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實推進省際毗鄰區域協同發展

2020-12-12 中安在線網站

  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合肥主持召開的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對三省一市和有關部門「創新方式方法,圍繞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進行突破,以點帶面加快一體化進程」進行了肯定,並強調「以一體化的思路和舉措打破行政壁壘、提高政策協同,讓要素在更大範圍暢通流動」。 《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加強跨區域合作,探索省際毗鄰區域協同發展新機制。支持頂山—汊河、浦口—南譙、江寧—博望等省際毗鄰區域開展深度合作」。 「頂山—汊河」「浦口—南譙」「江寧—博望」位於江蘇與安徽省際毗鄰區域。 2019年以來,皖蘇兩省已達成「毗鄰共識」,通過共建一體化發展新型功能區,下好一體化發展「先手棋」,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的路徑。

  省際毗鄰區域率先一體化發展的意義

  區域一體化發展經驗表明,地方政府通過省際毗鄰區域之間的合作與分工,對區域發展進行合理的統籌規劃,可以大大降低生產成本,最終促進規模經濟的發展。一是能夠促進資源在更大範圍流動和配置,獲得更高的利用率;二是能夠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實現共同發展;三是能夠推動區域間不同發展水平地區的協調發展;四是能夠破除國內外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增強市場競爭力。

  「一體化」,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高級形態。尤其是在當前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暢通區域內「小循環」更顯重要。毗鄰區域一體化發展是解決毗鄰區域空間管控與規劃、毗鄰區域利益(金融、土地、財稅等)分配、毗鄰區域自治組織體系及對話與協商、毗鄰區域共建共享與社會治理等課題的重要手段。在省際邊界接壤地帶共建一體化發展新型功能區,用高效的制度供給和更加積極有效的雙向開放激發區域分工合作潛能,實現省際毗鄰區域從物理空間相鄰的毗鄰1.0版,向發展要素合作的毗鄰2.0版轉變,提高毗鄰區域政策協同效率和經濟集聚度,最終形成毗鄰區域協同發展新機制。

  省際毗鄰區域跨界合作的三個「樣本」

  滁州和馬鞍山是安徽東向發展的橋頭堡。2019年,南京市分別與馬鞍山市、滁州市籤署《共同落實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南京江寧區與馬鞍山博望區籤署《江寧—博望跨界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共建框架協議》;南京江北新區與滁州來安縣,南京浦口區與滁州南譙區分別籤署了《頂山—汊河跨界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共建框架協議》《浦口—南譙跨界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共建框架協議》。這樣,皖蘇省際毗鄰區域就形成了三個跨界合作的「樣本」。

  頂山—汊河跨界一體化發展新型功能區。戰略定位為長三角產業協同發展示範區。按「一心兩片」的空間格局進行規劃建設,即以江北新區頂山街道為「一心」,江北新區盤城、葛塘和汊河毗鄰區域為「兩片」,總面積約70平方公裡,其中啟動區面積13平方公裡。從四個方面推動:一是產業協作一體化,共同打造智能製造、軌道交通裝備等先進位造業產業集群;二是規劃政策一體化;三是基礎設施一體化,構建以軌道交通為主導的綜合交通網絡;四是生態環保一體化,開展滁河水環境綜合治理,保育生態空間。

  浦口—南譙跨界一體化發展新型功能區。戰略定位為長三角省際毗鄰地區綠色發展示範區與蘇皖跨界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規劃總面積50平方公裡,其中啟動區17.75平方公裡。從四個方面推動:一是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零距離」交通圈;二是生態環保一體化;三是產業協作一體化,積極發展休閒觀光、創意農業產業等;四是社會治理一體化,健全重大災害事故聯防聯控機制,完善總體應急預案及相關專項預案。

  江寧—博望跨界一體化發展新型功能區。戰略定位為長三角省級產城融合同城化發展先行示範區和長三角省際毗鄰地區社會治理體制創新示範區。總面積約30平方公裡,啟動區約8平方公裡。從四個方面推動:一是生態保護一體化,籤訂石臼湖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框架協議;二是社會治理一體化,探索一體化刑偵警務協作等;三是基礎互聯一體化,打通斷頭路;四是產業協同一體化,共同編制產業規劃。

  構建毗鄰區域率先一體化發展新機制

  在現有的「毗鄰共識」及毗鄰區域政府間合作框架協議基礎上,要進一步建立政府引導、部門推動、社會參與的加快推進省際毗鄰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新機制。

  建立區域規劃銜接和前瞻性研究機制。加強對國家戰略、省市戰略在跨界區域落地重點與方向的研究分析,推動頂層設計落實。系統分析跨界合作中的難點、堵點問題,研究政策設計、項目安排、利益分享、機制創新等重大問題,構建精簡高效的合作模式。

  建立更加有效的工作對接機制。在毗鄰跨行政區域,推進鎮與鎮、部門與部門、行業與行業、協會與協會等之間的全方位、無縫對接,形成更加高效的推進整體融合、功能互補和協同發展的對接機制。

