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農民苦練書法60年,80年代就出名,專家說他作品賣不上錢

2020-09-03 鴻鵠迎罡

文·段宏剛

把漢字在空間裡進行藝術化、情感化、人格化的書寫,就形成了書法。中國人對書法有一種天生的親近感和認同感,只因為書法是我們的國粹,更是維繫民族文化的紐帶,書法裡的一筆一畫承載著幾千年的文化結晶,能激發我們的審美聯想,得到美好的視覺享受。稍微有點文化的人,都具備欣賞書法的能力。

在古代,只要是讀書人,都會心照不宣地把書法當作一門修身養性的基本技能來修煉,在古人眼裡,書法是一個人的臉面,能寫出一手好字的人,在社會得到的尊重要比普通人多得多。

這個優良傳統一直影響到當代,在當代,那些敬畏傳統文化的人,不論是什麼身份,都會在閒暇之餘拿起毛筆寫寫、畫畫,感受國粹的魅力。



齊魯大地擁有深厚的文化積澱,在傳統文化的傳承方面,一直做得不錯。

山東日照莒縣的農民王玉寬,是一名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實際上,他是以書法出名的農民,在當地名氣很大,曾一度本末倒置,硬是把書法做成了主業,種地則成為他的副業。

只不過,他是一位助人為樂的老好人,並沒有把書法當作爭名逐利的工具,而是用自己的專長,默默無聞地給當地老百姓寫對聯、寫牌匾、寫碑文,代寫書信,還給當地文史館免費創作,幾乎分文不收。在上世紀90年代書畫作品開始走進市場後,他並沒有跟風把書法作品推向市場為自己謀利,使在他去世之後,變得有些「人走茶涼」。

王玉寬在2003年去世之後,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繁榮,書畫作品被當作特殊商品成為藝術品市場上的香餑餑,然而,由於他在生前不注重宣傳和推廣,也沒有運作市場,以至於他的名氣雖然在當地很大,但書法作品卻賣不動,甚至是有價無市,成為「名不符實」的典型。



王玉寬所遇到的處境,給當地專家創造了評頭論足的機會,好幾個當地專家表示:王玉寬的書法作品寫得過於傳統,因而沒有市場,賣不上錢,沒有什麼稀奇的。

在以市場和金錢論成敗的商業社會,專家說出這樣的話,確實很難讓旁人來反駁。

實際上,王玉寬對傳統文化的敬畏,對書法藝術的執著,對當地老百姓的熱情奉獻,他的故事足以讓所有人感動。

1917年,王玉寬出生於日照莒縣一個普通農家。莒縣因為是歷史文化名城,形成了底蘊豐厚的「莒文化」,莒文化和齊文化、魯文化並稱為山東三大文化。因此,當地人一直很重視文化,對文化人相當敬畏。

王玉寬的父親是一位深明大義的父親,他看到王玉寬自小對寫毛筆字很感興趣,就沒有強迫兒子去幹農活,而是把兒子關在家裡讀書練字,自己扛起家裡生活的擔子。



從6歲開始,當其他孩子跟在父母身後,幫助父母親幹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活時,王玉寬用不著這樣,他則坐在書桌前,臨摹著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子昂等歷代書法大師的字體。

如果練字練得厭倦了,他則參照《芥子園畫譜》學習畫畫,之後他又學習了治印。經過10多年學習,到17歲時,王玉寬已經是當地的文化名人。

在上世紀20年代普通大眾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狀況下,王玉寬的學養和才能在當地完全屬於拔尖的,因此,他的價值立馬凸顯出來。

當地老百姓遇到撰文寫字的事務,都會找到王玉寬代筆。面對父老鄉親的請求,王玉寬有求必應,在當地的口碑和影響越來越大。

後來,他被當地學堂聘請為先生,成為依靠工資吃飯的「公家人」,令鄉親們羨慕不已。



做教師期間,王玉寬幾乎把所有的業餘時間都用在了鑽研書法和繪畫上,大量臨摹歷朝歷代的碑帖,並把它們融會貫通,吸收到自己的書法創作中。

到上世紀80年代,經過60多年的勤學苦練,王玉寬的書法形成了鮮明的個人特點,以遒勁剛健、秀潤典雅、嚴謹工整的書風,引起了外界的廣泛關注。

1981年5月,「中國書法家協會」在北京成立,緊接著,全國各地的書協相繼創立。1982年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成立後,王玉寬被山東書協吸收為第一批會員,後來甚至還被分配到山東臨沂擔任書協主席,為當地書法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隨著實力的增長,貢獻的增多,他在齊魯大地的聲名進一步提升,成為當地如雷貫耳的實力派書法家。



