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談學習書法的幾個問題

2020-11-24 文化大家風範
(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近照)

書法越來越熱,學的人和想學的人越來越多,經常碰到朋友和我說,我拜你為師學書法吧。現在,把我學習書法的體會總結以下,親身體會,也許對想學書法的朋友會有幫助。

(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書法作品)

一、學習書法為什麼要臨帖?

怎麼學習書法?人們共同的回答都是臨習古代碑帖,好多人不理解,有不少人自顧自瞎寫,白白浪費了大好時光。學書法為什麼必須臨帖呢?我想根據我的理解做個通俗的解釋。

西遊記裡孫悟空和如來佛祖在一起的情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對孫悟空一個斤鬥三萬八千裡,但無論怎麼翻,也翻不出如來佛的手心,印象尤其深。

其實,今人學習書法,和那些留下碑帖墨跡的古人的關係,就像孫悟空和如來佛,今人就是孫悟空,古人的碑帖墨跡就是如來佛,今人怎麼折騰,也跳不出如來佛的掌心。

( 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書法作品)

這是為什麼呢?我想這有兩個原因:

一是書法是一門特殊的藝術,它本身就來自於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積澱,古代碑帖裡面的每一筆每一划,都包含了若干年的文化探索,就像一個人生下來不可能脫離開這個文明的環境回到原始社會一樣,學書法,如果不臨帖,不學習古人的書法墨跡碑帖,就按自己感覺瞎寫,就相當於一個人生下來不接受任何現代文明成果,從原始社會開始自己探索生活一樣愚蠢。

二是書法的審美標準和審美元素都來自古人,來自古代的書法碑帖。任何事物包括藝術的審美標準都有社會共同性,沒有共同性,你說你的好,他說他的好,就不是藝術,不是審美,只是自我欣賞。書法的審美標準就蘊含在古人的碑帖中,古人碑帖中的點畫特點,就是書法的審美元素,離開了這些標準和元素,就不是書法,就沒有美可言。

(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書法作品)

二、學習書法從什麼體入門更好?

人們有個誤區,就是認為楷書(特別是唐楷)是書法的基本功,是書法入門的最佳途徑。這個誤區不知耽誤了多少人。楷書的頂峰是唐楷,唐楷確實把楷書發展到了幾乎無法企及的高度。但唐楷的法度森嚴、細節講究、結構嚴整會給初學者帶來極大的困難。唐楷,給初學者帶來兩大困擾,一是入門需要進入門徑,唐楷的難度讓初學者很難入門,選一本帖,臨了兩年還沒有臨像,很挫敗,就沒有了學書法的樂趣。二是學像了,深入進去了,但出不來了。學習書法,入帖的目的是出貼,總要寫出點自己的感覺才是書法,不然,臨的再像也是臨帖。唐楷的特點決定了,初學者進去之後,很難出來。先學了唐楷,再學行書、草書,很難順利銜接。

其實,書法的基本功是掌握控制毛筆的能力,掌握藏鋒入筆、中鋒行筆這些基本功,提高線條的質量和力度,掌握擺布漢字結構的能力。首先,掌握這些東西的最佳途徑不是唐楷,而是篆書和隸書。從書法的發展歷史和發展順序來看,也是先出現篆書、隸書、草書然後是行書、楷書。篆書有利於練習藏鋒和線條的穩定性,隸書有利於線條入筆、出筆的豐富性,有利於初步練習用筆的提按。其次,篆、隸相對來說,造型簡單,細節簡單,容易掌握,容易入門,時間不長就可以寫成簡單的作品,容易找到樂趣。三是篆隸書的線條圓融,進一步發展容易銜接,既可以向草書發展,也可以向行書楷書銜接。

當然,我們這裡的前提是最佳入門,絕不是說由唐楷入門就絕對不行。

三、怎麼選擇入門的碑帖?

