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思維導圖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農曆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壯族為典型,在古代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在中原有三月三拜祖先 、三月三拜軒轅說法 ;在壯族傳說中,三月三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親父盤古大帝誕辰日。農曆三月三,不僅僅是單純的壯族傳統踏青歌節,也是壯族祭祖、祭拜盤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三月三也是廣西壯族、瑤族、侗族、苗族、漢族等民族傳統節日。 歌節不僅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亦是民族經濟交流的盛會。據記載,歌節已有上千年歷史。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會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頭或江邊飲宴歡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數百人以致數千人聚唱的大規模「歌圩。
「上巳」,即農曆三月第一個「巳」日。自三國曹魏以來,定為三月初三日。上巳節,這個節日對今天的我們相對陌生,但卻曾是中國人自己的狂歡節,也是中國人真正的情人節。為什麼最終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呢?
我國不少傳統節日起源於季節農事。早在上古時期,農曆二月,農民開始野外勞作,所以許多風俗儀式於二月至三月初舉行,尤其在萬物萌生的三月,「是月也,生氣方盛,陽氣發洩,生者畢出,萌者盡達」。正因如此,先民選定三月巳日作為生命之神的復活節。生命之神往往等於大地之神與婚姻之神,故為迎接生命之神,先民展開社神祭祀、男女求子等活動。
而在世界範圍內,這種風俗卻到近代都依然存在。恩格斯提到,19世紀的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印度都有一些民族,在固定的節日聚集在一起狂歡。當然,狂歡只是上巳的其中一面,最接近的完整的上巳的應該還是復活節。復活節在春分後第一個周日,主旨是為紀念耶穌復活,習俗有潑水、驅疫、吃雞蛋、畫彩蛋等等,這和上巳節是多麼相似!
狂歡後的上巳餘韻
東漢人張衡是著名的天文學家,也是一位優秀的辭賦家。在他的《南都賦》就提到:「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軌齊軫,祓於陽瀕。朱帷連網,曜野映雲。男女姣服,駱驛繽紛。致飾程蠱,偠紹便娟。微眺流睇,蛾眉連卷。」祓禊是個很有特色的風俗,簡狄洗浴也可能就與此相關。《風俗通》說:「禊,潔也,故於水上盥潔之也。」祓禊是以香草塗身、洗滌身體、驅除邪氣的儀式,也是辭舊迎新的節奏,孔子弟子曾皙就非常嚮往「暮春之月,浴乎沂,風乎舞雩」。兩漢甚至成為國家大典,《西京雜記》:「三月上巳,張樂於流水。」兩漢皇室祓禊分別在灞水和洛水進行。但到晉代,祓禊被簡化為洗手腳了。
遺憾的是,魏晉以後,上巳的風俗仍然在遺失,或者乾脆被併入其他節日。杜工部《麗人行》說:「三月三日天氣清,長安水邊多麗人。」唐代上巳節尚還有踏青習俗,算還有點情人節影子。然而統治階級覺得掃墓後尋歡作樂天理難容,於是到宋代,上巳和花朝、寒食等節統統被清明收編。中國人自己的狂歡節徹底走到了盡頭。如今漢服活動提倡恢復上巳,不過只是魏晉的上巳罷了。
2018年思維導圖講師證書課程安排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