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通常認為,寫字做到橫平豎直才好看。如書法家何紹基就將「橫平豎直」視作律令,他在論包世臣之書時說曰:「包慎翁之寫北碑,蓋先於我二十年,功力既深,書名甚重,於江南從學者相矜以『包派』。餘以橫平豎直繩之,知其於北碑未為得髓也。」
但是,書法創作時為了將字體寫好看,人們經常將橫畫向右上方傾斜3-5度。特別是當橫畫與斜鉤和豎彎鉤組合式時,傾斜的角度會大到12度左右,如「七、也」等字。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書法創作中經常出現這種「橫不要平」的現象呢?概括來說,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讓字體顯出力度的需要。
書法創作中向來非常推崇「力」的重要性,並誕生了「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等一系列成語。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在《筆陣圖》中說:「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
那麼怎樣讓書法作品看著顯得有力量感呢?方法之一就是增加書法創作中的「勢」,《晉書》中對王羲之書法的評論就是從筆勢上來說的(「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那怎麼樣增加筆勢呢?那將橫畫寫的左低右高就是一個方法。
其間的道理其實很簡單:一個鋼筋如果水平著放在地面上,那麼她就會顯得缺乏力量感;如果把它擇,和地面之間形成一定的夾角,那麼這個鋼筋看起來就會顯得有力度了,這就涉及動能和勢能之間轉化的關係。書法創作中的「勢」很多就是這樣從運動變化中來的,所以唐代的張旭才會在看公孫大娘劍器舞后書法水平大進。
第二,寫字姿勢產生的生理需要。
將橫畫寫出「左低右高,中間上凸」的形狀跟書寫時的姿勢也有很大關係。人們在書寫時的執筆是符合槓桿原理的,需要有一個支點寫起來才會輕鬆。從這個角度來看,寫字就是一個以支點為圓心的弧形運動。於鍾華《書法檔案》中說古人是手腕定點書寫,定點即圓心,畫圓即天道。從這個角度講,書論中所謂的「捻管」、「用腕」及「運肘」之爭,實際上涉及的正是以指、腕、還是肘為支點的問題。
無論以什麼為支點,寫字都會形成一個弧形運動。因為寫字時多用右手寫字,虎口朝向左前方,所以向右上方畫弧就更自然。這是由於右上方在右手的外側,它的空間及活動範圍更大,寫字時受阻礙少,從左向右順時針畫弧會比逆時針畫弧就更為輕鬆。這樣的條件下。很容易。寫成左低右高中間凸起的狀態。既然是這樣,那麼寫字時橫畫向右上傾斜也也就可以理解了。這樣做才符合使力的要求,否則這個力量的使用就不自然,不利於「萬毫齊力」(筆毫朝著同一個方向發力)。
那怎樣寫出自然狀態下比較水平的橫畫呢?可以將朝向左前方的右手虎口方向改變,書寫時虎口向左、發力向右,就可以比較輕鬆地寫出平直的橫畫了。
第三,讓字體跌宕生姿的需要。
書法創作是一種藝術,它反對整齊劃一,主要跌宕生姿,充滿變化與新意。這類似文學上強調的「文似看山不喜平」。書法藝術也要求創新、變化、求異,這樣才能更好地傳達創作者所特有的個性神採,富有藝術魅力。因此,橫平豎直容易造成書法千篇一律,像廣播操似的,不如舞蹈藝術好看,故而為書法家們所反對。明代書法家董其昌說:「字須奇宕瀟灑,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
唐代書法家孫過庭說「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橫畫水平,有利於使字體平正,卻不利於使字體險絕。歐體書法受歡迎的原因就在於他將森嚴規整的法度與奇險創新的精神結合起來。對比一下歐陽詢《九成宮》裡的宮字寫好,我們就可以看見其在「打破規則,進行創新」方面下了多少工夫!
此外,從心理學上說,上揚的線段會給人一種比較積極向上的感覺。一個人挺胸抬頭、凸凹有致就比榻腰駝背好看。寫字也是如此,橫畫的中間向上凸起,就顯得挺拔漂亮;如果是向下凹,就是乾癟了。因此,橫畫要有一個向上的姿態,這看起來比較挺拔,顯得積極向上。
最後,「橫不要平」也是增加筆力的需要。彎曲的弓就會更顯力量,而點畫寫得過於平直,會僵硬死板,如枯木立地而失去力度。古人用筆講究「逆入平出」,正是為了在扭裹鋪毫之間產生張力,絞轉用筆,更好地展現筆道之力度,以避免直順下筆,缺乏內含,鋒芒淺露薄弱。故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所說:「學書如學拳,學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對骨,出手起腳,必極筋所能至,使之內氣通而外勁出。……若徑以直來直去為法,不從事於支積節累,則大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