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老子發現宇宙萬物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客觀規律,並將這種主宰萬物演變表象背後的客觀自然規律稱之為「道」。而在西方,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也發現「第一哲學」,並提出每個系統存在的前提是其背後的邏輯奇點,即第一性原理。按照東方哲學的理解,宇宙這個系統運轉的第一性原理即為「道」。
關於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是演繹推理的元起點,是所有思維模型得以成立的元根據,第一性原理支撐和定義了一個系統的邊界。但是,第一性原理因層級不同而適用於不同的範圍。若想建立一個新系統,則必須打破原有系統。而打破原有系統,則必須讓原有系統的邏輯奇點下移,以跨越非連續性。
在整個宇宙運行中,道是第一性原理,屬於上乘,始祖。法是方法、法理,屬於中乘。而術是行式、方式,屬於下乘。從這個運行層次來看,人的一生也是如此。
一個人事業的邊界究其實質就是其認知的邊界。摒棄知見障,在時空中迭代認知。每個人都有各自所認知的障礙,即無法認識的邊界和領域,並且有時人還是自己認知的囚徒。所以,蘇格拉底說,要認識自己,不斷的完善自己。為了拓展甚至打破認知邊界,需要不斷探索未知世界。
在工作、生活和學習中,想更好地探索則需要具備人文思維和哲科思維,更多地與人合作,更有成效的發展自己的創造性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人類文明以哲學為根基,在此基礎之上生出了人文(社會科學)和科學(自然科學)兩個大的分支。國學是華夏民族在上下五千年時間內產生的包括但不限於屬於文學、歷史、哲學方面的認知,即主要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學。
想要擴大認知領域,就要東西方文化同時進行。
為什麼要同時了解中西方的人文思維和哲科思維呢?達爾文說,無知要比知識更容易讓人產生自信。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認知偏差讓我們無法認識自身不足且無法辨別錯誤行為,能力欠缺者沉浸在其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中,從而高估自己的能力、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形成了一種帶有自負的自信。如果僅在一種文化環境中,則會遭受遮蔽。這裡的遮蔽是指周圍的文化環境給我們帶來的文化遮蔽性。而中國的人文思維和西方的哲科思維讓我們得以擁有多維視角,以看待世界的複雜性和多元性。
三個超實用的生活智慧:大道至簡(老子哲學)、渡己渡人(佛家智慧),知行合一(陽明心學)
大道至簡,而不是雜多無序——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無為而為,道法自然」,其終極真理就是「大道至簡」。用美國作家詹姆斯·格雷克的話來概括就是「萬物源自信息」,這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異曲同工。
「大道至簡」體現在哪裡呢?體現在:人活到極致,一定是素與簡,甚至是極簡。對此,清代儒將左宗棠有一句極好的詩句概括:「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生活到極致,肯定是做減法,肯定是越少越好,越精越好。
欲望越多,越雜,反而亂了心性,失了真心和初心,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痛苦和煩惱。
渡己渡人,而不是害己害人——
修行先修心,渡人先渡己。如果想渡人首先要渡己。渡己則需要自律和克己復禮。用佛家的話講,就是要學會戒,戒除惡習,戒除各種上癮,戒除那些擾亂自我心智的外界幹擾。只有學會了戒,才能達到自控和自律,然後才能在精進的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順。
度己度人,而不是害己害人。重慶公交墜江事件真相披露後,不就是一個很好的社會警示嗎?一個人錯過了一站路,一車人卻跟著她喪了命,這不是典型的害人又害己嗎?在此,哲學詩畫想起了胡適先生曾說過的一句話:「一個骯髒的國家,如果人人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回歸;一個乾淨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談道德,談高尚,天天沒事兒就談道德規範,人人大公無私,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布的骯髒國家」。
最後是,在求真的基礎上,要知行合一
儒家求存,道家和佛家求真。《物演通論》作者王東嶽老師在一次課程中指出,人類的一切活動是為了求存而不是求真。他說:「站在哲學的角度上看,爭論一切對錯,都是沒有意義的。終極意義只有一條,它是不是有利於你的存在或存活,它能不能保證你存在或存活下去,這是人類一切奮鬥的終極意義。」
但物理學家霍金通過自己的科學實踐反駁了這一理論,霍金認為人類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求真,即揭開宇宙的真面目,打開真實認識世界、探索自然的大門。對此,他說:記住要仰望星空,不要總是低頭看腳下。無論生活如何艱難,請保持一顆好奇心。你總會找到自己的路和屬於你的成功。
所以,除了大道至簡和渡己渡人之外,我們還要學會求真,探索真實的人類社會和外太空世界,在此基礎上,更要做到知行合一。
王陽明是知行合一的大師級人物,他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是,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意思就是,知道是行動的開始,行動是知道的成果;若懂得此理,則自會用行動踐行,如果用行動踐行了,則知道是肯定也會有的。
王陽明從另一個側面暗示我們,知道了不去行動,還不如不知。
需要注意的是,「知」在此不僅僅是知道,更是一種「良知」,必需要用心探索(用心探索便是「行」),找到並遵循內心的良知,對於外界和他人的思想或意見,不加思辨的接受和吸收,其實是一種傻,絕非王陽明說的「知」。
王陽明說的良知就是判斷力,一種善知識,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到這種良知,致良知,聽從你的第一感覺,聽從自己內心最真實的聲音。你就是自己的上帝,只俯首於自己的心。我們不僅要認識(知),還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和「內心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