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質的產品持續受到消費者的喜愛
伊利液態奶生產線工作人員正在檢查產品外包裝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牛奶一度被人們視為「可望不可即」的稀缺食品,即便是在我國五大牧區之一的內蒙古。20多年前,喝到牛奶是一種「特權」,只有附近有養牛的人家才能喝到牛奶。回憶起當年的情形,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仍然感覺歷歷在目,這也促使他在當時就清晰地確定了自己努力的方向——「讓每一個中國人都能喝到牛奶。」1999年,在潘剛的推動下,伊利組建了液態奶事業部,實現了伊利液態奶業務的快速發展,也帶動了整個中國乳業的發展。隨著中國「液態奶時代」在大草原開啟,內蒙古的優質牛奶銷往更遠的地方,喝牛奶成為人們的習以為常。
在羈絆中發現機遇
一個真實的生活場景,發生在改革開放初期。呼和浩特市民雷復元每每想起,鼻頭不禁一酸。雷復元家先後兩個男孩兒出生,他經常凌晨兩三點鐘起來,冒著嚴寒去排隊打牛奶。一天,忙於家務的雷復元難於抽身,他讓3歲的大兒子給弟弟餵牛奶。不一會兒,臥室裡傳出小兒子「嗷嗷」的哭聲。雷復元跑進屋一看,原來大兒子正用力「咕咕」地吸著奶嘴。當雷復元奪過奶瓶準備把奶嘴塞進小兒子嘴中時,大兒子含著眼淚乞求:「爸爸,我再喝一口!」頓時,雷復元的眼淚奪眶而出。
「我只好往奶瓶裡兌了點水,給大兒子又喝了幾口。不是不捨得給他喝,當時是憑票定量打牛奶,再說我們兩口子每月工資僅有80元,難啊!」回憶往昔,雷復元唏噓不已。
牛奶,作為當年的稀缺食品,是許多人可望不可即的。一群孩子追著牛奶車狂奔的畫面,成為人們「不堪回首」的時代記憶……
在改革開放初期的1978年、1979年,全國各地牛奶產量極低,甚至沒有被國家和地方列入統計項目中。1980年,全國牛奶產量也僅有114.1萬噸。「內蒙古是我國傳統的五大牧區之一,擁有13億畝廣袤的天然草場,具有發展畜牧業的天然優勢。但過去內蒙古的奶業並未表現出與其資源優勢相符合的競爭優勢,無論是奶牛存欄量還是牛奶和奶製品產量與其他省市相比都不佔優勢,在地區經濟發展中也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長期關注內蒙古發展的經濟學博士諾敏說。諾敏所言,在當年也引起自治區乳品企業的高度關注和深深思考。
「上世紀90年代末,伊利就已經意識到產品多元化發展的重要性。增強企業競爭力,擴大生產規模,解決產品結構單一,成為了擺在企業面前的難題。」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說,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受到當時牛奶加工技術所限,牛奶的運輸半徑短,走不出內蒙古,更走不到全國各地。這一現象直到20世紀末也未能有明顯改觀。伊利人深刻認識到,困擾全國乳業的產品結構單一和技術難題,一旦突破就是重大發展機遇。
一個全新時代的到來
敢為人先的伊利,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摸著石頭過河」。1998年,得益於改革開放的良好機遇,伊利集團引進了瑞典利樂液態奶包裝生產線,這是國內首次大規模引進液態奶生產線和先進的灌裝技術,改變了牛奶運輸半徑短的現狀,使得來自大草原的牛奶過黃河、跨長江迅速走向全國各地。同年推出的伊利純牛奶、麥芽奶、巧克力奶、草莓奶等走進千家萬戶,開創了中國人飲用液態奶的全新時代。
目光投向1999年。當時潘剛憑藉敏銳的市場意識,推動組建了伊利液態奶事業部,隨即兼任液態奶事業部總經理。在此之前,伊利液態奶的收入只有6000萬。之後在潘剛的推動下,2000年伊利液態奶業務實現5億的收入,2001年達到12億,2002年達到24億,2003年達到46億。伊利液態奶業務的快速發展,也帶動了整個中國乳業的發展,開啟了中國的「液態奶時代」,改變了中國人的飲奶習慣。
之後,伊利迅速調整並完善了產品結構,把液態奶產品市場的開拓試點首先投向當時生活水平較高的福建省福州市。伊利牛奶的天然、綠色草原品牌形象,引起了當地老百姓的關注和分享,短短一個月的時間,伊利牛奶迅速熱銷,讓佔據福州市場多年的進口品牌「澳牛」也不得不甘拜下風。
「伊利在全國率先引進瑞典利樂液態奶包裝生產線,將牛奶的保質期延長到6個月。這一划時代的成就,讓內蒙古的優質牛奶銷往更遠的地方,可以說,先進生產設備的引進成就了伊利的發展,同樣也成就了中國乳業的發展。」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說。
