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範仲淹:有先天下之憂,卻無後天下之樂!

2020-12-20 騰訊網

  戲說範仲淹:有先天下之憂,卻無後天下之樂!,範仲淹,北宋名臣,思想家,文學家。

  若說起宋朝的士大夫,那範仲淹一定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一位,單就是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便已讓他再譽千年。

  但其實,範仲淹並不只有「身後名」,在他生前便已經是一個傳奇。布衣時為名士,在州縣為能吏,在戰場為名將,在朝堂則是良相。同時代人稱他為「本朝人物第一」,朱熹更是尊其為「天地間第一風流人物」。所謂「行求無愧於聖賢,學求有濟於天下」,說的則是範仲淹這樣的人。

  如今,我們再從各種史書傳記中看範仲淹的一生,除了敬仰,或許也能生出一些悲憫,他一生為國為民,心繫天下憂樂,先天下之憂,後天下之樂,可我們卻只見他的憂,有何曾見他「樂」過。

  兩歲而孤,少而貧困,母親改嫁,範仲淹入朱家,改名「朱說」。少年無「樂」;

  數年寒窗苦讀,劃粥斷齏,冷水澆面,終以「朱說」之名登中進士。青年無「樂」;

  基層為官,心繫百姓,寧鳴而死,不默而生,仕途坎坷,三進三出。中年無「樂」;

  大軍壓境,國難當頭,範仲淹臨危受命,白髮出徵,舉兵抗敵。老年無「樂」;

  朝綱混亂,範仲淹領命改革,慘遭失敗,幾度調遷,病逝他鄉。晚年無「樂」;

  有人說,我們只認識了半個範仲淹,因為只看到他的「憂」,而沒看見他的「樂」。而我想說,哪怕國富民強,國泰民安,範仲淹依然有「先天下之憂」,或許,那才是他的全部。

  少年孤貧,改隨他姓

  公元989年,範仲淹生於徐州,父親範墉時任徐州節度掌書記,七品小官,不算特別富裕,但也絕對談不上窮,範家前前後後有五位公子,可有三位都早逝,所以,範仲淹自小就得到了父母的百般照料,能夠健康的長大。

  好景不長,在範仲淹兩歲時,父親因病去世,原本就不太富裕的家庭一下子失去了頂梁柱,生活壓力撲面而來,母親謝氏被迫改嫁到了山東朱家,範仲淹隨著母親過去,改名為「朱說」。

  那時的範仲淹剛過兩歲,不諳世事,不幸的家世沒有給範仲淹帶來很大的影響,他與朱家的兄弟一起長大。

  寒窗苦讀,志向高遠

  和朱家的公子哥不同,範仲淹自小就十分聰明好學,朱家將他送到長山縣長白山醴泉寺寄讀。

  小小年紀,在生活上極為節儉,過的甚至有些艱苦。

  他每晚煮一鍋粥,第二天待粥凝結成塊,便用刀切成四塊,早上兩塊,晚上兩塊,然後把各種鹹菜野菜搗碎,和粥一起吃。

  數年來,皆是如此。

  這也就是成語「劃粥斷齏」的來歷。

  範仲淹勤讀詩文,在寺廟之中潛心學習,而朱家幾個公子卻遊手好閒不務正業。

  範仲淹二十三歲那年,和幾位兄弟因節儉起了爭執,他勸阻朱家兄弟們不要揮霍浪費,反被譏諷「我自用朱氏錢,與你何幹?」

  驚駭之餘,才得知了自己的身世。

  隨即憤而離家,求學在外,並放言要靠自己恢復範姓。

  朱說來到河南應天府求學,得利於學院良好的資源,範仲淹得以博覽群書,文韜武略、儒釋道法、排兵布陣,只要是書,他都不放過。

  那時候的範仲淹,志向遠大,並寫詩以自勉:

  白雲無賴帝鄉遙,漢苑誰人奏洞簫。 多難未應歌鳳鳥,薄才猶可賦鷦鷯。 瓢思顏子心還樂,琴遇鍾期恨即銷。 但使斯文天未喪,澗松何必怨山苗。

  他自比顏子和鍾期,可見自視甚高,自信非凡。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不過二十出頭的範仲淹,便有了這樣濟世安民的志向。

  青年及第,初政燦然

  在應天府學習了三年,公元1015年,二十六歲的範仲淹終於考中進士,這在當時已屬難得,自科舉時代啟,從來便是「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想當年,同是27歲中進士的白居易,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寫下「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畢竟有的人窮經皓首,卻連舉人都沒考上。

  考中進士的範仲淹官拜廣德軍司理參軍,掌管訟獄,官不大,卻也有了一份經濟收入。

  兩年之後,遷文林郎,奏請皇帝允許他恢復範姓,自此,範仲淹才叫回了如今的名字。

  基層官職,一當就是好幾年,若沒有政績,就一點升遷的希望都沒有。

  1021年,範仲淹因為政績突出再次升遷,被調到泰州管鹽倉。

  正是在泰州,範仲淹耗費數年沿海築堤,重修捍海堰,綿延百裡,後世稱之為「範公堤」,如今遺址猶存。

  同樣是在泰州,範仲淹母親去世,在丁憂期間,範仲淹又被晏殊看中,遷至應天府,當了一名老師。

  不久,又被晏殊推薦到京城,做了一名京官。

  卻不知,範仲淹也迎來了自己「三進三出」的坎坷生涯。

  直言敢諫,三進三出

  範仲淹到京城後,擔任密閣校理,官雖不大,卻是個很重要的職位,經常能見到皇帝,無形之中也多了更多的機會。

  那年仁宗年紀尚小,日常政務皆由太后做主。

  一次正逢太后大壽,仁宗帶文武百官進宮叩拜賀壽,家事國事不分,難免不合禮制,群臣不敢有異言,就連禮部官員也一言不發。

  可範仲淹卻按捺不住了,事後上書皇帝,指出此事不妥,應清晰家國界線,維護國君威嚴。說了皇帝還不夠,又說太后,他希望太后結束問政,將君權還給仁宗。

  隨後,範仲淹又寫了一封長信《上資政晏侍郎書》,道歉並闡述自己的觀點和原則。

  一套操作行雲流水,酣暢淋漓,可後果可想而知。

  範仲淹得罪了太后,很快便被調離京城,去河州府任通判。這是範仲淹的「一進一出」。

  1033年,太后駕崩。仁宗調回範仲淹,任右司諫,掌箴誨鑑戒,以拾遺補過。

  這一次,範仲淹又因為廢后一事得罪了宰相呂夷簡。

  皇后平時管理後宮嚴厲,因此也得罪了不少人,一日因為一個妃子無意間打到皇帝,於是以宰相呂夷簡為首的一群人小題大做,主張廢后。

  可廢后豈非兒戲,範仲淹很是不平,先在朝堂上和宰相大肆爭辯,未果。後來寫好奏摺,要上書勸皇上不能廢皇后。

  結果是,範仲淹還在等著見皇上,宰相呂夷簡就討來了聖旨,直接把範仲淹貶到浙江桐廬任知州。

  這是範仲淹的第「二進二出」!

  之後,範仲淹治水有功,又被調回京師,擔任國子監,後來升為吏部員外郎。

  吏部可從來就是個得罪人的差事,此時朝廷,宰相呂夷簡培植羽黨,任用親信,把持朝政。範仲淹便提出官制改革,朝堂頓時掀起門派之爭,這就是有名的景佑黨爭。

  可範仲淹哪是呂夷簡的對手。

  1036年,範仲淹又被貶黜,這次貶到江西饒州,三進三出,四十七歲的範仲淹一路向南,顯得格外悽涼:

  三出專城鬢似絲,齋中蕭灑過禪師。近疏歌酒緣多病,不負雲山賴有詩。半雨黃花秋賞健,一江明月夜歸遲。世間榮辱何須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範仲淹的朋友,著名詩人梅堯臣寫了一篇文章《靈烏賦》,來勸範仲淹以後儘量少說話,不要多管閒事,要像報喜鳥而不要學烏鴉:

  ...烏兮,事將兆而獻忠,人反謂爾多兇。兇不本於爾,爾又安能兇。兇人自兇,爾告之兇,是以為兇。爾之不告兮,兇豈能吉?告而先知兮,謂兇從爾出。胡不若鳳之時鳴,人不怪兮不驚。...

  範仲淹同樣作《靈烏賦》回復,全文不過是說八個字: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胡不學太倉之鼠兮,何必仁為,豐食而肥。倉苟竭兮,吾將安歸?又不學荒城之狐兮,何必義為,深穴而威。城苟圮兮,吾將疇依?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這八字箴言,傳唱千年。

  臨危受命,白髮出徵

  公元1038年,範仲淹正在越州大興教育,創辦書院。

  而遠在千裡的朝堂之上卻是一片哄鬧,不過幾年時間,李元昊建立的西夏國屢犯大宋,重文輕武,特別是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的北宋幾十年沒有戰事,軍隊早已不復當年英勇,節節敗退,如今狼煙再起,整個朝堂,竟無一將可領兵抗敵。

  後來大臣韓琦向皇上推薦範仲淹,說此人熟讀兵書,一定可以打贏西夏國。此時呂夷簡也一同推薦。

  1040年,年過半百的範仲淹與韓琦同擔任副安撫使協助正史夏竦一同對抗西夏。

  當範仲淹風塵僕僕趕往延州之時,一路斷垣殘壁,茅廬廢墟,屍橫遍野,民不聊生。也就是此時,範仲淹感極而悲,寫下一首《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

  範仲淹沒讓人失望,一到延州淹帶著大兒子一起打了幾個小勝仗,可宋軍和西夏還是有不小的差距,範仲淹心知肚明,於是定下重防守的策略。

  範仲淹上書給朝廷說:目前我們要積極防守,幾年後,西夏兵定然不戰而退。

  朝廷上下氣憤,幾十萬大軍數倍於西夏,如今士氣高漲,正是主動出擊的絕佳時機,皇帝不聽範仲淹的策略,轉而命韓琦趕緊出兵。

  次年,韓琦帶領大軍交戰,慘敗而歸,死傷數萬。

  韓琦兵敗後,宋仁宗才認同了範仲淹的想法。

  範仲淹於是命人建堡壘、加防固、招本地軍、籌備糧草、訓練士兵、和本地羌族以及老百姓搞好關係,一副打持久戰的架勢。期間李元昊大軍多次來犯,都無功而返。範仲淹也時不時組織反擊,採取騷擾策略,讓西夏軍防不勝防,戰局一度陷入僵持。

  時間一天一天過去,範仲淹看著遠山斜陽,戰亂不休,一種鄉愁悠然而生,寫下一首《蘇幕遮·懷舊》: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果然,在第五年,範仲淹的防守策略奏效,建國不久的西夏連年徵戰,早已掏空了國庫,軍中士氣逐漸低落,1043年,李元昊不得不和北宋正式議和,持續多年的戰爭正式落下帷幕。

  新政失敗,調離京師

  文有文功,武有武功,範仲淹得到了朝廷的高度器重,朝廷連下四道詔書,令範仲淹、韓琦二人速回京師任職!

  此時,給範仲淹的職位是參知政事,即副宰相,和樞密使富弼、韓琦一起主持朝政!

  彼時朝廷,綱紀混亂,人心渙散,官員腐化之風愈加嚴重。

  而此時範仲淹已經五十五歲,為官二十八年,他回到朝中後,很快向宋仁宗呈上十項改革內容,這就是有名的《答手詔條陳十事》,從此拉開了「慶曆新政」的序幕!

