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實用的生活智慧:大道至簡、渡己渡人、知行合一!

2020-12-07 百家號

2000多年前,老子發現宇宙萬物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客觀規律,並將這種主宰萬物演變表象背後的客觀自然規律稱之為「道」。而在西方,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也發現「第一哲學」,並提出每個系統存在的前提是其背後的邏輯奇點,即第一性原理。按照東方哲學的理解,宇宙這個系統運轉的第一性原理即為「道」。

關於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是演繹推理的元起點,是所有思維模型得以成立的元根據,第一性原理支撐和定義了一個系統的邊界。但是,第一性原理因層級不同而適用於不同的範圍。若想建立一個新系統,則必須打破原有系統。而打破原有系統,則必須讓原有系統的邏輯奇點下移,以跨越非連續性。

在整個宇宙運行中,道是第一性原理,屬於上乘,始祖。法是方法、法理,屬於中乘。而術是行式、方式,屬於下乘。從這個運行層次來看,人的一生也是如此。

一個人事業的邊界究其實質就是其認知的邊界。摒棄知見障,在時空中迭代認知。每個人都有各自所認知的障礙,即無法認識的邊界和領域,並且有時人還是自己認知的囚徒。所以,蘇格拉底說,要認識自己,不斷的完善自己。為了拓展甚至打破認知邊界,需要不斷探索未知世界。

在工作、生活和學習中,想更好地探索則需要具備人文思維和哲科思維,更多地與人合作,更有成效的發展自己的創造性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人類文明以哲學為根基,在此基礎之上生出了人文(社會科學)和科學(自然科學)兩個大的分支。國學是華夏民族在上下五千年時間內產生的包括但不限於屬於文學、歷史、哲學方面的認知,即主要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學。

想要擴大認知領域,就要東西方文化同時進行。

為什麼要同時了解中西方的人文思維和哲科思維呢?達爾文說,無知要比知識更容易讓人產生自信。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認知偏差讓我們無法認識自身不足且無法辨別錯誤行為,能力欠缺者沉浸在其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中,從而高估自己的能力、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形成了一種帶有自負的自信。如果僅在一種文化環境中,則會遭受遮蔽。這裡的遮蔽是指周圍的文化環境給我們帶來的文化遮蔽性。而中國的人文思維和西方的哲科思維讓我們得以擁有多維視角,以看待世界的複雜性和多元性。

三個超實用的生活智慧:大道至簡(老子哲學)、渡己渡人(佛家智慧),知行合一(陽明心學)

大道至簡,而不是雜多無序——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無為而為,道法自然」,其終極真理就是「大道至簡」。用美國作家詹姆斯·格雷克的話來概括就是「萬物源自信息」,這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異曲同工。

「大道至簡」體現在哪裡呢?體現在:人活到極致,一定是素與簡,甚至是極簡。對此,清代儒將左宗棠有一句極好的詩句概括:「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生活到極致,肯定是做減法,肯定是越少越好,越精越好。

欲望越多,越雜,反而亂了心性,失了真心和初心,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痛苦和煩惱。

渡己渡人,而不是害己害人——

修行先修心,渡人先渡己。如果想渡人首先要渡己。渡己則需要自律和克己復禮。用佛家的話講,就是要學會戒,戒除惡習,戒除各種上癮,戒除那些擾亂自我心智的外界幹擾。只有學會了戒,才能達到自控和自律,然後才能在精進的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順。

度己度人,而不是害己害人。重慶公交墜江事件真相披露後,不就是一個很好的社會警示嗎?一個人錯過了一站路,一車人卻跟著她喪了命,這不是典型的害人又害己嗎?在此,哲學詩畫想起了胡適先生曾說過的一句話:「一個骯髒的國家,如果人人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回歸;一個乾淨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談道德,談高尚,天天沒事兒就談道德規範,人人大公無私,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布的骯髒國家」。

最後是,在求真的基礎上,要知行合一

儒家求存,道家和佛家求真。《物演通論》作者王東嶽老師在一次課程中指出,人類的一切活動是為了求存而不是求真。他說:「站在哲學的角度上看,爭論一切對錯,都是沒有意義的。終極意義只有一條,它是不是有利於你的存在或存活,它能不能保證你存在或存活下去,這是人類一切奮鬥的終極意義。」

但物理學家霍金通過自己的科學實踐反駁了這一理論,霍金認為人類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求真,即揭開宇宙的真面目,打開真實認識世界、探索自然的大門。對此,他說:記住要仰望星空,不要總是低頭看腳下。無論生活如何艱難,請保持一顆好奇心。你總會找到自己的路和屬於你的成功。

所以,除了大道至簡和渡己渡人之外,我們還要學會求真,探索真實的人類社會和外太空世界,在此基礎上,更要做到知行合一。

王陽明是知行合一的大師級人物,他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是,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意思就是,知道是行動的開始,行動是知道的成果;若懂得此理,則自會用行動踐行,如果用行動踐行了,則知道是肯定也會有的。

