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侖院士:轉基因作物育種發展階段、問題與建議—新聞—科學網

2020-12-13 科學網

 

近年來,轉基因品種安全性問題在我國學術界和民眾中引起了一些爭議,這本來是一件正常的事,不應稱之為「妖魔化」,也不擬採取「堅決遏制負面輿論」的做法。毋庸置疑,轉基因育種技術將以巨大的潛力引領未來,對於增強我國科技的國際競爭力,支撐我國農業生產的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山侖

 

圖片來源:暱圖網

 

《中國科學院院刊》2013年第3期發表了兩篇倡導發展新一代農作物生物育種技術的文章,隨後《中國科學報》等報刊陸續有文對此加以論述;一些專家提出的戰略諮詢報告也用了這一提法。我非育種工作者,讀了這些文章後增進了知識,也受到啟示,但有一個概念方面的問題,經反覆思考後仍不甚明了,現提出來同大家討論,請專家指教。

 

生物育種涵蓋了從基因工程

 

到雜交選育共七類技術

 

什麼是「生物育種」?從字面上看似可理解為植物、動物、微生物育種的統稱。從國家已啟動的重大科技專項「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的名稱看,這一理解看來是適當的。但《2013-2018年中國生物育種業市場前景分折與投資風險評估報告》則認為「生物育種的定義是培育優良生物的生物學技術」,涵蓋了從基因工程到雜交選育共七類技術。黃大昉先生所賦予的定義則是「農作物生物育種是以轉基因技術為核心,融合了分子標記、雜交選育等常規手段的先進技術」,並強調「生物育種又稱轉基因生物育種」,但「千萬不能把生物育種狹隘地理解為只是轉基因,它還包括了傳統育種的先進技術」。我直觀感覺上述列舉的定義不夠清晰,且相互交錯。另外,當前是否已處於建立以轉基因技術為核心的育種技術體系的時候也值得商榷。

 

上面列舉的中科院院刊兩篇論文的英文摘要中,作者分別將「生物育種」譯為「Bio—Breeding」與「Biotechnology Breeding」,前者為中文原義,而我認為後者的含義是適當的,即「生物育種」的確切表達應為「生物技術育種」,或稱之為以轉基因技術為主導、包含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分子標記等技術在內的生物技術育種,「生物技術」不等同於「生物學技術」,目前不應將常規育種技術(如雜交選育)包括在生物技術育種體系之中,而應倡導兩者的緊密結合、協同發展。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要加強分子育種的基礎研究與技術開發,我理解,此處所說的「分子育種」與「生物技術育種」含義基本相同,是一種簡稱,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更強調在分子和基因水平上精準操作的遺傳改良。鑑於此,我想將問題引申一下,就常規育種與轉基因育種(生物技術育種的核心)之間的關係,以及轉基因作物育種當前所處的發展階段談談個人的認識。

 

轉基因作物應服務於

 

我國當前和未來農業發展需求

 

近年來,轉基因品種的安全性問題在我國學術界和民眾中引起了一些爭議,這本來是一件正常的事,不應稱之為「妖魔化」,也不擬採取「堅決遏制負面輿論」的做法。按常識判斷,我個人認為,按程序經嚴格審定的轉基因食品和普通食品一樣是相對安全的,但其遺傳效果和生態效應有待長期觀察的主張也是有道理的,故在一個相當時期裡應允許人們有選擇權。在這裡,我想強調的是轉基因作物應用不僅有一個安全性問題,而更為重要的是,要在實踐中證明其不可替代性,以及如何更好地服務於我國當前和未來農業發展的需求。

 

毋庸置疑,轉基因育種技術將以巨大的潛力引領未來,對於增強我國科技的國際競爭力,支撐我國農業生產的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勢所趨,非搞不可。但就生產環節而言,當前佔主導地位的仍屬常規育種技術。據報導,轉基因品種種植面積近年來在一些國家有很大發展,如轉基因大豆在美國種植率高達90%以上,玉米則達到70%,但僅限於兩類基因,抗蟲害與抗除草劑(且具特定性);近年來我國大量進口轉基因大豆,其優勢之一是含油量高,但這一性狀並非轉基因的效果。可以認為,目前為止,與產量直接有關的基礎性狀仍是通過常規育種技術獲得的;從長遠看,轉基因技術作用的發揮仍然必須以常規育種作為基礎。這裡需要強調的另一個問題是,我國作物育種方向長期以來以高產為主,並追求超高產目標,這在一定歷史時期是必要的,但今後為實現大範圍的持續均衡增產還必須重視確立明確的抗逆、廣適應育種目標,特別是抗乾旱與水土資源高效利用目標。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種的要求,從哪裡突破?在什麼性狀上突破?我認為,主要應從抗逆性上,特別是在改善抗旱節水性狀上尋求突破。