到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王玉寬在書法圈的聲望達到了巔峰。也是在此時,書法作品開始走向市場化。

從1993年開始,王玉寬先後被山東、河南、江蘇、廣東、內蒙古等地的文史館邀請去,創作了許多書法作品,如今,在這些文史館還能看到他當初創作的作品。後來,王玉寬把自己的創作作品結集出版,先後出版了《王玉寬楷書千字文字帖》、《王玉寬、宋金鼎書畫作品集》、《王玉寬先生書畫集》等著作,在書法圈的影響力空前高漲,許多收藏者都以擁有他的作品引以為榮。

作為書法家,王玉寬完全稱得上是功成名就。然而,他的書法作品沒有像硬通貨一樣在藝術品市場流通,換不到真金白銀,還不被專家看好,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以我之見,有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王玉寬是一名傳統的文人,缺乏市場意識,當書法作品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跟市場接軌後,他沒有主動對接市場,失去了進軍市場的最好機會,導致他的作品長期徘徊在市場大門之外。

出現這種情況,跟他的個人性格和人生追求有很大關係。

王玉寬出身農家,是老實巴交的農民,性格樸實、內斂、低調,一生淡泊名利,身上也有文人的清高。對他來說,在上世紀90年代有一份正式工作,能靠工資養家餬口就非常滿足了,用不著像生意人那樣把書法作品推向市場去買賣,去賺錢。

王玉寬的這個思想意識,跟歷代的傳統文化人是一致的,況且,他出生於民國,受傳統觀念影響更深。在傳統文人眼裡,寫書法是一種雅興,是表達心志和情感的精神產物,怎麼能跟金錢掛上鉤呢?那樣做豈不是褻瀆了藝術的崇高和純粹?

因此,他在心理上對書法走向市場是比較牴觸的,就沒有主動去對接市場。實際上,按照他在當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要想運作他的市場,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後來,隨著他在2003年去世,去運作他的書法市場就更沒有條件了。



第二,跟王玉寬的書法風貌有關係,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來講,他的作品雖然具有比較突出的特點,傳統功底也非常紮實,但沒有創造出獨特的個人風格,看起來過於傳統和工整,放到眾多楷書作品裡,不容易吸引他人的關注。

中國書法發展了幾千年,從篆書、隸書、楷書的發展脈絡來看,是以突出實用性為目的,經過歷代楷書大師的探索和貢獻,該有的楷書風格和形態都被創造出來了,現代人寫楷書無論如何是超越不了古人的。

因此,對於楷書,現代人只能繼承古人的風格,很難再變化出楷書的新特點、新風貌,進而取得成就。

王玉寬的楷書寫得中規中矩,樸實無華,在結構、造型和章法上,都能看出很強的功底,但是,他難以跳出傳統的約束,跳出「同質化」的壁壘,作品中的個性不夠鮮明,導致他的書法受到的關注度並不高,也就失去了市場的青睞。