  新政轟轟烈烈,範仲淹的政治生涯到了巔峰,在皇帝的大力支持下,他的治國主張得到了落實,也給整個北宋帶來了新的面貌。

  可改革談何容易,十條新政,於國於民皆為良藥,可也觸犯了一些弄權者的切身利益,新政來的太過猛烈,很多官員甚至是皇族利益受損,一時之間無法習慣,就連宋仁宗也在各方的壓力下搖擺不定。

  終於,不到八個月,慶曆新政宣告失敗。

  範仲淹、韓琦等人先後以「朋黨」之名被調離京師。

  1044年,範仲淹的好友滕子京(也就是後來重修嶽陽樓的人),也受到牽連被調往嶽州,擔任嶽州知府。

  進退亦憂,以文明志

  到了嶽州的滕子京,滕子京很快就讓嶽州面目一新,而且重修了三大名樓之一嶽陽樓。

  如此名樓得以煥然一新,一定要有篇文章紀念一下,於是,滕子京想起那位才華橫溢妙筆生花的範仲淹,他寫了封《求書記》,加上剛畫好的《洞庭晚秋圖》一起,派人給範仲淹送去。

  此時的範仲淹,被貶到了河南鄧州,算上他此前入朝改革那一次,已經是「四進四出」,屢次三番的進退,多年的官場鬥爭、邊關戰事,範仲淹已經有些疲憊了。

  這一天,範仲淹接到好友滕子京的來信,他看著那幅《洞庭晚秋圖》,不由心潮澎湃,幕幕往事浮現眼前,回想自己一路走來,究竟是為了什麼,不覺感觸叢生,沉吟兩秒後,命人擺上筆墨紙硯,一氣呵成,寫下了中華千古名篇《嶽陽樓記》: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五十七歲的範仲淹未登嶽陽樓,單從一幅畫中便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真諦,

  憂君憂民,這是成仁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是超然灑脫;先憂後樂,這是舍己利他精神。

  《嶽陽樓記》堪稱中國第一美文,論事、寫景、說理、抒情都是一絕。

  不管是精神,還是文學,此刻的範仲淹已達化境。

  幾番調遷,命歿他鄉

  三年後,範仲淹被調往杭州任知州。隨後,調往青州。

  1052年初,範仲淹身體不佳,在回潁州的途中,不幸病逝,享年六十三歲。

  宋仁宗聽說後,悲痛萬分,親筆寫「褒賢之碑」,諡號「文正」,追封「楚國公」。

  由於歐陽修所到州縣甚多,皆有所建樹,民間出現數十處紀念堂和雕塑以紀念范文正公。

  就是這樣的範仲淹,在他身後數百年,其家族仍興盛不衰。

  三百多年後,洪武年間,朱元璋查看死刑犯案卷之時,發現裡面有個人叫範文從,因反對朝廷政策而被判死刑,朱元璋命人傳喚範文從,問道:「你不會是範仲淹的後人吧?」

  那人答:罪臣正是範仲淹的第十二世孫。

  朱元璋隨即命人取來錦帛,寫下十四個大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寫罷,他把這幅作品送給範文從,說:免你五次死罪!

  看啊,範仲淹的福祉竟綿延子孫數百年。

  縱觀範仲淹的一生,他每時每刻都把國家百姓放在身前,他為國,直言上諫針砭時弊,縱使朝廷紛爭爾虞我詐,縱使四進四出坎坷非常,卻依然奉詔必回,內推新政匡扶社稷,外有良策救國於危難;他為民,大修學堂振興教育,修築大壩賑災安民,重民生輕徭役......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正是他一生的寫照。

  而我們再讀《嶽陽樓記》,對於生前的種種挫折和仕途坎坷,範仲淹一字未提,在敬佩文正公高山仰止的氣節之餘,也為最後一句所打動:微斯人,吾誰與歸?

