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海南黎族與臺灣四民族有共同祖先

2020-12-13 中國科學院

    中國遺傳學所進行的一項DNA研究成果表明,海南黎族人和臺灣四少數民族有著共同的祖先——7000多年前發源於浙江河姆渡的古代百越人,因此他們是「兄弟」關係。
    這一發現是國家「863計劃」重點研究課題——中華民族基因組的研究成果之一。這個課題組成員上海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博士研究生李輝和宋秀峰參加了近日在海口開幕的2001瓊臺少數民族學術文化交流周活動,就這項科研成果作了專題報告。
    據李輝介紹,國際著名的群體遺傳學家金力教授和中科院遺傳所的杜若甫院士於1998年前分赴臺灣和海南採集了臺灣五個少數民族和海南黎族人的血樣。他們對採集的血樣進行了DNA研究,發現臺灣四個少數民族,即阿美、泰雅、布農、排灣族人男性的主要Y染色體類型與海南黎族人男性的主要Y染色體類型完全一致。
    DNA研究結果表明,海南黎族人主要有3種類型的Y染色體,臺灣阿美族人只有其中一種類型的Y染色體,泰雅、布農、排灣族人有其中兩種類型的Y染色體。他們這種相對較純的Y染色體類型與發源於浙江河姆渡的古代百越人簡單的Y染色體類型相一致,而不同於南洋各民族的複雜類型。
    從去年3月起,關於這項研究成果的論文已陸續在《美國科學院院報》、《自然綜述》、《科學》等著名學術雜誌上發表。
    據悉,中華民族基因組課題由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承擔,上海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遺傳學研究所人類群體遺傳學實驗室完成。(據新華社)

相關焦點

  • 臺灣高山族同胞海南省親
    歡樂節上的演出只是吳俊偉在海南的眾多活動中的一項,在接下來的一周時間裡,他將同其他80多位臺灣高山族同胞一起,參加由海南省臺辦和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廳共同主辦的臺灣少數民族海南省親活動。在這些高山族同胞當中,既有專家學者,也有公司職員,既有大中院校的學生,也有普通的家庭主婦,他們大部分都是第一次來到海南。  臺灣省親團團員:第一次來海南島。
  • 臺灣高山族到海南尋根問祖
    無論是海南的黎族還是臺灣的阿美族、泰雅族、布農族等,他們都同樣勤勞勇敢、聰明智慧,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他們創造了獨特的文化藝術,其中有不少動人的傳說故事,採訪中記者發現,臺灣高山族和海南的黎族都有文面的傳統,在黎族同胞居住的山區,像這樣的文面還能見到,那麼少數民族同胞為什麼要文面呢?
  • 海南的民族03:黎族的來源,有三種不同說法
    餘天積《南越國小史》稱:「越人善鑄銅鼓,凡是古代越人居住過的地方,幾乎都有銅鼓出土。」海南銅鼓的出土也表明黎族先民與百越民族有一定的淵源關係。黎語與古越語在語法結構上有許多共同的特點,黎語明顯地保留了古越語在語法方面多用倒裝的痕跡,即修飾語放在中心詞之後的結構方式。
  • 海南首次舉辦黎祖祭祀慶典 黎族兒女齊聚緬懷先祖
    ,三千多名黎族和兄弟民族兒女,共同祭拜袍隆扣,緬懷先祖業績。  袍隆扣是黎族人民世代相傳的始祖。傳說袍隆扣撐天萬丈,射去六日六月。以彩虹為擔,以道路為繩,採沙石造山川。踢高山鑿溝壑,化汗水成江河,以毛髮造森林。為黎民和萬物創造了良好生存環境。袍隆扣去世前恐天塌落傷及百姓,便撐開巨掌,擎牢蒼穹。巍峨五指山,便是袍隆扣伸出的一隻巨掌。  黎族人民信奉自然宗教,祖先崇拜在黎族人民觀念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袍隆扣是黎族人民最大的祖先神。
  • 黎族織錦、紋身繡面......你不知道的海南雨林人文風情