解決了最佳的入門書體,接下來就是選擇入門碑帖的問題了。篆書分大篆和小篆,大篆包含了金文、石鼓文,其中的重要碑帖有大篆:《散氏盤》《毛公鼎》《虢季子白盤》《大盂鼎》《石鼓文》。小篆:《泰山刻石》《嶧山碑》、李陽冰《三墳記》。隸書包含了漢簡和秦隸、漢隸,隸書發展到東漢達極致,各種特徵和風貌也都趨於成熟,隸書按特徵大致可分三類,一是類似《曹全碑》、《張景碑》、《乙瑛碑》等較雋秀、圓潤的廟堂書;二是像《張遷碑》、《鮮于璜碑》《衡方碑》等較粗獷、方硬的一路,三是《石門頌》、《楊淮表記》這種較寫意的摩崖石刻。除此之外,還有很多。

(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書法作品)

面對這麼多碑帖,怎麼選呢?其實,選碑帖就是三個標準,一是適合入門,二是取法乎上,三是自己喜歡。選擇篆隸,適合入門;選擇經典,取法乎上;選擇自己喜歡的,適合自己。

(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書法作品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氣質、性格、閱歷等形成的獨特的審美偏好,每個經典的碑帖,都有其獨特的審美特點,但未必一個人會喜歡所有的風格。喜歡是最好的老師,選擇適合自己的審美偏好的碑帖,不僅學習愉悅,而且,有利於下一步按自己的審美偏好,發展適合自己的風格路子。當然,隨著學習的深入,會不斷提高審美眼光,不斷提高欣賞各種碑體中的審美價值的能力。

文化學者書法家王川書法作品

所以,選擇碑帖,歸結起來,就是在經典的篆隸碑帖中,選自己喜歡的一本,作為入門。

學者書法家王川近照

作者王川簡介

王川,男,1966年生於北京,籍貫河北容城,研究生學歷,文化學者、當代實力派書法家。被聘任中國國畫創作研究院書法研究委員會主任、中韓藝術家交流協會理事兼副秘書長、中國傳媒大學國學與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紀曉嵐故居紀念館文化顧問。

王川曾有高校、機關、企業、媒體等各行業的工作經歷,閱歷豐富,底蘊深厚。對國學、文學、哲學、美學、管理、武術等眾多領域有深入學習和研究。近年來,尤其對書法苦研不懈,心摹手追古代碑帖,虛心求教當代名家,探索完善個人風格,成績斐然。

王川不僅在書法創作方面成果豐碩,篆隸楷行草五體書法全面發展,也在書法理論方面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觀點,搜狐網【書法藝術】頻道專門為他開設了【學者訪談】欄目。諸多媒體和專家高度評價王川書法成就,提出要研究「王川現象」,研究文化底蘊對書法的影響。評價王川書法,既質樸厚重、蒼辣雄渾,又拙中帶趣、雅中有味,融合帖的靈動、細膩和碑的古樸、蒼茫,形成了渾厚、古拙、韻味、雅趣的風格。

王川曾接受美國紐約現代藝術館的官方網站——MOMa藝術網專訪,美國MOMa藝術網對他和他的作品進行了專題報導。曾受邀參加中埃建交60周年文化交流活動並向埃及大使館捐贈書法作品,王川創作的表達中國夢主題的書法作品《夢想》,被埃及駐中國大使館收藏。 數次受邀參加中國國家畫院美術中心主辦的【藝術名家邀請展】。曾在北京、山東、西安等地舉辦個展和參加各種交流活動並設立書法工作室,其作品被眾多機構和社會各界人士收藏。