 

對轉基因抗旱節水新品種

 

的看法和建議

 

從原理上看,通過轉基因途徑培育抗旱節水新品種大有希望,但實際上困難很多。這既是當前的一個研究熱點,也是一個難點。據報導,全世界已有數百個乾旱響應基因被分離出來,並獲得相當數量的轉基因植株,但長期停留在實驗階段。經歷多年努力,美國孟山都公司於2012年推出第一例商業用抗旱轉基因玉米(CSP B Corn),中等乾旱條件下平均增產6%,因未顯示出其明顯優越性,推行並不理想。我國近年在河北、山西、山東、陝西、甘肅等地用常規技術培育出一批小麥、穀子等抗旱性較強的新品種,並得到推廣應用。2005年在羅馬召開的第二屆世界乾旱大會的總結中曾指出「基因組研究信息如此之多,但這信息在缺水條件下的田間應用又如此之少」;2013年在澳大利亞召開的第四屆世界乾旱大會的通告中再次呼籲,應重視植物抗旱性分子研究與田間應用之間的銜接,為消除它們之間的巨大缺口,應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協調配合。學術界早已明確,植物抗旱性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特性,不但是多基因控制的,而且是通過不同途徑實現的,加之當前抗旱轉基因研究又多限於機理尚不十分清晰。且與高產性狀存在一定矛盾的耐旱性範疇,即通過基因工程能控制的抗旱性狀僅是一小部分,而且其表達效果嚴格受到環境條件的限制,故難度很大。有學者指出:「不論是抗旱還是抗鹽,比人們想像的要複雜得多,真正的轉基因抗逆農作物還沒有出現,特別是很抗逆的作物,目前還停留在人們的想像中。」基於上述情況,就通過轉基因途徑培育具有突破性的品種,特別是培育抗旱節水新品種的有關問題,提出幾點個人看法和建議:

 

1.轉基因作物育種具有很大潛力,是育種工作取得新突破的希望所在,但不論當前和未來都應強調轉基因育種和常規育種的緊密結合,而且以常規育種作為基礎。當前不擬籠統倡導以轉基因技術為核心,在生產環節上仍應堅持以常規育種技術(包含雜交選育、雜種優勢利用、理化誘變等)為主,在研究層面上則應切實加強轉基因育種的系統性研究和有針對性開發。

 

2.在育種目標上,在繼續重視高產與超高產性狀的同時,應將另一重點放在抗逆與廣適應上,特別針對廣大旱區和缺水灌區,選育抗旱節水新類型已成為一種迫切需求,這方面雖然面臨不少困難(如抗旱機制的複雜性、乾旱環境的多變性、可控制性狀的局限性等),但轉基因技術仍屬最終解決這一難題的最佳選擇,不過要有耐心,應作好長期努力的思想準備。

 

3.在研究對象上,除農作物外,將抗旱轉基因植物研究的另一個重點放在林草植物上更為可行,因為這方面的抗逆基因資源更為豐富,而且與一年生農作物相比,這類植物存活需求是第一位的,產量高低是第二位的,生態效益在先,只要生存下來就有機會實現其生態經濟目標。

 

4.切實加強抗旱轉基因育種的基礎理論研究,這方面目前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近年來植物抗旱機理研究相對分散與滯後,難以適應抗旱轉基因技術迅速發展的需求,例如難以為確定耐旱主效基因及耐旱有關基因的有效聚合提供更有力的依據;二是實驗室分子水平研究與田間應用之間缺乏有效銜接,或存在較大空白,整體(個體)抗旱生理機制研究一定程度上被忽視,這也削弱了轉基因技術的更好發揮。今後應在這方面制定一個有指導作用的系統研究方案。

 

5.在政策層面上,今後應重視以下幾個問題:(1)在科技立項上注意保持常規育種和轉基因育種之間的平衡(包括人才培養、資金投入、條件建設等);(2)對轉基因育種除安全性外,應重視全面評價其實踐效果;(3)重視不同學科專家之間的協同、交流及相互質疑,例如有關重大項目的立項、評議等活動除本學科專家外,應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參與,鼓勵開展爭議,以求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取得共識。