#p#分頁標題#e#
2006年,伊利全面啟動「縱貫南北、輻射東西」的全國「織網計劃」:北起黑龍江,南至福建、廣東,東臨上海,西達新疆。伊利縮短配送半徑,讓全國各地的消費者在最短時間內分享到新鮮乳品。「『織網計劃』的核心內容是實現生產、銷售、市場一體化運作,使伊利成為第一家真正有能力同時覆蓋全國市場的乳品企業,用最短的時間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說。
在中國乳業發展壯大的過程中,牛奶產量隨之節節攀升:2017年,全國牛奶產量達到3545萬噸,而內蒙古的牛奶產量更是達到693萬噸。
滿足多元化消費需求
「作為引領行業創新發展的伊利,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深度挖掘消費者行為,堅持細分市場,從而研發出與消費人群需求匹配度更高的創新產品,滿足人們日益多元化的消費需求。」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說。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沒有有機奶生產。直到2007年,伊利金典有機奶問世,才填補了我國有機乳品市場的空白。金典有機奶限定產自伊利五大專屬牧場,全程有機可追溯,並通過中國、歐盟有機雙認證,榮獲國內外20多項大獎。
雖然在呼倫貝爾牧區生活多年,但天津知青張舒一直排斥牛奶,因為「一喝就拉肚子」。伊利對北京、哈爾濱、西安2000多名各年齡層的人進行了乳糖不耐飲奶實驗,綜合評估樣本顯示,50.6%的人身體裡缺乏乳糖酶,這導致他們在飲用牛奶後會出現腹脹、腹痛或胃部不適等狀況。在開展低乳糖產品幹預研究中,伊利研發人員將解決方案鎖定為乳糖水解技術,將乳糖分解為易吸收的半乳糖和葡萄糖,相當於替乳糖不耐受人群提前「消化分解」了乳糖。如此一來,「乳糖不耐受」的難題破解了。
2007年,伊利推出中國首款低乳糖牛奶——營養舒化奶,產品採用創新LHT乳糖水解技術,將牛奶中的乳糖營養細化分解,使之易吸收。多年前,張舒在呼和浩特參加活動時喝了一次營養舒化奶,從此愛上了牛奶。和他一樣,因為有了營養舒化奶,許多人可以享受牛奶的營養與香濃了。
2008年,伊利推出首款專助兒童成長的QQ星兒童成長牛奶,憑藉國際領先的「三重保護系統」成長配方,讓兒童群體擁有了飲用口味與健腦功能俱佳的牛奶產品。2008年5月,伊利推出的首款天然穀物與牛奶結合的產品——「穀粒多」上市,這是一款營養又「扛餓」的穀物牛奶飲品,滿足了目標人群對高品質和營養健康的追求,打造更符合國人飲食習慣的牛奶。
伊利集團液態奶事業部研發運營總監樊啟程曾和同事進行穀粒多、QQ星等多款液態奶的研發工作。2013年,伊利第一支安慕希常溫酸奶產品上市,銷售業績不菲。2014年,樊啟程和同事又開始著手研發新一代安慕希,4年間攻克了100多項技術難題。「在安慕希新品研發中,我們創新了理論,建立了一套新的蛋白保護體系。」樊啟程說,「安慕希在普通酸奶菌種基礎上,特別添加了希臘雅典農業大學分離菌種,蛋白質含量比風味酸奶國家標準提高了35%,其濃醇的口感和更多蛋白質營養,受到人們的喜愛。」樊啟程說,2017年4月,安慕希新品如期上市,成為伊利年銷售額達百億的子品牌。
目前,伊利液態奶明星產品琳琅滿目:安慕希、金典有機奶、QQ星、暢意、舒化奶、味可滋、穀粒多、優酸乳、純牛奶、核桃乳、學生奶,發展到11大系列40多個品種,發展速度在行業名列前茅。
「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小康社會不能沒有牛奶。」2016年12月27日,《全國奶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把發展奶業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在中國任何一個地方,只要有商超,就不愁享受不到牛奶。「發展奶業是增強國民體質,尤其是改善青少年營養與健康的重要選擇,也是建設健康中國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標誌。」諾敏博士說,「回顧中國乳業發展史,伊利作為液態奶市場的開拓者和培育者,帶動了中國液態奶的蓬勃發展,其在建設健康中國之路上的貢獻具有裡程碑意義,功不可沒!」
文·攝影/北方新報融媒體記者 鄭慧英