  建立高水平公共服務一體化共建共享機制。採取相同的產品和服務標準,向區域內消費者提供同質的公共產品或服務。建立一體化的醫療合作關係和教育資源共享模式,實現醫療和教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促進區域醫療和教育均衡發展、特色發展。

  建立高效率跨界社會協同治理機制。構建聯網聯勤聯動聯辦的處置機制,完善跨區域社會治理體系,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使跨界區域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

  (作者單位:呂小瑞為中共滁州市委黨校,孔令剛為安徽省社會科學院。該文為安徽省社科規劃項目〈AHSKZD2019D01〉研究成果)

相關焦點

  • 安徽省人民政府參事孔令剛:共建省際毗鄰一體化治理樣本 | 三個地...
    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論述精神,指出要深入推進省際毗鄰區域協同發展,深化滬浙洋山區域開發合作,在「一嶺六縣」省際毗鄰區域共建長三角產業合作區。省際毗鄰區域是推進長三角區域共同開發、產業協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重要場域。
  • 嘉善推進浙滬毗鄰地區協同發展示範建設
    2018-06-22 07:24 | 浙江日報6月22日,《浙江日報》12版整版刊發《融合共贏路更寬 嘉善推進浙滬毗鄰地區協同發展示範建設》一文,以下是報導全文:雞鳴三省,鐘鳴六合。襟蘇帶滬的浙北小城嘉善,地域優勢獨具。
  • 安徽省「十四五」規劃建議:支持亳州打造省際毗鄰區域中心城市
    《建議》指出,「大力支持亳州現代中藥重大項目建設」「加快亳州機場建設」「支持亳州打造省際毗鄰區域中心城市」……《建議》有5處直接提到支持亳州建設,這意味著我市的發展再獲省級層面利好。 亳州高新區一紡織公司流水線「橋頭堡」作用將進一步彰顯 《建議》第八部分第35條明確,「支持亳州、宿州、六安打造省際毗鄰區域中心城市」。
  • 淮海經濟區協同辦主任顧雲程:創新思路,做好區域協同發展大文章
    第三階段是區域協同發展全面推進時期。2018年10月,國務院批覆《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將淮海經濟區列為重點規劃的三大板塊之一,首次在國家層面正式明確淮海經濟區的區劃範圍,在原來8市的基礎上,菏澤、臨沂進入區劃範圍。《規劃》提出,著力提升徐州區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推動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打造省際交界地區合作示範樣板。
  • 加快創新我國區域協同發展模式
    國內相關研究起步較晚,伴隨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推進,區域協同發展的研究文獻開始明顯增多。目前,主要從區域利益、空間布局、產業結構、市場體系、地方品質等視角展開區域協同發展路徑或模式的研究。區域協同發展採用什麼樣的模式,與當前區域協同發展的空間組織結構、產業結構現狀有著重要的關係。因此,可從城市、城鄉、城市群、省際邊界區、流域經濟帶、三大經濟區等空間尺度構建區域協同發展模式。  對於城市之間,根據資源互補優勢和空間分離的特點,可採用深度飛地合作模式;也可根據中心城市的層次性,以點連面形成梯度蛛網式發展模式。
  • 「毗鄰黨建」新探索!秀洲·吳江「比學走看悟」毗鄰黨建交流活動...
    目前,524國道新塍至王店段完成75%,正著力推進王江涇至新塍段前期工作,油黎公路年底前實現全線建成通車,兩地群眾往來將更加方便。2019年以來,兩地交通運輸局黨委分別來到對方進行了「串門」和借鑑學習,以黨建促業務,有效促進交通項目加快落地,實現省際毗鄰公交開通3條,新建省際橋梁思古大橋和塔橋2座。
  • 浙江省委省政府印發《浙江省推進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行動...
    (二)建設未來城市新樣板(三)建設江南水鄉新天地(四)建設現代治理新典範(五)推進周邊區域聯動發展四、推進跨區域重點板塊協同發展(一)加強與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聯動(二)促進省際毗鄰區域協同發展(三)打造省內一體化合作先行區
  • 將攜手毗鄰地區媒體促進跨區域共贏發展
    本報訊(記者吳春霖)昨日,記者獲悉,於12月9日舉行的銀川市新聞傳媒集團「智媒體深融合新超越」全媒體資源推介會,將攜手寧蒙陝甘毗鄰地區媒體,共築地市媒體聯盟。 本次推介會上,銀川市新聞傳媒集團將邀請寧蒙陝甘毗鄰地區媒體聯盟單位代表共同亮相,也標誌著其合作方式再度深化,合作交流更加寬泛,以堅持宣傳正能量、協同互動為原則,聯動做好信息發布,構建區域都市圈媒體矩陣,對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及跨區域共贏起到更好的促進作用。
  • 「毗鄰黨建」新探索 秀洲吳江交通系統開展共聯共建
    目前524國道新塍至王店段完成75%,著力推進王江涇至新塍段前期工作,油黎公路年底前實現全線建成通車,兩地群眾往來將更加方便。 2019年以來,兩地交通運輸局黨委分別來到對方進行了「串門」和借鑑學習,以黨建促業務,有效促進交通項目加快落地,實現省際毗鄰公交開通3條,新建省際橋梁思古大橋和塔橋2座。
  • 動圖|川渝毗鄰地區如何聯動發展
    一、毗鄰城市如何聯動發展《決定》提出推動川渝毗鄰地區聯動發展,支持打造一批合作先行區、示範區和協同區,主要接受重慶經濟輻射,對毗鄰重慶的8個市州做出相關政策支持。1、達州:協同加快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範區建設,加強規劃引領、政策支持、項目布局,加快通道建設,發展樞紐經濟,深化資源開發,促進川東北和渝東北一體化發展,打造省際交界區域高質量發展引領區。
  • 共商大計,共謀對策,促進區域協同高質量發展
    會上,我州與阿壩州籤署了《川西北生態示範區職稱資格互認協議》《川西北生態示範區旅遊人才協同發展框架協議》《川西北生態示範區黨校戰略合作意向書》,標誌著兩州以人力資源同發展促進區域協同發展邁上新臺階。會議指出甘孜、阿壩兩州召開人才工作協同發展聯席會議,籤署人才合作協議,是兩州落實省委人才工作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探索建立以人才工作協同發展促進區域協同發展,是兩地人才工作服務中心大局的戰略舉措,是人才工作服務「一幹多支、五區協同」戰略的總體方向和根本遵循。
