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廟底溝文化彩陶的足跡(文明之聲)

2020-12-05 人民網

廟底溝時期彩陶局部分布圖。

河南鄧州八裡崗遺址出土花瓣紋彩陶罐。

陝西華縣泉護村遺址出土花卉紋彩陶盆。

陝西姜寨遺址出土鳥魚紋彩陶葫蘆瓶及紋飾展開圖。製圖:蔡華偉

核心閱讀

仰韶時代的彩陶,「物化」了5000年前中國先民們的心靈,折射出那個時代的精神,在推進早期中國文明化進程中扮演過重要角色,也為今天的我們與歷史對話搭建起橋梁。這筆豐厚的文化遺產,值得我們傳之久遠

國家文物局近日向社會推介百項2020年度「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彩陶·中華——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名列其中。這個看起來「滿目繁花」的原創展覽,由國家文物局、陝西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陝西歷史博物館承辦,展品來自16個省、區、市36家文博單位,是目前國內博物館涉及彩陶分布範圍頗廣和深受關注的一次展示。展覽以渭河流域彩陶發展為縱向脈絡,以彩陶繁盛期社會為橫向切面,對彩陶紋飾「華夏之花」的探源溯流,勾勒了5000年前中華大地上第一次文化大整合的恢宏歷程及深遠影響。

彩陶特指燒制前繪彩的陶器。對比強烈的絢爛色彩,意象多元的美好圖案,點線面的繁複組合……彩陶不僅是早期先民的實用器具,更代表了那個時代卓越的藝術成就。考古資料顯示,在距今8000年的亞洲大陸東西兩端率先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彩陶,中國是世界彩陶的發源地之一。作為黃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流域孕育出的彩陶文化區,也是世界重要的彩陶文化區之一。這裡是彩陶文化發展序列最為完整的區域,從距今約8000年的老官臺文化開始,先後經過半坡文化、廟底溝文化發展,一直延續到仰韶時代晚期,經歷了3000多年的歷程,成為中華大地上獨特的文化景觀。

老官臺文化彩陶作為中國彩陶文化的根,儘管器形與紋飾較為簡單,卻意義非凡。半坡文化彩陶紋飾以直線構圖為基本特色,尤以魚紋和人面魚紋最為典型。廟底溝文化彩陶紋飾繁複絢麗,多以若干相同單元圖案對稱、重複排列,構成多元連續帶狀紋飾,尤以鳥紋及由圓點、弧邊三角等構成的各種花卉紋最具特色。到仰韶時代晚期,中原地區彩陶開始衰落,數量急劇減少,紋飾趨於簡化,但彩陶文化並未落幕,甘青地區馬家窯文化彩陶異軍突起,成為繼中原廟底溝文化之後彩陶發展的又一中心。渭河流域彩陶這一發展與傳播歷程,也是彩陶文化或中華文明本土起源的有力證據。

廟底溝文化時期,不僅是中國彩陶發展的鼎盛階段,也是中國史前社會發展的重要轉折點。原本經營粟作農業的廟底溝文化先民,在與長江流域史前先民的交流中,發展出稻作農業,使糧食的來源比以前更加多樣化。經濟的穩定發展為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這一時期,聚落數量增多,規模差異顯著,出現了作為區域中心的特大型聚落。西安高陵楊官寨遺址就是其中的代表。該遺址規模巨大,總面積超100萬平方米,環壕所圍區域面積達24.5萬平方米,環壕周長約1945米。如此規模的超級工程,單靠楊官寨一個聚落的居民是難以完成的,反映出當時的社會已經出現等級分化,具備一定的社會動員能力。楊官寨遺址西門址兩側,發現成層分布的完整陶器,數量達千餘件。還發現有其他聚落罕見的特殊器物,如鏤空人面器座、陶祖、釜灶形陶器、玉璧紋彩陶盤、龍紋彩陶缽、盆、石璧、石琮等。楊官寨聚落的布局、規模以及大量獨特遺存表明,廟底溝文化時期帶有都邑性質的超大型聚落已脫穎而出。

蘊含著廟底溝文化精神的高度統一的彩陶紋飾和制式化的特徵,賦予了彩陶「禮器」的功用。廟底溝文化彩陶向禮器的轉變,標誌著管理複雜社會古禮已經形成。這種藏禮於器的做法,體現的是禮制。有了「禮」,人們的行為才能有所遵循,社會秩序才可能納入常軌。正如一些學者理解的那樣,彩陶是大時代大文化的代表,是古禮與文明的先聲。

