
通過多年的研究和訪談,拉魯在《不平等的童年:階級、種族與家庭生活》(Unequal Childhoods: Class, race and family life) 一書中闡述了貧困家庭和中產家庭的狀況。
兩種家庭養孩子方式不同
貧窮人家的父母每天疲於奔命,既沒有時間親自管教孩子,也沒有錢送孩子到各式各樣的興趣班。放學後,孩子們就自娛自樂了,俗稱「放羊式教育」。
有錢人的家庭則不一樣,要麼是高學歷的全職母親花大量時間陪伴和指導孩子學習,要麼是父母花費大量的金錢給孩子報興趣班。孩子過著規律的、被安排得滿滿當當的課餘生活。
兩種家庭對語言的運用不同
經濟實力固然是很重要的區別,還有其他更微妙的區別可能被我們忽視了。比如,兩種家庭對語言的運用不同。貧困家庭在教育孩子時,傾向於使用權威性、命令性的語言,要求孩子默默服從自己的指令;而中產父母更樂於與孩子討論,鼓勵孩子積極思考,允許他們提出不同的意見。
在棍棒打罵面前,窮孩子學會了沉默和服從,或者陽奉陰違、暗中抵抗,導致他們逐漸變得寡言、不善溝通。而通過父母的循循善誘,富孩子學會了如何條理清晰有邏輯地表達自己,學會了如何動用腦筋說服別人。
兩種家庭與權威的交流方式不同
貧困家庭的父母面對「權威」人物時,往往會感到尷尬與不自信。孩子被老師請家長時,多數時候父母只能賠著笑臉,轉頭便痛罵甚至動手打孩子。而中產父母則與老師有效溝通,相處自然。
兩種與權威相處的截然不同的方式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影響。有些家長當面對權威唯唯諾諾,背後則抱怨權威頤指氣使、狗眼看人低。當孩子從家長身上感受到了對權威的恐懼,以及無可奈何的服從。這種氛圍傳遞了一種消極情緒,於是窮孩子更難學習如何通過交流來說服權威,以達成自己的目的。
而中產父母與權威相處融洽,孩子也會被潛移默化出一種「氣場」,不會被權威高高在上的面孔嚇到,而是習慣於相對平等地相處。從父母身上,他們能學會如何與權威交流,如何巧妙地向權威提出意見甚至質疑,甚至如何「操縱」權威,從而做出對自己有利的決定。
所以拉魯總結到,除了經濟資本以外,還有三件事情會影響到孩子的成就。
「
一是家庭生活的規劃,孩子們是被放羊,還是參加到豐富的活動當中;
二是語言的學習運用,是被鼓勵有邏輯地表達自己,還是被要求沉默服從;
三是家長與權威的交流,是積極引導孩子與老師的交流,還是迴避老師,完全扔給老師管教。
」
兩種教育方式並沒有簡單的優劣之分。窮孩子可能會有一個相對快樂的童年和較強的自理能力,然而他們卻缺乏自信且不善言談。富孩子在父母的安排下會擁有更為燦爛的未來,然後在高壓之下,他們的情緒管理能力和自理能力都十分欠缺。
傳遞給孩子文化資本,比經濟資本更重要
在一切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經受了中產甚至富裕家庭教育的孩子,他們在言行舉止和思維邏輯上得到了良好的訓練,即便突然被剝奪財富,也還擁有口才與才能,這使得他們仍有很大的機率從競爭中脫穎而出。
所以,像比爾蓋茨這樣的富豪現在都流行「裸捐」,並不準備把大量的財富留給子女,似乎也不擔心子女的未來——因為已經為子女留下了舉止、學識、人脈等巨大的文化資本。這是金錢無法衡量的,卻能真正保證子女後半輩子的無虞。
那普通人家甚至窮人家能做什麼呢?說來說去,文化資本似乎還是得靠經濟資本來支撐。難道作父母的願意每天棍棒打罵孩子?難道父母不知道該全方位培養孩子的能力?可是所有的時間都用來謀生了,所有的好脾氣都被粗糙的生活磨掉了,該怎麼辦?
誠然,經濟資本的掣肘讓人頭疼。但是,文化資本並不是完全脫胎於經濟資本的。很多富二代並沒有學會怎麼做一個優秀的人。而普通家庭的父母如果能從眼前餬口的壓力中稍微抬起頭來,改進自己的教育方式,也是在為孩子做長遠投資。
其實不僅是教育孩子,也是對自己的再教育——讓自己學會了解規則,與權威進行順暢的溝通,而不是背後腹誹、消極抵抗。讓自己有邏輯有條理地跟家人交流,而不是粗暴的責罵。讓自己給孩子設計一些有趣有意義的課餘活動,而不是單純放羊。這些事情,不管有錢沒錢,都是可以逼迫自己做到的。
社會的上升通道也許是越來越窄,我們與富豪之間的鴻溝也許是越來越大。即便如此,這不是自暴自棄,麻木生活,順便推卸責任的藉口。如果真正希望子女走得更遠、過得更好,就要著眼長遠,重視教育——不是那種會考試、得高分的教育,而是語言能力、邏輯情感、人際交往等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
畢竟,這才是能讓子子孫孫無窮匱的保命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