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我們紀錄中國 傳播中國理論中國精神

2020-12-18 人民網傳媒

原標題:四十年,我們紀錄中國

  紀錄片像鏡子,也像錘子,鏡子是能夠反映我們的生活,錘子是要時刻敲打我們的靈魂。40年,一代代電視人用鏡頭記錄了這個時代、記錄了生活、記錄了國家……

  第七屆中國·嘉峪關國際短片電影展日前在甘肅省嘉峪關市舉行。本屆短片電影展聚焦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製作播出的優秀紀錄片作品,針對這些作品舉辦創作交流活動、推廣優秀作品創作經驗,為新時期紀錄片創作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法。

  展現社會發展歷程

  本屆短片電影展以「四十年,我們紀錄中國」為主題。

  在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節點上,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行業電視委員會聯合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紀錄中國理事會共同舉辦了「四十年,我們紀錄中國」高端訪談暨「記錄新時代——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電視節目展評展播活動」榮譽盛典,回顧了改革開放40年中國電視紀錄片及一代又一代電視人的輝煌歷程,推選出一批具有時代記憶的優秀作品。

  「記錄新時代——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電視節目展評展播活動」是中國視協主辦的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主題活動之一。據介紹,此次展播活動共徵集500多部作品,從中推選出最佳作品50部、優秀作品69部、好作品近百部。其中《廣府春秋Ⅰ》《我的時代和我——許淵衝》榮獲紀錄片(長片)最佳作品;《創新中國》《輝煌中國》等榮獲紀錄片(系列片)最佳作品;《〈法治天下〉春節特別節目:第三極上的承諾》榮獲紀錄片(短片)最佳作品;《雲南一天》《大山裡的慢火車》等榮獲短片(非紀錄類)最佳作品;《與牛對話》《父親的胡楊樹》等榮獲短視頻(紀錄類)最佳作品;《文化記憶》《放飛夢想——清華大學青春歌會》等榮獲文化類電視文藝節目最佳作品。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中國電視紀錄片已經走過了40年的光輝歷程,同時也湧現了一位位記錄時代的優秀製作人和一部部匠心打造的優秀作品。從20世紀70年代的《說鳳陽》到80年代的《話說長江》、90年代的標杆之作《望長城》等,再到21世紀00年代的《故宮》《大國崛起》以及10年代代表作《舌尖上的中國》《超級工程》《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國人的活法》《如果國寶會說話》《航拍中國》《第三極》等等,可以說,中國電視紀錄片人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答卷。

  說起中國紀錄片的開端,很多人都會提起劉效禮將軍。1989年,劉效禮帶領《望長城》劇組來到了嘉峪關。考察長城修建、變遷,以及長城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長城對人民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影響、長城與當今自然生態及人口遷徙變化的關係等。全片不僅考察了長城本身,還表現了長城遺址沿途人民的生活狀態,因此,很多人將它當成中國新紀錄片的開端。

  訪談活動現場,《望長城》攝像元克君就這部紀錄片對當下的意義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最深刻的意義,是一種尋找,我們始終在尋找,尋找拍攝的方法,尋找好的拍攝內容,尋找我們追求的理想。」元克君說,「在創作這部片子的過程中,我們始終在尋找一些能夠用更好的方法來展現這樣的一個主題,同時也很慶幸,我們在生活裡尋找和發現了非常感人的人物和細節,他們的命運、他們的精神和長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同樣,在紀錄片《遷徙的人》主創人員童寧看來,從紀錄片的角度,大規模記錄新中國歷史上7次大遷徙,一方面是在追溯歷史,另一方面是在展望未來。「用紀錄片展現社會的發展,帶領大家去思考、去觀察,甚至有的時候去追夢,或者懷念,對現實社會來講都是一次特別好的傳承。」

  「紀錄片是拍出來的,真正通過影像在講故事。」《創新中國》主創史巖說,做這部紀錄片,是試圖全景式地展現中國在當下科技領域火熱的創新實踐,聚焦中國科學家、科技工作者所做的很多工作,講述他們的創新故事。想用一些時下最新的技術手段,推動紀錄片的創新。