王陽明從另一個側面暗示我們,知道了不去行動,還不如不知。

需要注意的是,「知」在此不僅僅是知道,更是一種「良知」,必需要用心探索(用心探索便是「行」),找到並遵循內心的良知,對於外界和他人的思想或意見,不加思辨的接受和吸收,其實是一種傻,絕非王陽明說的「知」。

王陽明說的良知就是判斷力,一種善知識,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到這種良知,致良知,聽從你的第一感覺,聽從自己內心最真實的聲音。你就是自己的上帝,只俯首於自己的心。我們不僅要認識(知),還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和「內心光明」。

相關焦點

  • 大道至簡,知行合一,七維一體技術創始人—李元
    大道至簡的「道」可理解為「道理」,說的是大的道理、高深的學問歸根到底是簡單的。多數對中國傳統文化不了解甚至排斥的人,多數是因為古人所講智慧十分晦澀——要知其一需讀千萬史,更別說懂得其中知識的運用了。七維一體技術創始人李元老師把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實用知識化繁為簡,把晦澀難懂的古語轉為現代語言,把分亂雜張的知識穿針引線。
  • 大徹若空,大道至簡
    大道至簡大道至簡,真正的人生道理,都是特別簡單,婦孺能知的。 王陽明總結自己的《心學》,最終也只是「知行合一」四個字。 佛陀在《金剛經》中也教導世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證道悟道的本質就是放下所有的一切色相,回歸於無。
  • 漫談生活!大道至簡。
    《道德經》:「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也有清代方印,無色無味,刻上了最簡單的真水無香,卻給人一清至骨的絕美意境。 當記憶劃破時間的蒼穹,看向今朝,也有關牧之主張平常心是道,簡單生活是福,以簡處事,歌遏行雲。至簡之道,適用於人的情感,也適用於物的理論,是行走世間的不二法門。 跟大家分享我讀到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讓我再一次從更深層次領悟「萬物之始,大道至簡」的深刻道理。一個小和尚問師傅:「您得道前,在做什麼?」
  • 傅崇瑞老師:《道德經》的智慧——「大道至簡」是何種境界?
    「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大道至簡,不僅被哲學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視,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大道至簡,大道無形,大道無法,這是一種大道自然、返樸歸真的高級功態。在這種清淨無為、忘我無私、天人合一的狀態中,不求長功,功力自然上長;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調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顯現;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脈自然暢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簡單最普通的真理。
  • 上汽大眾的智慧哲學:大道至簡 All in one!
    「心之所向,境之所在;大道至簡,繁在人心。」工業造物的發展歷程有目共睹,從工業1.0機械化時代到現在4.0互聯化時代,每一次更迭都有大批企業悲慘隕落亦或是浴火重生。區別於傳統車機,上汽大眾智慧車聯打造的是一款入口簡潔且具有明確指向性的系統。依託上汽大眾雲服務平臺,以SVW ID為中心,集成網際網路優質資源、引入豐富多彩的在線服務,涵蓋智能語音、智慧導航、智享娛樂、智趣出行、智聯控車五大核心功能,全面打造人-車-生活的互聯新體驗。最大程度簡化你的出行方式,用最直接有效的途徑達成你的目的。
  • 大道至簡---青青兒
    大道至簡 青青兒 2020.7.29老子曰:「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大智慧往往體現在生活裡的鍋碗瓢盆裡,細節才能體現出智慧,而看破不說破則是一種境界。每天吃什麼?什麼時候吃?吃多少?每天喝什麼?什麼時候喝?喝多少?每天睡多少?什麼時候睡?這就是大智慧的用武之地,細節體味出人性。從小,爸爸就要求我們掃地,且要認認真真地掃,不能落下一點死角。
  • 陸厚平:大道至簡,知行合一
    大道至簡,悟在天成高中畢業後,陸厚平就踏上了創業之路,開始接觸食品行業,製作以合肥四大名點為主的傳統食品,這一幹就是幾十年,不僅企業做得風生水起,產品在行業內更是出類拔萃。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於食品健康的理解在改變,口味也逐漸偏於清淡,而傳統徽式糕點的特點是重油重糖,這兩者相矛盾。
  • 馮夢龍《智囊全集》精選智慧7句,大道至簡,值得細品
    一提到明朝大才子馮夢龍,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他的「三言二拍」,其實還有一部偉大作品,《智囊全集》,收集了自先秦至明代共1238個智慧故事,被稱為「小資治通鑑」,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運用聰明才智來排憂解難、克敵制勝
  • 大道至簡,先賢的生命智慧
