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四十年,我們紀錄中國
紀錄片像鏡子,也像錘子,鏡子是能夠反映我們的生活,錘子是要時刻敲打我們的靈魂。40年,一代代電視人用鏡頭記錄了這個時代、記錄了生活、記錄了國家……
第七屆中國·嘉峪關國際短片電影展日前在甘肅省嘉峪關市舉行。本屆短片電影展聚焦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製作播出的優秀紀錄片作品,針對這些作品舉辦創作交流活動、推廣優秀作品創作經驗,為新時期紀錄片創作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法。
展現社會發展歷程
本屆短片電影展以「四十年,我們紀錄中國」為主題。
在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節點上,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行業電視委員會聯合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紀錄中國理事會共同舉辦了「四十年,我們紀錄中國」高端訪談暨「記錄新時代——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電視節目展評展播活動」榮譽盛典,回顧了改革開放40年中國電視紀錄片及一代又一代電視人的輝煌歷程,推選出一批具有時代記憶的優秀作品。
「記錄新時代——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電視節目展評展播活動」是中國視協主辦的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主題活動之一。據介紹,此次展播活動共徵集500多部作品,從中推選出最佳作品50部、優秀作品69部、好作品近百部。其中《廣府春秋Ⅰ》《我的時代和我——許淵衝》榮獲紀錄片(長片)最佳作品;《創新中國》《輝煌中國》等榮獲紀錄片(系列片)最佳作品;《〈法治天下〉春節特別節目:第三極上的承諾》榮獲紀錄片(短片)最佳作品;《雲南一天》《大山裡的慢火車》等榮獲短片(非紀錄類)最佳作品;《與牛對話》《父親的胡楊樹》等榮獲短視頻(紀錄類)最佳作品;《文化記憶》《放飛夢想——清華大學青春歌會》等榮獲文化類電視文藝節目最佳作品。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中國電視紀錄片已經走過了40年的光輝歷程,同時也湧現了一位位記錄時代的優秀製作人和一部部匠心打造的優秀作品。從20世紀70年代的《說鳳陽》到80年代的《話說長江》、90年代的標杆之作《望長城》等,再到21世紀00年代的《故宮》《大國崛起》以及10年代代表作《舌尖上的中國》《超級工程》《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國人的活法》《如果國寶會說話》《航拍中國》《第三極》等等,可以說,中國電視紀錄片人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答卷。
說起中國紀錄片的開端,很多人都會提起劉效禮將軍。1989年,劉效禮帶領《望長城》劇組來到了嘉峪關。考察長城修建、變遷,以及長城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長城對人民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影響、長城與當今自然生態及人口遷徙變化的關係等。全片不僅考察了長城本身,還表現了長城遺址沿途人民的生活狀態,因此,很多人將它當成中國新紀錄片的開端。
訪談活動現場,《望長城》攝像元克君就這部紀錄片對當下的意義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最深刻的意義,是一種尋找,我們始終在尋找,尋找拍攝的方法,尋找好的拍攝內容,尋找我們追求的理想。」元克君說,「在創作這部片子的過程中,我們始終在尋找一些能夠用更好的方法來展現這樣的一個主題,同時也很慶幸,我們在生活裡尋找和發現了非常感人的人物和細節,他們的命運、他們的精神和長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同樣,在紀錄片《遷徙的人》主創人員童寧看來,從紀錄片的角度,大規模記錄新中國歷史上7次大遷徙,一方面是在追溯歷史,另一方面是在展望未來。「用紀錄片展現社會的發展,帶領大家去思考、去觀察,甚至有的時候去追夢,或者懷念,對現實社會來講都是一次特別好的傳承。」
「紀錄片是拍出來的,真正通過影像在講故事。」《創新中國》主創史巖說,做這部紀錄片,是試圖全景式地展現中國在當下科技領域火熱的創新實踐,聚焦中國科學家、科技工作者所做的很多工作,講述他們的創新故事。想用一些時下最新的技術手段,推動紀錄片的創新。
傳播中國理論中國精神
本屆短片電影展,設立了紀錄片人大講堂,邀請紀錄片行業相關代表進行主題發言,從多個角度回顧中國紀錄片40年發展歷程,研討紀錄影視特有價值。
大講堂第一講主講嘉賓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重大理論文獻片創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導師金德龍,他以「紀實影像對革命文化的傳播與繼承」為主題,以近40年來我國拍攝製作的一系列理論文獻片為例,講述了紀錄影像在革命文化的傳播與繼承中的重要作用,並結合多年工作和創作經驗為大家分享紀錄片創作和傳播實踐經驗。
重大題材理論文獻片在中國紀錄片發展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來,理論紀錄片的創作進入了鼎盛時期,湧現了一批優秀的作品,主要的代表作有《偉大的歷程》《走向和諧》《中國1978》《思想的歷程》《旗幟》等。「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作品,偉大的作品推動偉大時代的發展,創作生產出無愧於歷史、無愧於時代、無愧於黨、無愧於人民的重大題材的文獻紀錄片,是我們共同的使命和責任。」金德龍說道。
近年來,廣電總局大力提倡反映中國人奮鬥故事、展現中國人精神風貌的現實題材紀錄片創作,用中國人的面貌展現國家發展進步,用中國人的奮鬥故事宣傳中國夢主題。現實題材作品成為這兩年年度優秀國產紀錄片亮點。現實題材紀錄片,通過紮根人民,走到生活深處,用新的理念和新的技術手段,賦予了紀錄片更多時代氣息和現代魅力。
加強影像國際傳播
近年來,中國在影像內容創作方面逐步與國際接軌,適合國際傳播的內容在數量上逐年增加,題材也更為豐富。在內容傳播和資本合作等方面,中國也正在採取諸多手段,構建起中國內容的多層次國際傳播平臺,並與海外機構展開豐富多彩的合作。
如何加強影像的國際傳播,讓中國從影像的傳播大國變成強國,並通過紀實影像的傳播來配合國家對外文化戰略,已成為業內亟待整理、交流和探討的話題。
在「紀實影像國際傳播論壇」中,中國故事國際講述、「一帶一路」、國際合拍、影像譯製、跨界傳播等成為關鍵詞。本次論壇梳理了近5年來中國對外傳播政策思路,介紹了紀實影像在中國對外傳播政策中的計劃、地位、作用和成績。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節目交易中心國際合拍部主任張嘯認為,經過40年的發展,中外合拍在紀錄片層面已經相當成熟,中外合拍紀錄片更是中國與國際影視合作最活躍、發展最快、最有前途的領域。
各種模式下的中外聯合製作紀錄片形成影響力,都是進行了有效的國際傳播,製作層面得到了互鑑,拍攝理念得到了互通。
活動現場,福斯傳媒集團中國區節目及製作總監王雁結合國家地理頻道的實踐談道,在過去10年間,國家地理製作了超過100小時的中國主題節目,內容涵蓋了人文、歷史、科技、自然等多方面。國家地理希望選取一些視角獨特並符合國家地理百年DNA品質的中國故事,並在未來合力圍繞內容打造全產業鏈。「不管跨界傳播如何風雲變幻,最終還是要以內容為王,以內容為核心。」
在北京新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翠花看來,中國有許多優秀的紀錄片作品,要想更好地做好國際傳播,譯製環節也非常重要。在她看來,紀錄片對外譯製需要了解對象國文化的語境,最直接的方式是與當地國家的譯者進行中國紀錄片的翻譯。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