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鑑定新老,看的是釉面的老化層(皮殼)和老化層外的包漿。釉面的老化有其自身的規律而老化層外的包漿卻是千變萬化的,包漿給鑑定造成了諸多麻煩,歪曲了瓷器釉面老化本質現象,所以選擇從包漿較少薄的晚清民國瓷器開始闡述釉光判斷新老的方法論(斷代的論述會在後面具體介紹)。雖然是晚清、民國瓷器的鑑定,但是並不意味著簡單而不重要,恰恰相反,民國瓷器的辨識是鑑定古瓷的底線,是鑑定高古瓷的基石。
晚清,民國瓷器包漿較薄,點光的堅挺程度、聚光度和潤度主要由材質、燒造質量及年紀決定的。由於釉上彩的燒造溫度比較低,材質也較為疏鬆所以容易老化,因此與新瓷釉上彩有著非常顯著的差別,所以看釉上彩是鑑定新老的突破口。其特點是彩料表面因氧化成形成蛤蠣光(這種現象不是新老的關鍵,因為可仿),更重要的是彩料會起密集且極小的聚光點,這些聚光點光澤堅挺,有一定銳度(極小點的反射光)。放大看彩料,光澤內斂、瑩潤如同附著上一層很緻密的塑膠薄膜。


民國晚清的瓷器由於瓷釉面老化不嚴重,釉本身的豬毛孔收縮程度也較小。從極小點的反射光來看,由於豬毛孔較大,所以凹凸不平所折射的光斑也較大,從圖中可看出點點堅挺的星光從豬毛孔折射出來。雖然光斑的粒度較大,但與新瓷相比從豬毛孔折射的極小點的反射光要堅挺,聚光,有密度感。


古瓷的老化鑑定理論是個體系,即:清中期老化度一定大於晚清民國,清三代老化度一定大於清中期。從表象看清中期釉面聚光度,堅挺度,密度一定大於晚清民國,清三代一定大於清中期,依此類推。各代的古瓷之間互為佐證互為背書。新瓷是民國瓷器的證明和背書,因此民國瓷是古瓷鑑定基礎,釉面的聚光度,堅挺度,密度大於民國瓷就一定是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