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輔出身五代南唐末期,在北宋初期進入皇家畫院學習,專攻佛教題材,也許是題材原因,也許是時代本就相隔不遠,他繪畫中總能讓人看出一些盛唐遺風。
趙光輔專攻道釋人物,兼精蕃馬走獸,亦工竹木花卉,筆鋒勁利,有「刀頭燕尾」之名。在當時,最為著名的是他在許昌開元、龍興兩寺所創作的壁畫,在開元寺所畫的《五百羅漢圖》,被同時期的繪畫評論家劉道醇評為「姿質風度,互有意思,坐立瞻聽,皆得其妙,貌若悲覺,以動觀者。」
北宋著名金石、書畫家遊師雄,遊覽雲陽孟店鎮西寺時,看到趙光輔的壁畫也大為讚賞,當即寫下《題趙光輔畫壁》一碑:「……畫《自在觀音》一壁,曲盡端嚴閒暇態度。其左有外國胡王與人從焚香狀,貌極恭虔;其右有衣王者服,罄瞻禮之容,旁有銜花野獸,麋鹿虎豹各盡馴伏情狀……」雖然當年的壁畫早已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但從文中可知,此壁畫的主題與《番王禮佛圖》頗有些相似,都是胡人番王虔誠禮佛的場景,從這份八方來朝、唯我獨尊的構圖中,一絲盛唐威儀不禁透紙而出。
就從許昌開元寺請趙光輔繪製《五百羅漢圖》壁畫來看,趙光輔一定是個工畫人物的好手,一般畫家可畫不了整整五百個神態動作各異的羅漢。雖然,許昌開元寺內的《五百羅漢圖》早已不見蹤跡,但是我們仍舊可以透過這幅《番王禮佛圖》一窺趙光輔在人物畫上的絕頂技藝。
在此幅畫的右側,是中國周邊少數民族酋長、番王著異域裝束朝拜佛祖的形象。趙光輔不僅是通過人物的衣著服飾來區別各國番王,這些人物的臉型輪廓也並非虛構,顯然趙光輔在當時是見過這些「外國人」的。仔細分辨,這裡面的番王大約有突厥人、蒙古人、契丹人、龜茲人、波斯人、高麗人、越南人、大理人等等。
趙光輔所作線條流暢,人物安排疏密有致,形象清楚,骨骼厚重,表情各異,生動自然,刻畫細緻入微,設色典雅沉穩。所以,不少人認為他的畫作有唐吳道子遺風。
在畫面的左側,佛祖高坐蓮臺,寶相莊嚴,周圍兩邊分立兩名僧侶,一人身著漢傳佛教赤色黃色袈裟,另一人身著印度佛教藏紅花色法衣,身後是兩名手持法器、身泛佛光的菩薩尊者,畫面的背景則是一片片祥雲。
單看佛祖這邊的畫,倒是有些道家繪畫和年畫的風範,包括佛祖身後的祥雲,以及手持法器的菩薩,不由得讓人聯想起南天門前腳踩祥雲、手執法器的道教「四大天王」。其實,正如宋末元初的大書法家趙孟頫在此畫中題跋所言:「佛法入中國千餘年,殆是家有其像,見之者頓起敬心。」佛教在中國流傳上千年,早已與漢文化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所以,就有了畫中那般,如道如釋的中國特色佛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