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王禮佛圖

2021-02-07 親和國學


趙光輔出身五代南唐末期,在北宋初期進入皇家畫院學習,專攻佛教題材,也許是題材原因,也許是時代本就相隔不遠,他繪畫中總能讓人看出一些盛唐遺風。


趙光輔專攻道釋人物,兼精蕃馬走獸,亦工竹木花卉,筆鋒勁利,有「刀頭燕尾」之名。在當時,最為著名的是他在許昌開元、龍興兩寺所創作的壁畫,在開元寺所畫的《五百羅漢圖》,被同時期的繪畫評論家劉道醇評為「姿質風度,互有意思,坐立瞻聽,皆得其妙,貌若悲覺,以動觀者。」


北宋著名金石、書畫家遊師雄,遊覽雲陽孟店鎮西寺時,看到趙光輔的壁畫也大為讚賞,當即寫下《題趙光輔畫壁》一碑:「……畫《自在觀音》一壁,曲盡端嚴閒暇態度。其左有外國胡王與人從焚香狀,貌極恭虔;其右有衣王者服,罄瞻禮之容,旁有銜花野獸,麋鹿虎豹各盡馴伏情狀……」雖然當年的壁畫早已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但從文中可知,此壁畫的主題與《番王禮佛圖》頗有些相似,都是胡人番王虔誠禮佛的場景,從這份八方來朝、唯我獨尊的構圖中,一絲盛唐威儀不禁透紙而出。



就從許昌開元寺請趙光輔繪製《五百羅漢圖》壁畫來看,趙光輔一定是個工畫人物的好手,一般畫家可畫不了整整五百個神態動作各異的羅漢。雖然,許昌開元寺內的《五百羅漢圖》早已不見蹤跡,但是我們仍舊可以透過這幅《番王禮佛圖》一窺趙光輔在人物畫上的絕頂技藝。



在此幅畫的右側,是中國周邊少數民族酋長、番王著異域裝束朝拜佛祖的形象。趙光輔不僅是通過人物的衣著服飾來區別各國番王,這些人物的臉型輪廓也並非虛構,顯然趙光輔在當時是見過這些「外國人」的。仔細分辨,這裡面的番王大約有突厥人、蒙古人、契丹人、龜茲人、波斯人、高麗人、越南人、大理人等等。



趙光輔所作線條流暢,人物安排疏密有致,形象清楚,骨骼厚重,表情各異,生動自然,刻畫細緻入微,設色典雅沉穩。所以,不少人認為他的畫作有唐吳道子遺風。



在畫面的左側,佛祖高坐蓮臺,寶相莊嚴,周圍兩邊分立兩名僧侶,一人身著漢傳佛教赤色黃色袈裟,另一人身著印度佛教藏紅花色法衣,身後是兩名手持法器、身泛佛光的菩薩尊者,畫面的背景則是一片片祥雲。



 單看佛祖這邊的畫,倒是有些道家繪畫和年畫的風範,包括佛祖身後的祥雲,以及手持法器的菩薩,不由得讓人聯想起南天門前腳踩祥雲、手執法器的道教「四大天王」。其實,正如宋末元初的大書法家趙孟頫在此畫中題跋所言:「佛法入中國千餘年,殆是家有其像,見之者頓起敬心。」佛教在中國流傳上千年,早已與漢文化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所以,就有了畫中那般,如道如釋的中國特色佛畫。