廟底溝文化以其獨具特徵的花瓣紋與花卉紋彩陶為標識,在史前中國掀起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文化浪潮。考古資料顯示,在東到大海、西達甘青、北抵陰山,向南則跨過長江、踏遍嶺南,直通深圳香港的廣袤地區,都發現有廟底溝文化彩陶造訪的足跡。在交通尚不發達的時代,廟底溝文化彩陶的廣泛傳播,反映了深刻的社會背景,顯現出廟底溝文化強大的輻射力。周邊同期考古學文化對廟底溝文化彩陶的接納,或許意味著它接受了彩陶所代表的廟底溝文化的行為準則,這在客觀上形成一種「文化共識」,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文化融合,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文化大一統格局。

仰韶時代彩陶發展演變過程中,在渭河流域的半坡文化晚期,彩陶的象生圖案中出現魚鳥共體的形象。如果魚和鳥分別代表半坡文化和廟底溝文化,那麼這種共體反映的就是部族的融合。當然,這種融合併不是一帆風順的,除了反映「共和」題材的彩陶外,在關中的一些遺址中還發現了鳥吃魚或者魚吃鳥的彩陶紋樣。渭河流域演繹的這場魚鳥之戰,無疑反映的是中原古代文化核心區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的歷史。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廟底溝文化彩陶的分布範圍,與《史記·五帝本紀》所載黃帝「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的區域高度重合。傳說中的炎黃集團整合後,形成了古國聯盟,並且迅速將勢力向更大範圍擴展,因此在中原以外的區域也常常可以看到廟底溝文化風格的彩陶。這麼大的疆土,只靠徵伐顯然是不可持續的,還需要統一的文化認同,彩陶或許就是實現這種認同的載體。

半坡文化彩陶魚紋與廟底溝文化彩陶的鳥紋都經歷了由具象到抽象的發展過程,並最終發展成兩種花卉紋飾:一種是相對具象的四瓣式花瓣紋,一種是較為抽象的花卉。考古學家蘇秉琦將後者稱為菊科和薔薇科,認為它們就是華夏之花。無論如何,兩種文化彩陶紋飾最終的趨同,分明顯示出各部族文化的支流匯合為華夏文化的歷史痕跡。

仰韶時代的彩陶「物化」了5000年前中國先民們的心靈,折射出那個時代的精神,在推進早期中國文明化進程中扮演過重要角色,也為今天的我們與歷史對話搭建起橋梁。這筆豐厚的文化遺產,值得我們傳之久遠。

(作者為陝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14日 20 版)