  是啊,與範仲淹一道的人,還有沒有呢?

相關焦點

  • 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他在文章後面寫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讓我了解了他是一位愛國愛民、憂國憂民和無私奉獻的人,也成為我喜歡他的原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不僅是歷代有志之士勉勵自己的名言,更是範仲淹一生在官場中兩袖清風的真實寫照,從他的進諫被貶、心繫百姓,抵抗敵人可以看出。
  • 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千古傳誦的《嶽陽樓記》,深切地表達了範仲淹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
  • 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為何而來?
    大家好,我是珍小妹,今天我帶你了解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仲淹。範仲淹,字希文,吳縣人,生於989年,卒於1052年。少年時代家境貧寒,常常只能吃到稀粥和鹹菜,但他很有志氣,發憤自學,慨然有志於天下。
  •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仲淹「憂樂觀」之詮釋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千古傳頌的《嶽陽樓記》,深切地表達了範仲淹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所呈現出的胸襟抱負,早已成為歷代文人士子安身立命的精神動力,這一憂樂思想也是範仲淹一生言行最精煉的總結。
  •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北宋自律狂人:範仲淹
    《嶽陽樓記》裡,有兩句流傳千古的名句,一句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另一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兩句都是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所寫的。而他也的確做到了他所說的那樣,把天下百姓的利益放在前面,自己的利益放在後面。沒有因為事情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這兩句話聽起來很難做到,難以想像竟然有人將它們奉為信條,督促自己忘記小我,成就大我。
  •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
    我們大家肯定每個人都聽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樣把國家天下放在第一位的偉人就是範仲淹。大部分人應該是在學習《嶽陽樓記》的時候了解到的範仲淹,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講一下關於他的故事。由於他的母親沒有將他父親的事情告訴他,後來範仲淹得知自己的身世後,非常傷感,他覺得自己拖累了母親,所以他只好毅然決然地離開了她。那之後範仲淹就前往應天書院刻苦讀書,到了冬天,大多數人讀書都容易嗜睡,範仲淹當然也不例外,每次只要發困,就去用冷水洗臉,來緩解自己瞌睡的症狀。當他沒有東西吃時,就喝稀粥度過每一天。一般人都不能忍受這樣的困苦生活,範仲淹卻從不叫苦。
  • 範仲淹的少年志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範仲淹,北宋傑出人物,他在名作《嶽陽樓記》中結尾的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被後代好評如潮,從而使他成為千古第一流人物。範仲淹在入仕之前,生活經歷卻坎坷異常,我們今天讀來,從中依舊能獲得許多激勵我們努力讀書並前進的動力。
  • 範仲淹提出了光輝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
    範仲淹提出了光輝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範仲淹是位偉大的政治家,他不僅提出了光輝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而且他也有自己的追求。範仲淹是在貧困中成長的,在做小官吏時,薪金微薄,沒有積蓄,而且他好慷慨解囊,幫助他人解救困難,雖然有時他自己也很困難。
  • 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你覺得是作秀嗎
    別人不能吃的苦,範仲淹都能吃,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27歲時範仲淹中了進士。從此,範仲淹走上了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的人生之路。一生以天下為己任,為政清正廉潔,,為後世所敬仰。作為政治家,範仲淹主持了10項改革措施,力圖改變當時社會危機日益嚴重等一系列問題。
  • 範仲淹:他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樣的偉大人物
    印象最深的也就是範仲淹了,他讓我們知道最深的也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我們以前都沒有非常深刻的去了解她,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關於範仲淹的歷史故事,相信通過這次的探討,我們一定會有所收穫,同時也會對她有了全新的認識和了解。說幾分鐘燕這個人我們所有人應該對它都不會感到很陌生,因為他和李白一樣,都是一個憂國憂民的好詩人。