相關焦點

  • 宋 趙光輔《番王禮佛圖》
    宋 趙光輔《番王禮佛圖》  絹本  103.5cm x 28.6cm   美國克裡夫蘭藝術博物館《番王禮佛圖》現收藏在美國克裡夫蘭藝術博物館,出自宋代趙光輔之手, 趙光輔,活動於960至975五代南唐時布衣,北宋初為圖畫院學生,故鄉裡呼為「趙評事」。工畫道釋人物,兼精蕃馬走獸,亦工竹木花卉,筆鋒勁利,名「刀頭燕尾」。所作線條流暢,人物形象清楚,骨骼厚重,刻畫細緻入微,設色典雅沉穩,有唐吳道子遺風。此圖畫中國周邊少數民族酋長、番王朝拜佛祖的形象。佛祖高坐蓮臺,諸番王作禮拜、貢獻之狀,服飾皆異域裝束。畫面氣勢宏大,人物安排疏密有致,表情各異,生動自然,是宋代人物畫的一幅傑作。
  • 榮寶春拍賞析:張大千《龍女禮佛圖》
    張大千《龍女禮佛圖》,描述的是大乘佛教經典之一、有「經中之王」美譽的《法華經》中的提婆品,即文殊菩薩入龍宮說法,八歲龍女聞經即身成佛的故事。     張大千《龍女禮佛圖》  張大千《龍女禮佛圖》,描述的是大乘佛教經典之一、有「經中之王」美譽的《法華經》中的提婆品,即文殊菩薩入龍宮說法,八歲龍女聞經即身成佛的故事。  張大千號大千居士,曾出家三個月。
  • 探秘海內孤品「帝後禮佛圖」 為何在鞏義再造?
    帝後禮佛圖(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王瀟瀟)[原標題]探秘海內孤品「帝後禮佛圖」 為何在鞏義再造?20世紀30年代,洛陽龍門石窟賓陽中洞內,每至深夜,會傳來奇怪敲打聲。有心人如大著膽子循聲探看,會發現漆黑洞內,幾名石匠借微弱燈光,在盜鑿洞內高浮雕「帝後禮佛圖」。石匠盜鑿時,龍門南北兩路口,都有人持槍放哨。5年後,精美的「孝文帝禮佛圖」和「文昭皇后禮佛圖」,在洞內消失。與此同時,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出現了「孝文帝禮佛圖」;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出現了「文昭皇后禮佛圖」。兩幅浮雕,拼湊得千瘡百孔。
  • 死生不復相見:龍門石窟第一浮雕《帝後禮佛圖》是如何被拆散的?
    孝文帝去世以後,他的兒子宣武帝為了紀念父母,開鑿龍門石窟,在石窟兩邊的牆壁上,耗時24年,鑿刻了大型浮雕《帝後禮佛圖》。《帝後禮佛圖》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浮雕與真人等高,逼真還原相貌與服飾,真實再現了孝文帝及其皇后禮佛的場景。人物神色莊嚴虔誠,衣服紋理疏密有致,既有佛家的莊重,又有皇家的華貴。
  • 莫高窟五代《龍王禮佛圖》:河西民眾心向中原的願景
    第35窟龍王禮佛圖《龍王禮佛圖》可以說是莫高窟的新穎題材,如按中原正朔,《龍王禮佛圖》出現年代是五代及宋前期,此時敦煌地區由曹議金統領的歸義軍統轄,《龍王禮佛圖》既具時代特色又有獨特區域特徵,目前所知同類內容壁畫在中原地區石窟寺中幾乎不存
  • 美國博物館裡的北魏《帝後禮佛圖》是贗品?那真品去哪了
    《帝後禮佛圖》局部《帝後禮佛圖》其中的《北魏孝文帝禮佛圖》目前收藏在美國紐約市藝術博物館,《文昭皇后禮佛圖》收藏在美國堪薩斯城的納爾遜藝術博物館。本來在石窟中保存完好的浮雕,為何被砸碎後運往美國?事情要從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說起,「九一八」事變前夕,美國人普艾倫到洛陽參觀,遊覽龍門石窟時,看到了帝後禮佛圖之後,產生了據為己有的念頭。
  • Nelson-Atkinson藝術館鎮館之寶——時代悲劇《帝後禮佛圖》