 

作者簡介:

 

山侖,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科學報》 (2014-02-28 第7版 智庫)

相關焦點

  • 院士談轉基因:基因育種方式與傳統農業育種方式沒有本質區別-虎嗅網
    虎嗅註:圍繞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在我國一直存在很多爭論,且論辯雙方難以取得一致。昨天下午,受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委託,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吳孔明在武漢舉行的一個轉基因研修班上,澄清關於轉基因危害的一些傳言。
  • 訪山侖院士:旱地跋涉60年—新聞—科學網
    如今,81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山侖仍在工作。 回顧其科研生涯,山侖認為自己走的是一條抗旱生理與旱地農業交叉、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相結合的「中間人」道路。不過業界對他有不同看法,有人評價他是「獨樹一幟」,有人則認為他的研究是「四不像」,尤其是不像現代植物生理。
  • 玉米育種:走向專業與精準—新聞—科學網
    育種創新包括理論、技術、種質、雜優模式、突破品種5個方面,都應符合「不同、有用、更好」3個要素,選育、選準、推廣有市場競爭力品種至關重要。 現代玉米育種技術正在不斷創新。國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賴錦盛講述了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對玉米產業的影響。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轉基因技術、基因組編輯技術、農業合成生物學技術、單倍體育種技術、全基因組選擇育種技術等生物技術都對玉米產業培育良種發揮作用。
  • 中國工程院院士山侖來延調研院士工作站建設情況
    中國工程院院士山侖來延調研院士工作站建設情況 發布時間:2019-04-12 08:15:44
  • 中國工程院院士:已做好轉基因玉米產業化準備
    目前我國仍在有效期內的進口轉基因大豆安全證書有13個、玉米安全證書有18個。一些轉基因科學家建議,與其將市場交付於外國,不如借著國際貿易變化的機會讓社會多了解和接受轉基因,推動轉基因產業化。   中國農大教授、工程院院士、玉米遺傳育種專家戴景瑞表示,中國的科研人員已經做好了轉基因玉米產業化的準備,只要批准了就可以全面鋪開。
  • ...的初心堅守——記我國著名旱地農業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山侖
    記者 趙晨攝我國北方農業以旱地作物為主,今年雖遭受局部乾旱、病害的衝擊,但是,在農業科研人員和廣大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夏糧依然迎來了豐收。今年87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山侖,長期從事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研究,至今仍堅持開展多項科研與顧問諮詢工作,孜孜不倦地踐行著一名老共產黨員的初心與堅守。
  • 科學家提出促進生物強化新育種策略—新聞—科學網
    ,創製生物強化作物新品種提出了展望。 在過去幾十年中,為了確保糧食供應,傳統育種、現代生物技術育種和農藝實踐的應用為可持續農業系統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然而,世界上仍有至少1/3的人口患有營養不良,根除營養不良依然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微量營養素(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缺乏又被稱作隱性飢餓,影響著全球數十億人口的健康和學習能力,並與社會的巨大的經濟損失密切相關。
  • 「中國農業新聞網」全球種子和轉基因作物簡析及中國種業的新機遇
    種子是種植戶生產用於糧食、飼料及其他非糧食用途的作物所需的關鍵農業投入品之一。由於氣候變化以及可用耕地面積的限制,具有成本優勢的生物育種技術在可持續農業生產戰略中變得越來越重要(如圖1),在生物育種技術推動下,種子市場的未來發展勢必對提高產量、營養價值、抗逆性的要求越來越高。
  • 中國轉基因研發累計投入200多億,絕大部分產品沒有產業化
    作為一種新的育種技術,轉基因發展和應用勢不可擋:自1996年大規模應用以來,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增長了106倍,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累計已超過18億公頃,為全球耕地總面積的1.2倍,轉基因作物增加產值累計超過1330億美元。但是,很多專家表示,中國雖儲備轉基因技術多年,產業化卻相對滯後,還在等待時機成熟。
  • 袁隆平弟子談轉基因:最擔憂國外公司對中國種子轉基因
