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出土文物,了解古代茶字的演變,茶具的發展及茶文化歷史

2020-12-03 汽水瓶畫室

走進出土文物,了解古代茶字的演變,茶具的發展及茶文化歷史

中國古代先民早在遠古的神農嘗百草的洪荒時代就發現了天地自然賦予茶樹的神奇功效,並發明了採制與飲用茶葉的方法。近五千年來,茶這一神奇的植物伴隨著中華文明的成長,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茶不僅是華夏南北最受歡迎的日常飲料之一,而且也成為各地民俗活動之中敬神禮佛的聖潔之物與傳統禮俗中的信用之物。

茶具作為茶文化以物質形態傳承下來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中國古代茶業發展與茶文化演進歷史的重要載體。古老的茶具不僅見證了中國古代漫長的茶葉發展歷史,而且也記錄下了華夏民族對茶文化與生活藝術的認知理解與實踐探索。那麼中國古代傳統茶具具有怎樣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我們應該怎樣傳承與保護,中國古代傳統茶具又具有怎樣的藝術鑑賞審美內涵,中國古代傳統茶具又具有怎樣的收藏與投資前景?

我們從古代茶具各個歷史發展時期的器物形制、功能品類的角度來考察中國傳統茶具的發展與變遷的歷史軌跡,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發現有以下兩個基本特點。其一,古代茶具的產生、發展與演變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其二,古代茶具的產生、發展與演變嚴格遵循器為尚用與美的造型基本原則。

1990年,浙江省湖州市博物館在發掘一座東漢晚期磚室墓中,清理出了一隻完整的青瓷貯茶甕。該甕距今已有1800年左右,現珍藏在湖州市博物館。

該青瓷貯茶甕,高33.5、最大腹徑為34.5釐米,內外施釉。器物肩部刻劃書寫有「茶」字,這表明它是一件漢代民間的貯茶器具。文化常識告訴我們,唐代之前稱茶為「荼」「茗」「檟」等,此處東漢青瓷貯茶甕上所刻劃的「茶」字應是民間的俗字。因為「茶」正式成為官方或是天下通行的文字是在中唐之後。特別是陸羽在撰寫《茶經》時,將古體「荼」字減去一畫,才使「茶」字從古體字「荼」中獨立出來,「茶」取代了各地與古書上的其他稱謂,統一了茶的名稱。

古體茶字「荼」最早出現於周初至春秋中葉的《詩經》之中,其內多次出現過「荼」字。《爾雅》中稱「木賈,苦荼」。有趣的是,這件珍藏在湖州市博物館肩部有「茶」字的東漢青瓷貯茶甕,準確無誤地告訴我們以下幾條歷史事實。其一,「茶」字是東漢時期浙江一帶流行茶的民間俗字,它的發現為詮釋古體「荼」字轉變成「茶」字提供了佐證。其二,東漢時期我國浙江古代民間已有專用於貯藏茶葉的青瓷貯茶甕。因此,這件珍藏於湖州市博物館的東漢青瓷貯茶甕,對研究中國古代茶字的演變與統一以及茶具發展提供了很好的佐證實物資料。

1993年,張家口宣化下八裡遼金張氏墓群,發現了一座磚室墓,其墓主人名叫張匡正。在幽深的前墓室,考古人員發現一幅繪製在墓牆東壁上保存完好的壁畫《備茶圖》。壁畫中,一名身著漢服、右膝蓋上還打著塊細緻補丁的女童正專心低頭側坐在茶碾旁嫻熟地碾茶,旁邊的地上擺放著盤子和一塊待碾的圓形茶餅;而另一名小童則身著一身契丹人的裝束、躬腰跪坐,鼓起雙腮用力給正在煮茶的風爐吹氣;男童身後是另一著契丹服裝的成年男侍伸出雙手,似乎正要取走風爐上已經煮好茶的茶壺;在其身後的桌子上擺放著一系列壺、盞、瓶、夾、宗、扎等茶道工具與器皿,桌前兩隻活潑的小花狗上下跳躍,嬉戲打鬧;畫面左側,兩名著漢服而又姿態優美的成年女侍手捧盛好茶的精美茶盞小心移步,一為取到、一為送出狀,看似轉身正給後室的主人送去。

這幅《備茶圖》構圖飽滿,布局經營疏密得當,造型準確,線條流暢,描繪的對象動態逼真,寫實生動,採用墨線勾勒輪廓、內敷重彩的表現技法,色彩呈現豔麗而高雅之感。重點表現的臉部與肌膚採用暈染的技法,具有高超的繪畫技藝。這幅壁畫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水準,更重要的是其中的圖像信息填補了研究古代茶文化實證的空白。整個壁畫場景的人物,從碾茶、煎茶到分工協作,以及放在桌上的一系列茶道工具與器皿,形象完整地展示了當時備茶的全部過程,使人仿佛跨越時空身臨其境。