    王立銘教授說:「現代世界越來越複雜,科學技術也變得越來越反常識,在複雜的現代世界,科學技術已經不足以為普通人的生活提供一個確定性的支點了……啟蒙時代以來,人類總覺得所有事物都能在人類已知的框架裡得到解釋,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也是人類的一種傲慢。」。
  • 大道至簡,人生亦簡
    因此,對於修行的人來說,簡單不僅僅只是一種美,也是一種能力,一種境界……所謂「大道至簡」,就是做人做事要將繁雜的事情回歸到了最簡單,如同用開水煮青菜,不放任何的調料,你一下子就能嘗到蔬菜的原本味道。大道至簡,人生亦簡,簡不是物質上的貧乏,而是精神上的自在;簡不是生命的一種空虛,而是心靈的一種單純;簡不是形式上的簡陋,而是境界上的提升……而所有的這些都不是簡簡單單就可以做得到的,是需要有一定的智慧、能力,更需要有堅定的信念與決心!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聽起來讓人很嚮往,但不是人人都可以實現的。
  • 大道至簡 個人感悟
    意為:假使道可以用來進獻,那麼人們沒有誰不會向國君進獻大道;假使道可以用來奉送,那麼人們沒有誰不會向自己的雙親奉送大道;假使道可以傳告他人,那麼人們沒有誰不會告訴給他的兄弟;假使道可以給與人,那麼人們沒有誰不會用來給與他的子孫。如若真是這樣,我們拿什麼來宣傳國學,說出來都不是永恆的,那麼多正在以宣傳國學為目的的機構難道都是騙子嗎?
  • 「華與華商學院第三課」大道至簡、知行合一
    學習華與華方法,最大的感受是大道至簡、誠心正學、知行合一,幫我理順了以往混亂的想法。營銷這點事,本來就是實踐,哪有那麼多佶屈聱牙的大道理。華與華已經實踐了20多年,成功案例比比皆是,學習其基本原理和方法,然後憑藉「良知」幹就是了!
  • 大道至簡,大美至簡,心簡則萬物簡
    萬千繁瑣,人心嘈雜,大道至簡,大美至簡。生活亦如此,活到極致,便是素與簡;活到最後,便是清與靜。世界級雕塑家羅丹說過:「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是啊,很多時候,無需遠方,眼前即是詩與田野。
  • 對大道至簡的理解
    易學有句名言:「大道至簡」。對這句話的理解,不能浮在表面,認為大道理是簡單的。這種理解真的是太簡單了。中國古代經書,語句精煉,大多內涵深刻,遁藏非常重要的思想和道理。《周易》卦爻辭如此,孔子《繫辭傳》如此,老子《道德經》更是如此。
  • 《論語》智慧:大道至簡,大智若愚
    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今  解:大道至簡,大智若愚。如果一個人真正懂得了世界的本質,那麼他做事情一定能找出最簡單,最方便的方法。當別人用他的方法的時候也就感覺很簡單,很方便了。但如果一個人不去探究事務的本質,一味追求簡單,不求甚解,那麼他的方法必定會漏洞百出,看似最好,卻是最壞的。
  • 簡單是質樸,是本真,是智慧;大道至簡 大美天然
    簡單的生活讓人輕鬆快樂,簡單的欲望讓人平和寧靜。心如止水,光陰也就停住了,寬容自己一點軟弱,接受人生一點遺憾,生活中或許就能平靜,就能堅持,永恆是一種從容的心境。有人說生命在於靜享,有人說生命在於折騰;其實靜有靜的閒情,折騰有折騰的樂趣;重要的是,你有享受過程的智慧,又有承擔後果的能力。不要背負太多包袱,學會刪繁就簡,去除煩躁與複雜,返璞歸真。
  • 沉思錄(1):大道至簡徹底錯了
    和絕大多數人一樣,我一直堅信大道至簡。但當我靜下心來,仔細思考時,卻發現大道至簡徹底錯了,找不到一個對的理由。我一直不知道大道至簡的出處。網上一搜,異口同聲,出自老子《道德經》:「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但《道德經》裡沒有。
  • 大道至簡,悟在天成!翡翠不雕也能如此美
    老子《道德經》:「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會最大限度地發揮材料本身的特點,「少即是多」,即大道至簡的極簡之美。將繁雜的事情回歸到簡單,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決心。有智慧的玉雕大師都喜歡大道至簡,這樣無形卻似有形,無心卻似有心的創作,仿佛意指了「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 「大道至簡」是怎麼回事?
    這幾個例子讓我們深入思考什麼是「大道至簡」。不少人對此有誤解,以為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定是非常簡單的,並不需要去努力探索,以至於或者把「無所知」當作「得道」,或者希望任何講經說法的大德能夠三言兩語就讓人聽個明明白白,就能讓人懂得宇宙人生的任何奧秘。還有人因為「大道至簡」,反對任何人的「複雜表述」,豈不知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後來集結為三藏十二部的經典!
  • 大道至簡,佛教智慧與說話藝術
    大道至簡,佛家的智慧教你好好說話小時候猜過一個謎語:「什麼事人人都會做,做好了不得了?」答案是:「說話」。說話是人與人之間基本的溝通方式,能夠會說話、善於說話,的確是關乎人的禍福休戚的大關鍵。關於語言藝術,老祖先給我們留下了非常博大精深的智慧,現在的一些關於語言藝術的書籍,也往往能夠成為暢銷書。但這些暢銷書更側重於技巧的指導,而非根源意義上的智慧。也就是更多地教會一個人怎麼說,而沒有解讀為什麼要這麼說。技巧有時候是複雜的,但要是掌握了基本的原則和規律,所有的技巧都可以衍生出來,而不用去死記硬背那些竅門或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