    各地黎族人民根據自己的喜好,創造了多種織、染、繡技術。比如,白沙縣黎族人民有一種兩面加工的彩繡,製作精工,多姿多彩,富有特色,有蘇州&34;之美。  (二)民俗特色——紋身繡面  紋身,在黎語中叫「打登」或是「模歐」。海南漢語叫「秀面」和「書面」。西文則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種傳統習俗。
  • 海南檳榔谷:探秘最原始黎族獨特民族文化,充滿神秘黎族紋面阿婆
    景區內還展示了十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急需保護名錄。檳榔谷還是海南黎、苗族傳統「三月三」及「七夕嬉水節」的主要活動舉辦地之一,文化魅力十足,是海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 探秘海南黎族千年文身習俗:即將消失的神秘成人禮
    近日,中新社記者深入海南黎村,走近海南黎族最後一代繡面文身老婦人,探究這一流傳數千年的奇特民俗。  【同期】(75歲海南黎族美孚方言文面老人 符金花)蟲,這是蟲(圖案),這是螺(圖案),這是螃蟹。  【解說】據了解,海南黎族分潤、美孚、哈、杞、賽五大方言區,不同方言的文身圖案相異、同一方言圖案相近,同一氏族的圖案相似,同一宗族圖案相同。
  • 2019年海南黎族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節慶活動新聞發布會
    「三月三」是海南黎族苗族同胞祭祀祖先、慶賀新生、讚美生活、歌頌愛情的傳統佳節,也是海南黎族苗族優秀傳統文化最具體、最典型的體現。很高興能與各位相聚在這裡,共同出席2019年海南黎族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的新聞發布會。作為今年「三月三」活動的主會場城市,首先,請允許我代表中共陵水黎族自治縣委、陵水黎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向各位來賓朋友表示熱烈的歡迎!對長期關心、支持陵水經濟社會發展的社會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陵水黎族自治縣位於海南島東南部,是海南第一個紅色政權蘇維埃政府的誕生地。
  • 少數民族文化探訪之旅:海南黎族
    《世界汽車》雜誌社和易圖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共同發起的少數民族文化探訪之旅,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的支持下,將歷時12個月,自駕行程約1萬公裡,對12個分布在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黎族、藏族、白族、納西族、傈僳族、獨龍族、瑤族、侗族、苗族、蒙古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進行探訪。
  • 黎族的民族禮儀都有哪些?看黎族人如何祭祀祖先
    黎族本身就具有豐富的禮儀,這些禮儀涉及了多個方面,並且每個方面的禮儀都不同,代表的意義也是不同,那麼黎族都有哪些傳統的特色禮儀呢?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了解吧!在一些聚會和節日的宴席中,也有他們特有的一些禮儀,對待客人黎族有一套專門的飲食禮儀,這個時候男女是有別的,男客人需要先酒後飯,女客人則是先飯後酒,在開始吃飯前,主人一般需要先請酒。
  • 黎族的民族禮儀都有哪些?看黎族人如何祭祀祖先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這種禮儀是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的,所以作為五十六個民族之一的黎族也不例外,黎族對於禮儀也是非常的重視,他們有自己的民族的禮儀,在一些事情上,是大家都墨守成規的一些禮儀,而且禮儀也是在黎族民族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一個地位,那麼關於黎族的民族禮儀你都了解多少呢?