這幅壁畫一經發現就引起了廣大國內外學者關注,因為遼代的飲茶習俗不僅在這幅壁畫中得到了完整保存,而且表現之詳細實屬罕見,它填補了古代茶道文化在形象資料方面的空白。另外,在下八裡遼金墓群中,每座墓中都能或多或少地見到與飲茶內容有關的壁畫,而張匡正墓中的這幅《備茶圖》則最具代表性。下八裡遼墓壁畫中涉及到飲茶習俗這一豐富內容的,無論從完好的保護程度還是眾多的數量方面,在我國已發現的墓葬壁畫中均首屈一指。宣化下八裡遼墓及這批壁畫的挖掘與發現,是唐、宋時期南北各地漸盛之飲茶文化有力的證據,壁畫中表現碾茶、煮漿、點茶等工序以及各種茶事用具都有細緻的描述刻畫,因此成為中華茶文化歷史資料寶庫中令人關注的部分。

相關焦點

  • 法門寺地宮出土,天子奉獻給佛祖的茶具,帶你了解唐朝貴族茶世界
    1987年,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其中有唐代皇帝迎佛骨時,奉獻給佛祖的一套宮廷系列茶具,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時代最早、最精彩華貴的成套茶具。這套茶具向世人展示了唐代貴族的茶世界,領略了解唐人的烹茶技藝,了解唐人飲茶之法,茗茶之道。
  • 古代茶具的產生、演變與發展(四)
    元代是中國茶葉與茶文化發展史上,一個上承唐、宋,下啟明、清的過渡時期。元代統治中國時間不足百年,由於歷史較短,所以在茶學研究上建樹不大,但我們仍可以從一些文人詩文、書畫等史料之中看到元代茶文化與茶具的一些發展變化。
  • 歷史的芬香,中華傳統茶文化,在古代的演變和發展
    這樣可以確定,茶葉它開始作用是藥用,以後才發展成泡水飲用。西漢至三國時期的飲茶方式比較簡單,主要是用鍋或陶器直接蒸煮飲用,並無配套的飲用瓷器茶具,茶文化質樸回歸本源,大碗茶一飲而盡好不痛快。兩晉時代門閥世族掌握了權力,朝**敗奢侈。
  • 茶具與茶文化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具也是茶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文化的發展帶動了茶具的發展,不同時期的茶具被打上不同時代的烙印,使茶具呈現出不同的特徵。茶具的材料,品種,形狀和樣式的演變與時代特徵,民族習俗和審美訴求密切相關。
  • 從茶具上看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千百年來,茶在中國人的精神和物質生活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茶文化。這些茶文化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方方面面,而「品飲」是茶文化的核心。
  • 茶器,茶文化發展演變與傳承統的另一面
    ,隨著飲茶之風的興盛以及各個時代飲茶風俗的演變,茶具的品種越來越多,質地越來越精美。茶具幾千年的發展演變體現了我國不同時期的文化、經濟、技術水平和人們審美觀點,浸潤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西漢出現了釉陶茶具,外表光亮平滑,初現了茶具的藝術性。到了唐代,飲茶之風盛行,茶具也由陶器的青釉、白釉發展到金屬茶器和瓷器。
  • 茶文化與中國陶瓷茶具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歷史,且長盛不衰,傳遍全球。同時中國有著幾千年的制瓷歷史,陶瓷藝術隨著中華文明的發展而演變,以物態的面貌呈現著文明的發展歷程。其中陶瓷茶具在我國的陶瓷歷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承載的不僅僅是一種手工技藝,更是一種文化現象。是一部縮小了的陶瓷文化發展史,又是歷代審美文化的一個絕佳載體。
  • 茶具是茶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茶具對茶湯的影響
    茶具是茶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茶具對茶湯的影響茶具又稱茶器具、茶器,指在泡茶、飲茶過程中使用的器具;也可泛指完成泡飲全過程所需設備、器具及茶室用品等,前者在茶文化中又被稱為主茶具,後者被稱為茶道具。
  • 唐天子的茶:陝西國寶系列特展之法門寺出土皇家茶具
    2020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之際,在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國寶廳,以「唐天子的茶」為主題的陝西國寶系列特展正式亮相,集中展示了一組寶雞市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代皇家茶具——走進展廳,周圍空空蕩蕩,看不到幾個人,跟疫情前的人山人海形成鮮明對比。
  • 唐僖宗與法門寺出土的茶具