相關焦點

  • 曹元偉:學習書法的幾個誤區
    其實,學習書法在書體上是沒有先後次序的,根本不存在要學習什麼,必須要學好什麼的問題。也嘗聽人講,學習草書,必須要學習篆書,不會寫篆書草書的線條就不過關,愚以為這同樣是臆想,張旭、懷素是中國書法史上的最高峰,對他們的代表作《古詩四帖》和《自敘帖》我都有學習,但真看不出他們對篆書有多大的研究,也沒感受到他們的線條揉進了篆書。
  • 書法家李逸峰做客《金城書法沙龍》淺談書法學習中的梯次問題
    27日下午,《金城書法沙龍》在蘭舉行,本次活動特邀著名書法家李逸峰老師與廣大書法愛好者一同與書法相約,感受藝術人生。中國書法藝術的魅力,來自於中國古代至今一代又一代書法巨匠的辛勤匯總和藝術實踐。活動現場,李逸峰老師圍繞「淺談書法學習中的梯次問題」的主題,與書法愛好者就學習書法怎樣才算入門?到底有沒有捷徑可走?
  • 書協理事模仿古人,缺乏創新,是書法學者,還是書法家?
    方愛龍首先是一位書法文化的學者,他是搞書法史理論研究的,並不是一位寫字的書法家。書法博士是專門攻讀文化知識的,而不是專門搞應用研究的,所以這個要區別開來。搞書法研究的人,寫一些作品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以作品衡量水準高低,那就太過嚴格了。就方愛龍的作品來說,他所寫的是「現代隸書」,是學民國人寫的字,並沒有多麼高的水平,這方面我們並不能要求太高了。
  • 學者王旭談沈鵬:書協主席是書法家?
    截至1984年,他實現了身份上的猛然轉型,由編輯成為「書法家。」客觀上,這兩種身份對於體Z內的任何人,尤是領導十分特殊,表是文藝工作者,內是宣傳員,比如他的前任舒同、邵宇。舒老的「當內一支筆、」、「馬背上的書法家」稱號,以及邵老的記者、主編、社長身份,就能說明問題。巧合的是,沈先生與邵老皆在人美出版社工作過,而且是上下級關係。
  • 書法家劉仁剛:書法脫離文化猶如無土栽培
    7.現在研習書法時,依據哪些碑帖?還是聖教序。8.在遇到工作衝突的時候,怎麼辦?當然是工作為先。9.最重要的經歷?在西安的四年時間認真研習西安碑林博物館的碑。10.對書法學習者的寄語?書法來不得快餐。談創作:書聖遺風獲國際賞識劉仁剛的辦公室和金融從業者一樣,乾淨、整齊,角落裡一張僅能放下四尺整紙的桌子上,齊整地擺放著筆墨紙硯,這些物件顯示了他銀行家外的身份——書法家。劉仁剛一直認為傳統是書法的正路,長期以來主攻「二王」,重點研習王羲之《蘭亭序》《聖教序》,兼顧蘇米,先後得到啟功、楊仁愷、柳倩等書界名家指點。
  • 沈尹默小楷《談書法》
    此帖沈尹默先生小楷《談書法》手稿真跡,《談書法》為沈尹默69歲時所書,是其書法理論早期之作,這既是一本很好的書法理論著作,更是一本精美的書法好帖。觀此書帖,筆法來源於歐、褚,用筆嫻熟、結體穩妥,行筆不溫不火,實為初學者學習借鑑的佳作。
  • 文學家教育家書法家馬曉春先生今日和大書法家黃河先生談討書法
    紅塵絮語馬曉春書法作品欣賞與研究系列報導專訪2020年1月12日,大書法家黃河先生專程赴靜寧在馬曉春先生的舊居書香齋拜訪了馬曉春先生。黃河先生雖年近花甲,卻一直仰慕學者馬曉春先生,隨在春光爛漫之日拜訪了馬曉春先生。
  • 臺學者龔鵬程談現代書法創新:非雜技化應重學養
    原標題:臺學者龔鵬程談現代書法創新:非雜技化應重學養 圖為展覽現場。 施佳秀 攝 圖為觀眾看展。施佳秀 攝   中新網杭州9月18日電 (記者 施佳秀)「(現在的部分書法作品)對審美來說是一種挑戰,我們傳統藝術再這樣下去是沒有未來的。」臺灣學者龔鵬程18日在浙江杭州辦展時提到了現代書法的「雜技化」,他認為書法創新並非拆解、打破,應該從書法作品中看到學養,讀到藝術家的詩氣。   龔鵬程,祖籍江西吉安,1956年生於臺北。當代著名學者和思想家。
  • 文春先生與詩人書法家祁榮祥將軍交流學習書法藝術
    文春先生與詩人書法家祁榮祥將軍交流學習書法藝術,獲祁將軍幫助、鼓勵和指導!感謝祁將軍的鼓勵指導和贈送書法作品。文春先生表示:要向老一代書法家藝術家學習、求教!腳踏實地、逐步的學習提高;多創作家鄉題材和反應時代精神的作品,回報時代和家鄉人民!
  • 著名學者、書法家、書法教育家歐陽中石先生逝世
    著名學者、書法家、書法教育家歐陽中石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1月5日凌晨3時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書法學科帶頭人,中央文史館館員。歷任中國書法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第十屆榮譽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二屆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三屆顧問。榮獲第一屆中國書法蘭亭獎教育特別貢獻獎、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終身成就獎。歐陽中石先生是我國著名學者、書法家和書法教育家,當代高等書法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開拓者。
