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的小說《三體》中有一句話,讀之令人警醒——「我消滅你,與你無關。」生存的壓力與競爭其實一直都在,我們的「敵人」其實一直都在,只是你不知道。正如照相機不知道敵人是手機,方便麵不知道敵人是「餓了麼」。
而根據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流浪地球》的熱映再次引發了民眾的熱議與深思。該片以前瞻性放眼未來,充滿憂患意識,可以說「科幻」也是對人類未來的「憂患」。
讀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樣的感受和領悟?請結合對現實的思考或對未來的展望談談你的看法,體現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廣度。
要求:選準角度,自擬標題;文體自選(詩歌除外),文體特徵鮮明;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審題指導}
這是一道社會現象類的新材料作文,作文材料分為兩個部分(我們可以把這兩個部分看成兩則材料),均與劉慈欣的作品有關。對於這兩部分,我們立意的基礎是「異中找同」,材料第一段主要由劉慈欣《三體》中的一句話「我消滅你,與你無關」進行列舉。而材料第二段則是由熱映的《流浪地球》談起,其關鍵詞為「憂患」。這就要求大家思考時必須圍繞兩則材料綜合立意,不可剝離材料,片面思考、斷章取義。題目並未體現出是兩則材料,只是兩個段落,即兩段為一個整體。也就是說命題者在有意提醒大家注意材料的整體性和審題的全面性,命題者想通過這個文本傳達一個核心的思想,這個「核心」就應該是大家的最佳立意。對於這樣的新材料作文,我們首先應從理解材料入手。
材料中提到的「敵人」顯然不是自己同領域的,這樣的敵人難以預料,也就是說每一個主體並不是被自己的同行或對手打敗的,打敗他們的應該是這個時代。所以「我消滅你,與你無關」中的「我」和「你」並不是真正的對手,而是一切我們無法預料而皆有可能的事物。所以當對手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對立關係時,就容易使人們懈怠,反其意而立之,我們只有時刻警醒,高瞻遠矚,緊觀時代變化,才能保證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這樣思考就與《流浪地球》中的「放眼未來」「憂患意識」不謀而合了。基於此,我們可以談「居安思危」「憂患意識」等,再結合對現實的思考或對未來的展望談看法,要體現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廣度。
參考立意
居安思危,常懷憂患意識。2.心懷憂患,放眼未來。3.關注時代發展,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4.既要遠慮,又需近憂。
例文:
人需遠慮 還要近憂
「心無備慮,不可以應卒」,墨子一語道破人類應該如何面對錯綜複雜的世界,如何面對一切措手不及的突發狀況。尤其在這個「我消滅你,與你無關」的時代,在這個「敵人」隨處潛伏,不可預料的社會,我們更應該高瞻遠矚,心懷憂患。
心懷憂患,「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打敗尼康的,不是佳能,竟是2000萬的柔光自拍;打敗康師傅方便麵的,不是白象、東三福,而是美團、餓了麼外賣平臺,他們怎麼也沒想到,與自己無關的產業最後竟消滅了自己。究其根源,還不是這些企業在這樣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格局不夠,無備有患。正如以前瞻性放眼未來,充滿憂患意識的影片《流浪地球》告訴我們的一樣:人需遠慮,還要近憂,如此我們才不會「流浪」。
華為為何能立於不敗之地,一次又一次令國人沸騰?還是在於其有長遠眼光、全球視野,當別的手機廠商盯住流量、注重外形之時,華為已經在擁有領先世界的5G技術之下又將眼光投入到正在興起的無人駕駛領域。難能可貴的是,高瞻遠矚之下,華為又能常懷憂患意識。華為的企業文化推崇「狼」的精神,以敏銳的嗅覺,警覺的姿態,假想一切不可預見的「敵人」,常懷進攻之志,永葆奮鬥者的風貌。正是這份「遠慮」「近憂」,讓華為長盛不衰,愈顯鋒芒。
馮夢龍在《警世通言》中說道:」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生活中,我們只有居安思危,既需遠慮,又要近憂,才可以退求進,以危求安,不被別人「消滅」,長存於世。尤其在這個「跨界打劫」、飛速變化的時代,你永遠也無法想像下一個競爭對手會是誰,打敗你的不是「敵人」,而是這個不可預測的時代,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一個開闊的視野,多維思考問題,說不定想到的某些點,就能串聯成線,就可以比別人早一點看到未來,看到機遇。「歲月已往者不可復,未來者不可期,見在者不可失」,面對不可預料的未來,唯有立足當下,心懷憂患,多一份危機感,才會多一份面對未知的從容!