  • 區域協調發展的「福建方案」:從經濟協作區到協同發展區
    (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區域協調發展的「福建方案」:從經濟協作區到協同發展區中新社福州10月4日電 (閆旭)從「經濟協作區」到「協同發展區」,福建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有了新方案。在最近舉行的福建省委十屆六次全體會議上,福建省委書記于偉國明確提出,著力區域協調,大力推進閩東北、閩西南兩大協同發展區建設。早在上世紀80年代始,福建就積極推動閩東北、閩西南兩大區域的經濟協作。
  • 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合作協議籤訂
    會上,蓬溪縣分別與重慶潼南區和合川區、南充嘉陵區和西充縣、廣安武勝縣籤署關於推動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先行示範區建設的合作協議。根據合作協議,蓬溪縣與潼南區、合川區、嘉陵區等五區縣,將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合作,探索區域規劃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產業發展一體化等七方面一體化發展,全力打造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先行示範區。
  • 滁州市融入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推進情況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戰略決策。2019年5月,國家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將我市確定為長三角27個中心區城市之一。9月,市委市政府印發《實施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行動方案》(簡稱《行動方案》),明確8個方面120項任務。
  • 浙江省發改委已啟動編制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行動方案
    浙江近日披露了本省在推進長三角一體化方面的諸多動向。浙江在線新聞網站近日推出「奔跑2019——浙江廳局長訪談錄」。浙江在線 圖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翁建榮在回答浙江省發改委今年在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方面有何新行動的提問時,提出了「編制一個行動方案」、「系統推進一體化的示範區和省際協同發展板塊」、「全力打造一批標誌性的工程」、「共建一體化基金」四個方面的具體動作。
  •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
    第二節 共同打造數字長三角第三節 協同推進跨區域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第四節 加強省際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第六章 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第一節 共同加強生態保護第二節 推進環境協同防治第三節 推動生態環境協同監管第七章 加快公共服務便利共享第一節 推進公共服務標準化便利化第二節
  • 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辦公室主任顧雲程接受專訪——創新思路,全力做...
    第三階段是區域協同發展全面推進時期。2018年10月,國務院批覆《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將淮海經濟區列為重點規劃的三大板塊之一,首次在國家層面正式明確淮海經濟區的區劃範圍,在原來8市的基礎上,菏澤、臨沂進入區劃範圍。《規劃》提出,著力提升徐州區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推動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打造省際交界地區合作示範樣板。由此,淮海經濟區區域協同發展全面駛入了快車道。
  • 長江中遊地區省際協商合作專題協調會在長沙召開
    1月12日,長江中遊地區省際協商合作專題協調會在長沙召開。紅網時刻1月12日訊(記者 吳公然)1月12日,長江中遊地區省際協商合作專題協調會在長沙召開,江西、湖北、湖南三省發改委主任出席並進行交流發言,共商交通基礎設施、能源建設、區域發展等合作具體事項,並就下一步協商合作提出建議。
  •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_2019...
    跨界區域、城市鄉村等區域板塊一體化發展達到較高水平,在科創產業、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領域基本實現一體化發展,全面建立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基本形成。上海服務功能進一步提升,蘇浙皖比較優勢充分發揮。城市群同城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各城市群之間高效聯動。省際毗鄰地區和跨界區域一體化發展探索形成經驗制度。城鄉融合、鄉村振興取得顯著成效。
  • 以創新引領區域協同發展
    珠江-西江經濟帶是珠江三角洲地區轉型發展的戰略腹地,是西南地區重要的出海大通道,在全國區域協調發展和面向東協開放合作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以科技創新為驅動,集聚創新要素資源,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對推動珠江-西江經濟帶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