    法門寺天宮系列茶具是迄今為止世界文化史上發現時代最早、製作最為精彩的茶具。清楚看到唐朝是我國茶文化繁榮期,了解到唐朝天子吃茶喝茶習性。唐僖宗與這寶貴文物又有著怎樣的關係呢,一起來看看吧!今天與您分享的是餘悅教授所撰寫的《茶路歷程·中國茶文化流變簡史》(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中第二章第五節的內容。唐僖宗(862-888年)之所以載入茶文化史,是和法門寺於1987年出土的唐宮茶具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 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技術也在發展中不斷進步
    我國茶文化的國內傳播路徑及歷史演變主要經歷了五個階段,即茶文化在巴蜀地區產生、三國兩晉時期茶文化中心向華中地區以及長江中遊地區轉移、東晉南北朝時期茶文化向東南沿海地區與長江下遊地區的推廣、中唐時期茶葉生產中心與茶文化中心向長江中下遊地區的轉移以及宋朝時期茶文化中心向東南方向的轉移等階段。
  • 茶文化在唐代詩歌的發展,是我國古代詩歌演變歷程中的重要節點
    茶文化在唐代詩歌的發展,是我國古代詩歌演變歷程中的重要節點茶文化在唐詩中唐代詩歌的發展,是我國古代詩歌演變歷程中的重要節點,不僅出現了諸多詩歌大家,人們對於詩歌的熱愛、推崇也達到了歷史中的高度。針對唐代詩歌的研究,不僅可以體會古人生活、社會背景、品格、行為方式等,還可以了解古代文化的發展,其中茶文化就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本文通過分析唐代詩歌作品中的茶意象審美內涵,對該領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社會現實意義和不可忽略的價值。
  • 茶文化發展史:器與茶的前世今生
    因茶性之不同而適配相應的茶具,不僅能更好的發掘一款好茶的精髓,還能通過茶具和茶的交融碰撞,靜思當下,念今懷古。器與茶如果能做到相得益彰,不僅讓人心情愉悅,還能在享受閒暇寧靜的同時,感受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其實所謂茶文化本就不是一個主角,器與茶相互推動和影響的這個過程就是茶文化的發展史。
  • 法門寺唐代茶文化研究
    (2)但王倉西不同意此說,其《法門寺塔地宮出土茶具與對比研究》的研究結論是:「晚唐皇宮茶道還是以烹茶之法為主。(3) 2、地宮茶具出土的意義 朱自振教授等認為:這套茶具的出土,才真正全面揭示了唐宮廷茶道的存在及其程序和特徵,它是《茶經》茶道發展的基礎上與宮廷禮儀相結合,而達到唐代茶文化的最高階段。
  • 陝西歷史博物館臨展法門寺出土「唐天子的茶」
    有幸首次來陝西歷史博物館遊覽便遇上了由陝西省文物局主辦、陝西歷史博物館和法門寺博物館承辦的國寶展之「唐天子的茶——陝西國寶系列特展之法門寺出土皇家茶具」。1987年,法門寺唐代地宮重現天日,規模之大、器物之精,令舉世震驚。
  • 茶究竟起源於何時 中國出土最早茶具
    原標題:茶究竟起源於何時?中國出土最早茶具為東漢燒造 可以斷言:先秦古籍中的「荼」字,均不是今之「茶」,九經無「茶」字,是完全可以成立的不易之論。文獻資料和考古成果都顯示,茶應起源於戰國或秦漢之際。但這一問題的含混不清由來已久,關鍵在於搞清楚古代文獻中「荼」字之形、音、義。最早對古文獻中的「荼」字作出比較正確釋讀的是北宋末人王觀國,他在學術名著《學林》卷四中考辨了「荼」字的五種義項,四種讀音。
  • 唐朝皇帝喝茶用什麼樣的茶具?御用茶具再現《茶經》吃茶文化
    中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世界各國最初飲用的茶葉、引進的茶種,以及品飲方法、事茶禮儀等,皆直接或間接由中國傳播,形成了中國獨特的茶文化。唐代,特別是唐中後期,是中國茶文化發展的第一座高峰,史稱「茶興於唐」或「盛於唐」。
  • 線上打卡常州博物館:從茶具中領略中國茶文化
    線上打卡常州博物館    「古韻茶香」從茶具中領略中國茶文化    中國常州網訊 「古韻茶香——鎮江博物館藏曆代茶具精品展」在常州博物館一樓臨時展廳開展,本次展覽由常州博物館和鎮江博物館共同舉辦。春節期間,常州博物館閉館,開放時間待定。
  • 茶文化之發展簡史,我們都應知道?
    1993年在杭州成立了「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隨後在各地,也紛紛建立了茶文化研究會、促進會之類的社團。這些茶文化社團的建立,對弘揚茶文化、普及茶文化知識、開展國內外茶文化交流、推動茶文化事業的發展等,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3.
  • 走進我國的茶文化——茶席設計在茶具上的講究
    我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不僅在茶的本身上花樣無窮,還有各種衍生的文化活動,茶席就是其中一種。茶具組合是茶席設計的基礎,也是茶席構成因素的主體。茶具組合的基本特徵是實用性和藝術性相融合。實用性決定藝術性,藝術性又服務於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