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初入職場,如何稱呼前輩有困惑——叫哥,叫姐,還是叫老師?
畢業季過後,又一批職場新人走上各自工作崗位。進入新的工作環境,「新來的」面對同事前輩,應當如何稱呼,不少職場「菜鳥」有困惑。本期《今日話仙》,就讓我們一起來聊一聊,在職場稱呼上「菜鳥」們都應當注意些什麼?「老人」又有啥看法?
【新人經歷】
觀點一:稱呼「老師」不會錯
小蔡是一名「95後」,目前在一家藥店工作。小蔡告訴記者,剛畢業時自己是一張白紙,與店裡的人也不熟,性格拘謹,初來乍到的她稱呼藥店店長為「老師」或者「帶教」。
「當時是和另一個新人同時過去的,我們一開始會商量叫法。」小蔡表示,店長和老店員都是年長的前輩,與父母同歲,可是這時候叫「叔叔」或「阿姨」明顯不合適,稱呼其「姐」或「哥」心裡又有些彆扭。儘管店長讓他們直呼其名,他們也不敢這麼做,最後折中尊稱「老師」,「最不會出錯」。
觀點二:叫哥叫姐拉近距離
同是「95後」的小燕現在是市區一家網絡公司的新員工,初入職場的她也有自己的一套心得——除了領導,其餘人不論比自己年紀大多少,統統稱呼「某某哥」或「某某姐」。
「個人覺得叫『姐姐』、『哥哥』有點甜膩矯情,如果是叫『姐』或『哥』,就比較簡練了。」小燕說,公司裡有一位女前輩年紀比自家媽媽還大,但是出於尊敬,她仍然喊對方是「某某姐」,對方也樂意接受這種稱呼,還連誇她嘴甜,拉近了不少距離。
小燕堅持這樣的稱呼模式,在職場上順風順水,與同事相處得十分愉快。
觀點三:怎麼方便怎麼稱呼
「平時可能會在名字後面加上『哥』、『姐』,但我們在工作的時候很經常直呼姓名。」在私企工作一段時間的新人小施說,公司裡的氛圍比較隨和,大家基本是「從眾」,別人怎麼稱呼,就跟著稱呼,新人進來之後稍加觀察就能清楚。
小施認為,在開明的氛圍裡,如果自己不喜歡或不習慣對其他人的某種稱呼,其實不需要刻意去強調,有時候多餘的稱謂可能會成為上下級交流的桎梏、同事之間相處的隔閡。「大家都是要做好事情,只要稱呼得當,怎麼方便怎麼來吧。」
【「老人」看法】
進入外企工作 用心記住英文名
在外企工作的職場新人,應當如何稱呼前輩同事呢?其實這並不難,在泉州女婿Mike看來,外企裡頭大家都是互相稱呼英文名,不論領導層還是普通員工,沒那麼多規矩。
不過,來泉州數年的Mike已被閩南文化「同化」不少。最初員工們都是遵循外企常見的一套稱呼,後來不知是誰起的頭,喊Mike「馬總」,其他人跟風,「馬總」的稱呼便沿用至今。而Mike現在也習慣了用中文稱呼下屬,比如「小張」、「小陳」。
「其實還是看這個公司的工作氛圍吧。」Mike等人認為,很多外企還是習慣於用英文名互稱,新人只要用心記住了大家的英文名,一般就不會有什麼大問題出現。
正式場合稱呼職務 私下更喜親近叫法
在泉州一家醫院工作的小陳說,自己所在科室和其他科室都是本地人居多,平時多用閩南語交流。「醫生不外乎就是某某醫生,有職務就稱呼某某主任,如果是副主任,為了順口,大家也叫某某主任。」小陳說,至於護士,因為用方言叫起來很拗口且不好聽,大家也隨著一些企業員工稱呼「老師」、「某姐」,如果是護士長,則稱呼「某長」順口。
在警務系統裡工作的指導員阿彬說,新人來到單位,並不會太煩惱這個問題。比如遇到有職稱的前輩,姓氏加職稱的叫法都中規中矩,任何場合都適合。「但是同事亦戰友啊,稱呼一聲兄弟或者某某哥、老大哥,分外親切!」阿彬坦言,在私底下他更希望比自己小的同時喊自己「彬哥」,顯得不生分。
【專家意見】
根據企業文化 「入鄉隨俗」
黎明職業大學心理諮詢中心相關負責人 葉彥琪
「其實現在的文化氛圍相對輕鬆,自由度比較大,對稱呼的要求也沒有那麼嚴格,大部分職場裡對新人的容忍度和接納度是比較高的。對於外向的新人來說,其實他們比較活潑,更能夠去適應職場,對稱謂困惑的問題比較少,主要還是內向的新人心裡會有疑慮存在。」葉彥琪說。
葉彥琪表示,稱謂主要是根據企業文化來「入鄉隨俗」,比如在教育系統裡,普遍是稱呼「老師」;在技術領域裡,更多是稱呼職稱,如稱呼某工程師為「高工」,政府部門也多是以職稱為主;在私企中,則主要還是取決於企業的文化氛圍。
「日韓文化裡會有一些等級觀念存在,多以姓氏加職務來稱呼同事及領導。而中國文化講求中庸、講求尊重。」針對新人對平輩的稱呼問題,葉彥琪表示,叫「哥」、「姐」的情況在政府部門等較嚴肅正式的工作單位並不常用,對於平輩、直屬上司或相熟的同事可以這樣稱呼,但還是那句話——主要取決於單位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