  • 海南黎族船型屋(1)·南國椰林中的古民居,記錄祖先的歷史密碼
    黎族船屋起源,承載一段上古的記憶黎族是我國海南島地區最早的原住民,他們的祖先是嶺南百越的一支,至少在先秦時期就從廣東跨海登島,漢代史籍中稱為「駱越」,唐代開始有了「黎」這個專有族稱。船屋是海南黎族人民的獨特的傳統民居,黎語稱「布隆亭竿」,意為竹架棚房子,這是為紀念渡海而來的祖先,以船倒扣的形狀來建造的房屋。
  • 海南獨特的民俗:黎族傳統節日「三月三」
    黎族三月三節(農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間傳統節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稱愛情節、談愛日,黎語稱"孚念孚",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舉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勞勇敢的祖先表達對愛情幸福嚮往之情的傳統節日。
  • 海南日報數字報-2018年祭祀袍隆扣大典在五指山市舉行
    來自全省各市縣的黎族同胞和省內外各兄弟民族兒女萬餘人齊聚一堂共同祭拜袍隆扣。  今年的祭祀袍隆扣大典在拜謁袍隆扣時,改變了以往敬香的習俗,改為向袍隆扣敬獻彩虹帶,既環保又富有寓意。此外,今年首次有85名臺灣少數民族同胞參加祭祀典禮。  據了解,經省政府同意,從2014年開始,每年的黎族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增設黎祖祭祀項目,並固定在五指山市黎峒文化園舉辦。
  • 一個德國博士眼裡的海南:黎族文化是華南文化史的標本
    並成書《海南島的黎族——為華南民族學研究而作》,其後翻譯成日文、中文等,譯作《海南島民族志》。他先後遊歷過的地區有浙閩交界的畲族地區,粵桂相鄰的瑤族地區,雲貴兩省的苗族、傈僳族地區,甘青兩省的蒙古族、藏族地區以及海南島的黎族地區。 據統計,史圖博兩次海南島考察共收集到海南少數民族文物共349件,以黎族服飾居多,還包括數件生產及生活用具。目前,這批文物分別藏於南京博物院、故宮博物院、民族文化宮博物館等文博單位。
  • 被遺忘的海南黎族古村落,神秘的東方白查村
    青山綠水圍繞著一個黎家古村,低矮船屋,椰影婆娑,眼前就是此行的目的地——海南東方白查村。目前,白查村是海南船形屋保存得最完整的自然村落之一,也是中國即將消失的最後一座黎寨。村中保存著81間黎族傳統船型屋,其建造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海南黎族紋身:正在消失的紋身之美
    黎族是海南島原著民族,在海南的歷史至少已有三千多年,有著特有的原生態文化。紋身是海南黎族特有的習俗,是世界民族中一種罕見的原創性文化現象。紋身,在黎語種叫"打登"或是"模歐"。海南漢語叫"秀面"和"書面"。
  • 海南黎族婦女紋身:正在消失的紋身之美
    作品以紀實的手法記錄了海南黎族人的人文歷史、民族風情和他們的日常生活。其中,黎族民俗特色之一——婦女的紋身,受到了許多民族學和社會學專家學者的關注,他們十分希望我把故事講述下去,更希望我能用圖片的方式將這些即將消失的文化產物留存下來。
  • 「衣被海南——海南黎族紡織文化展」9月8日將在民族文化宮開幕(有...
    巧手織黎錦,丹心護非遺  鉤沉人間事,衣被書錦繡  深暗的底色上有色彩斑斕的神龍山鹿  鮮麗的提花中有通經斷緯的人形舞姿  一場直播  將突破空間的限制  9月8日,由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民族文化宮主辦,海南省博物館、民族文化宮展覽館、民族文化宮博物館承辦,海南錦繡織貝實業有限公司協辦的「衣被海南——海南黎族紡織文化展」將在民族文化宮拉開序幕
  • 海南黎族藤編 編織美好生活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王玉潔  近日,海南省博物館全面開館,以全新面貌迎八方客展現海南絕美的自然瑰寶。在《瓊工坊——海南傳統手工技藝陳列館》內,「天涯編織」部分展出的藤編作品,凝結著海南黎族同胞勞動智慧的結晶。  海南藤編技藝源遠流長。根據史料記載,早在唐代,海南就有人以野鹿藤編成含有花卉、魚蟲、鳥禽等圖案的簾幕,手工技藝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