  傳播中國理論中國精神

  本屆短片電影展,設立了紀錄片人大講堂,邀請紀錄片行業相關代表進行主題發言,從多個角度回顧中國紀錄片40年發展歷程,研討紀錄影視特有價值。

  大講堂第一講主講嘉賓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重大理論文獻片創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導師金德龍,他以「紀實影像對革命文化的傳播與繼承」為主題,以近40年來我國拍攝製作的一系列理論文獻片為例,講述了紀錄影像在革命文化的傳播與繼承中的重要作用,並結合多年工作和創作經驗為大家分享紀錄片創作和傳播實踐經驗。

  重大題材理論文獻片在中國紀錄片發展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來,理論紀錄片的創作進入了鼎盛時期,湧現了一批優秀的作品,主要的代表作有《偉大的歷程》《走向和諧》《中國1978》《思想的歷程》《旗幟》等。「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作品,偉大的作品推動偉大時代的發展,創作生產出無愧於歷史、無愧於時代、無愧於黨、無愧於人民的重大題材的文獻紀錄片,是我們共同的使命和責任。」金德龍說道。

  近年來,廣電總局大力提倡反映中國人奮鬥故事、展現中國人精神風貌的現實題材紀錄片創作,用中國人的面貌展現國家發展進步,用中國人的奮鬥故事宣傳中國夢主題。現實題材作品成為這兩年年度優秀國產紀錄片亮點。現實題材紀錄片,通過紮根人民,走到生活深處,用新的理念和新的技術手段,賦予了紀錄片更多時代氣息和現代魅力。

  加強影像國際傳播

  近年來,中國在影像內容創作方面逐步與國際接軌,適合國際傳播的內容在數量上逐年增加,題材也更為豐富。在內容傳播和資本合作等方面,中國也正在採取諸多手段,構建起中國內容的多層次國際傳播平臺,並與海外機構展開豐富多彩的合作。

  如何加強影像的國際傳播,讓中國從影像的傳播大國變成強國,並通過紀實影像的傳播來配合國家對外文化戰略,已成為業內亟待整理、交流和探討的話題。

  在「紀實影像國際傳播論壇」中,中國故事國際講述、「一帶一路」、國際合拍、影像譯製、跨界傳播等成為關鍵詞。本次論壇梳理了近5年來中國對外傳播政策思路,介紹了紀實影像在中國對外傳播政策中的計劃、地位、作用和成績。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節目交易中心國際合拍部主任張嘯認為,經過40年的發展,中外合拍在紀錄片層面已經相當成熟,中外合拍紀錄片更是中國與國際影視合作最活躍、發展最快、最有前途的領域。

  各種模式下的中外聯合製作紀錄片形成影響力,都是進行了有效的國際傳播,製作層面得到了互鑑,拍攝理念得到了互通。

  活動現場,福斯傳媒集團中國區節目及製作總監王雁結合國家地理頻道的實踐談道,在過去10年間,國家地理製作了超過100小時的中國主題節目,內容涵蓋了人文、歷史、科技、自然等多方面。國家地理希望選取一些視角獨特並符合國家地理百年DNA品質的中國故事,並在未來合力圍繞內容打造全產業鏈。「不管跨界傳播如何風雲變幻,最終還是要以內容為王,以內容為核心。」

  在北京新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翠花看來,中國有許多優秀的紀錄片作品,要想更好地做好國際傳播,譯製環節也非常重要。在她看來,紀錄片對外譯製需要了解對象國文化的語境,最直接的方式是與當地國家的譯者進行中國紀錄片的翻譯。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相關焦點