  • 著名書法家唐雲來做客河西文化藝術大講堂 主講《學習書法的正確...
    著名書法家唐雲來先生做客「河西區文化藝術大講堂」,主講《學習書法的正確途徑》。著名書法家唐雲來先生做客「河西區文化藝術大講堂」,主講《學習書法的正確途徑》。著名書法家唐雲來先生做客「河西區文化藝術大講堂」,主講《學習書法的正確途徑》。
  • 書法家葉迪生:由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而與書法結緣
    [葉迪生]:大家好,我通過朋友的介紹知道了天津美術網,有很多天津的美術家、書法家經常在天津美術網發表他們的作品,所以我也想過來和大家聊一聊、談一談,交流一下對書法的認識。我今年76歲了,我的人生,從小時候到大學畢業這算一個階段。
  • 如何學習書法?學習書法的「硬傷」是不了解背景文化,收藏有效
    在我們生活周圍,學習書法的朋友不少,但是也經常聽到有些人在抱怨,學習了很長一段時間,卻看不到進步,而有的人就選擇了放棄,還有的人會問題,如何學習書法?這也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雖然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事情,但是究其原因,不外乎三條,學習書法首先要弄明白這三個問題,只有弄懂了這三個問題,書法之路可走,否則就會被動,學習書法也沒有長進,在這三條中,其中學習書法的最大「硬傷」是不了解背景文化,這一點很多人忽略了,導致學習不前,下面就分享筆者的三點認識,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中國當代著名教育家文學家學者和書法家馬曉春書法得到專家神評論
    馬曉春先生是國人熟知的中國當代著名教育家文學家學者和書法家。其創作的書法作品深受國人喜愛。其創作的書法作品每一幅都是珍寶,每一幅都價值連城,每一幅都備受國人關注和收藏。是世界文化之林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日前有位熱心朋友因在閒遐之時逛古玩店,和店主攀談欣賞書法作品時,偶然在幾幅書法作品中發現了中國當代著名教育家文學家學者和書法家馬曉春先生的一幅書法珍寶。
  • 書法家松濤:提升書法境界,樹立文化自信
    書法家松濤:提升書法境界,樹立文化自信一位書法家的修養學識與審美高度絕對反映出的是書法家的書法語言的高度與境界。日前著名書法家松濤在與大眾交流時說,整個書法藝術的背景是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土壤,傳統文化是書法賴以生存、發展的背景。今天能夠看到的漢代以來的書法理論,具有自己的系統性、完整性與條理性。
  • 學者王旭談周慧珺書法:一身江湖氣,拉低了海派文化形象
    一身江湖氣,拉低了浙派、海派文化形象周慧珺的祖籍是浙江鎮海,成長於上海,就是說,她的身上理應兼顧著「浙派」與「海派」優秀的文化品質,可事與願違,其成功似乎讓這兩個一脈相承、文學、思想、藝術、史學精英輩出、引領中國社會、學術變革近千年的學派底蘊盡失。
  • 霍松林先生談書法藝術
    霍先生在所作長篇「論書詩」中,較系統地闡述了書法的產生和發展、書法藝術的美學特徵、書法欣賞與創作的基本規律、學習書法的正確途徑,以及如何看待書壇醜書(符籙)等問題,言約旨深,堪稱詩體書論。習總書記曾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
  • 著名書法家朱天曙:當代書法創作有技術,沒文化
    著名書法家朱天曙:當代書法創作有技術,沒文化 2020-05-19 18: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學者王旭談歐陽中石:書法、教育、學問的門外漢?
    歐陽中石先生今年92歲,是當下最高齡的書法家。在其簡歷中,」教育家」、「學問家」(見下文)、「書法家」是其三大主要身份,而且皆有「開山」之功(見度娘)。因此,如何看待這位老先生,關乎當代書法的學術根基與發展方向。
  • 首場漢字講壇在廈開講 臺灣著名書法家張炳煌談書法教育
    來自臺灣「中華書學會」會長、著名書法家張炳煌,為海滄中小學校書法老師和廈門書法愛好者講授研習書法的技巧。他還現場分享了臺灣書法家及臺灣學生的書法作品,就當前書法教育等話題與現場觀眾進行「切磋」。­  鑽研書法需經三個階段­  在張炳煌看來,從寫字到書法藝術,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需要經過三個階段的學習,容不得半點偷懶和取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