從這兩個原因綜合來看,當地專家說的話有一定道理,從歷史來看,凡是經過市場檢驗而沒有被大浪淘沙的書法作品,才具備真正的藝術價值。

不過,王玉寬把書法當作心靈淨土一樣守護的做法,值得當代所有書法家學習。

相關焦點

  • 山東農民曾苦練書法60年,80年代就出名,專家說他作品賣不上錢
    山東日照莒縣的農民王玉寬,是一名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實際上,他是以書法出名的農民,在當地名氣很大,曾一度本末倒置,硬是把書法做成了主業,種地則成為他的副業。 王玉寬在2003年去世之後,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繁榮,書畫作品被當作特殊商品成為藝術品市場上的香餑餑,然而,由於他在生前不注重宣傳和推廣,也沒有運作市場,以至於他的名氣雖然在當地很大,但書法作品卻賣不動,甚至是有價無市,成為「名不符實」的典型。
  • 山東老農苦練書法60年,七八十年代就出名了,為何專家說不值幾個錢?
    出生於山東於莒縣庫山鄉源河村的王玉寬,從6歲的時候便開始臨摹寫字了,他最開始寫的是顏真卿的楷書,並且一寫就是八年,他唯一的老師就是父親,父親對王玉寬的管束極為的嚴苛,哪怕字寫大寫小了一點也會被罵,但自古「嚴師出高徒」王玉寬的字從小便寫的端端正正。
  • 山東農民苦練書法60年,七八十年代就很有名,專家卻說:沒有市場
    而身為農民的王玉寬對書法更是分外的著迷。他本是尋常人家,不同的是他的父親對於孩子的教育相當重視。因此,自六歲起,他便在家中熟讀詩書,以及練習書法。他苦練書法整整六十年,以描摹顏體聞名,他的作品更是令旁人拍案叫絕,幾乎沒有人相信這是出自於一個農民之手。
  • 農民王玉寬苦練書法60年,七八十年代就很有名,專家:沒有市場!
    書法是一種藝術,不過從古到今,書法似乎都是「精英階層」才會玩的藝術,畢竟筆墨紙硯的風雅,大多為生活奔波的普通百姓,都無力追求。因而農民練習書法,似乎就成了一種新聞。王玉寬正是這樣一個苦練書法、成為新聞的農民。總的來說,他的書法還是很出名的,但是專家卻認為他的書法作品沒有市場,這是為什麼呢?
  • 農民苦練書法60年,顏柳體融入本真性情,專家:傳統書法沒有市場
    今天這裡要跟大家說一個農民苦練書法60年的故事。說書法我們定要先說說中國的文房四寶——紙墨筆硯。紙,世界上紙的品種雖然以千萬計,但「宣紙」仍然是供毛筆書畫用的獨特的手工紙,在國際上「紙壽千年」的聲譽。六歲臨帖,苦練成名1917年,王玉寬生於山東莒縣,從6歲起就被父親關在家中讀書練字,他自小臨顏真卿字,一寫就是8年,後來又學過柳體、歐體、趙體,還學習過繪畫。
  • 山東農民苦練書法80年,楷書自成一體!網友:這才是書法家!
    正是在這些古代書法名家的影響下,我國的書法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展,在我們當今的生活中,書法高手也是非常的多,今天小七就給大家介紹一位書法愛好者。他就是來自山東的一位農民叫王玉寬。說到王玉寬可能有些網友並不熟悉,但是作為一名書法愛好者,肯定聽說過王玉寬的名字,他在中國書法界的名氣非常的大,雖然他是一位山東的農民,但他練習書法的時間非常的長,一輩子就是寫書法,一寫就是80年。聽到這樣的書法功底,大家是不是非常的好奇呢?能堅持練習80年,那真的是非常的不容易,那麼王玉寬的書法作品到底怎麼樣呢?
  • 農民苦練書法60年,書法家卻稱不足為奇,網友怒噴其:嫉妒就直說!
    從普通人,逆襲為書法家 書法家這個詞語大家也都熟悉,在歷史上也曾經出現過許多的知名書法家,他們的能力都被我們有目共睹,甚至可以說也都曾創作出許多優秀作品來
  • 山東老農苦練書法80年,「醜書」大師:沒創意,老農不語默默拿獎
    在山東民間,也有一位這樣的書法大師,他的書法行雲流水,八十年如一日的練習,讓人拍手稱讚。雖作品飽受爭議,但他依然默默不語,繼續創作。他,就是民間有名的草根書法大師——王玉寬。,雖然家裡都是普通的農民,可王玉寬的父親卻沒有放棄他的教育與學習,父親省吃儉用供王玉寬讀書上學,每天除了基本的家務,王玉寬最多的事情就是讀書寫字。
  • 獨臂農民苦練35年左書,字體收錄中華字庫,專家:太僵硬沒藝術性
    而在古代書法中,左書也稱隸書。據《說文解字·敘》記載,新莽時期的六種書體就有排在第四位的「左書,即秦隸書」。左書自古就有記載,南北朝時期梁朝著名書法家孔敬通獨創了左手反書。今年56歲的農民仕金正,既不是左撇子,又不是書法家寫左書,他是失去了右臂之後,被逼用左手寫字。沒想到,卻寫出了奇蹟。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天無絕人之路,老天把你這條路堵上了,是逼你去走另一條路。
  • 他60歲學書法,苦練39年寫進「釣魚臺」,作品被禁止出境
    對於多數書法家而言,多數都是少年習書,苦練一生終得造詣,就連「書聖」王羲之都是苦練到了「入木三分」的地步,才得以大放光彩,而黃苗子從60歲時,想到了啟功那句「書法無須童子功」這句話,開始了書法之路。然而練習書法,很講究個人風格,黃苗子作為一個漫畫家,想到了把書法與漫畫結合的形式來創作,他的書法柔中帶有堅韌的氣質,略有江湖氣息卻又不失傳統書法的魅力,而能有如此造詣,他練就了整整39年。
  • 王玉寬練書法80年,楷書聞名海內外,專家:僅是寫字,哪有書法