  •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四十年的影響:第一屆中外馬克思主義比較...
    「西方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四十年的影響:第一屆中外馬克思主義比較研究論壇」學術研討會現場。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1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川 通訊員 杜宛玥 何佳佳)12月6日,由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主辦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四十年的影響:第一屆中外馬克思主義比較研究論壇」學術研討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舉辦。
  • 中國新聞學百年暨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
    2018年11月24日,中國新聞學百年暨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謝伏瞻,中國記協主席張研農,原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柳斌杰,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培林,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方漢奇等出席會議。
  • 「西方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四十年的影響:第一屆中外馬克思主義...
    12月6日,由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主辦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四十年的影響:第一屆中外馬克思主義比較研究論壇」學術研討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舉辦。
  • 中國廣告協會舉辦中國廣告發展四十年學術論壇
    四十不惑 揚帆遠航!如果說,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是波瀾壯闊的發展大潮,那麼,中國廣告業則是一股澎湃不息的勁流。7月11日,由中國廣告協會和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聯合主辦的「中國廣告發展四十年學術論壇暨2019全國廣告學術研討會」在北京盛大舉行。
  • 北京大學《改革開放四十年與中國社會科學》叢書出版發行
    叢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展示了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社會科學的發展歷程和經驗,回顧和梳理了社會科學四十年的付出和收穫。叢書聚焦法學、經濟學、新聞學、社會學、政治學、教育學、圖書情報學、國際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人口學等學科發展歷史,以十九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的講話為指導,以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年為契機,以中國社會科學發展總結為重點,以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教材體系為方向,突出歷史發展和學術邏輯兩個主線,立足北大,對中國社會科學四十年的發展進行概覽、分析、總結和前瞻
  • ...主義在中國傳播四十年的影響:第一屆中外馬克思主義比較研究...
    12月6日,由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主辦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四十年的影響:第一屆中外馬克思主義比較研究論壇」學術研討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舉辦。首先,通過比較分析三者產生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以及理論形態的異質性,映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獨特現實發生與理論生成;其次,對國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共同問題域與不同關注點做出深入的比較分析,拓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域,使國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時空變換維度上助推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 「理論」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五四精神推進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傳播是時代所需,歷史必然,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道路。五四運動爆發後,李大釗又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理論,這在當時產生了很大影響。1920年5月,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更是影響了一大批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毛澤東也是在看到此書以及其他馬克思主義著作後,懂得了階級鬥爭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五四運動促使新文化運動發生了喚醒民眾,改造中國的轉向,是馬克思主義傳播的一個突破口,開啟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大門。
  •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理論
    中國是具有悠久文明的國家,需要新聞傳播講清楚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和精神基因,讓世界知道中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中華民族是一個什麼樣的民族。中國的國情特點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的生動實踐,必然催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理論。 應對傳媒格局和輿論生態深刻變革的需要。當今世界已經進入網絡資訊時代,網絡和數位技術的裂變式發展,推動媒體格局深刻調整和傳播秩序全面重構。
  • 繁榮中國學術 發展中國理論 傳播中國思想