「紛繁世事多元應,擊鼓催徵穩馭舟」。只有增強憂患意識,高瞻遠矚,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圖安,才能把握主動權,化解風險挑戰,個人如此,國家亦如此,如此才能確保中國夢的航船破浪前行,行穩致遠。
結構示例:題目《人需遠慮,還要近憂》,開頭引用墨子的話,提出觀點,在這個「敵人」隨處潛伏,不可預料的社會,我們更應該高瞻遠矚,心懷憂患。第一部分,引用名言,列舉生活中的現象,進一步指出人需遠慮,還要近憂,如此我們才不會「流浪」。
第二部分,以華為例,證明正是這份「遠慮」「近憂」,讓華為長盛不衰,愈顯鋒芒。
第三部分,引用馮夢龍的名言等說理分析,證明面對不可預料的未來,唯有立足當下,心懷憂患,多一份危機感,才會多一份面對未知的從容!最後指出,只有增強憂患意識,高瞻遠矚,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圖安,才能把握主動權,化解風險挑戰,個人如此,國家亦如此,如此才能確保中國夢的航船破浪前行,行穩致遠。
參考素材:
1、我國古代先賢們認為: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多難興邦」,「無敵國外患,國恆亡」;對個人而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2.追求奢侈消費在一些城市中正成時尚。一些人脫離實際需求,盲目攀比,舉債進行高消費。一些國外廠商也瞄準青年群體好奇、攀比心理和新富階層顯示奢華、品位的炫耀性心態,不斷翻新花樣,鼓勵人們過度消費。一些人手機的更新頻率超過1年1部。這導致了快買、快扔的消費行為,產品的設計使用壽命被人為縮短,而資源消耗量與電子垃圾廢棄量由此大幅增加。
3.水利部水資源管理司司長高而坤說,在很多人的潛意識裡,依然認為中國「地大物博」,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現在很多年輕人沒有體驗過缺水、缺電、缺糧的滋味,總認為現在談論資源危機為時尚早,或者是「危言聳聽」,甚至一些領導幹部也沒有充分意識到資源緊缺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往往把「節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等政策方針「口號化」。數據表明,「雙重擠壓」已經威脅到中國的長遠發展!
4、今天我們生活在太平盛世,人們全新體驗著現代化帶給我們的感受。其實,世界遠沒有真正的太平,天災人禍不時威脅著我們的世界。雪災、地震、戰爭、金融危機此起彼伏考驗著人們的原本不應脆弱的神經。怎樣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變化呢?想想看,人們確實應該樹立憂患意識,在競爭中謀取生存之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們可以理解為「生於不滿足,死於滿足現狀」,也可以理解為常懷憂患意識,在競爭中才有生存之道;安於現狀,或看不到、或不去看潛在的危機,不測的危險或許會找上門來。唐太宗告誡太子,「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這種憂患意識,不僅在於教育孩子,也是他經常提醒自己用憂患意識來治理國家,所以他才能從諫如流,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偉業。同樣在唐代,唐玄宗,精明了幾十年,厭倦了憂患意識,在奢侈糜爛的生活中,在溫柔鄉裡,最終迷失了自己,看不到,或根本就不去聽、不去看近在家門的危險,真正「死於安樂」,為安祿山之亂所困,動搖了大唐盛世的根基。
對於材料作文題,要注重關聯材料,明示立意源起,體現思維過程。所謂「關聯材料」是指扣住原材料,即從這個寓言故事出發,展開論述;「明示立意源起」是指材料中有兩個人物,兩個觀點,均可作為立意的源起。「體現思維過程」是指議論文寫作,要求搭建框架,理清思路:①引:簡引材料,提出論點;②闡:闡釋立場,辨而有理;③議:議論說理,適而有度;④聯:關聯現實,回扣論點;⑤結:卒章顯志,引人深思。
語文學習不僅關係到成績,更關係到一個人的終身發展
寫作指導:我與我較量長久,寧可作我自己
現代文閱讀兼好文推薦:父親的鞋子
他是名利場中的異類
讓日子在舞蹈與音樂裡變得富有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