    偉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堅持來完成的。擁有夢想是值得尊敬的,人類因夢想而偉大。因為夢想飛上藍天,因而人類造出了飛機;因為夢想潛入海底,因而人類造出了潛水艇。只要堅持夢想並為之努力奮鬥,夢想終能照進現實,迎來光明與希望。
  • 農民苦練70年,筆法出神入化,一生拒絕參加比賽,實力打臉醜書家
    農民苦練70年,筆法出神入化,一生拒絕參加比賽,實力打臉醜書家   醜書家頻頻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他們行為放蕩不羈,書寫的方式更是五花八門,堪稱是十八般武器樣樣精通啊!
  • 農民苦練書法30年,創作楷書9300字,錄入中華字體庫,網友:厲害
    學習書法是很難的,需要去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有的人窮其一生,在書法上的造詣也是遲遲不能向前,只是介於在興趣和愛好之間,而對於沒有穩定收入的農民來說,更是難上加難的一件事。56歲的仕金正通過對書法的熱愛和堅持不懈的創作,終於在書法界佔據一席之地,他創作楷書9300字被錄入中華字體庫,很多網友留言都說:厲害了。
  • 老農苦練書法近80載,諸體皆能,楷書最優,被譽為「農民書法家」
    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寫字好的人,而他是筆者見到過書法最好的農民,他苦練書法近80餘載,諸體皆能,楷書最優,被譽為」農民書法家「,他筆下的楷書既有顏體的渾厚之氣,又有歐楷的險絕之象,在他的筆下寫出了一派清新氣象,很多網友看到他的書法後,都紛紛稱讚道」這是書壇掃地僧「,他就是來著山東日照的王玉寬老人
  • 一位安徽的窮苦農民,苦練書法數十年,一幅隸書曾賣了1000多萬!
    所以就有著「書法是貴族藝術」這一說。在2016年西泠印社的一次拍賣會上,有一作品僅有七個字,通篇以隸書寫就,這件作品被拍出了1552.5萬元的天價,折合一個字200多萬。在近300年的書壇上,鄧石如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他的書法水平更是用怎樣誇張的字眼都不過分。「清四家」之一的劉墉(劉羅鍋)評價他的書法:「千數百年無此作矣。」
  • 阿姨苦練20年書法走紅網絡,專家:她的字沒意境!網友表示不服!
    如果一個人能夠將毛筆字寫得非常的漂亮,往往會讓人很敬佩,像出名書法家一幅作品往往能賣到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高價。有這麼一個農村阿姨,今年已經50多歲了,憑著自己能寫出一手漂亮的毛筆字而走紅網絡,獲得了很多的粉絲,她已經練毛筆字,練了20多年了,這位阿姨名叫李豔紅通過網絡他寫的字被大多數的民眾了解到,很多人認為她寫的毛筆字完全符合中國書法意義上的美感,甚至比很多的專家都寫得好,李豔紅出名以後她的字得到很多人的吹捧,可以說是付出,也有了收穫
  • 山東農民王玉寬寫書法60年,楷書工整漂亮,大師:無創新美
    今天小七給大家介紹的這位書法愛好者是山東的農民王玉寬。他在書法界的名氣非常的大,而且在山東的名氣也是非常的響亮,王玉寬從小在父親的影響下就練習書法,特別是對歐陽詢的歐楷、顏真卿的顏體更是深有研究,還對王羲之和王獻之的書法也有研究,經過60年的書法臨摹學習最終寫出了書法藝術美,如今王玉寬雖然已經去世很多年,但是他的書法作品仍然被很多書法愛好者收藏學習,可見王玉寬的書法已經達到了藝術美。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王玉寬的書法,看看到底有多漂亮。
  • 他是一個普通的農民,6歲開始練習書法,練就了一手好書法
    有一個名叫王玉寬的普通農民,他也是一名書法愛好者,從小他就開始學習書法,他一練就是80年,直到去世也一直在寫書法。在民間也有很多書法愛好者,王玉寬就是其中之一。王玉寬出生於山東,自六歲起,父親便教他學習書法,而且他每天都堅持練習書法兩個小時左右。漸漸地,王玉寬十分痴迷於書法。
  • 農民苦練37年創造空心書法,一幅字賣10萬,靠寫字送兒子出國留學
    書法是一種文字美的藝術表現形式,在千百年的歷史文化發展之下,人們逐漸創造出了楷書、隸書、草書、行書等等書體,每一種都有屬於自己的別具一格的藝術價值。這些都是人們很熟悉的書法類型,在書法作品中非常常見,不足為奇,但你可曾聽說過「空心書法」?
  • 農民苦練書法60餘年,文化專家用一句「沒有遇到好市場」否決
    中國書法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和世界的獨有藝術門類。這門優秀的傳統藝術歷經三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取決於人們對書法藝術和書寫運用的不竭創造,也取決於其生生不息的無限生命力。臨沂地區的書協主席,王玉寬同志,是一位農民,他堅持練習書法長達幾十年,也曾一度受到人們的稱讚,不失為一位好的書法家。但是文化專家卻用一句「不會遇到好市場」就否決了他的全部成就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