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剛
把漢字在空間裡進行藝術化、情感化、人格化的書寫,就形成了書法。中國人對書法有一種天生的親近感和認同感,只因為書法是我們的國粹,更是維繫民族文化的紐帶,書法裡的一筆一畫承載著幾千年的文化結晶,能激發我們的審美聯想,得到美好的視覺享受。稍微有點文化的人,都具備欣賞書法的能力。
在古代,只要是讀書人,都會心照不宣地把書法當作一門修身養性的基本技能來修煉,在古人眼裡,書法是一個人的臉面,能寫出一手好字的人,在社會得到的尊重要比普通人多得多。
這個優良傳統一直影響到當代,在當代,那些敬畏傳統文化的人,不論是什麼身份,都會在閒暇之餘拿起毛筆寫寫、畫畫,感受國粹的魅力。
齊魯大地擁有深厚的文化積澱,在傳統文化的傳承方面,一直做得不錯。
山東日照莒縣的農民王玉寬,是一名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實際上,他是以書法出名的農民,在當地名氣很大,曾一度本末倒置,硬是把書法做成了主業,種地則成為他的副業。
只不過,他是一位助人為樂的老好人,並沒有把書法當作爭名逐利的工具,而是用自己的專長,默默無聞地給當地老百姓寫對聯、寫牌匾、寫碑文,代寫書信,還給當地文史館免費創作,幾乎分文不收。在上世紀90年代書畫作品開始走進市場後,他並沒有跟風把書法作品推向市場為自己謀利,使在他去世之後,變得有些「人走茶涼」。
王玉寬在2003年去世之後,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繁榮,書畫作品被當作特殊商品成為藝術品市場上的香餑餑,然而,由於他在生前不注重宣傳和推廣,也沒有運作市場,以至於他的名氣雖然在當地很大,但書法作品卻賣不動,甚至是有價無市,成為「名不符實」的典型。
王玉寬所遇到的處境,給當地專家創造了評頭論足的機會,好幾個當地專家表示:王玉寬的書法作品寫得過於傳統,因而沒有市場,賣不上錢,沒有什麼稀奇的。
在以市場和金錢論成敗的商業社會,專家說出這樣的話,確實很難讓旁人來反駁。
實際上,王玉寬對傳統文化的敬畏,對書法藝術的執著,對當地老百姓的熱情奉獻,他的故事足以讓所有人感動。
1917年,王玉寬出生於日照莒縣一個普通農家。莒縣因為是歷史文化名城,形成了底蘊豐厚的「莒文化」,莒文化和齊文化、魯文化並稱為山東三大文化。因此,當地人一直很重視文化,對文化人相當敬畏。
王玉寬的父親是一位深明大義的父親,他看到王玉寬自小對寫毛筆字很感興趣,就沒有強迫兒子去幹農活,而是把兒子關在家裡讀書練字,自己扛起家裡生活的擔子。
從6歲開始,當其他孩子跟在父母身後,幫助父母親幹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活時,王玉寬用不著這樣,他則坐在書桌前,臨摹著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子昂等歷代書法大師的字體。
如果練字練得厭倦了,他則參照《芥子園畫譜》學習畫畫,之後他又學習了治印。經過10多年學習,到17歲時,王玉寬已經是當地的文化名人。
在上世紀20年代普通大眾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狀況下,王玉寬的學養和才能在當地完全屬於拔尖的,因此,他的價值立馬凸顯出來。
當地老百姓遇到撰文寫字的事務,都會找到王玉寬代筆。面對父老鄉親的請求,王玉寬有求必應,在當地的口碑和影響越來越大。
後來,他被當地學堂聘請為先生,成為依靠工資吃飯的「公家人」,令鄉親們羨慕不已。
做教師期間,王玉寬幾乎把所有的業餘時間都用在了鑽研書法和繪畫上,大量臨摹歷朝歷代的碑帖,並把它們融會貫通,吸收到自己的書法創作中。
到上世紀80年代,經過60多年的勤學苦練,王玉寬的書法形成了鮮明的個人特點,以遒勁剛健、秀潤典雅、嚴謹工整的書風,引起了外界的廣泛關注。
1981年5月,「中國書法家協會」在北京成立,緊接著,全國各地的書協相繼創立。1982年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成立後,王玉寬被山東書協吸收為第一批會員,後來甚至還被分配到山東臨沂擔任書協主席,為當地書法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隨著實力的增長,貢獻的增多,他在齊魯大地的聲名進一步提升,成為當地如雷貫耳的實力派書法家。
到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王玉寬在書法圈的聲望達到了巔峰。也是在此時,書法作品開始走向市場化。
從1993年開始,王玉寬先後被山東、河南、江蘇、廣東、內蒙古等地的文史館邀請去,創作了許多書法作品,如今,在這些文史館還能看到他當初創作的作品。後來,王玉寬把自己的創作作品結集出版,先後出版了《王玉寬楷書千字文字帖》、《王玉寬、宋金鼎書畫作品集》、《王玉寬先生書畫集》等著作,在書法圈的影響力空前高漲,許多收藏者都以擁有他的作品引以為榮。
作為書法家,王玉寬完全稱得上是功成名就。然而,他的書法作品沒有像硬通貨一樣在藝術品市場流通,換不到真金白銀,還不被專家看好,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以我之見,有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王玉寬是一名傳統的文人,缺乏市場意識,當書法作品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跟市場接軌後,他沒有主動對接市場,失去了進軍市場的最好機會,導致他的作品長期徘徊在市場大門之外。
出現這種情況,跟他的個人性格和人生追求有很大關係。
王玉寬出身農家,是老實巴交的農民,性格樸實、內斂、低調,一生淡泊名利,身上也有文人的清高。對他來說,在上世紀90年代有一份正式工作,能靠工資養家餬口就非常滿足了,用不著像生意人那樣把書法作品推向市場去買賣,去賺錢。
王玉寬的這個思想意識,跟歷代的傳統文化人是一致的,況且,他出生於民國,受傳統觀念影響更深。在傳統文人眼裡,寫書法是一種雅興,是表達心志和情感的精神產物,怎麼能跟金錢掛上鉤呢?那樣做豈不是褻瀆了藝術的崇高和純粹?
因此,他在心理上對書法走向市場是比較牴觸的,就沒有主動去對接市場。實際上,按照他在當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要想運作他的市場,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後來,隨著他在2003年去世,去運作他的書法市場就更沒有條件了。
第二,跟王玉寬的書法風貌有關係,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來講,他的作品雖然具有比較突出的特點,傳統功底也非常紮實,但沒有創造出獨特的個人風格,看起來過於傳統和工整,放到眾多楷書作品裡,不容易吸引他人的關注。
中國書法發展了幾千年,從篆書、隸書、楷書的發展脈絡來看,是以突出實用性為目的,經過歷代楷書大師的探索和貢獻,該有的楷書風格和形態都被創造出來了,現代人寫楷書無論如何是超越不了古人的。
因此,對於楷書,現代人只能繼承古人的風格,很難再變化出楷書的新特點、新風貌,進而取得成就。
王玉寬的楷書寫得中規中矩,樸實無華,在結構、造型和章法上,都能看出很強的功底,但是,他難以跳出傳統的約束,跳出「同質化」的壁壘,作品中的個性不夠鮮明,導致他的書法受到的關注度並不高,也就失去了市場的青睞。
從這兩個原因綜合來看,當地專家說的話有一定道理,從歷史來看,凡是經過市場檢驗而沒有被大浪淘沙的書法作品,才具備真正的藝術價值。
不過,王玉寬把書法當作心靈淨土一樣守護的做法,值得當代所有書法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