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出土文物,了解古代茶字的演變,茶具的發展及茶文化歷史
中國古代先民早在遠古的神農嘗百草的洪荒時代就發現了天地自然賦予茶樹的神奇功效,並發明了採制與飲用茶葉的方法。近五千年來,茶這一神奇的植物伴隨著中華文明的成長,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茶不僅是華夏南北最受歡迎的日常飲料之一,而且也成為各地民俗活動之中敬神禮佛的聖潔之物與傳統禮俗中的信用之物。
茶具作為茶文化以物質形態傳承下來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中國古代茶業發展與茶文化演進歷史的重要載體。古老的茶具不僅見證了中國古代漫長的茶葉發展歷史,而且也記錄下了華夏民族對茶文化與生活藝術的認知理解與實踐探索。那麼中國古代傳統茶具具有怎樣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我們應該怎樣傳承與保護,中國古代傳統茶具又具有怎樣的藝術鑑賞審美內涵,中國古代傳統茶具又具有怎樣的收藏與投資前景?
我們從古代茶具各個歷史發展時期的器物形制、功能品類的角度來考察中國傳統茶具的發展與變遷的歷史軌跡,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發現有以下兩個基本特點。其一,古代茶具的產生、發展與演變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其二,古代茶具的產生、發展與演變嚴格遵循器為尚用與美的造型基本原則。
1990年,浙江省湖州市博物館在發掘一座東漢晚期磚室墓中,清理出了一隻完整的青瓷貯茶甕。該甕距今已有1800年左右,現珍藏在湖州市博物館。
該青瓷貯茶甕,高33.5、最大腹徑為34.5釐米,內外施釉。器物肩部刻劃書寫有「茶」字,這表明它是一件漢代民間的貯茶器具。文化常識告訴我們,唐代之前稱茶為「荼」「茗」「檟」等,此處東漢青瓷貯茶甕上所刻劃的「茶」字應是民間的俗字。因為「茶」正式成為官方或是天下通行的文字是在中唐之後。特別是陸羽在撰寫《茶經》時,將古體「荼」字減去一畫,才使「茶」字從古體字「荼」中獨立出來,「茶」取代了各地與古書上的其他稱謂,統一了茶的名稱。
古體茶字「荼」最早出現於周初至春秋中葉的《詩經》之中,其內多次出現過「荼」字。《爾雅》中稱「木賈,苦荼」。有趣的是,這件珍藏在湖州市博物館肩部有「茶」字的東漢青瓷貯茶甕,準確無誤地告訴我們以下幾條歷史事實。其一,「茶」字是東漢時期浙江一帶流行茶的民間俗字,它的發現為詮釋古體「荼」字轉變成「茶」字提供了佐證。其二,東漢時期我國浙江古代民間已有專用於貯藏茶葉的青瓷貯茶甕。因此,這件珍藏於湖州市博物館的東漢青瓷貯茶甕,對研究中國古代茶字的演變與統一以及茶具發展提供了很好的佐證實物資料。
1993年,張家口宣化下八裡遼金張氏墓群,發現了一座磚室墓,其墓主人名叫張匡正。在幽深的前墓室,考古人員發現一幅繪製在墓牆東壁上保存完好的壁畫《備茶圖》。壁畫中,一名身著漢服、右膝蓋上還打著塊細緻補丁的女童正專心低頭側坐在茶碾旁嫻熟地碾茶,旁邊的地上擺放著盤子和一塊待碾的圓形茶餅;而另一名小童則身著一身契丹人的裝束、躬腰跪坐,鼓起雙腮用力給正在煮茶的風爐吹氣;男童身後是另一著契丹服裝的成年男侍伸出雙手,似乎正要取走風爐上已經煮好茶的茶壺;在其身後的桌子上擺放著一系列壺、盞、瓶、夾、宗、扎等茶道工具與器皿,桌前兩隻活潑的小花狗上下跳躍,嬉戲打鬧;畫面左側,兩名著漢服而又姿態優美的成年女侍手捧盛好茶的精美茶盞小心移步,一為取到、一為送出狀,看似轉身正給後室的主人送去。
這幅《備茶圖》構圖飽滿,布局經營疏密得當,造型準確,線條流暢,描繪的對象動態逼真,寫實生動,採用墨線勾勒輪廓、內敷重彩的表現技法,色彩呈現豔麗而高雅之感。重點表現的臉部與肌膚採用暈染的技法,具有高超的繪畫技藝。這幅壁畫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水準,更重要的是其中的圖像信息填補了研究古代茶文化實證的空白。整個壁畫場景的人物,從碾茶、煎茶到分工協作,以及放在桌上的一系列茶道工具與器皿,形象完整地展示了當時備茶的全部過程,使人仿佛跨越時空身臨其境。
這幅壁畫一經發現就引起了廣大國內外學者關注,因為遼代的飲茶習俗不僅在這幅壁畫中得到了完整保存,而且表現之詳細實屬罕見,它填補了古代茶道文化在形象資料方面的空白。另外,在下八裡遼金墓群中,每座墓中都能或多或少地見到與飲茶內容有關的壁畫,而張匡正墓中的這幅《備茶圖》則最具代表性。下八裡遼墓壁畫中涉及到飲茶習俗這一豐富內容的,無論從完好的保護程度還是眾多的數量方面,在我國已發現的墓葬壁畫中均首屈一指。宣化下八裡遼墓及這批壁畫的挖掘與發現,是唐、宋時期南北各地漸盛之飲茶文化有力的證據,壁畫中表現碾茶、煮漿、點茶等工序以及各種茶事用具都有細緻的描述刻畫,因此成為中華茶文化歷史資料寶庫中令人關注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