    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中,北魏浮雕《帝後禮佛圖》備受矚目。《帝後禮佛圖》由流失自龍門石窟的《孝文帝禮佛圖》和《文昭皇后禮佛圖》兩幅浮雕組成。美國的納爾遜與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收藏其中的《文昭皇后禮佛圖》。《帝後禮佛圖》則居於洞內前壁左右兩側,分別表現以北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后為中心的禮佛行進隊伍。
  • 中唐 · 敦煌莫高窟第159窟 · 吐蕃贊普禮佛圖中的傳統服飾
    (圖一)敦煌莫高窟第159窟 · 吐蕃贊普禮佛圖圖一是位於東壁南側維摩詰下方的吐蕃贊普禮佛圖全景圖,吐蕃贊普正在與各國王子一起聽法。(圖二)敦煌莫高窟第159窟 · 吐蕃贊普禮佛圖局部(圖三)李其瓊老師1960年臨摹的《吐蕃贊普禮佛圖
  • 河南入選幸福感城市的縣城,藏有著名的石窟,可看到罕見的禮佛圖
    翻開鞏義石窟寺的歷史,我們可以了解到這是一座最早開鑿於北魏熙平二年的石窟,到如今已經有了1500多年歷史,據說這裡還是唐玄宗的出家之地,甚至唐太宗李世民等眾多皇帝都來此禮佛。如今保留下來的遺存雖然不如從前,但是依然可以看到保留下來的5個洞窟,1000多個佛龕,當然最值得一看的就是3尊大佛以及眾多的石刻藝術品。
  • 鞏義石窟中的帝後禮佛圖與精美飛天
    《帝後禮佛圖》局部如果大家對中小學時接受過的歷史教育還有印象,就應該還記得這套《帝後禮佛圖》《帝後禮佛圖》浮雕創作於北魏年間,一共分為兩幅,分別刻畫著北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后的供養行列,被雕刻在洛陽龍門石窟的賓陽中洞。但在上個世紀,這套《帝後禮佛圖》被分別盜賣至國外,其中《北魏孝文帝禮佛圖》藏於美國紐約市藝術博物館,《文昭皇后禮佛圖》藏於美國堪薩斯市的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 距鄭州僅60分鐘,有座可媲美雲岡的北魏石窟,藏有罕見的禮佛圖
    不過說到鞏義石窟最寶貴的遺存,那就是小馬剛才提到的禮佛浮雕圖,在整個石窟中保留著18幅「帝後禮佛圖」浮雕,這樣的遺存你在全國可謂是絕無僅有,這18幅「帝後禮佛圖」分別分布在鞏義石窟的第一、三、四窟。尤其是第一窟中的6幅禮佛圖保存最為完好,並且等級也是最高。
  • 鞏義石窟寺:佛像巧奪天工 藏國寶級帝後禮佛圖
    國寶級的《帝後禮佛圖》(圖片來源:鄭州日報 攝影:覃巖峰) [原標題]千年石窟寺 對於鞏義人來說,伊洛河不僅是城市的景觀帶,還是河洛文化的起源地。這裡不僅是唐玄奘出家的地方,也是唐李世民等不少皇帝在此禮佛的聖地。而專家們根據史書上的片段記載,摘抄殘缺的古代碑刻,依據石窟寺的雕刻藝術技法的傳承分析,推測石窟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後的太和年間。 佛像巧奪天工內藏國寶 追溯不定的年代絲毫沒有影響巧奪天工般雕刻的佛像。
  • 從敦煌壁畫「都督夫人禮佛圖」,看唐代女性的裝束妝飾
    《都督夫人禮佛圖》在盛唐時期,繪製於敦煌莫高窟130窟甬道南壁,縱34釐米,橫315釐米。原壁畫曾在宋代被重修者鏝在下層,上世紀四十年代剝出,多有殘缺。後經五十年代段文杰先生研究整理,復原臨摹了此壁畫。
  • 敦煌莫高窟浴佛節:燒香禮佛 「鑽觀」祈福
    敦煌莫高窟浴佛節:燒香禮佛 「鑽觀」祈福 2018-05-22 19圖為2007年四月初八,在莫高窟聚會的人們。在九層樓前,民眾燒香禮佛,祈求幸福,直至中午,人群仍未散去。 敦煌研究院 供圖  四月初八是釋迦牟尼佛的生日,亦是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每年「破例」允許遊人在景區護欄外圍燒香拜佛的唯一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