相關焦點

  • 看廟底溝文化彩陶的足跡
    製圖:蔡華偉核心閱讀仰韶時代的彩陶,「物化」了5000年前中國先民們的心靈,折射出那個時代的精神,在推進早期中國文明化進程中扮演過重要角色,也為今天的我們與歷史對話搭建起橋梁。這筆豐厚的文化遺產,值得我們傳之久遠國家文物局近日向社會推介百項2020年度「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彩陶·中華——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名列其中。
  • 彩陶丨繁花似錦——廟底溝文化彩陶
    如果把渭河流域彩陶的發展歷程比作一首交響樂曲的話,那麼距今6000~5500年廟底溝文化時期的彩陶,就是這首曲子中最氣勢恢宏而又動人回味的篇章。它不似老官臺文化鴻蒙的質樸,又跳脫半坡文化的神秘,它是渭河流域彩陶發展的頂峰階段,藝術風格既簡約,又瑰麗繁複。
  • 廟底溝文化的彩陶藝術:中國史前第一次藝術高潮
    尤其是代表典型仰韶文化中期的廟底溝文化,其彩陶技藝代表了中國史前藝術的偉大成就,並對周圍文化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廟底溝文化彩陶上的魚紋、鳥紋、花瓣紋以及其他各種幾何紋飾圖案是如何形成的?仰韶文化的演變是否在這些彩陶技藝的變化中得到體現?仰韶文化與周圍文化的關係是否在廟底溝文化彩陶的傳播與影響中有所反映?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
  • 彩陶中華 | 揭秘廟底溝人的吃穿住
    所以在展覽設置中,策展團隊不僅展出了大量廟底溝文化的彩陶精品,用上面的紋飾來講述文明誕生的故事,同時也陳列了一些能夠直觀反映當時人們生活狀態的特殊展品。比如一罐距今已經5000多年的稻米,它出土於西安市甘河遺址,由於年代久遠,原來潔白的稻米已經變成烏黑的、充滿了孔隙的炭化物。
  • 彩陶中國:紀念廟底溝遺址發現60周年暨首屆中國史前彩陶學術研討會...
    張忠培先生的賀信 1  王巍所長的賀信 1  綜合篇  廟底溝遺址的考古研究與保護問題 嚴文明1  60 年來的中國史前彩陶研究 張弛 6  廟底溝文化彩陶鳥紋的演變 王仁湘15  從仰韶文化的發現看關於仰韶文化社會形態的探討 曹桂岑33  廟底溝文化起源的機制和地域 薛新明38
  • 半坡與廟底溝彩陶背後的隱喻:解讀「無字天書」
    一、仰韶彩陶的老話題 半坡與廟底溝文化的彩陶研究,從中國考古學誕生之初就已經開始,長久以來受到學界的關注。四維觀察視角下,半坡文化和廟底溝文化的彩陶研究,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彩陶器的分期問題,或者,確切地說,是建立一個適用於體現彩陶演變規律的考古學文化分期方案。
  • 飛龍在天——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鳥龍」紋彩陶盆的天文考古學解讀
    在我請求下石老欣然命筆,為「鳥龍」紋彩陶盆題詞:「仰韶彩陶第一飛龍,萬分寶貴,堪稱國寶,對文明起源研究有巨大價值,極宜珍視」。該「鳥龍」紋彩陶盆,受到學術界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如稱「中華第一飛龍」(石興邦)、「彩陶之光」(王仁湘)、「龍之傳人之魂」(劉慶柱)、「華夏之徽」(張朋川)、「中國史前彩陶重器」(郎樹德)、「仰韶文化發現九十年來的又一個重要發現」(許順湛),甚至認為反映了廟底溝類型居民的天文崇拜觀念,為當時所行用的大火歷的曆法特徵,對炎黃傳說歷史研究具有重大學術價值(王先勝)等。
  • 廟底溝:中國文明從這裡走出
    如果說仰韶文化的發現,讓世界震驚於中華大地史前文明的古老和神秘的話,那麼廟底溝類型的發現,更讓人領略了其神奇的一面。  只是紅黑白黃色的簡單組合,只是造型和線條的斑斕變幻,只是泥土和烈火的久遠融合……2013年5月,在三門峽市博物館,300餘件廟底溝遺址出土的彩陶首次在公眾面前亮相。
  • 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命名地-「廟底溝遺址」
    廟底溝遺址位於陝州古城南的三門峽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韓莊村,北依黃河支流青龍澗河,總面積約24萬平方米,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廟底溝遺址屬於仰韶文化,因首先在廟底溝發現,所以稱為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據碳-14測定,年代為公元前3910年,上下浮動125年。
  • 聽小姐姐講彩陶 第11講 | 華夏之花的盛開
    繼半坡文化的魚紋彩陶和廟底溝文化的鳥紋彩陶之後,渭水流域的花卉紋彩陶逐漸興盛,並成為廟底溝文化彩陶最具代表性的特徵。半坡文化的魚紋從寫實到抽象再到簡化,最終演變為寫實的四瓣花;而廟底溝文化的鳥紋,則從具象到抽象,演變為以弧邊三角形為主要構圖元素的抽象花卉。曾經在彩陶上或爭搶對立、或和平共存的魚和鳥,通過「花」這個主題達成了共識。在廟底溝文化彩陶的花卉紋上依稀可以尋找到魚的眼睛、鳥的尖喙和羽翼的痕跡。如果說「魚」是炎帝部落的圖騰,「鳥」是黃帝部落的圖騰的話,那麼花卉紋彩陶的興起便成了炎黃兩個部落實現融合的標誌。