  •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出自北宋名臣範仲淹之手之口。之手者,《嶽陽樓記》是也。範仲淹應朋友滕子京之請,馳騁想像,熔鑄萬千憂樂於筆端,揮毫寫就這篇千古名文,傳誦天下。之口者,範仲淹所喜自勵警語是也。據歐陽修所云:「公少有大節,於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詩有詩眼,文有文眼。
  • 範仲淹,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到達鄧州後,仍然有很高的抱負,以天下為己任,努力實現善治,大興教育。在城東的南角,先後建造了「百花洲」、「春風堂」和「賢秀亭」。應好友滕宗諒(南洋人)的邀請,他寫了不朽的傑作《嶽陽樓記》,流傳了很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成為激勵後代的永恆之歌。歷史上有這樣一位父母官,南陽人為此感到自豪。
  •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懷?
    我們在上中學時就學過範仲淹《嶽陽樓記》中的這句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意思是說一個仁人志士或一個君子,應該在天下人之前憂慮,在天下人之後享樂。這句話充分表達了範仲淹憂國憂民的無私胸懷。他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願為天下的人們的幸福而奮鬥的一種濃濃的家國情懷。下面讓我們重溫這一名段:原文選段:嗟夫!
  • 紅色朗讀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古人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我們都應該繼承和發揚。——2013年3月1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北宋仁宗朝的大臣範仲淹有感於當時社會上敢於擔當大任之人少之又少的現狀,在寫作《嶽陽樓記》時,見景抒情而發出的一聲感慨。範仲淹生活的北宋仁宗朝是個並不太平的時代。
  • 北宋政治家範仲淹的一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記得《嶽陽樓記》中有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個千古名句,若非高尚正直之人,是寫不出來的,這個人就是北宋文學家和政治家--範仲淹。對範仲淹懷恨在心的呂夷簡,只要逮到機會就陷害範仲淹,有一次,範仲淹向皇帝提出洛陽和開封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請求皇帝能夠在洛陽準備充足的房子和糧食以備不時之需,呂夷簡馬上就借這件事向皇帝批評範仲淹,說他這是浪費資源,範仲淹表示不服,就親自寫下了一篇「四論」給皇帝看,而這又讓善於詭辯的呂夷簡逮到機會,說範仲淹這是在挑破君臣的關係.於是,他們兩人越鬧越厲害,不久,宋仁宗就把範仲淹貶到饒州去做官
  • 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文正公祠
    無錫惠山古鎮有著龐大的祠堂群,其中範仲淹的公祠是比較著名的 。祠堂規模算是比較大的,免費,不收門票。範仲淹(989-1052),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世稱「范文正公」。唐宰相範履冰之後。
  • 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具體體現在哪?
    他們樹立的天下觀無不是以天下的興亡為己任,視天下的安危為己責,為國泰民安而憂心重重。範仲淹從少年苦讀到出將入仕數十載,用自己的畢生心血向我們詮釋了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操。其吃苦在前,享樂在後,以天下百姓之憂為己憂,以天下眾生之樂為己樂的處世精神折射出其心憂天下,以民為本的偉大情懷。
  •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一生愁苦,用詩酒作伴
    文/夢天天導語: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是一篇很美的散文,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流傳千古,但是能讓我們對他記憶更加深刻的,定不是這句話本身,而是初中語文考試中反覆出現的考題。
  •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仲淹
    範仲淹身世坎坷特殊:原籍蘇州吳縣,生身河北真定府(今河北正定),成長於淄州長山縣(今山東鄒平),以「朱說」之名進士及第,三黜三進,出將入相,宦跡遍布大半個中國,病逝於徐州,埋葬於河南伊川,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言與行彪炳史冊,光被人寰!
  • 「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範仲淹「憂樂觀」之詮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千古傳頌的《嶽陽樓記》,深切地表達了範仲淹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所呈現出的胸襟抱負,早已成為歷代文人士子安身立命的精神動力,這一憂樂思想也是範仲淹一生言行最精煉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