    原標題:繁榮中國學術 發展中國理論 傳播中國思想 《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作者讀者座談會舉行11月27日,《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作者讀者座談會在京舉行。對此,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張琦表示,2020年後我國消除絕對貧困,開始進入新減貧時代,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成為未來農村工作的重點。學界應積極探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鄉村振興的內涵和有效路徑,對綠色減貧、教育扶貧做出理論提煉。報刊對於中國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踐和經驗的總結與生動講述,將讓世界更加全面和深刻地了解中國減貧實踐,增強其他國家消除貧困、推進可持續發展的信心。
  • 四十年以來中國文論的發展歷程與理論成就
    40年後,當我們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展望中國文論的前景時,一種基本的理論共識已經形成,那就是新時代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論,必須是以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為依託,以20世紀以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發展成就為基礎,充分吸收世界先進文論成果,並密切結合中國當代文藝實踐而形成的文藝理論。這種共識的達成,實際上就建立在對過去40年文論發展經驗的總結之上。
  •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國際傳播理論體系
    我們要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並在實踐中對其進行補充、拓展、完善,形成創新性的思維和話語,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傳播理論體系。  鑑於此,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中國特色國際傳播理論體系的基礎與依據是科學合理的,我們應當充分挖掘這一理念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及時總結實踐中的經驗與教訓,在對人類社會普遍規律的探索與追求中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傳播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
  • 四十年來中國文學的變與不變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中國文學,經歷了20世紀70年代末的「撥亂反正」,經歷了80年代中後期的文學實驗,經歷了90年代市場經濟大潮的淘洗,經歷了新世紀以來網際網路技術的衝擊。總體上看,這個時間段的中國文學可以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一個時期,是非網絡時代的文學時期,後一個時期,是網絡時代的文學時期。何為非網絡時代的文學?
  •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程、經驗、理論貢獻和發展前景
    (2)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改革開放「主題」、「力量」、「歷史前進邏輯與時代發展潮流」等論述,給我們總結經驗指明了方向。(3)黨的十九大提出並確定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關於「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的概括,包含和體現了對改革開放近四十年的寶貴經驗的總結。
  • 做好中國制度體系理論研究和傳播
    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決定》的說明中指出,要加強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理論研究和宣傳教育。當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正在聚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好、說明白、講清楚、傳播好中國制度體系和國家治理體系蘊含的道理,對於構建中國特色政治學知識體系,增強人們的制度自信和政治認同,具有重要意義。
  • 追憶光影交錯的四十年,《從<中國>到中國》讓新時代面貌更加清晰
    日新月異的新容貌,彰顯中國發展的新紀元如今仍有部分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40年前安東尼奧尼的《中國》。四十年前,中國的不完美在影片中被無意的放大,四十年後,我們已然能夠勇敢地正視這份不完美。在《從<中國>到中國》中,導演基本採用了交叉剪輯的方式,在其與《中國》更替的那一刻,四十年的時光仿佛就在一瞬間。四十年帶走的不僅是落後的中國面貌,還有那一代人年輕的容顏。蘇州麵館老闆娘歐陽娟娟面對鏡頭講述了城市四十年來的變遷,畫面中的她相比年輕時多了些許深沉,但卻依舊活潑充滿生氣。
  • 蘇長和:做好中國制度體系理論研究和傳播
    研究好、說明白、講清楚、傳播好中國制度體系和國家治理體系蘊含的道理,對於構建中國特色政治學知識體系,增強人們的制度自信和政治認同,具有重要意義。    政治大國必有自身的一套政治思想理論  中國是世界上一個政治大國。中國共產黨成立近百年來,在理論創新上一刻也沒有停息。
  • 永遠的女排精神——《中國年鑑》四十年全景記錄中國女排「奪冠...
    2020年9月25日,《奪冠》全國公映,兩天票房過億,燃哭無數觀眾。《奪冠》講述了幾代中國女排的奮鬥歷程以及她們歷經浮沉不屈不撓、頑強拼搏為國爭光的感人故事,展現出時代變化中「祖國至上、團結協作、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的女排精神。
  • 央視微電影紀錄中國頻道正式上線
    2016年6月24日下午,華夏微電影、中央新影微電影臺紀錄中國頻道、央視微電影紀錄中國頻道籤約授牌儀式暨首屆「微影天成」微電影大賽籤約儀式在京舉行。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 講好中國故事 弘揚中國精神 傳播中國聲音
    【光明日報·讀者之窗】講好中國故事 弘揚中國精神 傳播中國聲音——光明日報如何講述今日中國的「精彩故事」  編者按    講好有血有肉的中國好故事  作者: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 唐緒軍  去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同志在會見第二十四屆中國新聞獎、第十三屆長江韜奮獎獲獎代表時指出,當代中國新聞工作者最重要的責任,就是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聲音。
  • 「中國道路的理論闡釋、話語表達與傳播能力建設」研討會在復旦...
    與會專家以中國改革和發展的「偉大實踐—理論闡釋—話語體系建設—傳播能力建設」為主線,圍繞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的經驗提煉和理論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話語能力、理論體系與傳播能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大學教育和大眾傳播等議題展開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