  • 聽小姐姐講彩陶 第11講|華夏之花的盛開
    「魚」「鳥」融合,綻放成「花」,成為廟底溝文化彩陶最具代表性的紋飾母題。華山位於廟底溝文化的分布中心,與傳說中華族的發生及其活動史跡相符,暗示著廟底溝文化或許就是華族核心人群的文化遺存,花卉紋彩陶可能就是華族得名的由來。
  • 【周刊】走近6000年前的山西廟底溝文化_周刊回顧_山西新聞網...
    尤其是代表典型仰韶文化中期的廟底溝文化,其彩陶技藝代表了中國史前藝術的偉大成就,並對周圍文化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半坡和廟底溝文化的彩陶都盛行幾何圖案和象形花紋,總的構圖特點是對稱性強,發展到廟底溝文化晚期,圖案富於變化,結構有一些不同。廟底溝文化彩陶更為發達成熟,為仰韶文化彩陶藝術發展的高峰。廟底溝文化彩陶的幾何紋以圓點、曲線和弧邊三角為主要元素,改變了半坡文化彩陶簡潔的風格,圖案顯得複雜繁縟。
  • 華夏文明絢麗的曙光——黃河彩陶
    黃河文明是中國人的精神之源。黃河文明的肇始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是以彩陶為特徵的,黃河彩陶則是黃河文明的晨曦中最絢麗的霞光。1、大河厚土孕彩陶黃河彩陶發源悠遠,黃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出現彩陶的地區之一。
  • 「重瓣花朵式」格局形成於廟底溝文化時代
    從歷史上看,中國文化有著相當的穩定性,所謂統一和分裂主要是從政治上來說。早期中國文化圈,是指秦漢以前中國大部地區文化彼此交融聯繫而形成的相對的文化共同體。其空間結構自內而外至少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核心區在晉西南豫西及關中東部,即仰韶文化東莊類型—廟底溝類型分布區和泉護類型東部,最具代表性的花瓣紋彩陶線條流暢,設色典雅;向外是主體區即黃河中遊地區,也就是除核心區之外的整個仰韶文化分布區,花瓣紋彩陶造型因地略異,線條稚嫩遲滯;再向外是邊緣區即黃河下遊、長江中下遊和東北等仰韶文化的鄰境地區,時見正宗或變體花瓣紋彩陶等,但主體器類仍為當地傳統。
  • 【考古發現】廟底溝文化的崛起
    1.大型環壕聚落與宮殿的產生 從目前的考古資料看,半坡文化時期規模較大的聚落多在2—5萬平方米,發展到廟底溝文化時期的大聚落規模達十幾萬平方米,有些遺址甚至超過百萬平方米,如陝西高陵楊官寨遺址總面積超100
  • 博物館照明之陝西歷史博物館:彩陶中華,埃克蘇燈光裡的華夏文化...
    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都隱藏在陝西歷史博物館「彩陶中華: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大型展覽裡,埃克蘇(AKZU)Sprite X1/2博物館展櫃燈澄澈柔和、配光精準、飽和通透的燈光中,半坡文化彩陶上的魚紋、廟底溝文化彩陶上的動物紋飾、橙色陶罐上漂亮的花瓣紋彩沉默訴說著那個古老而遙遠的起源故事。
  • 走進中國美術史——新石器時代美術之仰韶彩陶文化
    新石器時代晚期(約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是原始社會向文明社會轉變的過渡時代,屬黃河流域的代表性文化有:山東章丘的龍山文化、河南陝縣的廟底溝二期文化、山西襄汾的陶寺文化、陝西長安的客省莊文化。長江流域的代表性文化有:浙江餘杭的良渚文化、湖北天門的石家河文化。另外,東南沿海和臺灣地區、內蒙古、雲南、西藏等地也有相當多的遺址被發現。
  • 渭南寶藏之華山玫瑰 彩陶瑰寶
    這件彩繪陶罐是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最具代表性的彩陶器型之一。它是以紅底黑花為裝飾的敞口罐,特點為口沿外折、深腹曲壁、平底。   儘管底部小而平,由於器壁傾斜角度很大,上半部平緩收至口沿,所以直徑最寬處就在腰腹的轉折處。它以圓點和弧邊三角圖形相連綴,形成抽象的花朵和小魚圖案。花紋圖案與魚紋圖案相結合,看上去像是魚兒在花間遊玩,二者相伴相生。
  • 陝歷博這場史前彩陶展:每一個華人都需要知道的歷史
    那一年的秋天,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以北洋政府礦政司顧問的身份,在河南澠池縣發現了仰韶彩陶文化遺址,揭開了中國田野考古序幕,也印證了中國史前文明的存在。至今已百年,學者們從彩陶文明上找到了華夏民族之根,回答了華人從何而來,解密了東方文明體系的起源與發展問題。
  • 彩陶中華丨五千年前中華大地上第一次文化大整合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作為收藏、研究、展示歷史文化的博物館,在保護研究的基礎上講好文物背後的故事,是其應盡的社會職責。尤其是地處黃河流域彩陶文化發源地、發達地的陝西歷史博物館,講好彩陶故事,更是題中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