    轉基因種子問題在公共討論中是一個關注度非常高的話題。       發展分子育種,是21世紀世界種業的共識。這也是種子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識。       世界種業研究已從傳統的常規育種技術,進入依靠生物技術育種的階段,提出了「向生物技術要產量」的口號。
  • 歐盟批准一種轉基因作物 意味轉變對轉基因立場
    轉基因農作物在歐盟國家基本處於試驗室研究、分析階段,一直被禁止大範圍推廣種植。  歐盟委員會負責衛生和消費事務的委員達利表示,歐洲食品安全署對所有涉及這種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科學問題都經過多年嚴格分析,歐盟委員會的這項決定是負責任的。  歐盟委員會認為,採用轉基因土豆Amflora,可以簡化生產工業用澱粉的流程,節省原材料、能源、水和其他化學輔料。
  • 從農場到森林:轉基因樹前路坎坷—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Portland Press Herald   30多年來,美國農民一直在種植轉基因作物。現在,研究人員正致力於通過在野外釋放轉基因樹,將該技術從農場轉移到森林。這些樹木被改造成攜帶著抵抗害蟲的基因。 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院日前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這種轉基因樹面臨的監管和研究挑戰將使上述轉移過程變得更加困難。
  • 胡豔華:為什麼我會研究轉基因作物種植問題
    有學者稱,「轉基因種子進入中國市場數億農民將失業」,我在書中引用了這一觀點,做一種可能性的討論。這並不是本書關注的主題,也不是人類學者可以回答的問題。關於農村種植轉基因作物後果的考量,需要時間去驗證。根據現在的一些研究,轉基因作物雖然減少了蟲害(主要是因為得購買種子公司的配套農藥,但害蟲會產生抗藥性),但栽培還是需要勞力的。再說,所有作物都轉基因化的可能性大概不大。
  • 科學網—魔鬼還是天使?
    針對轉基因技術風險、轉基因食品安全、轉基因發展戰略以及轉基因作物進口等公眾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林敏。 轉基因與傳統雜交育種一脈相承 《中國科學報》:針對此次《環球時報》發表的某戰略問題專家「八問」文章,你有何評價?
  •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轉基因作物現狀
    目前,僅南非、布吉納法索和蘇丹在商業化規模種植轉基因作物。許多非洲國家已經或正在建立針對現代生物技術應用的監管框架,有9個國家正在對一些轉基因作物進行限制性田間試驗,這些轉基因作物具有受農場主和消費者歡迎的優良性狀。 這篇文章綜述了轉基因作物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應用情況,聚焦於轉基因作物的研究、發展以及使用。
  • 話說轉基因抗除草劑作物
    21世紀是生物學發展的世紀,遺傳工程的興起和發展為人類定向改造作物提供了可能。1983年世界上首例轉基因作物(菸草、土豆)問世,1986年首批轉基因作物被批准進行田間試驗,1992年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商業化種植轉基因作物(菸草)的國家,開創了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的先河,但由於國外菸草公司強烈反對而沒有堅持。
  • 現代科學發展史上前所未聞 134位諾獎得主力挺轉基因
    來源:科技日報「百餘名諾貝爾獎得主聯合籤名支持轉基因作物」事件又有了新進展。「如此眾多的諾貝爾獎科學家籤名支持某一特定專業領域的科學技術,以及支持者持續增加,在現代科學發展史上前所未聞。」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昉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 華中農業大學青島校友會聯手院士智谷 籌建華農育種與農業推廣技術...
    該論壇由華農青島校友會聯合嶗山院士智谷園區主辦,時創科技(青島)股份有限公司承辦。記者了解到,華中農業大學青島校友會將與嶗山院士智谷聯手,在青島籌建華農育種與農業推廣技術孵化器,搭建起政府、高校、企業三方共贏模式,把華農眾多具有更高品質、更好市場前景的農產品引入青島,進一步增強山東農業的科技實力。
  • 院士聯合籤名發公開信稱郎鹹平等造謠轉基因
    《基因農業網》編輯部近日刊發公開信,稱「財經郎眼」和「解碼財商」欄目在科學問題上繼續誤導公眾、傳播謠言,要求國家廣電總局責令廣東衛視和第一財經頻道就上述造謠和傳謠節目做出公開的更正和道歉,眾多院士籤名支持。
  • 報告推介|《2018年全球生物技術/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發展態勢》
    8期的《2018年全球生物技術/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發展態勢》一文以及發布在ISAAA官方網站上的報告摘要,為大家介紹報告中的重點內容。今後這些國家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的擴大將通過隨時批准和商業化新的轉基因作物和性狀來實現,這些新性狀將解決氣候變化和新出現的病蟲害等對農作物帶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